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A股如何激发活力? 贺宛男:最重要的是落实

加入日期:2018-11-3 8:39:1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1-3 8:39:11讯:

  导读:
  贺宛男:利好最重要的是落实
  李志林:A股如何才能激发活力?

  刘柯:优质公司无法突破则A股难现牛市效应
  黄湘源:谁是股市真正意义上的晴雨表
  皮海洲: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行为需进一步规范
  郭施亮:如何理解维持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不变?

  应健中:为股市松绑引资金入市
  桂浩明:留意股市生态的积极变化

  贺宛男:利好最重要的是落实
  在苦熬了9个月之后,A股终于盼来了重量级的利好,资本市场成了高层多次提及的关键词。特别是本周末,一天内三箭齐发——
  1、习近平同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称他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非常好的谈话”,并表示双方计划在即将召开的G20峰会上会晤,愿继续扩大对华出口。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众所周知,A股(包括港股)连续大跌,导火索就是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

  2、印花税由“暂行条例”上升为“印花税法”;而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权改由国务院决定,尽管目前仍维持1‰的税率不变,但日后视市场情形印花税的调整将更为灵活。

  3、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十位民营企业家发言后,发表了长达7000字的长篇讲话。讲话中特别提到,“对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有关方面和地方要抓紧研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也正因为此,本周上证指数涨2.99%,而以民企为主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涨幅分别高达5.78%和6.74%。

  三箭齐发的背后,则是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三大矛盾: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资本市场运行,利用外资。

  正是这三大矛盾,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请看数据:
  今年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8%、6.7%、6.5%(创九年半新低),有人预计,四季度可能破6.5%;1-9月工业增加值为6.4%,其中9月为5.8%,而集体企业下降1.4%;1-9月工业利润增长14.7%,比1-8月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仅增长4.8%和5.7%;前三季度在资产增长7%的前提下,应收账款增长10.8%,产成品存货增长9.4%,大批产品或积压或卖出去收不到钱;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而作为投资主力的基建投资仅增长3.3%,创10年新低;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5.7%,低于GDP增速;进出口尽管有所增长,但对GDP增长的贡献为-9.8%;与此同时,消费增长放缓,夏粮减收……
  毫无疑问,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决不能也决不会容忍经济继续下滑!怎么办?如何抵制和防范经济下行的压力?振兴股市,增强1亿多股民的投资信心,使股市从伤心地变为财富场,成了最主要的抓手之一。

  古语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时过于期,否终则泰”。A股已经濒临死地,已经否上加否,股民已经信心尽失。只要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真的,广大中国股民是最善良的,也是最容易满足的。当然必须是真正的阳光。

  什么是真正的阳光?就当前而言,解决民企与国企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就是真正的阳光。恰如习近平所概括的,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然而,在前一阵去产能、去杠杆时,却并没有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的标准,而是如习近平所批评的那样,“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

  这正是相当一批民企上市公司质押股权不断爆仓,导致股指比“熔断底”跌得更甚更惨的直接原因。

  当然,有了利好消息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落实。




  李志林:A股如何才能激发活力?
  本周,证监会网站罕见盘中发布3项声明;此后,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激发资本市场活力;11月1日,习近平同特朗普通电话,市场预期中美贸易摩擦有缓和迹象。受利好叠加影响,周五A股人气大振,各大指数均收出大阳线。

  人们定记得,28年中国股市的历史上,类似的利好刺激下的大阳线,不知有多少次,但过后无不跌回原地。直至2018年10月19日的2449点,竟然回到了12年前的2006年年初的位置,让人嘘唏不已!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政治局会议的要求,使A股“激发市场活力、长期健康发展”呢?市场各方必须深入地研究和剖析以下问题。

  股权质押危机是怎么来的?从表象看,今年大盘大跌逾三成是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但实际上,是3500多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所造成的。那么股权质押危机又是怎么形成的?一是连年来的新股扩容大跃进导致的。从2016年中以来,共发行了约800只新股,供严重大于求,终于把市场压垮了。二是比新股首发融资多3—8倍的大小非疯狂地减持。造就了上市公司数千个新亿万富翁,却把二级市场的股价打得一地鸡毛。三是价值导向误导。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充斥着这样的舆论:“今后只有‘二’的股票,即大盘蓝筹股会涨;而‘八’的股票即绝大多数中小盘股,都将跌成‘仙股’”,吓得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者恐慌性地割肉离场。四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打压市场。五是个股比价严重失调,导致蓝筹股、白马股、绩优股、高价股跳水下跌不止。于是,大量的个股跌幅在70%以上,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股也快速跌幅达50%,从而进入了强行平仓线。管理层为何要急忙出手稳定股市?

  据权威的数据统计,至10月24日2603点收盘,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数达到4.3万亿元,加上0.78万亿的场内融资盘,共5.08万亿。数量远远大于2015年年中时的2万亿场外配资盘导致的流动性危机。

  据推算,一旦跌破了2500点(或像有些人预言的要跌到2200点),那么上述两股力量争先恐后地平仓,将会导致大盘陷入比2016年熔断还厉害的流动性危机。

  因为,这一次与2015年情况不一样。不只是2万亿场外配资盘把筹码扔给了二级市场投资者,而是95%以上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大股东,把筹码扔给了金融机构,包括券商、信托、银行,其对市场的危害程度更为严重。

  所以,从10月18日2486点开始,管理层开始集体发声稳定市场。短短两周,救市效果明显。至今出台的利好救市政策有哪些?据统计,两周来,管理层相继推出的利好政策有10多项之多,但我认为,主要的利好就是以下几项:第一,相继组织到各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约5000亿资金,用于驰援各地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第二,鼓励并放开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第三,证监会声明,减少对市场交易行为的不必要干预;第四,引入4166亿养老基金,并从9月底已经开始投资,这是长线资金;第五,上升到政治局会议层面表态:“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使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此利好力度前所未有。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救市?在我看来,答案就在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四句话中,关键词是:改革、制度建设、激发活力、长期健康发展。

  据此,我认为,为了既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又能真正拯救股市周而复始出现的危机,使A股市场激发活力,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

  其一,扭转长期来对一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位。加强股市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简单地把重点放在新股扩容上。重点或主战场应是激活股票二级市场。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将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做优。这是更有效地加强直接融资,也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效率最佳、最快捷的手段。

  只有把二级市场搞活了,市场各方的财富都增长了,才能提振广大投资者信心,有效地拉动投资、消费和实体经济。

  其二,改革新股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公众公司的要求,在新股上市前,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控制在33%以内,将其剩余的股权变为优先股,只能获取红利,永远不能抛售。

  这样做的好处是,迫使企业在上市前就做好长期投资实业的准备。上市后不敢轻易减持股份,稍不留神,控股权就被别人并购了去。不仅杜绝为圈钱上市、捞一把就走的短期行为。同时,其持有的优先股也较难用于质押融资,避免目前上市公司大面积股权质押危机在今后再次发生,还可有效消除上市排队的“堰塞湖”。

  其三,对大小非限售期重新加以界定。2005年股改时,非流通股向流通股东10送3股后,才获得大小非3年和1年的解禁权。而此后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向流动股东付出对价就获得流通权。因而,大小非不问价格地减持,已成了广大投资者最为恐惧的股市“公害”。

  为此,建议修订大小非减持规则:将小非的限售期改为3年,大非的限售期改为8—10年。

  其四,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在强化退市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对造假上市、欺诈上市、严重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不仅要从严处罚,而且要让控股股东、管理层、以及相关的责任人进行经济赔偿,罚得他们倾家荡产,以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其五,回归国务院原有为资产重组松绑文件的规定。即取消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的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金.融.投.资.报)
  


  刘柯:优质公司无法突破则A股难现牛市效应
  茅台一个跌停,让很多人幸灾乐祸。但大家想过没有,任何一个牛市往往都会有标志性股票,茅台曾经是上证50牛市的代表。而A股要想重新步入牛市,需要各行业的牛股辈出。

  美国股市走牛十年,我们在津津乐道道琼斯指数涨幅的同时,无不羡慕苹果、脸书、特斯拉等具有新经济特征的上市公司。这些世界顶尖企业几乎代表了美国经济的潮流与趋势,让新兴产业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替代之势。而从资本市场的表现看,更是特点鲜明,公司业绩与股价持续上涨,估值保持不变或不断下降,“三高一低”特征明显,即高成长高股价高市值但却是低估值,再加上颇高的行业景气度,一个不断上涨的市场与一大批知名企业比翼齐飞、相互辉映。

  回过头来看A股,以茅台为首的上证50曾经也想这样辉煌,但很遗憾,上证50以传统产业公司居多,茅台又是独树一帜,很难有示范效应。不过,我们也无需妄自菲薄,中国还是有很多优秀公司,茅台算一个,尽管它属于传统产业。但如果中国的优秀上市公司无法突破估值天花板,不产生几个重量级公司,则A股不会有牛市。未来还需要优秀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顶梁柱,因为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按质论价,好公司高价差公司低价,没有什么鸡犬升天的道理。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A股的畸形上市机制造成上市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壳资源价格高企,市场定价机制失灵。于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好公司一涨就拿估值拿市值来说事,差公司上涨就用资产重组来“讲故事”,差价没有拉开。而且形成了不少所谓的股谚,比如什么蓝筹不倒牛市无望之类,在A股仿佛只有鸡犬升天才是大牛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心态,在这种心态驱使下A股一放就乱、牛短熊长,脉冲式上涨以后就是绵绵不尽的下跌。

  美国有市值上万亿美元的苹果,有每股30万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有每股一两美分的垃圾股烟蒂股。道琼斯指数为什么能持续上涨,并不是所有股票都走牛,很多中概股就是因为股价低了选择私有化回A股,市值立马翻三五倍,追捧者乐此不彼。有意思的是,A股原有的优质白马股,我们就一直用各种理由打压,认为估值比美国低是正常的,但这些回归的中概股估值就可以是美国的N倍,别扭不,奇葩不?

  为什么市场会有这样的投资心态与理念,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A股的白马股都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好公司都去海外上市了,回归就该高溢价。A股的优秀公司需要全面开花,不能只在传统产业里诞生,新兴产业也应该有标杆性公司,而判断是不是标杆公司的标准,就是全世界通用的“三高一低”,有没有持续稳定的高成长?行业前景好不好?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怎样?估值高不高?

  找几家A股优质白马股看一看。传统产业我们也有很多企业即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好公司,白酒不好比,金融银行可以比一比,政策性银行除外,鹤立鸡群的招商银行可以与美国任何一家银行比一比,业绩增长15%,ROE达到19%,动态PE不足9倍,而巴菲特最看好的富国银行ROE只有10%,动态估值却接近13倍;制造业的上汽集团格力电器,都是世界一流企业,背靠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增长很有保障,估值却很低,上汽年增长在12%以上,动态估值才9倍左右,格力增长36%估值也没有突破10倍。这样一比较,就会发现即便优质白马股这几年涨了这么多,估值还是很低,而其它很多垃圾股跌了这么多,估值依旧高得离谱。

  优质企业如果在估值上不顶破天花板,不在市值上继续突破,是很难形成牛市效应的。A股要真正成为世界级的资本市场,更需要好公司撑面子、做里子。(.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谁是股市真正意义上的晴雨表
  目前股市主要还是由茅台等亿元市值大盘股左右着指数。救市,一方面还有可能借这些权重股的稳定性和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依然还是沿袭这种救市老路,则难免又将重复过去那种一救就活一不救就不死不活的老样子。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虽不能说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后浪则无疑将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晴雨表。

  茅台的反弹恰好与大盘几乎同步,这不要说在茅台的走势上并不多见,在A股历史上更为罕见。不过,茅台并不是股市的晴雨表,过去不是,现在和将来也一定不是。

  历史上,茅台的涨涨跌跌虽然也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总体上的涨势与持续低迷的大盘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茅台这次之所以跌了下来,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股价前期涨得太高了,而且在高位股价处的时间也太长了。虽然茅台目前仍然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但是一旦其业绩报告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某些状况,在股市缺乏人气的情况下,其股价表现发生动荡也是不奇怪的。这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价值规律在作用的结果。

  如果不是政策面显示了重大利好,不要说前期还未跌透的大盘是不是会有如此看起来甚为强劲的反弹犹在未定之天,就是茅台是不是一个跌停就打得住恐怕也是很难说的。茅台历史上的跌停,也仅仅有过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次,但茅台在其有着很强势的成长性利好支持的时候也许可以完全不理会大盘的走势;但是,当其业绩表现出现有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的问题的时候,就难免不受大盘波动的影响。反过来,作为市场仅有的高价领头羊,它所表现出的任何走势摇摆,对大盘更是有可能带来很大的放大效应。民谚所说的“一枝动,百枝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尽管就茅台来说,这一次的股价调整是否到位也许还很难说,但对于大盘而言,在政策效应的作用力有可能超过市场本身的条件下,究竟何为“政策底”,何为“市场底”,也未必是需要非分清不可的。有时候,不排除市场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将“政策底”认定为“市场底”。就此而言,茅台一个跌停之后就不跌反涨,很大程度上不妨也可以说是拜政策利好之所赐。

  不过,茅台的问题不仅在于其股价表现基本上靠“抱团”,其营销业绩所依靠的何尝不也是这样的“抱团”呢?虽然说,至少到目前为止,茅台这种在层层抱团的分销体制人为配合下所力挺起来的涨价方式,不仅使得它在失去了公款消费这一大块消费份额后似乎并没有失去市场,也没有对其整体业绩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越涨越高的酒价也拉大了它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人们很难想象,这种越来越脱离群众的“物以稀为贵”,在经济转型时代还能够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就此而言,市场对这一次茅台所反映出来的三季度业绩增速滑坡的担忧,应该说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A股的总体情况既有同茅台仿佛相似之处,但也有根本性的不同。如果说茅台此前的跌是因为股价太高并且高得未免太久了一些的话,A股则更多的是由于走势过于低迷并且低迷的时间也未免太长的缘故。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当前股市估值总体处在历史较低水平,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这也正是当前A股有可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种超跌反弹跟茅台的一跌就反弹恐怕不能说是一回事。

  当前从中央政治局到一行两会,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都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正如刘鹤副总理所说,当前股市的心理特征是,对制度创新和改革政策有很大的期盼,市场表现与这种期盼之间有很强的正反馈效果。本周股市所呈现的反弹之所以能够比此前的几次持续的时间长,反弹的力度也大,原因也正在于此。但是,反弹的时间还能持续多久,反弹的力度究竟能有多高,显然也不是没问题的。

  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整体经济形势的“稳中有变”。中央政治局列出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这充分说明,当前更需要的是“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一切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而不是有一点成绩就看不到问题,有一点利好就忙于唱赞歌。

  证监会一反常态,罕见地在盘中发布三点声明。不过,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并购重组,引导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两条,近期已经谈得很多,一些具体措施也已经开始或正在展开。而“减少交易阻力,增强市场流动性,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恰恰正因为语焉不详而不免更加引起市场的关注。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落实这一条利好呢?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真正解放思想,显然不仅是对监管智慧的考验,同时,也是关系到市场能不能由反弹变反转的关键。

  不能不看到,目前我们的股市主要还是由茅台等亿元市值大盘股左右着指数。救市,一方面固然还有可能仍然需要借重这些权重大盘股的稳定性和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依然不过还是沿袭这种权重大盘股救市的老路,则难免又将重复过去那种一救就活一不救就不死不活的老样子。这显然并不适应“稳中有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才是让市场有可能从消极地等待被救转变而为积极奋起自力自救奋发图强的真正出路。就此而言,市场有更多的理由寄望于一切有利于创业创新动能活力激发出来的市场新气象,而不仅仅是茅台们的老树发新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而后浪则无疑将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晴雨表。(.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行为需进一步规范
  首先是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在信息披露上的规范问题;其次要严禁股份回购中的利益输送、内幕交易、价格操纵等行为;其三,股份回购的库存股要有明确的去向,对于没有明确去向的库存股必须予以注销;其四,要有明确的追责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不能不了了之,必须追责,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自从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司法》对股份回购条款的修改之后,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热情高涨。仅10月27日到29日三天,就有逾百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信息。

  对于当下的股市维稳来说,上市公司回购热情高涨是一件好事。这也表明《公司法》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条款的修改确实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次《公司法》对股份回购条款的修改,也确实给了上市公司以极大的便利与自主权。不仅增加了股份回购的情形,如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债转股、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等,同时将属于《公司法》规定的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情形的股份回购数量的上限放宽到本公司总股本的10%,并且库存时间也延长到了3年。此外,属于这三种情形的股份回购,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授权,经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的董事会会议决议,不必经过股东大会表决。如此一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就拥有了较大的决策权,同时也增加了股份回购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股份回购的时机。

  从上市公司回购热情的高涨来看,上市公司对《公司法》就股份回购内容的修改是热烈欢迎的。不过,从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发布的相关回购意向及回购预案来看,上市公司回购事项中,明显存在一些并不规范的做法亟待监管部门予以纠正与规范。笔者以为,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需要特别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是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在信息披露上的规范问题。规范股份回购的信息披露,这是防止“忽悠式回购”的重要步骤。比如,在目前披露股份回购意向的公司中,有的公司只披露股份回购的上限,而对下限不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回购的上限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这样的信息披露就很容易对投资者形成忽悠。因为届时上市公司只回购0.1%,或1%等,都属于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0%的范畴。因此,股份回购的信息披露必须明确,包括股份回购的时间、价格区间等,让股份回购的信息明明白白。

  其次要严禁股份回购中的利益输送、内幕交易、价格操纵等行为。在10月26日《公司法》修正案获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后,证监会第一时间表示,依法规范与支持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行为,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利用股份回购实施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信息披露违法、利益输送、忽悠式回购等违法违规行为。但股份回购中哪些行为属于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要有明确的规定,以便上市公司明白哪些回购是合法合规的,哪些回购行为是违法违规的。比如,目前公布回购意向的公司中,有一家公司存在限售股近期解禁的情形,这是不是利益输送,需要监管部门拿出明确的规定。

  其三,股份回购的库存股要有明确的去向,对于没有明确去向的库存股必须予以注销。库存股是《公司法》修订后出现的新情况。《公司法》允许符合三种情形的股份回购库存时间最长可达3年。但库存股必须要有明确的去向,比如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等,对于没有明确去向的库存股,3年时间到期后必须予以注销,而不能再由上市公司将这些库存股抛售到市场中来割投资者韭菜。同时,3年时间内,库存股不享有表决权与利润分配的权利。

  其四,要有明确的追责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不能不了了之,必须追责。而相关的追责情形必须明确,让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一目了然。比如“忽悠式回购”的,应视同虚假信息披露来查处。以此来约束上市公司依法合规回购,使股份回购行为规范化,并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如何理解维持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不变?
  从地方国资出手解困,到股份回购新政的落地,再到证监会盘中发声等举措,或多或少为市场创造出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而在现阶段内,虽然印花税调降的声音不少,但似乎政策层面上仍然显得比较谨慎与理性,而此次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或给市场传递出持续稳定市场的信号,或为之后的印花税调降预留了空间。

  在A股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不少,而以股息红利税、印花税为代表的投资成本却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然而,从稳定市场、激发股市活力的角度出发,适度降低相应的股市投资成本,还利于股民、还利于市场,也是有必要的。

  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发布,给市场带来了不少的提振。但是,从实际内容分析,并未对证券交易印花税进行调降,依旧按照千分之一的税率,与以往的税率一样。或许,这给市场带来了些许的失落。但是,从此次征求意见稿内容分析,意在提升灵活性、主动性,为之后的政策调节以及规则调整创造了比较积极的空间。其中,从此次征求意见稿的突出内容来看,主要强调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正如上文所述,证券交易印花税按照千分之一的税率,与以往的征收税率保持不变。按照目前的印花税征收方式,属于单边征收,且由出让方按照千分之一的税率缴纳股票交易印花税,而受让方不再征收。

  再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纳税人与税率由国务院决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实际上,对于这一举动,其实也为之后印花税调节预留空间,提前做好了权限的调整。退一步来说,假如股票市场再度触及监管熔断底线,可能将会加快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节,而如今未作出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降,也可能是为后续救市、提振市场做好铺垫准备。

  此外,仍将以股票为基础发行的存托凭证纳入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范围,这也是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或许,对于这一举动,为之后存托凭证的发行与上市做好准备,并纳入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范围,以完善征收的范围。

  最近一段时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降乃至减免的声音不少,而对于长期低迷的A股市场而言,适度为投资者减税减负还是必要的。但是,遗憾的是,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并未提及调降乃至减免证券交易印花税,但却增加了未来证券交易印花税调节变化的灵活性与主动性。

  或许,对于这一举动,政策层面上仍然希望持续稳定市场,但尚且未到全面激活股市上涨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纵观历年来印花税降低政策的出炉,往往会给证券市场带来极大的提振,甚至在2008年的两次印花税调降中,出现了市场全面涨停的奇观。至于印花税上调的负面冲击,则是导致整个证券市场变得迅速低迷,而最具纪念的日子,莫过于2007年5月30日。

  由此可见,假如当前颁布印花税下降乃至减免的政策,A股市场再度出现短期大涨的可能很高,甚至由此引发一轮级别不低的上涨行情。然而,经过了之前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风波后,政策层面上对股市大涨大跌的担忧还是存在的,或许政策层面上的操作还是趋于理性与谨慎。

  至于印花税调降的时机,可能会存在一个政策监管的容忍底线,或股票市场再度出现非理性调整,乃至触及局部系统风险的时候,会放出印花税调降的大招。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从地方国资出手解困,到股份回购新政的落地,再到证监会盘中发声等举措,或多或少为市场创造出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而在现阶段内,虽然印花税调降的声音不少,但似乎政策层面上仍然显得比较谨慎与理性,而此次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或给市场传递出持续稳定市场的信号,或为之后的印花税调降预留了空间。(.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为股市松绑引资金入市
  本周市场的表现,可以载入中国股市史册。本周二上午10:40,股市还在交易时间,中国证监会发表声明,核心内容就是股市要稳定健康发展,称将减少对交易环节不必要的干预,引导更多增量中长线资金入市,这种盘中发声明的方式,在中国股市中还是第一次。

  交易时间中表达对市场的关注,表达做多股市的姿态,还真是前所未有。从声明的三点内容来看,就是一句话:为股市松绑!“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而过去一直干预市场的又是谁呢?大家都心知肚明。

  本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定了基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中国股市已经不是政策底、市场底那样简单的争论了,而是在当下内外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中,做多中国股市是唯一一条路了。

  做多股市是化解当下股市杠杆风险的最好办法。本周股市的管理层发出了支持证券机构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通知,从对券商的考核以及政策导向上来化解股权质押爆仓的压力。从目前指数点位来看,那些套在券商、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手中的质押股,依然还是在危险区域,相当部分质押股还没有远离原先设定的警戒线和平仓线,一旦跌破平仓线,如果强制平仓会造成股市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平,那么这些金融机构就成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防止市场的恶性循环。

  上市公司已经提前通过质押换取了真金白银了,那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日子好过着呢。他们拿到钱,完成了个人的资本原始积累,董事长也不要做了,公司也不要了。股权质押套进去的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融出资金,拿到的是被称为“股票”的一大堆电脑符号,现在跌进平仓线了,上市公司彻底甩锅,将那些电脑符号甩给了金融机构,这爆仓最后爆的是金融机构的仓,按规模排列它们是券商、银行和信托等。

  现在为解决股权质押问题,已经采用了地方发纾困债券和保险公司设立专项产品的方式,通过设立新的产品来为那些濒临爆仓质押股的接盘者。这种方式可以从时间上延缓矛盾的暴露,用时间来换取空间,原来风险的承担者是某些金融机构,现在通过纾困债券和专项产品分散到众多的投资者手中,这种方式短期内也许有点效果,但长期而言,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实际上很简单,将股市做上去,让那些质押解押,让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将真金白银连本带息还回来,不能让他们溜之大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市场。(.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留意股市生态的积极变化
  最近这一个多星期来,沪深股市出现了一定力度的反弹行情,尽管走势还远远称不上已经从根本上转强,但从运行的角度来说,相比前一段时间,至少不再是单边下跌了。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在这段时间中,股市的生态发生了可以说是相当积极的变化。

  众所周知,三季度以来股市之所以会加速下跌,与股票质押爆仓是有密切关系的。虽然在这之前,有关方面已经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券商等不要对爆仓的质押股票进行强行平仓,另外按照之前公布的大股东持股减持规则,很多大股东质押的股票即便爆仓了,也是不能随便卖出的。但是,面对股市的持续下跌,质押爆仓股票虽然并没有普遍被强行平仓,但由此在市场上引发的恐慌性反映,其影响还是在不断扩大。显然,仅仅以这种堵的方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质押爆仓风险的,而这种风险的进一步积累,只能是导致股市运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好在,这几天来,政府陆续公布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包括直接出资以及动员金融机构筹集资金驰援等等,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未必都是市场化的操作模式,但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是抑制了质押风险的进一步蔓延,也算是为投资者打消了一大顾虑,并且为股市的反弹创造了某种条件。

  如果说这次在股票质押问题上,国家是要动用真金白银的话,那么在本周初交易时段证监会发布的文件,虽然字数有限,但对于股市来说,则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很多人注意到,在文件中提到要优化交易监管,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监管,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客观而言,这些都是大白话,也是作为监管部门最基本的工作规则。但结合的具体状况来说,也确实存在对交易行为管得过多、过细,以至产生妨碍交易正常进行的现象。其实,只要不违反交易规则,投资者买什么、买多少,用什么价位买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报价方式,应该视为其个人行为,即便这种行为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但是只要没有触犯法律法规,没有踩上监管红线,那就应该让其存在,而不是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干预。这种干预虽然是出于好意,体现了一种“父爱主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强调“买者自负”,那么还有必要这样去做吗?文件中强调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的预期,这一点非常重要,对投资者的教育,一个重点就是告诉他交易中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是要受处罚的,什么事情则是可以做的,是受法律保护的。以往的情况是投资者对此不甚明确,自以为所做的事是被允许的,谁知还是碰了监管的红线。这种由于政策边界模糊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对股市的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现在要求形成稳定的预期,就能从根本上化解这个矛盾,从而为股市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其良性发展。

  当然,股市生态的积极变化,并不只是反映在以上两个方面。监管部门在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面政策的调整,以及在吸引银行理财资金、保险资金等入市上所采取的一些新的举措,都构成了对股市运行环境的改善,同时也为一些增量资金的入市,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而所有这些,虽然要产生具体的效果(譬如出现重组方面的大动作以及增量资金的明显进入等),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毕竟是让投资者看到了这样的前景。可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加上预期不明朗,很多投资者是感觉到有点压抑的,而随着一些问题的解决,精神有望再次振作起来,而这可以说是股市生态所发生的最积极的一个变化。(.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