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政策频出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短期应急之后还须长效措施

加入日期:2018-10-25 9:00:1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0-25 9:00:17讯:

  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种种举措还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下周北京市海淀区将推出缓解民企股权质押风险的具体措施,目前还在周密部署中。

  在近期声势浩大的股权质押风险“攻坚战”当中,一个问题迎面而来——股权质押怎么突然成了A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位市场人士,他们对记者表示,“此次风险是股权质押业务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表面上看,是因为股权质押率高、股价持续下跌致使危机高企。但是,股权质押率为何被压到危险边缘呢?

  这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过去上市公司多渠道的融资被限制,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越加不顺畅,银行贷款、民企发债越加困难,使得企业更多依赖股权质押。同时,部分大股东不顾自身能力盲目加杠杆、从事股权质押业务的金融机构风控措施失灵也成为两大元凶。

  在股权质押危机不断升级的态势下,监管层果断出手、应对政策频出。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些政策多为应急对策,从长远来讲若要化解股权质押风险集中爆发,一需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要从源头控制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率。但从过往的经验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危机需长效措施

  2018年以来股市跌跌不休,股权质押危机不断发酵。虽然监管层临时推出的各项缓解措施,能够在一定阶段降低市场整体爆仓的风险,但是如果不找出危机的根源,那如果股指再次出现大幅下跌,股权质押风险必然会卷土重来。

  杨德龙对第一财经表示,若股权质押风险不化解,股市将产生暴跌,因为诸多上市公司股票若被强制平仓,将导致相关个股的股价下挫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造成进一步的踩踏;同时,股权质押以民营企业为主,大股东股票被强制平仓和拍卖将导致民营企业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易位,影响公司经营、拖累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企业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的增幅下降;此外,若股价被平仓股价下跌,大量银行、券商和信托将遭遇巨大损失,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股票质押产生巨大危机,一大原因是股权质押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再次明确股权可以质押,2014以后股权质押迈入高速发展期。以重要股东股权质押规模为例,根据第一财经统计,2015年、2016年、2017年重要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376家、1622家、1987家,平均涨幅达20% ;重要股东分别质押的笔数达7767笔、1.3万笔、1.6万笔,平均涨幅达45%; 重要股东质押总股数从2015年的2250亿股上升至2017年的3330亿股,涨幅48%。2018年截至10月23日,1907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质押总笔数达 1.57万笔,共质押2180亿股。

  股票质押风险巨大的另一原因是重要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频频进行高比例质押。华创证券研报显示,截至10月18日有150家高质押比例公司待解押规模约8300亿元。高质押比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将所持股份全部进行质押后无预留追加的空间,因此一旦无充裕流动性,股价下跌引起的风险或将被再次放大。

  “此次股权质押风险表面上看其原因是股权质押率高、股价持续下跌。但是股权质押率高企的背后隐藏着多方因素”,上海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告诉第一财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越加不顺畅,银行贷款、民企发债越加困难,它们则更多依赖便捷的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加之,上市公司过去依赖的部分融资途径被堵死也加剧了质押率的高企。过去几年监管层严查场外配资、高杠杆的非标融资,这些融资途径被限制;到了2017年5月减持新规颁布,大股东减持变现受阻多借助股权质押方式融资。”

  改善融资环境为本源

  股权质押危机不断升级的态势下,先是地方国资委率先行动,紧接而来银保监会出台政策,制定政策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直接投资股市、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此后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下,由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证券公司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

  当前为应对股权质押带来的风险,社会形成了既有监管部门政策引导,又不乏一线具体方案的全方位实践,得到了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市场人士的广泛响应。然而,市场对于全方位救市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措施有不同意见。多数被访人士认为,这场救助尤为必要,否则股权质押的个别风险问题将演变为区域性乃至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还有人员表示,当前这些举措仍带有刚兑、兜底性质的行政干预。

  深圳一位行业组织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深圳国资委已向部分民营企业发放专项资金,被纳入“救援”名单的上市公司股价均出现上涨。但他认为,当前股票质押多出现兑付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大股东不顾自身能力盲目加杠杆、做出诸多投机行为。

  “事实上,不应拿政府的钱、用纳税人的钱为上市公司自身的市场行为买单,当前政府将其转化为通过国有企业投资的形式化解股权质押危机,待危机消退后再择时退出。”该负责人认为,这些措施仅是监管层的应急行为,短期内可缓解股票质押所带来的重大风险,挽救被“错杀”的民企。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不能长期维持,否则上市公司将对此产生依赖。

  短期内监管层应急对策正在显效,从长远看此次股权质押所带来的大面积危机是否会再度上演,前述上海某大型券商首席宏观分析师表示,这是周期性现象,一旦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股票质押将产生一定的风险。另一名上海某券商的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类似于血糖低了输点葡萄糖缓解一下病情,若高比例质押的大环境因子并没有改变,民企融资环境并没有改变,此类风险或再度上演。

  从企业方来看,杨德龙认为,一是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减少重要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的质押率,通过此2种方式防止股权质押风险的集中爆发。但也有市场人士指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根本解决之道。但当前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受限,银行惜贷、断贷严重,尽管当前银保监会已释放保护中小企业,增加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号,但从过往的经验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金融机构来看,当前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出从事股权质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简单、粗放。为防范股权质押危机继续扩大,以券商为例,当前券商已提高了股权质押业务的门槛。

  除此之外,前述宏观经济分析师建议,券商股权质押业务应更加分散以此来分散风险,譬如业务不集中于某一个行业、某个地区,某一家上市公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券商可按照质押规模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以此防范风险,一旦出现平仓乃至爆仓,可由证金公司代持该股票,待危机过去再通过一定规则设置返还该券商。通过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缓解股权质押带来巨大风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