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股市要牛 必需科技创新 郭施亮:风险在哪?

加入日期:2018-12-8 8:51:5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2-8 8:51:59讯:

  导读:
  贺宛男:股市要牛,必需科技创新
  刘柯:未来科技股的两大投资方向
  黄湘源:注册制试点是科创板能否成功的关键
  郭施亮:2019 年风险在哪里?机遇又在哪里
  桂浩明:也谈 A 股的独立行情
  应健中:银行主力吹响集结号

  贺宛男:股市要牛,必需科技创新!
  从11月5日科创板设立消息横空出世至今,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是方方面面,包括证监会、交易所、券商、乃至各地政府部门厉兵秣马,抓紧准备的一个月,也是A股在内外压力下反反复复不断磨底的一个月。

  说老实话,A股已垂垂老矣。才28岁的A股怎么说也是壮年,岂能言老?说的不是年岁,而是结构。市场上上下下都明白,A股不能总是靠茅台、五粮液以及“煤飞色舞”之类的传统产业,更不能靠银行、地产带动。今年三季报全部上市公司盈利约3万亿,其中30家上市银行盈利约1.22万亿,占比40%稍强。要知道多年来银行股盈利总是占到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记得最高时达55%。如今呢?前三季全部上市公司盈利增长10.57%,去掉银行后增长13.35%,去掉金融地产后增长15.81%。这说明什么?说明金融地产已经成为拖累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板块,成为A股难以走出像样行情的一大障碍。

  是的,A股的估值很低,可港股更低。比起美股的20多倍,恒指成份股才10来倍,是世界股市估值最低的,为什么长期垫底?垫底就垫在金融地产占大头。

  当今世界,科技是强国的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美贸易摩擦,从上市的中兴,到不上市的华为,人家一锤一锤敲下来,几万、十几万亿的市值损失,痛定思痛地教育我们,国家要强,必需科技创新;股市要牛,必需科技创新!

  可是,这些年来,中国股市已经设立和孜孜以求想设立而未设立的科技创新板块,均不成功。

  已经拥有750家上市公司的创业板并不成功。曾经的创业板市值第一股乐视网,是典型的欺诈老赖股;之后的市值第一股温氏股份,又是家养猪的!投资创业板从4600多点,跌到1300来点,绝大多数人亏损累累。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大多数创业板公司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靠的是高溢价、高商誉并购的外延式增长,短期内似乎业绩暴增、股价暴涨,很快就原形毕露。从2009年创业板设置以来,年盈利增长从40%以上直落到今年三季报的2.1%!

  上交所一次又一次跃跃欲试的国际板、战略新兴板,以及独角兽CDR,带来的市场效应更是炒作一阵后不断拖累指数往下走……
  而今,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即将出世,笔者注意到,12月1日,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特别提到三个“强化”。

  刘绍统是这么说的:“从上市到退市,加强监管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发行人申报发行、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强化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

  很好,科创板还未问世,到处还在忙于找企业,报名单,上交所不但关注“上市”,还不忘提及“退市”。毫无疑问,只有把上市和退市放在同等地位,才能真正“逼”出好企业。

  三个“强化”提的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构成了美国注册制的两个显著特点,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得强化中介机构(包括投行、会计师、律师)的责任。回想当年乐视网递交上市申请时,在信息披露上就备受质疑。过了几年,有证监会官员当庭认罪,承认受贿帮助乐视网等9家企业IPO,之后却偃旗息鼓,受伤最重的是18万股民。后来有股民起诉保荐人平安证券帮助乐视网虚假陈述,大股东虚假承诺,结果呢?不管是贾跃亭还是平安证券,似乎都“平安无事”!

  三个“强化”提得好!关键还得有可操作的制度保证。例如,对欺诈违法的上市公司该退就退,对相关的中介机构该罚就罚,该停就停,对受损害的投资者该赔就赔,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就是从增量起步的。如果我们的资本市场也能从即将开设的科创板这个“增量”起步,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种种顽症(诸如退市难、投资者维权难等),能从中找到解决的突破口,则A股幸甚,1亿多股民幸甚。(金融投资报)



  刘柯:未来科技股的两大投资方向
  12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创新开放合作,推动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政策。会议提出了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向现代化建设,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实质性的东西。比如重点强调“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要对基础研究加大长期稳定支持”。为什么强调基础研究?中国的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在2017年已经达到2.13%,总额达到1.76万亿元,在世界排名大概在前10附近,但基础研究的投入只有975亿元,占比只有区区5.5%,研发一直是重生产应用,而轻基础科学。再比如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要完善创新机制,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渠道,促进科技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杀手锏,这是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科技的重视,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对于科技产业的重视,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资本市场必须起到支撑作用,什么叫“社会增加投入”,就是要让市场投资成为主导,让资本去发现新兴产业的价值。因此,可以预见未来资本市场将掀起一股科技股的浪潮,科技股将成为A股春天的使者,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两方面的机会,第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指引下的进口替代机会,第二是“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指引下的市场投资机会。

  首先是进口替代,现在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如电信5G、航天军工、北斗导航和半导体芯片技术等,再不实现进口替代的突破,就要被人家“扼脖子”了。一个小小的芯片可以难住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因为没有小小的芯片,整个产业链都要停滞。

  如果我们不能在电信5G、航天军工、北斗导航和半导体芯片技术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就会受制于人,再加上国家安全利益至上,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我们的核心高科技领域都应该有几个楷模出来,资本助力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进入,最终实现中国科技的自强。

  其次是市场投资,要重点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我们此前“政府补贴”为主的发展方式需要加以改进,必须过渡到市场自主投资,让市场自己去发现好的高科技标的。对于A股来说,机会在于高科技集团、优势高科技企业和有实质性题材的创投。高科技的国家队自身实力都很雄厚,也能起到引领细节领域突围的重任,中科院、中电科等科研院所的上市公司基本都是行业翘楚;优势高科技企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科技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都是有“两板斧”的,也几乎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企业;最后是有实质性题材的创投,市场化程度也很高,眼光决定价值,特别是投资了优质潜力高科技公司的创投企业,更容易从未来的科技股热潮中拔得头筹。(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注册制试点是科创板能否成功的关键
  只有注册制在科创板落到实处,科创板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注册制给科创板所带来的不仅是上市条件的变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市场机制和投资理念的改变。

  科创板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之中。但是,迄今为止的消息,却只有这样那样的上市条件门槛设置,而没有一点体现注册制试点进展情况的具体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提出设立科创板的同时提到了注册制试点,其意义或主要并不在于让科创板成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而是如果离开了注册制改革,这个科创板也许就和此前的创业板没有什么不同。

  九年前面世的创业板,虽然也曾有过成为中国纳斯达克的雄心壮志,终究由于当时制度设计上的某些缺陷,不免束缚了自己的手脚。面对新经济企业争先恐后地涌向相邻的香港市场,深圳创业板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业板虽然名为创业板,其上市条件却和沪深主板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其实已经算不上创业企业了,而是在同行业中也堪称翘首的创业有成企业。不仅如此,创业板在流动性管理上,基本上也是套用了主板的那一套制度和规则。真正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上市无门。

  如今,紧张筹备之中的科创板其实也面临着当初创业板同样的问题。科创板既然称之为科创板,顾名思义,当然希望能吸纳更多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较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战略新兴产业,并且达到一定条件的科创企业上市。从目前所传出的科创板草案来看,科创板可能会设置6个上市指标:估值10亿元以上,连续两年盈利,两年累计扣非净利润5000万元;估值10亿元以上,连续一年盈利,一年扣非净利润1亿元;估值15亿元以上,收入2亿元,三年研发投入占比10%;估值20亿元以上,收入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超过1亿元;估值30亿元以上,收入3亿元;估值40亿元以上,产品空间大,知名机构投资者入股。不难看出,除突出了估值以及相应细分的不同条件之外,其上市条件跟创业板的那一套没有根本上的太大区别。

  较高的盈利门槛,历来就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进入A股市场的拦路虎,深圳创业板也不例外。对同股不同权的排斥,更是如此。这也正是大量尚未盈利或同股不同权的互联网独角兽和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的一大重要原因。在香港修改上市条件允许同股不同权和对未盈利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促动下,A股此前已拟对独角兽IPO和同股不同权和未盈利高科技创新企业CDR开通特别通道,为什么临到设立科创板了,又还想走回头路呢?这只能说明,离开了注册制改革,即使是科创板,也难免此路不通。

  科创板既然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对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否则,科创板和创业板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就此而言,注册制试点不仅可以说是关系到科创板是不是能够更好地避免重蹈创业板覆辙的关键,同时也是科创板能不能走出有别于沪深主板的市场化道路从而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纳斯达克的根本保证。

  只有注册制在科创板落到实处,科创板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而不是依然还像过去那样一切依赖行政审核来选择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现在的主板市场还是在依赖严格的审核制度给IPO把关,这一条如果继续沿用于科创板,则科创板势必也将跟创业板一样不无可能被越审越死,越严越没有活力可言。在创新的道路上,当然不能没有制度性的规范,但离开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市场的自觉性,太多的限制也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创新创业企业尤其是这样。

  注册制给科创板所带来的不仅是上市条件的变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市场机制和投资理念的改变。过去,我们的市场之所以称之为政策市,无非就是市场的一切都得看政策面的脸色。注册制条件下的科创板或有必要引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原则,具有更好风险承担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投资者未必再像过去那样需要监管者指手画脚,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在于严刑峻法,更在于市场化的有进有退。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科创板才有可能谈得上更好的流动性,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将不须扬鞭自奋蹄。否则,一切都谈不上。(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2019 年风险在哪里?机遇又在哪里?
  从股市破净率、市净率等指标来看,目前股市基本上符合大底部的特征。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否拿住廉价筹码,并熬过充满煎熬的熊市调整阶段,这才是影响投资者财富命运的关键所在。

  2019年即将到来,对于A股市场而言,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新的一年于A股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机遇与风险并存。

  谈及风险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其中,限售股解禁潮乃至重要股东减持潮压力,仍然是2019年需要注意的风险因素。在近年来IPO发行常态化的背景下,虽然有减持新规的约束,但A股市场限售股的解禁压力依旧不减,甚至逐渐形成限售股堰塞湖。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重要股东的解禁减持意愿依旧强烈,并未因为市场环境持续低迷而降低其减持的需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重要股东尤其是原始股东的持股成本非常低廉,即使二级市场价格大幅下行,也远远高出其持股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可以有多种途径完成减持,而减持新规对重要股东的减持约束还不足以起到完全震慑的作用。

  再者,上市公司业绩变脸风险,而股市估值底部的有效性仍然有待确认。从外部环境的不明朗,到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压力的持续升温,再到经济转型、房地产降温影响下所引发的部分企业经营利润下滑等因素,可能会引发上市公司业绩发生变脸的风险,而作为经济晴雨表,股票市场的走势已经有所表现。时至目前,虽然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偏低,但市场估值底部仍然有一个确认的过程,下一个季度或未来两个季度的上市公司业绩变化,也就颇显关键。

  与此同时,则是股权质押风波的后续处理。最近一段时期,地方国资积极驰援部分上市公司,部分质押率较高,且存在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上市公司,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一旦市场环境继续恶化,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行,那么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依旧存在。

  此外,则是在于股市扩容预期不减,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可能会对市场的估值体系以及存量流动性构成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正处于历史高位区域的美股市场,2019年会否正式确立熊市行情,这可能更引起全球投资者的关注。如果美股市场选择以非理性下行的方式完成调整过程,可能会对全球股市尤其是新兴市场股市的冲击更加明显。

  至于机遇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其中,实质性减税降费会是未来A股市场乃至国内经济回暖的重要看点。就目前而言,实质性减税降费仍存在不少可操作空间,如营商环境的改善、税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等,都可能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发挥空间,或多或少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反映到股票市场身上,则是间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进一步改善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状态。

  再者,股份回购仍然是2019年A股市场的重要看点。不过,对于A股市场的股份回购,虽然为上市公司提供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但例如护盘式回购等举措,尚需要积极引导,而股份回购还是重在注销,若远离了这一本质因素,那么股份回购也就未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无法促使股份回购发挥出更有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则是新增流动性的补充预期,尤其是大量场外资金、外资资金的配置需求,可能对A股市场带来比较积极的影响。

  这些年来,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而随着A股市场的逐步开放,实际上凭借着A股市场偏低的估值水平,反而激发了全球资本的资产配置需求,甚至把A股市场当作全球资本的避险港湾。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引导外资机构进场,实际上还是需要给予更多的配套举措,才能够稳住外资,降低资本外逃的压力。对此,如股指期货恢复常态化运作、增添更多的风险对冲途径等,也是有利于稳住资金,降低资本的外逃意愿,而随着各项对冲策略的补充运用,对股市散户而言,实际上还是加大了投资的难度,更难与大资金大机构进行实力比拼,与其跟实力资本比拼竞争,还不如抱团取暖,这可能会进一步改善未来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步入2019年,尤其是到2019年6月后,将会迎来A股熊市调整四年的关键时点,届时A股市场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牛熊拐点,则颇显关键。但是,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即使A股市场的估值底部仍未得到实质性的确立,但从股市破净率、市净率等指标来看,也基本上符合大底部的特征,而在历史底部区域附近,可否在绝对低点附近获得非常低廉的筹码,这并非首要的问题,而于投资者而言,可否拿住廉价筹码,并熬过充满煎熬的熊市调整阶段,这才是影响投资者财富命运的关键所在。(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



  桂浩明:也谈 A 股的独立行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提到境内股市和海外股市的关系,往往会说是“跟跌不跟涨”。这虽然多少有点极端,但倒也是讲出了部分现实:2015年夏季以来,境内股市的走势明显要弱于境外股市,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境外股市上涨行情强劲,相比之下境内股市则是疲弱不堪。在今年,境外主要股市中的大多数都创出了历史新高,但境内股市则是较十多年前的历史高点低一半以上。在这种态势下,自然会反复出现境外股市涨而境内股市不涨,境外股市跌则境内股市跌得更多的局面。

  不过,今年下半年以来,情况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有那么几次,境外股市连续下跌,且跌幅还不小,但境内股市则不但没有什么下跌,反而逆势上涨。于是也就有人说,现在境内股市有“独立”行情了。那么,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呢?首先人们应该看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市都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具有完全独立的地位。大家都说美国股市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应的主导能力,但它也不可能不受到其它市场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所导致的其它市场波动,对美股也是会呈现较为明显的干扰。像英国脱欧问题,其对欧洲所带来的冲击,在美国也会形成相应的扰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境内市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不可能会独善其身。

  其次,人们还应该看到,对于某个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来说,起根本性作用的,还是本身的经济状况,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境内股市这几年来之所以会走得很弱,显然与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行业去杠杆以及市场规范化程度低、信用风险不断暴露以及股市本身存在结构性泡沫等因素有关。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海外市场的环境相对较好时,因为境内市场环境仍然较为严峻,因此股市就难以随境外市场上涨。而当海外市场环境变得不那么好的时候,境外股市的下跌则对境内股市构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拖累。在这里,主要问题应该说还是市场自身有较大的调整压力,使之对来自外部的影响,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而到了最近一个多月,境内市场出现的一个明显现象是,由于股价超跌严重,很多股票的投资价值显现,下跌动能已经释放得比较充分。这个时候即便再有大的利空,也很难将股指再往下打压很多点。反过来,境外市场则由于涨幅偏大,有较为强烈的调整要求,再加上人们开始预期本轮美国经济的景气周期已经接近后期,接下去增长会放缓,这也就制约了行情的运行。由于境内外市场在指数位置上分别处于历史的低位和高位,在这种情况下,境外股市跌境内股市就未必像前阶段那样也跌,而境外股市涨,境内股市则有更多的理由上涨。所谓境内股市有“独立”行情的说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其实,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情,而是受影响程度发生了某种改变,体现了指数所处位置差带来的效应。

  无疑,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境外股市对境内股市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与此同时境内股市对境外股市也存在相应的影响,差别只是在于影响力大小的不同。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去刻意渲染所谓的境内市场独立与境外市场的场景,更不能把这夸张为是境内市场的“一枝独秀”。人们在投资境内市场时,还是要充分考虑境外市场的格局,重视包括美联储升息节奏以及美股、美债、美元等走势对境内市场的多重影响。当然,由于所处的宏观环境各不相同,对人家的行情不必亦步亦趋则也是完全必要的。(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银行主力吹响集结号
  在当下国际国内各种变化因素接踵而来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难有大行情,大盘看似涨了却又跌了,看似跌了又守住了,变数天天有,市场除了超短线倒腾之外,操作空间实在不大。

  在市场的弱势调整中,值得做的是厉兵秣马,对市场做结构性的大调整,而近几个月来,这种调整没有停过,涉及的领域涉及到回购、增持、退市等。本周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消息,不过被市场的宽幅震荡给掩盖掉了,那就是超级大机构银行子公司即将来临了。这个消息投资者真不应该小觑。

  本周公布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个利好消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近30万亿元。由于原先的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投入股市,只能借道券商、公募基金等机构做间接投资。而现在起,银行可以成立全资并接下来可以对外资专业机构开放的合资子公司,直接冠名“某某银行投资管理公司”。我们知道在当下的市场中,保险公司麾下的投资管理公司是股市中的主力军,接下来银行的投资管理公司闪亮登场,就目前掌管的理财产品规模而言就达到了近30万亿,而且明确可以直接投资股市,这样的转变,对股市而言,这是一个最实质性的推动。

  银行理财子公司规则,明确了银行理财子公司既可以向不特定的投资者公开发行理财产品,也可以向特定的投资者不公开发行理财产品,这意味着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同时拥有了公募和私募的牌照,这种公募、私募通吃的巨无霸机构将驰骋股市,而且每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背后都是商业银行,这样的实力是目前任何一家券商、公募和私募基金等机构所不具备的,这样一个机构投入市场,等于向市场投入了一条巨龙,其日后一系列题材的不断释放,对未来股市的推动不可小觑。

  与其它金融机构比,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无所不在的营业网点和金融互联网的优势,更何况银行掌握的客户优势也是其它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说到底老百姓的钱都在银行,而其它金融机构要发各种产品也要借道银行,过去银行帮大家干活,接下来银行干自己的活了。

  中国股市长期供求失衡,IPO和不断的非流通股解禁、股票供应源源不断,而资金的供应则远不及股票供应,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股市的重心不断下移,接下来资金的供应都得依赖于银行子公司发挥作用了,因为将银行的储蓄资金逐渐转移到股市中来,这个功能的发挥,银行子公司具有最大的潜力。

  当下市场还是处于弱势整理,今年的最低点2449点基本铸定,年末仅剩的日子再创新低的概率较小,而高点也很难逾越2726点这条半年线。在这种震荡中短线还是有机会的,至少在明年一季度前,这种震荡格局很难改变,在这个阶段中,保持好资金实力,大跌大买、小跌小买、不跌不买,这样才能在市场的震荡中捕捉到机会。(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