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爆仓的临界点 郭施亮:调整印花税与红利税

加入日期:2018-10-27 8:23:0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0-27 8:23:02讯:

  导读:
  李志林:2500点是股权质押面临爆仓的临界点
  桂浩明:排雷见效后引入增量资金才是关键
  刘柯:A股现在是什么底
  郭施亮:调整印花税与红利税的时机到了
  皮海洲:2449点会不会成为新的底部
  黄湘源:化解股权质押危机不能靠应急性救援

  李志林:2500点是股权质押面临爆仓的临界点
  上周末,在国务院金融委和一行两会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刺激下,本周各大指数以涨声扭转了A股恐慌杀跌的颓势,改变了市场的悲观预期。但是,亿万投资者仍在担忧,股权质押危机能否解除?大盘会否再创新低?反弹能走多久多远?

  2500点是股权质押面临爆仓的临界点
  上周五大盘一度杀跌到2449点,之后在高层集体发声后当日反转100点,收于2550点。周六,国务院金融委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首提资本市场具有“枢纽功能”,“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关键作用”。并强调,“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历史上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正在水落石出,对形势要客观认识、理性看待,对存在问题要开准药方,及时解决”,“重在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显然,管理层是为了避免周五的反弹“一日游”,周一又重回跌势使金融风险失控。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本周一六大指数均大涨,沪指最高冲到2673点,报收2650点。

  管理层这次为何罕见地期待股市能上涨?因为,即便到了本周三(10月24日)报收2603点,据Wind数据显示,A股股权质押合计6428亿,占A股总股本比例超过10%,质押总市值为42987亿元,多达3553家上市公司涉及股权质押。其中2400多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存在股权质押,约有982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面临平仓风险。

  一旦跌破2500点,至少有10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将面临强行平仓。如果7800亿场内融资盘与之争先恐后地抢着平仓,那么,随着股指的下跌,进而将引发更多的上市公司质押股权强行平仓,4.3万亿质押盘+0.78万亿场内融资盘,共5.08万亿元股权平仓,就会出现比2015年夏天仅2万亿场外配资强行平仓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更严重的股灾。

  摸清了股权质押风险的底牌,就可以看到,管理层无法容忍A股失守2500点。管理层的系列举措,也在某种意义上给惊恐的广大投资者对A股下跌的底线,吃了一颗“定心丸”。

  化解股权质押危机的效果有待观察
  目前管理层推出了一系列化解股权质押危机的措施:对已到了平仓线的股权质押盘,不准强行平仓;鼓励地方政府对股权质押已到平仓线的优质上市公司进行驰援,仅深圳市政府就斥资数百亿“拆雷”,并给出了第一批17家上市公司名单;11家大型券商众志成城,组建1000亿救市资管“拆雷”;银保监会发出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流动性风险。

  由此可见,在金融委一声号令下,化解股权质押危机的保卫战已经打响,较大程度地消除了市场的恐慌心理。但是,仅凭这些资金,要想堵住股权质押的漏洞,可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看来,根本性的解决是要靠市场,让股市尽快远离“雷区”,上涨才是硬道理!就像美国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欧洲各国解决2010年欧债危机、日本走出20年经济危机,都是靠股市的长期上涨来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复苏的!

  有宽度的上涨才是化解危机之道
  鉴于当前主要矛盾是化解绝大多数中小盘股的股权质押危机,我认为,本轮救市切不可再走通过拉权重股来强拉大盘指数的老路,否则中小盘股会越跌越深、危机越来越重。本轮救市的重点是:要让股市有宽度地上涨!

  第一、救市位置适当。管理层对当前股市已作出了价值判断:“从全球资产配置来看,中国正在成为最有投资价值的市场,泡沫已经大大缩小,上市公司质量正在改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也就是说,在2500多点、11倍市盈率时救市,比2015年2700多点、50多倍市盈率时救市,基础要好得多。

  第二、重点放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既然高层领导已坚决否认了“国进民退”,并一再表态坚决支持为中国经济贡献了50%的税收、60%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本轮救市就不能只救央企和地方国企,而应把重点放在陷入深重危机的民营中小盘股上面。

  第三、从中小盘中低价股救起。近期市场的走强主要是靠中小盘中低价股的强势崛起,例如许多券商股的连续涨停。低价股的崛起,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财富效应。

  第四、要增强对低价重组股和国改股上涨的容忍度。

  在我看来,什么时候,当市场基本消灭了5元以下股票(绩差股、退市风险股除外),那么,整个市场的价值中枢就拾阶上移,指数也逐上台阶,股权质押危机就自然消除。

  第五、又到了提倡“轻大盘指数、重个股发掘”的时候了。

  我认为,市场有宽度的上涨,才有利于股权质押危机的化解,减少投资者亏损。但是,如何让市场维持有宽度的上涨?管理层应该继续在引进新增资金方面,推出对症下药的举措。例如,尽快推出平准基金,落实上市公司回购注销股份,让已经空仓的证金公司五大基金重回股市,银行理财产品尽快入市试水等。(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排雷”见效后引入增量资金才是关键
  从上周末起,沪深股市的格局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前段时间还是跌跌不休,不少人在揣测大盘是否会下探到2200点。而现在,随着监管部门联袂进行“信心喊话”,加上有关方面的直接出手,股市局面有所改观,一度还展开了强劲的反攻。时下,虽然行情在运行中还有不小的反复,但更多的人都在预期股市有望逐渐摆脱低迷,行情将逐渐好转。

  客观而言,这次之所以会有国家层面的再度出手,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股市的连续下跌导致了股票质押风险的不断上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失控的风险。如果说在前两年,虽然也有配资、融资及质押爆仓的现象,但因为当时相关股票的价位还比较高,同时持仓者手中往往还有一些可以调度的资产,这就使得这种爆仓的风险基本被限制在股市内部,没有在整个金融市场蔓延。但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的情况则明显不同,这段时间内外利空不断,股市已经跌到了上一次救市以来的低位,相当数量股票的价格较之一年前已经腰斩,甚至跌得更多。这个时候所发生融资与质押爆仓(配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就很难在股市内部得到消化。特别是质押,由于规模大,并且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其资金来源又不都是来自券商,因此一旦集中爆发,不仅仅相关股票会受到严重拖累,而且还可能导致一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以及风险向银行等扩散的问题,如果不加以管控,的确存在发展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层开始“排雷”,其中的一个重要部署就是动用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力量,全力排解质押风险,避免因爆仓而强制平仓,使得股市无序下跌。

  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随着股市的回升,现在可以说质押风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同样的融资风险也明显处于可控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排雷”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是以此为目标,那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股市不是静态的,它会波动。如果没有相应的力量把它推上去,只是维系在目前这样的位置,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情自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届时弄不好质押风险又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虽然现在警报得到了初步解除,但问题仍然存在。其中最现实的就是,既然认为现在股市处于合理估值区间,有较大的投资价值,那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增量资金入市,切实改变资本市场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基本面,绩优上市公司股价徘徊于净资产附近这种不合理的局面。让股市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真正活跃起来,即承担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能够产生相应的财富效应,为投资者带来合理的回报。而就当前市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同时也要更好地引进增量资金。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引进增量资金在当前可能是更为迫切的任务。毕竟,这几年股市之所以走得如此不堪,是与场内资金不断离去,长期处于减量博弈有关。一个没有新生力量源源不断进入的市场,怎么会有活力、会有生机呢?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于解决股市增量资金问题,也一直有所考虑,并且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一段时期来,通过持续扩大开放的方式,为外资入市提供了新的通道。当然,怎样让境内的闲置资金入市,特别是现在理财收益率并不高的情况下,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投资者入市创造好的条件,这是现在很迫切的一项工作。一个有序、规范的市场,一个为合格的投资者打开大门,并且为其提供便利的市场,在实体经济稳中向好的大背景下,一定是有吸引力的,也是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金融投资报)
  



  刘柯:A股现在是什么底?
  股谚云,市场先有政策底,然后是市场底,最后是估值底。所以,政策底一旦出现,则意味着股市的“春天”可能不远了,虽然春天之前还要经历严冬的考验。那么,现在的A股到底处于怎样的阶段?

  简单概括,目前政策底比较清晰,市场底云里雾里,估值底若隐若现。

  首先谈谈政策底,这是基于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线意识,而2638点被跌穿被认为是警报响起,所以说现在政策底比较清晰。从上周末开始,高层密集发话,一行两会积极行动,各地国资不断加码拯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大股东又是增持又是回购,险资开始举牌,公募不断获批成立,私募基金松绑,再加上银行理财细则扫清入市障碍……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应该是最近几年最高层次的政策发力了。而且股市被破天荒地在国务院金融稳定会议上提到“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地位,由此可见高层态度的转变。所以,大家不要单纯片面地看券商股的持续大涨,真是超跌反弹?还是趋势转向?

  当然,政策底的出现,犹如开快车时踩的第一脚刹车,经验告诉我们,由于速度的惯性,一般是刹不住的。

  于是,我们谈第二个底,那就是市场底。市场底是基于市场恐慌情绪的消除,抛压不再大规模出现,目前这个迹象是最不明显的,云里雾里大起大落,甚至还可能惯性下滑。

  市场底是最不可预测也最飘忽不定的,它和外围因素有关,和市场情绪相关,人性即市场。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政策面暖风频吹,但不利因素依旧存在,比如时不时冒出来的中美贸易战问题、外围股市波动问题、焦点公司黑天鹅问题等等,在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情况下,都可能成为压垮市场的稻草。在一个情绪化主导的市场,理性思维都是靠边站的,所以你说现在政策明晰了,估值也低了,但场内资金想的就是套现,就是避险。

  从历史经验看,市场底的形成往往会出乎很多人预期,市场不相信眼泪。比如2004年上证1300点时也是救市政策不断出台,结果到2005年还是跌到了998点。

  最后谈谈估值底。这是基于当前市场整体估值的水平来谈,属于一个静态指标。截止10月26日,上交所主板平均估值是13倍,深交所主板平均估值是14.34倍,中小板平均估值是23.21倍,创业板平均估值是31.87倍。取有历史类比价值的上交所主板比较,几个历史底部如上证998点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是15倍左右,1664点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3倍左右,1974点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0.42倍;取有同比价值的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比较,2015年5月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曾达到57倍,创业板最高平均市盈率曾达到140倍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A股的平均估值虽然不是最低,但肯定是底部区域,对于一些成长性公司来说是历史最低区域,因此可以断定现在是一个比较大的估值底部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估值底是一个静态指标,是一个区域指标,必须结合多种因素考虑,比如上市公司家数的增长,亏损股的剔除因素等。而且估值底和市场底一样,受情绪波动影响比较大,估值底的产生一般都是市道不好的时候,可能10倍市盈率往往都会嫌高。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猜测股市底部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底部都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猜出来的。我们经常能看到底部,但永远也回不到过去,所以只能顺势而为。(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调整印花税与红利税的时机到了
  全球股市只有中国与印度征收印花税,取消印花税已是大势所趋。最近三年A股累计最大跌幅达50%以上,小亏的股民比例为数不多,盈利的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为股民减税减负,尤其是为持股市值低于50万元的中小股民减税减负就显得非常重要。

  新个税改革内容逐渐落实,减税减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大众的工作热情与生活幸福感。实际上,除了工薪阶层外,长期承受股市熊市影响的中国股民,同样需要实质性的减税减负。

  中国股市作为一个以散户化为主导的市场,持股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股民占比不少,而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在当前的股票市场环境下,股票投资也成为了不少工薪阶层实现财产性收入创收的渠道。但遗憾的是,多年来真正从股票市场上实现财产性收入的股民少之又少,而股票投资不仅未能够成为股民增收的渠道,反而成为了资产缩水的方式。以最近三年多的股市走势为例,中国股市累计最大跌幅达到50%以上,创业板市场累计最大跌幅更是达到70%以上,在此期间,小幅亏损的股民比例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为中国股民减税减负,尤其是为持股市值低于50万元的中小股民减税减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对于股民而言,负担较重的股票投资成本,一个是股票佣金,频繁买卖所累计的股票佣金成本不可小觑,但在此前券商激烈竞争的影响下,大多数券商机构的佣金已经降至一个极低的水平,诸如万分之三、万分之二乃至万分之一的佣金费用,实际上已经处于降无可降的状态。一个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经过多年来的调整,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票印花税已经从股市成立之初的买卖双方征收高额印花税调整至目前以出让方单边征收千分之一的印花税。此外,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负担成本,那就是股息红利税。虽然目前持股超过一年的股民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但是持股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税负高达20%,而一个月至一年的持股时间,则以10%的比例征收。除此以外,对于过户费、监管费等费用,实际上在股票投资上的负担比重并不如前述提及的费用成本。由此可见,如果为中国股民减税减负,还是需要从印花税与红利税身上下功夫。或许,通过实实在在的减税减负,有利于提升股民的投资热情,盘活整个市场的投资活力,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持续稳定运行带来比较积极的影响。

  其中,对于股票交易印花税,实际上可以减免乃至取消。

  正如黄奇帆所言,目前全球只有中国与印度征收印花税,而在当前的信息发达时代下,印花税的存在意义已经大打折扣,取消印花税也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对于股票交易印花税,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已经发生了多次的调整,而当时印花税设置的设想,一个在于提升财政收入,在当时看来,股票交易印花税在财政收入的比重并不会太低。但随着如今财政收入的壮大,逾千亿的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实际占比并不高,即使取消印花税,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在于印花税可以起到调控市场的作用,站在股市投资环境持续高涨的环境下,适度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有利于抑制市场投机、为市场降降温。但是,纵观这些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却长期处于持续低迷状态,而股票交易印花税已有十年时间没有进行调整,而在1999年“5·19”行情前后、2005年见底998点前以及2008年股市见底1664点之前,股票交易印花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当时的股市探底企稳,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至于股息红利税,意在对上市公司分红征税。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虽然近年来对持股一年以上的股民进行股息红利税的免征,但却增加持股一个月以内股民的红利税负担成本。至于持股时间在一个月至一年的股民,则保持10%的红利税征收。

  从实际影响分析,对于现阶段的股息红利税征收,实际上处于明减暗增的状态。对于持续低迷的中国股票市场,长期持股的股民未必可以维持盈利乃至保本的状态,而在这些年的市场环境中,除了极少数的股票之外,其余多数股票基本上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长期投资还是难逃亏多盈少的命运,更多时候股票投资亏损的幅度远高于税负成本本身。

  至于持股周期在一个月以内或一年以内的股民,也表现出一定的被动与无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股票市场缺乏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良好土壤,而跌跌不休的市场环境让不少本身打算长期持股的股民不得不及时止损出局,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当前的差别化红利税征收,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运行环境。假如像美股市场那样走出长达近十年的牛市行情,也许多数股民还是会安心长期持股,而短期频繁交易的投机者还是少数人。

  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减税减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同时也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与大趋势。因此,作为两项比较明显的负担成本,印花税与红利税也应该到了调整乃至减免的时候了。(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2449点会不会成为新的底部?
  2449.20点是一个“政策底”,是不是市场底还有待时间验证。不过,这一位置应该距离底部也不远。从投资角度来说,这一位置亏时间不亏钱。从技术上看,2449.20点也是2012年、2013年股市行情的高点位置附近,此前的高点,作为当下的低点,有技术面支持。

  千呼万唤始出来。随着股指的持续下跌,在投资者的期盼声中,10月19日,高层终于出面维稳了。先是在当天早上,一行两会相继喊话,维护股票市场的稳定,随后是当天中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记者、新华社记者以及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联合采访。

  也正是基于高层的接连喊话,当天A股上证指数大涨64点,涨幅2.58%。不过,前一交易日A股大跌(上证指数大跌2.94%,下跌75点),这也导致了上证指数在10月19日早盘的顺势低开,且瞬间走低,进而导致上证指数当天创下了2449.20点的本轮下跌行情的新低点。鉴于当天高层喊话维稳,于是这一点位也被一些市场人士称为是“政策底”的低点所在。那么,2449.20点会不会成为新的底部低点呢?这无疑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

  2449.20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政策底”。但2449.20点是不是市场底还有待时间验证。不过,2449.20点即使不是市场底所在,但这一位置应该距离底部已并不遥远。从投资角度来说,这一位置亏时间而不亏钱。以10月18日A股市盈率为例,沪市平均市盈率为12.4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19.36倍,其中深市主板市盈率为13.62倍,中小板22.26倍,创业板30.12倍。两市股价不足3元的个股多达400余只。因此,2449.20点认为是市场底未尝不可。而且从技术上来看,2449.20点也是2012年、2013年股市行情的高点所在位置附近,此前的高点,作为当下的低点,这也是可以得到技术面支持的。正因如此,2449.20点如果能够成为目前行情底部的一个低点,这是能够得到技术面认同的。

  那么,2449.20能不能成为本轮下跌行情的最低点呢?笔者以为,这还有一个确认的过程。虽然说,2449.20点作为新的底部低点具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但也有几方面的不利因素是需要市场予以正视的。

  虽然银保监会方面提到《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问题以及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等,但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入市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险资本身就在股市里投资,而且险资也存在自身的利益,不是股市的“活雷锋”。尤其重要的是,在后续维稳措施中,并不涉及类似平准基金入市这种举措。而在2015年的维稳中是有国家队资金直接入场的。此举对于激活市场人气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的维稳还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的行动,比如还没有发动上市公司层面的维稳。如叫停股东减持,发动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等。最明显的案例是,就在10月19日这样一个管理层维稳的重要日子里,华谊兄弟发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的王中磊计划减持375.2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0.13%。因此,就股市维稳来说,任重而道远。相对应的是,股市行情仍然还会有反复,继续考验2449.20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化解股权质押危机不能靠应急性救援
  救援资金对于民企来说,至多只能是暂时缓解了股权质押爆仓的风险,赢得靠自己的能力重新赢回信用也赢回市场的时间和机会,这才是更重要的。民企要从根本上解决股权质押危机,靠的并不是一时一事的应急性救援,而是长远的制度建设。

  民企股权质押风险得益于政策的救援,特别是来自国有资本的救援,也许不难得到较为顺利的化解;但是,对于民企来说,信用建设的信念非但不能动摇,反而应当更加坚定不移。信用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站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这次民企所发生的股权质押危机,主要是由经济环境的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对于国际贸易压力的加大,很多民企始料不及,这不难理解。在国内的金融环境中,民企尤其是中小微,在获取信贷支持方面也未必有可能同大中型国企处在一个真正公平的平等层面。不少民企为了获得产业开发和企业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不得不用企业股权进行抵押。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9月7日,沪深两市共有3461只个股涉及股权质押,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涉及其中,民企以及有民营股东控股背景的上市公司更是没有例外。股价下跌引发的股权质押爆仓风险,不仅给这些企业带来了风雨飘摇的危机,对于整个资本市场来说,何尝不也是极大的风险!就此而言,不要说各地方省市国资委都动员起来奋起救援,千亿甚至更多的救市资金紧急行动起来,恐怕也难免还会有捉襟见肘之虞。

  不能不看到,对于股权质押爆仓风险的发生,民企本身也并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由于对经济周期、信贷周期以及行业景气周期发生了不应有的误判,不少民企包括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盲目扩张所发生的过度负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其股权质押的比例不仅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国企,由流动性危机所引发的股权质押风险自然也就大大高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各自的发展条件上客观上还存在不小的差别,另一方面,作为本身尚不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民企,为什么会如此轻率地选择了如此高比例的股权质押方式,这不也是一个更需要深刻反省的问题吗?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经历丰富的民企创始人,尤其是上市公司民营股东,要说他们一点也不知道高比例股权质押是一件风险多么大的事情,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除了上面所指出的形势误判之外,占了上风的“赌一把”心理,恐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有的甚至有可能还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古人有言道,“无信不立”。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立身做人的传统道德规范,对于企业来说,更是立业之本,是企业走向规范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信用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不要说有头有脸的企业有可能会变成无信无义的老赖,企业即使在外力的支援下暂时避免了股权质押爆仓的风险,久而久之,各种各样的风险还会卷土重来,而企业也必然将离原来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途越来越远。由此可见,有信和无信的差别,相去非道里计。这话可真不是说着玩的。

  打铁还要自身硬。这次发生在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控股企业的股权质押危机,虽然得力于政策救援,尤其是来自国资方面的救援而有可能得到较为顺利的化解,但民企包括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不惜以所质押的股权作为交换的代价去换取国资的救援,何尝不可以说正是民企包括上市公司民营股东有信用和重信用的一种证明?对国资此次的大举介入民企救援的动机,当然不应当发生不必要的怀疑。作为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并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对于民营企业更好地从自身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入手,在增强自身信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事实上,金钱买不回信用,但时间却可以。时间是企业信用建设和维护最好的帮手。救援资金对于民企来说,至多只能是暂时缓解了股权质押爆仓的风险,赢得靠自己的能力重新赢回信用也赢回市场的时间和机会,这才是更重要的。民企要从根本上解决股权质押危机,靠的并不是一时一事的应急性救援,而是长远的制度建设。而在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和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加快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恰恰正是顺时应势的顺理成章之举。

  “有信则立”,“无信不立”。这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永远也不会过时。民企如此,国企也同样如此。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股权质押风险的发生还是化解,对于民企的长远发展来说,都可以说是难得的教材。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而懂得信用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这对于某些信用意识尚不到位的民企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民企对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的信念非但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挫折而稍有动摇,反而应当更为坚定。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以信为本,诚信待人,以诚取信,以信立业,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过程,同一切有利于企业基础建设性机制性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尤其是企业的信用建设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包括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发展,就一定有可能得到真正可靠的切实保障。(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