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说“2019年是复兴牛”搞笑 桂浩明:暴跌思考

加入日期:2018-12-15 9:40:20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2-15 9:40:20讯:

  导读:
  李志林:提振市场信心必须落实
  桂浩明:医药股暴跌引发价值投资思考
  贺宛男:易刚为什么将异动风险放首位
  黄湘源:股市投资信心修复还需要时间
  皮海洲:IPO过会数大幅减少说明什么?

  郭施亮:A股有港股化趋势投资者如何应对
  宋清辉:民营经济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曹中铭:年底保壳战拷问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应健中:聪明钱入驻ETF

  李志林:“提振市场信心”必须落实
  进入12月,各路机构对2019年股市的分析预测报告逐渐出炉,调门也越唱越高,诸如“10年牛市开始了”,“2019年是复兴牛”等,给人一种搞笑的感觉。

  今年各大指数跌幅是多少?今年年初最高点到本周五的收盘指数:上证50从3202—2423点,跌24.32%;沪深300从4403—3165点,跌28.11%;中证500从6334—4337点,跌31.52%;上证综指从3587—2593点,跌27.71%;深成指从11171—7629点,跌31.7%;中小板从11634—7715点,跌33.68%;创业板从1918—1311点,跌31.64%。

  无论从哪个指数看,都是深度熊市的跌幅,更何况A股已是熊冠全球10年。

  亏损效应摧毁了投资者的信心有人经常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连年亏损,归结为“未进行价值投资”、“过度投机”所致。但是2018年股市,市场各方全面亏损的严峻事实,却让这些人大跌眼镜!

  先看公募基金。截止12月13日,今年累计清盘数达到623只,而2017年全年清盘仅176只。今年基金清盘数量已经是去年的3.5倍,超过以往19年公募基金清盘数量的总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年初有400只基金的净资产无法达到5000万,沦为“迷你基金”,然而到了12月份,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000只。

  再看私募基金。据上证咨询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私募基金清盘数就超过了4000多只,创下5年新高,而2014—2017年,私募基金清盘量分别为782只、1820只、2288只、3572只。

  再看个股的跌幅。2018年,3500多只个股的中位数跌幅超过了30%;跌幅超过40%的个股达到767只,占比22%;1—5元的个股超过900只,占比26%;10元以下的个股2100多只,占比超过60%。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还何谈信心?导致A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总有人归咎于经济下行压力引起的。其实,论经济基本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从来没有坏过,至今保持全球独一无二的高增长。然而,A股却熊冠全球10年,扭曲了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虽然2018年4月以后,A股受到外部贸易问题的冲击较大,但从公布的每月经济数据和贸易数据来看,影响有限,不至于导致股市没完没了地下跌。

  那就只能从两个根本的原因上去分析:
  一是不重视股市对经济的“枢纽”作用。2008年以来,美国走出金融危机、欧洲各国走出债务危机、日本走出经济危机,都十分重视股市的“枢纽”作用,通过股市持续走牛10年,化解了各种危机,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A股的管理层,却从来没有将全年股市的涨跌与经济的考核挂钩,只满足于每年股市融资额的多少,而忽视了股市的投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再发现功能、并购重组功能、拉动经济功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功能。股市地位逐年下降、财富效应消失、亏损效应恶化,迫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止损离场。

  二是两年的扩容大跃进遭到了报复。从2016年以来,发行新股近900只,融资五六千亿,但数倍于新股首发募资的大小非减持,造成了供严重大于求,对市场存量资金竭泽而渔,估值和价值中枢崩塌,使一度达到75万亿的A股市值,如今萎缩到45万亿以下。30万亿的资产被蒸发。政治局会议首提“提振市场信心”

  在年内7月、10月、12月三次政治局会议上,都强调了“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12月13日的政治局会议还出现了“五个首次”:首次提出“提振市场信心”,首次提出“最优政策组合”,首次提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首次提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首次提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我以为,与股市最相关的是第一个“首次”,即“提振市场信心”。“提振市场信心”如何落到实处?

  “提振市场信心”这句话并不新鲜,在股市监管层层面,几乎年年都有所提及。

  但是,投资者的信心非但没有提振,反而年复一年地受到打击、挫伤,甚至绝望。只是这次是政治局会议首次这样讲,多少给人们燃起了希望,但愿要落到实处。

  我认为,监管层必须正视危机、找到根源、对症下药、落到实处。

  第一,要稳定投资者对2019年股市扩容的预期。2019年上半年推出科创板的可能性很大,在此情况下,监管层很有必要对2019年扩容的数量,向投资者提前作出预告,这样就能给市场稍微有一点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对科创板新股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目前只传说科创板在上市新股的筛选标准、T+1制度、涨跌停幅度方面有所创新,但是唯独没有对新股股权结构进行改革创新。

  我建议,科创板新股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公众上市公司的要求,将控股股东的比例限制在33%以内,杜绝一股独大,从而一劳永逸地消除“大非”今后没完没了减持的隐患。

  第三,大力支持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通过资产整合、注入优质资产、加快转型升级,让更多的上市公司转型为新兴产业企业,切实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第四,按照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议2019年加大央企和国企改革的力度,掀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潮,转换机制吸引民营企业成为中小股东,增强企业的活力。

  第五,鉴于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的估值为全球股市最低,为保护国有资产和民间资产的安全,除了给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支持回购股份以外,建议央行增发一部分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有价值的上市公司股权。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央行就是直接入市买股票或股权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借鉴。

  
  


  桂浩明:医药股暴跌引发价值投资思考
  ■申万宏源证券桂浩明
  医药股最近出现暴跌,甚至是那些机构重仓持有的,历史业绩也相当不错的医药股,也是动辄跌停。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部分地区根据国家药品采购制度改革的原则,探索进行带量采购。其结果是采购价普遍下跌50%左右,而在这之前人们的预期是最多跌30%。当初带量采购政策公布后,医药股就有过一轮下跌,而如今首次大规模进行,其影响明显又是超出预期,相关股票因此大跌也在所难免。

  不过,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带量采购所形成的价格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公司(包括一些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公司)还是愿意接受;如果是合理的,那么是否表明以前的药品采购模式所形成的价格是否畸高?毕竟,在这次带量采购中有些药品的降价幅度居然超过了90%。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这次药品带量采购,通过引入稳定的采购数量的方式,有效地挤压了原先药品生产及流通领域中所存在的泡沫,为药品定价的市场化、公允化提供了条件,是造福于广大患者的。当然,对于这次带量采购的实际影响,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任何商品都不是价格越低越好,消费者利益需要保护,生产者利益同样需要保护,如果生产厂家都在做赔本买卖,那么最后的结果就一定是没有合格、足量的商品供应,最后受害的还是消费者。这些应该属于最简单的经济规则,在市场化改革已经推进了四十年的今天,人们无疑是不陌生的。也因为这样,面对这场带量采购的结果,大家还是倾向于认为基本是合理的,不存在刻意的低价倾销行为。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如果说在这次带量采购中,药品价格可以平均降50%,那是否意味着之前的定价偏高了呢?进一步推导,长期以来不少医药股被认为是最稳定的防御性品种,业绩有着很深的“护城河”,但现在看来这其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水分,一项采购制度的变革,可以让价格下跌这么多,这只能说明过去的价格之所以高是钻了采购制度不完善的空子,其本身是非常不合理的。由此进一步推演,那种建立在药品价格畸高基础上的良好经营业绩,是否可靠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带量采购的前提是有稳定的采购量,这有利于发挥优势企业的规模效应,同时多地联合进行的带量采购,也将有效地压缩以往在流通领域中所存在的过高费用,因此那种认为药品采购价下降多少,相关企业的效益也将下降多少的推断是不成立的,把医药股当作化工股来估值,这更多是一种玩笑而非严肃的推理。但不管怎么说,在产品销售价格出现腰斩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利润必然会有一定的回落。假设这种回落达到30%的话,那么对相关企业会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医药股的大跌有其合理性,因为这反映出人们对其未来的估值。

  站在股市的角度来看,作为最佳的防御性品种之一,却如此不堪一击,这对于投资者的打击很大,尤其是那些价值投资者,因为他们所投资的某些价值股,其实价值并不确定,其基础也不是市场化的。类似的问题,在酒类股票或是别的什么板块中是否也存在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难怪最近来自海外的北上资金,开始在某些蓝筹股中撤出,这与他们的一贯操作风格似乎并不相同。也许,人们应该从全新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特别是我们所认可的价值,到底可靠不可靠。如果是不那么可靠的,那么就要调整,建立新的价值投资体系。不管怎么说,这次药品带量采购所带来的影响,给市场带来的深层次冲击不可忽视。(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易刚为什么将异动风险放首位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2019年要进一步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六稳。在稳金融方面,央行行长易刚日前专门提及四方面的重大风险及表现:“包括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重点领域信用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和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关于“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易刚行长是这么诠释的:比如股市和债市的大起大落,或者发生一部分企业违约造成恐慌;外汇市场上有可能出现外部冲击导致市场的预期不稳。政策要防止这些风险在市场之间传染。

  这里提到了三个市场,股市,债市和汇市。

  看看今年的市场账本吧:截至11月底,沪深两市总市值合计45.36万亿,比2017年末的56.71万亿缩水11.35万亿,下降20%。

  A股总市值不仅低于2017年末的市场规模,也低于2016年末的50.77万亿,甚至还低于2015年末的53.13万亿,总市值创下近4年新低。这还不算近4年来发行近千只新股的新增市值(按每只50亿市值计算,就有5万亿,纵然按30亿市值,也有3万亿)。

  2015年的股灾,后来被称之为“股市异常波动”。当然,那一年从3000多点“大起”至5000多点,又“大落”至3000多点;今年并无“大起”,却一落再落,市值比股灾之年还低得多,算不算异常波动?

  就债市而言,据易刚透露,截至12月10日,2018年新增违约债券116只,实际金额898亿元,比2017年多593亿元。尽管违约金额多了近3倍,但898亿的违约债券与11万亿多的股市缩水,与亿万大户缩为中户,甚至小户比起来,情况似乎好了许多。

  幸好,汇市总算挺住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破7。

  其他三大金融风险,易刚是这么表述的:
  第二大风险: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易刚特别关注的是“要考虑信用违约的风险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尽管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有所提高,三季末已达1.87%,按135万亿的贷款总额计算,不良贷款已达2.5万亿,而银行一年盈利也就2万亿上下;但在资本充足率、拨备计提等监管指标作用下,总还能慢慢消化,至少目前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不明显。

  第三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同之前对影子银行总是偏于负面的提法不同,这次易纲表示,影子银行实际上是金融市场的必要补充,影子银行不是完全负面的名词,只要依法合规经营,便能成为金融市场的有效部分。他也提到,截至2018年9月末,各类金融资管产品总规模高达104.5万亿元,其中如30万亿的银行理财产品,银保监会已经颁布《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取得了法律地位。而包括同业业务在内,“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影子银行规模收缩,金融机构业务运营更加规范。”

  第四大风险:非法金融风险。当然,涉及金额不少,但都在“打击范围之内”。

  可见,上述四大金融风险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尤其是股市——如果2019年再继续下跌、继续缩水的话,股市风险会不会在其他市场之间传染?中国经济能容忍吗?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包括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算不算很好履行了中央政治局要求做到的进一步六稳的任务?

  千万不要以为股市的钱是股民的,而银行信贷的钱才是国家的,市场之间是会传染的!事实上,今年大片发生的股权质押已经传染到银行和众多非银金融机构了。

  而要股市不成为四大金融风险之首,一是退市,把害群之马坚决清理出市场;二是减税,与股市有关的税收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引资,尽可能地引入长线资金,老老实实地放上两年三年不动。如果中国经济真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股市又为什么要节节败退呢?

(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股市投资信心修复还需要时间
  信心是股市的晴雨表。近期股市连续走出千亿以下的地量,就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重要信号。这是因为政策底和市场底不能轻易地划等号,即使是市场指标,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也是很容易发生失灵现象的。所以,信心修复还需要时间。

  市场信心的修复还需要时间。在这之前,简单地依据一两个信号去判断是不是可以抄底,这显然是不适合的。

  信心是股市的晴雨表。近期股市连续走出千亿以下的地量,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重要信号。尽管宏观面一再发布一些不失为重要的政策信号,但市场为什么总是一次一次地不为所动,或者稍稍激动一下,就又依然如故了呢?这无非就是因为政策底和市场底不能轻易地划等号,即使是市场指标,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也是很容易发生失灵现象的。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别的不说,一个华为事件,就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大股市,全球股市也几乎无不为之所震撼,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华为事件目前还只是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谁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一些什么有可能影响人们投资信心的事情呢?

  华为事件之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说是为了5G,还不如说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到今天,其影响早已超越了经济,更不是几个股市指标所能说明得了问题的。尽管美国股市连续走了九年多的牛市,正有可能无可挽回地走向盛极而衰,但这并不等于一向跟跌不跟涨的A股就一定会发生与现在和今后的美国股市相反方向的行情。在华为事件发生的这段时间里,A股跟美国股市不是一样的说跌就跌,说涨就涨么?这至少说明,世界的事情是复杂的,股市也不可能例外。

  A股现在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经济大局的关注度,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尽管过去的A股一直就是一个政策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正是市场以往的走势无法正确反映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现在的情况也许就有可能会不一样了。科创板注册制就快要出来了,两次通过人大授权方式延缓的以法律适用调整的方式推行注册制的时间也只剩下一年多一点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市场将早晚要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市。那么,市场有什么理由不去关心那些对市场走势将有可能发生更大影响的经济大势呢?

  在发生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如果依然还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诚可谓殊属不易。不过,明年也许就不一定了。众多经济学家在展望来年的时候,都倾向适当调整对经济增长指标的预期。虽然或还是在6%-6.5%之间,这对于一直保持了那么多年6.5%以上稳定局面的中国来说,其实已经是幅度不小的调整。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这个重要的政策信号,对于不适时宜的乐观主义,应该是一贴有效的清醒剂。

  有些人自己还没有看清大势,却总是在那里拼命地唱多,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像嚷嚷“狼来了”的无知小儿一样呼喊“牛来了”,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尽管他们本人或由于善于献媚而有可能在某些范围保持一定的话语权以及与这种话语权捆绑在一起的特殊利益,但是,太多的自食其言终究将令其无法不失去市场的信任。失信才是最大的失败。

  笔者一向认为,当投资者在没有看清未来大势之前,适当保持一定的谨慎,显然是必要的。在市场反弹的时候,谨慎看多,在市场调整的时候,不盲目做空。这并不是主张做骑墙派,而是建立在审慎估计市场信心修复难度基础之上的必要的理性表现。事实上,即使现在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市场底,市场对消息面动向越是极为敏感,就越是说明市场的反弹走势不会一蹴而就。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轻举妄动,意味着打落牙齿只能自己咽。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从中央到地方救民企救民营经济的呼声水涨船高的大形势下,市场监管政策也并非一味地只做加法而不做减法;相反,某些方面的监管或许比之于此前只有更严而没有更松。监管部门对未来即将到来的注册制,也许他们更希望在市场适当冷静的条件下而未必愿意在市场过热的情况下发动注册制改革,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这方面,2015年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不过,政策空间的相对有限,也是市场难以从放心找到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至少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对处在承上启下关键位置的2019年的市场走势,设想得复杂一点,总比看得过于简单为好。

  在市场趋势未明的条件下,最不适宜的就是过于主观。无论是建立在过于主观的做多判断下的轻率抄底,还是由于片面看空而逃之夭夭,都是未必适宜的。比较适宜的投资策略,还是重个股、轻大盘,对有业绩的个股咬定青山不放松,耐心等待市场整体信心的修复。持有具备投资价值的潜力股,比抄底更重要,更有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适当掌握一定的高抛低吸机会,当然也不是没有必要的。(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IPO过会数大幅减少说明什么?
  由于IPO上会环节从严把关,从去年10月17日以来,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就超过160余家。而更多的是还没有递交IPO材料的企业,面对IPO环节的从严审核,它们望而生畏并因此止步不前。这对净化IPO公司队伍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1月28日,今年A股市场共有104家企业成功过会,较2017年同期的361家大幅减少257家,降幅达71%。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关注的事情。毕竟IPO企业过会数量的大幅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企业IPO数量的大幅减少,这是股市融资功能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也确实如此。今年1月到11月,企业IPO的数量仅为96家,而去年同期却达到了419家,同比下降了77.09%。对于重视融资功能的A股市场来说,这个结果或多或少有些让人意外。

  那么,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说明了什么?它首先说明了股市行情的低迷。因为今年以来的股市行情总体上处于下跌态势,上证指数从今年1月29日的最高点3587.03点下跌到10月19日的最低点2449.20点,最大跌幅达到了31.72%。因为股市行情低迷,市场承接新股的能力下降,企业IPO数量下降,IPO企业过会数量减少,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过,除了受行情低迷的影响外,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还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IPO企业上会审核的从严把关。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因为第十七届发审委自从2017年10月17日开始履职以来,就以从严发审著称。有统计数据表明,在从2017年10月17日到2018年10月19日的一年中,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以首发审核工作会议的方式,进行了共计245家拟上市公司的261次首发审核。其中顺利过会的有141家,未通过的有88家,暂缓表决的有16家,取消审核的也有16家,大发审委履职期间首发审核的总通过率为54.02%。与先前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80%以上的过会率相比,差异接近30个百分点,跌幅非常明显。第十七届发审委也因此赢得了“史上最严”的美称。因此,今年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这与本届发审委的“史上最严”审核有密切联系。

  IPO上会环节的这种从严审核对于净化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过会企业的质量,进而提高整个上市公司的质量。这对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一些绩差公司、问题公司蒙混上市,企业上市就变脸,就曝出各种各样的“地雷”,这不仅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对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另一方面,对IPO上会公司进行从严审核,也可以对一些问题公司、绩差公司起到震慑作用,有利于净化IPO公司队伍。实际上,正是由于IPO上会环节的从严把关,从去年10月17日以来,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就超过160余家。而更多的是还没有递交IPO材料的企业,面对IPO环节的从严审核,它们望而生畏并因此止步不前。这对净化IPO公司队伍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实际上第十七届发审委之所以能成为“史上最严的发审委”,这是与发审环节的制度建设相匹配的。比如,随着第十七届发审委的成立,证监会还成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并实行终身追责。也正是这种终身追责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发审委委员的责任感。所以,只要对发审委及委员会进行监察与终身追责的机制不变,那么对IPO公司“从严审核”的机制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因此,即便发审委换届,IPO环节“从严审核”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A股有港股化趋势投资者如何应对
  若A股加快步入港股化趋势,未来市场“去散户化”的压力也可能会明显增加。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独自投资承受较大的波动风险,还不如通过ETF、指数基金等形式间接参与市场交易,这样可能更具有投资安全性。

  这些年来,市场人士不断探讨未来A股市场的发展趋向,有观点认为,未来A股市场可能向欧美市场的发展方向靠拢,有的认为有逐渐步入港股化的趋势,更有观点认为,未来可能会走出具有自身运行特色的走势。

  事实上,港股市场这些年来的走势容易受到A股与美股的影响。但是,剔除市场指数的表现,港股市场的个股分化却非常严重。至于资金而言,则存在明显分歧,多年来大量资金聚集于港股的核心上市公司,导致核心股票长期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之中。但是,同样存在大量上市公司处于极度低迷的成交水平,甚至存在全天零成交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港股IPO以及募资节奏明显加快。就在今年,港股就先后颁布了多项上市新政,包括同股不同权结构的放宽以及同股不同权股票纳入港股通等。随着港股上市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目前港股的IPO力度却显著高于A股,并有望成为今年全球市场IPO之首。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随着港股IPO的加速、募资需求持续旺盛,意味着资金可能会更趋于聚集在核心上市公司身上,进一步分流其余中小市值股票的存量流动性。

  由此不难发现,A股整体流动性虽然强于港股,但从这些年来的市场发展来看,却有港股化趋势。

  首先,随着近期A股的深度调整,成交量能持续创出新低水平,而沪市持续跌破千亿量能大关,实际上已经重返四年前的成交量能水平。但是,因这些年来市场的扩容压力较大,实际上仅有的存量流动性分配到上市公司身上,则显得更加稀缺了,甚至还要比四年前的量能更加紧张。从A股成交量低迷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有部分上市公司的日均成交量不足200万元的水平,而日均成交量能低于500万元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在显著增加。不过,就目前而言,仍很难出现上市公司全天零成交的现象。

  再者,近年来A股的扩容需求依旧旺盛,虽然这两年比不上港股的IPO募资力度,但一旦A股开启注册制模式,可能会一下子加剧A股的供需矛盾,具体分配到上市公司的存量流动性也就更低了,未来不排除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全天成交量仅有百万以下的水平。至于全天零成交的现象,则需要关注到市场的活跃度以及市场的持续扩容力度,但港股化的特征似乎更明显一些。

  此外,在A股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一元股数量显著提升。在实际情况下,与港股上市公司的情况不同,A股多数上市公司的每股面值为1元,且存在面值退市的风险。至于港股“仙股”遍地的现象,实际上建立在上市公司面值极低的前提下,有的面值只有0.10元,更有甚者仅有1分钱面值。由此可见,对于港股“仙股”遍地的现象,实际上很难在A股上复制,但不排除面值退市的情况越来越多。

  不过,与A股相比,港股的投资风险则更显复杂,对投资者的考验更加艰巨。在港股中,往往会存在老千股(骗人钱财的股票),且部分老千股具有超低股票价格、低估值、超低市值的特征。实际上,对于长期热衷于低价股投资逻辑的A股投资者而言,往往容易被港股市场的老千股所吸引。但是,港股老千股却热衷于反复通过合股、并股的形式来达到利益最大化,而且港股老千股甚少出现分红的现象,在港股市场上市后却成为了一种所谓的闹剧。

  由此可见,港股的复杂性可能会比A股更复杂,但随着股市的不断扩容乃至逐渐步入注册制模式,未来A股不排除有走向港股化的趋势。受此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长期热衷于低价股投资的逻辑可能会因此发生实质性改变,而对于成交量极度低迷的上市公司,仍需要警惕流动性风险。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若A股加快步入港股化趋势,未来市场“去散户化”的压力也可能会明显增加。或许,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独自投资承受较大的波动风险,还不如通过ETF、指数基金等形式间接参与市场交易,也可以通过与大资金大机构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市场,这样可能更具有投资安全性。当然,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持续存活在市场之中,避免被市场淘汰,也许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民营经济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的强势发展有目共睹。在今年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一组重要的数据: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增强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做好发展民营企业的工作,支持、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市场化、规范化地发展。

  正因为民营经济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持续增大,国家也通过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来表达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并释放出了三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国家将继续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在民营经济向好、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人通过一些逻辑不通的分析方式,对民营经济的成长提出许多质疑,他们的观点也令社会对民营经济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习总书记在对与会的民营企业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这表示我国将长期处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民营经济将继续得到国家的支持。

  笔者认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若是要两者取其一,就好比问“人不吃喝会死,人不呼吸也会死,那么吃喝和呼吸该如何选其一”。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双方起到的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作用。

  第二个信号是,国家将继续出台各类有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缓解民营企业所遇到的困难。

  笔者认为,企业经营困难可以从内外两部分来看,一是内部因素,即民营企业领导者经营经验不足,管理能力欠缺,或是发展方向、战略决策出现重大错误;二是外部因素,即外部各方面的环境如市场、政策、竞争。若是没有外部因素干扰,企业因内部问题而经营困难,只要企业没有破产,通过更换管理者、组织架构及人员调整、战略调整等方式,企业还存在起死回生的可能。但是外部环境往往会令企业雪上加霜,将企业逼入死胡同。

  此前,笔者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许多企业家在与笔者沟通时,最普遍提及的外部因素有三点。

  第一点是税费重,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推出了许多减税的政策,但对大多数企业税负压力还是没有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但贡献突出的大型企业往往能获得实惠;第二点是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一个难题,即便国家长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大礼包”,但都未能实质性缓解这类企业“钱紧”的困境,反而是大型企业融资便利;第三点是缺资源,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和各类资源进行对接,中小企业自身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客户等资源,但对大型企业而言,政府往往会主动介绍各类资源。即在当前环境下,规模不大或是没有背景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被歧视”行为,即政府、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能够创造的财富不大,因此对这类企业的关注不高,对大型企业或是有重要背景的企业往往做出锦上添花的举动。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抓好六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其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三点,反映出国家将改善上述情况的决心。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使得民营企业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充足市场空间可以发展;通过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从实际出发落实政策,可以使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通过构建清新型政商关系,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将会有效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第三个信号是,国家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发展机会。

  企业发展有内外因素,国家发展也有内外因素。习总书记提到“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其中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他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国家将在这基础上不断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各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优化升级,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国内和国际方面的机会,以此来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亮点,将进一步激励民营企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如习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样,国家未来将会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许多有助于其发展的“工具”和政策,剩下的就需要民营企业在相对公平、有所优化的环境中继续努力奋斗。(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年底保壳战拷问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临近年底,又到了绩差公司、披“星”戴“帽”族的保壳季。自11月份开始,已有*ST皇台、*ST椰岛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资产出售、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的公告。在这一切的背后,相关上市公司保壳的意图非常明显。

  A股市场上,通过甩卖资产、股权等方式达到保壳目的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两面针即是其中较为经典的案例。从2006年至2017年,该上市公司连续12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两面针没有被退市,其中主要是靠甩卖中信证券的股权来粉饰业绩。从2009年至2016年,两面针连续抛售中信证券的股权,并通过投资收益来保壳与规避退市。而事实也证明,通过甩卖资产、股权等方式来保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客观上,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或通过甩卖股权来兑现投资收益,是上市公司的权利,也是上市公司提升业绩的一种方式。而且,出售资产或股权,能够有效减轻上市公司资金方面的压力,改善其现金流与资产负债结构。不过,出售资产或股权用于保壳,在近年来面临着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比如*ST双环出售资产意欲保壳事项披露后,深交所通过事后审查并出具了问询函。在问询函中,深交所从交易方案、交易标的、资产评估等多个方面刨根问底式提出14点疑问,并要求上市公司对相关交易不确定性风险进行提示。

  然而,即使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甩卖资产保壳的行为实施再严厉的监管措施,出具更多的问询函,也不可能禁止其甩卖资产,更不可能禁止其保壳。而且,基于卖资产保壳的有效性,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今后仍然会频繁出现卖资产保壳的现象。

  上市公司每年年底的保壳战,其实也并非只是保壳这么简单,个中还常常掺杂着诸如信息泄漏、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等违规违法行为。这不仅践踏了市场的“三公”原则,扰乱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也会严重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沪深交易所强化对上市公司保壳的监管,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内。

  每年年底欲保壳的上市公司,要么业绩差,要么是垃圾公司,要么没有任何前景,但也是这类公司,却能长期“苟活”在资本市场上,并且比银行股、蓝筹股更受关注,更受某些资金的青睐,其交投也更活跃,这一切显然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而且,这些保壳公司,还常常在市场上上演着“劣币驱逐良币”,扭曲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故事。

  笔者以为,A股市场每年年底出现的保壳战,更凸显出现行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短板。事实上,常年保壳的上市公司,或资产状况严重不良,或长期亏损,或属于僵尸企业,这样的上市公司,早就应该将其扫地出门了。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对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行完善,今年7月份针对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新增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的退市情形。如今,像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主动退市、面值退市、涉及“五大安全”等退市第一股都诞生了,吸收合并与业绩亏损仍然是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但是,市场上仍然存在为数不少的股市“不死鸟”,而这些上市公司,显然都是应该退市的对象。

  对于退市制度,个人以为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至少像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或属于僵尸企业的上市公司,不能再让其混迹于市场上。为此,建议将净利润考核指标改为扣非净利润,规定连续四年扣非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将实行强制退市制度。经过改革,即使上市公司甩卖资产,也无法达到保壳的目的,甩卖资产粉饰报表的现象或不再出现。这不仅有利于将股市“不死鸟”清除出市场,有利于净化市场,而且也能减少市场对于股市“不死鸟”的非理性炒作,降低监管成本,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聪明钱入驻ETF
  近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上证指数在2600点位置上还在苦苦挣扎,但ETF基金却出现了热销。工行瑞银最近发行了上证50ETF,销售了113.5亿元,这个数据让市场人士看得目瞪口呆。

  最近市道低迷,基金难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难到什么程度?用数据来说话吧。前两个月,为挽救股市颓势,引入长线资金,证监会一下子批准了16个养老目标基金的设立,两个多月下来,销售情况有点惨不忍睹,发到第6个的时候,这6个基金的发行总额只有16亿元,典型的散户行情,有的基金户均只有几千元,有的靠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自掏腰包来撑门面。而发行ETF基金时,这种惨淡的局面一扫而光。

  工行瑞银此次顺利发行,看点还不在于113.5亿元的大规模,值得关注的看点是认购户数只有8037户,户均认购141.2万元。这说明了有大资金开始入驻上证50ETF了,这大资金来自何方?是产业资本的资金还是金融机构的资金,反正一句话来自于大户人家的资金,这种情况在近期市场中很少见的。

  有一个数据对比也值得关注。今年年初上证指数以3314点开盘,走到现在只有2600点左右,市场重心打了78折;而年初ETF基金的份额为710亿份,如今指数下沉了近三成,全市场ETF份额却达到了1514.53亿份,这说明大盘越跌,ETF的买盘越大了。

  当下市场,聪明钱入驻ETF,特别是上证50ETF更受青睐,恐怕还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分散投资并降低风险,大资金买单个股票风险较大,而买多个股票分散精力,买代表一揽子股票的ETF相对简单,将复杂的投资简单化操作;第二,ETF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特点,上证50指数的样本股上涨,上证ETF的净值也上涨,通过持有ETF产品可以分享股市上行的成果;第三,选择上证50ETF就等于跟着市场的主力走,上证50指数的50个股票,基本上代表了市场的主流品种,代表着市场走势最大的权重,也代表着国家队驻扎的重地,所以市场的这些聪明钱提早入货,抢占着未来市场的制高点;第四,当下市场低迷,虽然很难说今年的最低点2449点在日后会不会再被击穿,但从10多年前的6000点和三年前的5000点跌到如今的2600点左右,再跌也跌不到哪儿,而美国股市是从100多年来的最高点26000点跌到如今24000多点,相比之下,哪个市场的下跌空间更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年关将至了,还有10来个交易日,今年的股市就要收官了,年底的行情也就这样了,跌不到哪儿也涨不到哪儿,但从机构的动向来看,都在做调整和创新布局,近期上证50ETF的热销就证明了这点。面对这样的市道,投资者也应该跟着主力相向而行,在投资组合上做适当的调整,首先在仓位上半仓为宜,进可攻退可守,在市场大幅向下调整时加大仓位、大跌大买。在品种选择上,跟着主力持有指数型基金也是不错的选择,上证50ETF、沪深300ETF都是不错的标的可供选择,可以预料,在冬季适当的播种,明年定有回报。(应健中,市场资深人士)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