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水泥“去产能”红利释放多家企业业绩翻倍增长

加入日期:2018-10-29 8:06:0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0-29 8:06:01讯:

  在去产能背景下,水泥行业的红利正陆续释放。

  10月24日,海螺水泥(00914.HK)披露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其净利润同比增长110.20%。《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海螺水泥外,包括华新水泥(600801.SH)、翼东水泥(000401.SZ)等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呈增长态势。

  中研普华研究员刘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伴随着环保政策及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实施,使得部分落后水泥产能退出市场,行业供求关系得到阶段性改善,水泥价格合理回升并保持稳定,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龙头业绩飙增

  据海螺水泥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7.92亿元,同比增长55.46%,实现净利润207.16亿元,同比增长111.20%。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海螺水泥方面表示,主要由于产品销量同比增长及销售价格同比上升所致。

  另外,冀东水泥华新水泥等企业的净利润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华新水泥方面表示,业绩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去产量、去产能,供求关系有所改善,公司主营产品水泥和熟料价格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同时公司运营管理进一步改善。

  刘文向记者表示,环保力度继续贯彻,南方地区“随机应变”的环保机制逐步成熟,时时监测大气变化,达到触发条件后执行污染企业限产停产。今年南方多地生产因环保限产,水泥出现价格急涨现象。

  刘文表示,今年是“错峰生产”执行第四年,参与省区不断扩充,例如从最初京津冀晋鲁豫6个省市,到现在北方15省区市采暖季联合错峰。并且时间跨度不断拉长,例如最初京津冀仅错峰2个月,而现在新疆部分地区错峰6个半月。再者就是参与阶段不断丰富,不仅是冬季采暖季错峰,夏季、秋季也被包含进来。这些举措使得部分落后水泥产能退出市场,行业供求关系得到阶段性改善,水泥价格合理回升并保持稳定、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记者了解到,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18年10月1日起,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差异化限产,环保标杆企业可不予限产。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水泥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导致水泥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上升等都推动了价格上涨。有业内人士分析,尤其是进入9月后,随着“金九银十”需求旺季启动,目前全国水泥均价相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0元/吨,涨幅达30%以上。

  以翼东水泥为例,该公司主要产能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这些区域的高标水泥前三季度含税均价分别为 392 元/吨、386 元/吨、412 元/吨,分别环比增长 40 元/ 吨、65 元/吨、64 元/吨。

  刘文认为,在现阶段产量减小而需求持平的状态下,水泥价格将继续上涨,但涨幅将变小。

  行业整合加剧

  “回看整个行业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刚开始是‘抢地盘占山头’,这几年经营效益比较好,是错峰生产、环保管理带来供求关系的改善,加上行业自律明显增强,使得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海螺水泥公司副董事长王建超表示,目前整个行业的“去产量”,为“去产能”赢得了时间。

  “抢地盘占山头”的草莽时代结束,而市场群雄逐鹿早已开始。

  此前,冀东水泥在2014年至2016年扣非后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直到2017年才得以好转。事实上,翼东水泥的整体实力处于行业较好水平,无奈当时华北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几十家企业大打价格战,使得区域内的冀东水泥、金隅水泥、中联水泥及山水水泥等大型企业萎靡不振。在2016年,金隅水泥和冀东水泥的重组整合,逐步改变了之前散乱差的竞争格局。

  “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协同空前。”刘文告诉记者,在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推动下,行业兼并重组逐步加快,呈现出涉及企业多、产能大、范围广的特点。事实也证明重组带来市场竞争环境的明显改善,提升了行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得益于市场景气度不断提升,以及行业龙头企业资金实力不断提升,一些企业纷纷选择并购扩张。包括京兰水泥收购金强水泥、华润水泥联手昆钢控股、上峰水泥收购中博水泥等。今年,海螺水泥管理层也曾表态,未来2~3年,还会积极抓住并购机会,并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合,跟地方政府平台合作,探索更多商业模式。

  “从国家相关政策来看,国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兼并合规产能。”一位上市企业高管向记者如是表示。

  刘文也强调,与世界其他大型水泥制品企业相比,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在生产规模、资产存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该在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的小企业,支持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