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凌晨,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石化)一艘船舶与码头连接的软管处发生泄漏。事故造成6.97吨碳九泄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泉港区人民政府网站11月8日对该事件进行了通报,初步认定为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目前多部门的通报显示,碳九泄漏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空气指标等已恢复正常。同时,泉州市启动了养殖户受损情况评估,依法协调解决损失赔偿问题;着手查明事件原因,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11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特约记者前往事发地福建泉港,实探事件后续处理情况。
11月9日,福建泉港,残留油污清理工作仍在继续图片来源:特约记者 檀越 摄
泄漏事件与环境影响
这起事故中的“元凶”碳九究竟是什么?
综合媒体报道可知,碳九是在石油提炼时获得的一系列含碳数量在9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它的密度较小,沸点略高于汽油,气味与汽油相似,挥发性较强。
碳九又可分为裂解碳九和重整碳九两类。裂解碳九对人体毒性较小,但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它对人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会导致耳鼻喉不适、头晕头疼,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脱脂。若食用被碳九污染过的动植物海产品,有中毒、致癌的风险。
而重整碳九的危害更大。万幸的是,此次事故为“裂解碳九”泄漏。
此次泄漏事发后,当地政府立即部署,由海洋部门牵头组织海上漏油的处置和受污染养殖业处理,保障海洋食品安全;由环保部门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11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特约记者前往了泉港区环保局了解情况。“确实事故发生的第一天污染很严重,多地都能闻到刺鼻异味,第二天之后大多地区已经没有味道,(但)风刮到的时候,还能闻到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泄漏的碳九类似油品,吸附在渔排上,给清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目前仍在继续出动船舶和人员对残留油污进行吸附。”
随后,记者来到了距离事发海域最近的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在肖厝渡口,记者看到海面上船只众多,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中。大风下,记者未闻到明显异味,而坐船靠近受影响海域时,仍能闻到一种略刺鼻的异味。相关人员正在加紧对养殖区内的渔排进行清污等。
根据泉州市政府新闻办8日通报,截至8日15时,共出动船舶400多艘次、人员2500多人次、吸油毡732袋、清油剂70桶开展油污吸附,受影响海域漂浮的油污已基本完成清理;继续出动船舶和人员对岸边、渔排等随潮水起落的残留油污进行吸附,(截至当时)此项工作仍在继续。
泉港区环保局8日的通报显示,11月5日凌晨3时以来,泉港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各项空气指标已恢复正常,并持续改善向好。7日12时,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0.1343mg/m³(企业厂界标准为不超过4mg/m³)。水质方面,经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检测,7日,9个监测点化学需氧量均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达到第一至第三类水质标准。
11月9日,记者前往东港石化图片来源:特约记者 檀越 摄
事件中的企业与居民关系
这起事故的“罪魁祸首”即文章开头提到的东港石化。
泉州市政府新闻办8日的通报显示,11月3日,“天桐1”船靠东港石化码头后开始进行工业用裂解碳九的装船作业,但11月4日凌晨0时51分,油轮输油管出现跳管现象,4日凌晨1时13分,东港石化码头作业人员发现装船过程中发生工业用裂解碳九化学品泄漏,凌晨1时23分油品停止泄漏;凌晨2时许,处置单位赶到码头进行污油回收;凌晨4时30分,围油栏内清污作业基本结束。但部分污油向邻近的肖厝海域移动,泉港部分区域空气出现刺鼻性气味。
据泉港区环保局对外通报,经初步调查,泄漏“系其油船连接至码头的软管法兰垫片老化、破损”导致。
根据天眼查,东港石化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8000万元,由福建德和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每日经济新闻》特约记者从肖厝村一位村民处获得的一份东港石化《承诺书》显示,东港石化于11月4日承诺,将尽快全力组织清理海面及渔排上的残留污染物;全面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调查,并按调查结果要求采取所有整改及处置措施;严格按照最终的事故调查报告及事故损失评估报告,承担公司责任范围内的所有损失赔偿义务。
不过,该村民强调,这份《承诺书》并不是从东港石化处获得,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取得。据他了解,东港石化目前未进行更多的公开表态。
9日下午,记者也来到了东港石化所在地,公司门口目前仍堵着几位当地村民。值得注意的是,东港石化的马路对面就是居民区。
随后,记者拨通了东港石化的公开电话,相关工作人员答了句“后续处理由政府在统一安排当中”后,便挂断了电话。
11月9日,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在这起事故中,企业是主要责任方。他表示,企业最清楚碳九的危害性,但东港石化未能进行有效的通知和人群的疏散,因此企业应该对造成的损害进行全面的赔偿。
记者从肖厝村一位村民处获得的一份东港石化《承诺书》 图片来源:受访村民供图
观点:化工企业管理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为确保食品安全,泉港区已于4日暂缓受影响海域网箱养殖水产品起捕、销售、食用。
除此之外,《每日经济新闻》特约记者了解到,11月5日,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福建盐业集团)对泉港区的山腰盐场、潘南盐场印发关于暂停纳潮生产的函。函件中要求,山腰盐场、潘南盐场即日起停止纳潮生产,并加强盐田生产周边海域海水的检测,同时密切跟踪该事态发展,待泉港区环保局确认对该区域海洋环境污染结束后再进行纳潮生产。
其中山腰盐场位于湄洲湾南岸,是福建省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基地。盐场暂停纳潮生产,也引起了民众的关注。
对此,福建盐业集团曾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解释称,暂停盐场纳潮生产并不是因为盐场受污染,也不意味着盐场周边海域受污染,而只是作为一种预防措施,“盐田在陆地上不会受污染,但海域相通,具有流动性,暂停纳潮生产是为预防盐田周边海域受污染”。
9日,泉港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特约记者,根据山腰盐场提供的资料,目前盐场已经停止纳潮生产,并且在纳潮口增设了监测点。根据监测结果,盐场周边海域未受到影响,且盐场库存充足,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民众无需担忧。
泉港碳九泄漏事件无疑给化工企业、政府部门再次敲响了警钟。
马军认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化工行业一直是个高危行业,一旦发生爆炸、泄漏等事故,便会衍生出次生环境问题,因此必须格外重视安全健康和环保。国际上的一些化工巨头会特别强调与周边社区保持经常性沟通,让居民参与到管理中,了解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情况,而这方面国内一些企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