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当下股市的误判 曹中铭:病根在于“三重大山”

加入日期:2018-10-20 8:23:2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0-20 8:23:25讯:

  导读:
  李志林:扭转A股危局需抓住根本
  黄湘源:救企业有可能是更好的救市
  郭施亮:建议从几方面稳定A股市场
  刘柯:现在是不是投资的好时机?

  桂浩明:股市第三波去杠杆已近尾声
  宋清辉:稳定股市的五大“良方”

  应健中:不要在春天到来前被打趴下
  曹中铭:A股病根在于三重大山两大缺陷

  李志林:扭转A股危局需抓住根本
  国庆长假后首周,上证综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出现了7.6%、10.03%、10.35%、10.13%的巨大跌幅,同时也跌破了2638点的低点。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上周六去证券营业部召开投资者座谈会,听取建议并当场表态,会吸收到正在酝酿的稳定股市政策中,并罕见表态:“股市的春天不远了”。

  但市场却有所担忧,证监会主席要寻找的股市长期下跌不止的原因,真的找到了吗?所谓“春天”不远了,那究竟还有多远?是否还要经历漫长的寒冬?纵然座谈会的这些建议全部被采纳,能让A股有“春天”吗?

  市场似乎并不买账,依然我行我素,每天股权质押平仓盘和场内融资平仓盘蜂拥而出,各指数暴跌不止,周四又现百股跌停,干脆把2500点整数关也跌破了,周五上午再创2449点新低,市场再次陷入了2015年股灾来临时的恐慌。

  周五在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各领导成员的齐声发话后,虽然出现报复性反弹,但如何真正扭转中国股市的新一轮危机?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股灾一再发生的深层原因,果断启动纠错机制和救市机制。

  纠正对股市一二级市场地位认识的偏差
  2015年政府拯救股灾刚刚企稳,从2016年5月至今的两年多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发了800多只新股,搞史无前例的扩容大跃进。

  这种不顾二级市场承受力的竭泽而渔,导致每年造就上市公司几千个亿万富翁,新股1年才融资近几千亿,而股市的市值却损失了几万亿、十几万亿,最终,因新股连带的数倍甚至十倍于首发融资的大小非减持,把二级市场摧垮了,将A股变成了只有融资功能而无投资功能、无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畸型市场,使大量投资者连年巨亏,使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早已征服2008年金融危机高点的背景下,却熊冠全球10年。

  而扩容大跃进导致的股价大幅下挫,又将二级市场上95%以上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推向了危险的境地,甚至陷入爆仓危机,使大量上市公司失去了控股股东,严重破坏了实体经济。请问,这样的新股上市大跃进,究竟是支持了实体经济,还是摧残了实体经济?

  反观美国、欧洲各国、日本摆脱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经济危机,则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零利率,向股市释放流动性,很少发新股,主要靠并购重组,把实体经济的上市公司做大做优做强,让股市二级市场维系10年的大牛市,股指涨幅超330%,并屡创历史新高,大幅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和赚钱效应,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来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股市。结果,他们相继化解了房地产危机、次贷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通货紧缩,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复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股市振兴实体经济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对一味在一级市场搞扩容大跃进而轻视二级市场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

  大小非的限售期限必须重新审视新股迫不及待地排队上市,名义上是为了融资为搞好实体经济服务。其实,绝大多数企业上市是为了到股市廉价地圈钱,迅速提高身价,以便限售期一到,可让大小非更早地套现,卖个好价钱。于是便出现了中国独有的800家待上市企业排队的“堰塞湖”。

  2005年股改后的13年,股市屡次出现股灾,都与大小非疯狂减持有关,广大投资者都视大小非为洪水猛兽。这表明,新股股权结构中的一股独大的缺陷,以及大小非减持制度,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

  为了更有效地维护一二级市场的“三公”原则,改善一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紧张和利益平衡,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倡导上市公司大股东中长线投资,真正是为振兴实体经济而上市,我认为有必要对新股结构和大小非减持制度,包括控股股东比例、限售期、减持条件、减持方式等,通过股市大讨论,重新加以规范和修正。

  比如,控股股东不得超过33%,其余转为优先股。又比如,将小非的限售期延为3年,大非限售期延为8年。因为,控股股东如果连8年“抗战”都不愿意,那你还来上市干什么?

  有人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为由,拒绝对控股股东股权比例和大小非限售期进行改革,那么请问,连《证券法》、《公司法》都可以修改,为什么投资者意见很大的、并没有向投资者支付对价的、十几年前做出的大小非减持的规定就不能修改?

  可以说,如果不对新股股权结构和大小非减持制度进行改革,那么,A股的危机无解。即使暂时涨上去了,以后也将无宁日!而如果进行这两项改革,那么,新股排队的“堰塞湖”就自然消失,真正搞实体经济的企业可顺利上市,市场不再对扩容恐惧和大小非恐惧。

  “风险基本可控”是对当下股市的误判
  今年年中,当大盘还在3000至3100点时,MSCI开始进A股投资,沪股通、深股通等北上资金大量涌入,广大投资者对下半年股市仍然看好。那是基于新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在7至8月召开的三次会议做出的“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基本可控”这两个判断基础上的。

  然而,后来的股市快速跌破了3000点、2800点、2500点。

  仅短短10个月,A股月线竟罕见地7连阴,在股指低位跌幅巨大,个股更为惨烈,不亚于2015年的股灾。

  国庆长假后,跌破了2638点“股灾底”,2449点的指数新低,不仅回到4年前的2014年,而且倒退到12年前的2006年初,实在不可思议!

  而从本周开始,股权质押平仓盘与场内融资平仓盘合流,市场已不问业绩和估值,不问经济基本面,进行恐慌性抛售出清。更使大盘“飞流直下三千尺”,令A股处于凛冽寒冬的风雨飘摇之中,人们感到见底遥遥无期,信心跌到了崩溃程度。

  不仅市值损失了20万亿以上,而且个股的市值也缩水惊人。

  截止周四2486点收盘,3553家A股上市公司中,83只股票跌去9成以上。1018只股票跌去8成以上,占比28.65%。2125只股票跌去7成以上,占比59.8%。3150只股票被腰斩,占比88.66%。

  并且这还是在中国股市的估值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并只有美、欧、日股市的一半情况下发生的。表明市场已陷入非理性状态,市场正常的价格传导机制已失灵,理性的价值评价机制被流动性枯竭所摧毁。这种局面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和扭转,股市金融风险很有可能向整个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传导、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再次救市刻不容缓尽管本周五一早,央行行长、证监会主席、银保监会主席、刘鹤副总理相继齐发声,从各个方面维稳股市,大盘当日出现百点反弹。从采取的措施看,股权质押危机可以化解,但是我认为,对积弱已久、积重难返的股市而言,要先转到正常健康运行的轨道,光靠喊话、表态,或采取这些一般性措施,力度远远不够。为了让股市的春天早日到来,还必须采取投资者迫切期待的救市机制。

  第一,在新股发行制度和大小非减持制度改革之前,暂停新股发行和大小非减持。

  第二,通过地方政府救赎、发动保险资金、私募基金驰援,向券商提供流动性等措施,尽快化解股权质押危机,稳定市场预期。

  第三,组织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大规模回购股份,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

  第四、取消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事项审批,改为事后监管。在加快国改和民企并购两方面同时发力。

  第五,组织证金公司、中投公司出手维稳。

  第六,尽快宣布成立万亿以上规模的平准基金,恢复中长期投资者的信心。

  第七、财政部尽快将更大规模地减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举措加以落实,以大幅度地提升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对稳定股价具有重要作用。

  我相信,只要政策组合拳到位发力,那么定能扭转A股的危局,振兴股市,让A股真正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恢复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有效拉动消费和实体经济。(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救企业有可能是更好的救市
  单靠资金抬起股价,不仅无助于企业正视自身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给大小非和投机资金提供减持套现的机会。而像深圳等许多地方的国资机构那样,从解决股权质押危机入手,通过一定的合作形式更好地帮助企业搞好自身产业的发展,这才是救人救心,治病治根的长治久安之道。

  在大盘跌得如此之惨的情况下,市场发出强烈的救市呼声,这是不难理解的。不过,单靠买入一大把股票尤其是权重股票来救指数的做法,短期内也许不难奏效,但长期来看,则未必有利于调动市场内在的增长潜力。要使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不如直接救企业。救企业不仅也是救市,甚至有可能是更好的救市。

  历史上几次大的救市行动,虽然几乎无不在短期内就将指数推高,但是当救市基金放缓行动或出现撤退时,市场就难免动荡不安。事实证明,救市容易,稳市难。如果股市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市场依然还是不容易稳得住。

  以往的救市行动之所以一救就灵,其实主要是由于一些主要指数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批权重蓝筹股所构成的,中央汇金、证金以及养老基金在这些蓝筹股中占有了较大的权重,它们对股指的涨跌自然也就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操控权,让指数的涨跌也不得不看它们的眼色。但是,这对于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的内在质量,却未必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在整体经济需要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今天,这种依然还是靠传统蓝筹股支撑权重的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可能是不健康的。我们的股市之所以该涨的时候不涨,不该跌时却跌跌不休,甚至涨得太久的外围股市出现一点正常的回调,也会义无反顾地去跟跌,说穿了,无非就是对自己的健康状态缺乏自信所致。

  救市无牛市,更没有公平。这是只看指数高低不重视利益公平的大水漫灌式救市行动所无可避免的根本性缺陷。一些投资者跟着救市资金去炒股,虽然在短期内似乎不难获得一些蝇头小利,但是,对于大多的投资者来说,救市却未必能够一下子就弥补他们在前期的不正常下跌中所蒙受的巨大亏损。相反,如果大小非和投机资金趁有人救市之机在股市或股价达到某种相对的阶段大肆减持套现,则由此而造成的市场不稳反而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损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恰恰正是此前所司空见惯的现实。

  与大水漫灌式的救市所明显不同的是,救企业不仅有着明显的针对性,而且,在利益分配上也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以深圳国资这次的救企业行动为例,列入救市名单的大多是出现了股权质押危机的民企。尽管随着债权的转移,这些民企的较大比例股权有可能也转移到国企的手里,但是,民企股东不仅依然还能得以保留一定比例的股权,更重要的是,这份产业还在他们的手中。在这里,国资和民资的谁进谁退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却由此而得到了切实的推进。

  国资入场大大缓解了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切断了由股东层面的流动性危机演变为上市公司层面的风险和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链条。民营企业通过与资金实力更为强大的国有企业的手拉手,不仅可以顺利地度过难关,而且,他们的产业也将有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国资与民资的这种“有进有退”,与其说是“你退我进”,还不如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民共进”新局面。

  由于这次深圳以及全国很多地方的救企业行动所救的也涉及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由实业上的起死回生所带来的股价企稳反弹,对于投资者来说,不仅是很大的实惠,其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对股指的触底反弹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对于我们也是有益的启示。

  首先,救市犹如箭在弦上,非救不可,也不能再像此前一样一味地大水漫灌。在股指有所企稳的条件下,救市也应当更多地实行精准扶贫,把有限的资金放在帮助有困难的企业走出困境上。而更重要的是,单单靠资金抬起股价,不仅无助于企业正视自身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给大小非和投机资金提供减持套现的机会。而像深圳等许多地方的国资机构那样,从解决股权质押危机入手,通过一定的合作形式更好地帮助企业搞好自身产业的发展,这才是救人救心,治病治根的长治久安之道。

  其次,救市也要改变此前那种主要依靠拉抬权重蓝筹股拉升指数的做法。时代不同了,市场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多的在于创业创新企业的成长。要把救市的重心从稳股指稳现状,更多地转移到抓改革抓创新促发展。要通过抓企业、抓典型、抓落实,把更多精力聚焦到解决重点难点实际问题上,从而把救市变治市,才能真正抓出成效,见到实效。

  当前,尤其要加快IPO发行制度的改革,让更多创业创新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机会。在笔者看来,这更是我们解决长期低迷徘徊困境的最根本的救市良策。什么时候我们的市场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靠传统的金融蓝筹股撑门面,而是可以像美国那样有更多更好的创业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拉大旗了,什么时候我们的股市就不靠救市也能越走越牛。即使暂时跌了下去,也能靠自身内在潜力的发挥一振而起,自立于世界强市之林。(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建议从几方面稳定A股市场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稳定股市,则需要有证券市场全方位的配套跟进,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真正目标。只有股票市场持续保持稳定性,才可以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受到外部市场环境不佳的影响,结合A股市场本身疲软的走势,近期A股市场不断考验调整新低。

  时隔四年,A股市场指数点位回归至当初的上涨起步点,而两融余额规模也同样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这恰恰显现出A股市场疲软低迷的一面。然而,与四年前的市场状况相比,如今的A股市场,却存在着更多复杂的因素,例如上市公司大面积触及股权质押预警线乃至平仓线、股市IPO延续发行常态化的现状、A股市场破净股数量迭创历史新高,且股市破净率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水平等。

  其中,对于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问题,实际上已逐渐触及到系统性的风险。或许,这也是对A股市场多年来存在的“无股不押”现象的沉重考验,同时也是这些年来A股市场延续去杠杆化、政策监管持续收紧的真实写照。

  因此,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与利用好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相比,稳定市场显得更为关键。

  就在近期,以深圳为代表的地区出招解困股权质押问题,且多针对于当地的上市公司。这一举措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不过,对于稳定市场,深圳出招解困股权质押,只是仅仅解决了少部分问题,而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稳定股市,则需要有证券市场全方位的配套跟进,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真正目标。

  其中,第一个方面,需要对A股市场的减持新规进行全方位的修补漏洞,堵住变相减持的缺口。实际上,虽然目前在减持新规下,上市公司减持力度略有降低,但上市公司大股东仍有不少花式减持的策略。更有甚者,为了达到尽快减持套现的目的,借助提前辞职缩短减持套现的周期,同时还会存在借助股权质押强行平仓的契机,完成变相减持,而这些变相减持缺口,也急需尽快修补。

  除了修补减持新规的漏洞问题之外,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长董监高的减持时间,提升董监高违规减持的违规成本,并通过增加税负成本等方式降低董监高减持的热情。

  第二个方面,市场还是比较担忧现阶段内的高速IPO发行环境。然而,即使按照当前的IPO发行常态化、IPO审核效率思考,A股市场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完成IPO堰塞湖的泄洪任务,恐怕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实现。一旦IPO审核效率降低,恐怕企业排队数量又会迅速提升,届时又会大大延后IPO堰塞湖的泄洪时间。

  由此可见,对于现阶段的市场环境,要么打破IPO一周一批次的发行常态化现状,给予市场喘息的机会;要么就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的速度。实际上,鉴于近年来A股市场的高速IPO发行进程,其实已经属于形似注册制的模式,但相关配套迟迟未能得到落地。对此,站在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思考,与其背负着注册制的长期包袱,不如借助当前的市场时机顺势落地注册制。但对于配套工作,则需要做好准备。假如注册制在国内市场存在水土不服,则需要及时改变思维,防止注册制模式成为第二个中国式熔断机制的结局。

  第三个方面,则需要从降税减负的角度稳定股票市场。对于市场而言,若仅仅小幅调低监管费、过户费等税负成本,实际上影响作用还是非常有限。与之相比,对于印花税、股息红利税这类税负成本的实质性下降,才是市场投资者更关注的问题。因此,若采取实质性的举措降低投资者的印花税与股息红利税,那么对A股市场的稳定还是会具有比较积极的影响作用,起到较好的稳定市场影响。

  除此以外,则需要加快推行具有非盈利性、运作透明特征的平准基金。

  过去几年,国家队资金在不断壮大,也曾被认为是平准基金的影子。但是,这些年来,国家队资金并未具有平准基金的明确特征,而其交易盈利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运作非透明性的特征,却并未起到真正稳定市场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平准基金,不仅需要具备严格的合规与信息披露制度,而且还需要有透明的交易制度与清晰的投资限制,而其本质上还是非盈利的基金,意在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当然,对于平准基金的落地,还会存在先入市还是先立法的问题,而对于当前的市场体量,平准基金也需要有相匹配的体量规模,才可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或许,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平准基金加快推进,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市场环境,稳定还是首要任务,只有股票市场持续保持稳定性,才可以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金.融.投.资.报)
   


  刘柯:现在是不是投资的好时机?
  有人说,市场最坏的时候就是投资最好的时候。从逆市场的原理看,这似乎没错。那么,现在是不是市场最坏的时候?

  有人说,现在上证指数虽然还处于2500点区域,但那是部分蓝筹权重股的功劳,如果以市场整体的情况分析,堪比几个历史大底,如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2014年的1974点。事实究竟如何?

  首先比一比几个历史底部的绝对估值。截止10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是12.78倍,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是13.98倍,中小企业板平均市盈率是22.89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是30.87倍。而998点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是15倍左右,1664点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3倍左右。由于2005年时没有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没有股改,2008年从上市公司规模质量上与现在可比性也不强,而2014年上证指数的1974点与现在相比更为贴切,当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0.42倍,比现在还是低了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上证50还拉着指数,它没怎么跌,所以没有拖市盈率的后腿。总结一下,2500点A股的绝对估值虽然未必是历史最低,但处于底部区域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比一比几个历史底部的绝对股价。但凡一个底部的出现,总是会有很多“白菜价”的公司云集,原因很简单,跌凶了。2014年沪指在1974点左右,是从2007年的大牛市调整了7年时间,当时1元股有21只左右,而截至10月17日收盘,沪深两市还有58只个股低于每股2元。当然,低价股的批量出现,与前几年高质押率有一定关系,现在去杠杆比较坚定,股价大跌没底线,还有就是送股拆细因素,这个也应该考虑。总结一下,2500点A股低价股的大范围出现,固然有市场整体下跌的因素,但以这个来衡量底部还不充分,前面说了,去杠杆会加速股价下跌,而且最近几年喜欢大比例稀释股权,股价低了,但可能市值并没有那么低。

  第三,比一比历史上指数的绝对跌幅和下跌时间。目前上证指数2500点,如果我们取前一个牛市的高点2015年最高的5178点看,跌幅是52%左右。此前的几个高点与低点,我们选取6124点跌下来的1664点对比,量度跌幅是73%,考虑到2008年跌下来过于迅猛,我们选取在调整了7年之后的1974点的次低点来比较,则量度跌幅是67%。而且从调整时间看,A股前两波大牛市之间的跨度都是8年,1999年的“5·19行情”到2007年的6124点行情再到2015年的5178点行情,中间的调整跨度都是8年。总结一下,目前A股处于一个从5178点调整以来的第3年,时间跨度和量度跌幅远不如历史几次高点到低点的大底,如果没有外力的强力介入,目前仍处于一个调整区间位置,距离真正的牛市还比较遥远。

  当然,上述几个分析,都是刻舟求剑的静态式分析,要预测A股的未来趋势,只有这些静态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即便2500点不是历史上的最低点,但也算是历史上的底部区域,而且从发展的角度看,也就是从GDP与M2增量推升的角度看,现在A股已经处于史上罕见的底部区域。不过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底部区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单底形态,由于下跌的惯性和投资思维习惯方式等原因,底部的构造又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再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内经济转型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则更不可预测。

  最关键是现在似乎调整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这似乎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是底部,但是是底部的什么区域,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从A股历史走势趋势看,由于市场定位、供求关系、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等多种因素,始终是熊长牛短,大波浪周期特征非常鲜明,就是基本上8年一个轮回。为什么呢?因为A股牛市虽短但来得猛,明星股短时期可以翻几倍,于是调整下来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很多年清洗投机获利筹码,重新积蓄做多的能量。所以A股有一句股谚叫:横起来多长竖起来就有多高。这就是典型的A股大波动,在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很少有这种惊涛骇浪式的波动,总体会沿着一个向上的斜度均匀波动。

  因此,现在去预测底部或者说预测是不是最差的时候,条件不充分。底部从来都不是猜出来的,是走出来的,而且很多人会被套在自认为是底部的地方。未来A股究竟会怎样走没人能说得清楚,现在距离年底大资金回笼的时间点已经很近了,要发动一波吃饭行情都很难,更不用说走出底部区域。

  不过,A股又是一个不一样的市场,非市场因素往往会扭转一些大家惯性思维认定的东西,比如哪天管理层真出了超级利好,A股瞬间走出底部区域也不一定,这就是A股常见的“井喷行情”。至少从流动性方面思考,这个“井喷”也不是不可能,中国现在M2(广义货币)已经达到惊人的180万亿,房地产市场沉淀的资金也有上百万亿,光一个灵活机动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接近30万亿,但现在A股的主力部队纯股票基金规模不过万亿,差距太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靠着流动性推升而来的,它有什么技术含量?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既然如此,这些流动性一旦转向,流入资本市场流入股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样的情景,靠静态分析是得不到答案的。(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股市第三波去杠杆已近尾声
  就沪深股市而言,在2015年的资金推动型牛市中,杠杆率大幅度提高,其中仅证券公司系统内开展的融资规模就达到2万亿元以上,再加上通过场外配资、伞形基金以及其它形式入市的资金,规模要大于5万亿元。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股票质押,虽然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投入股市,但也有不少是用于买卖股票的。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一批数量极其庞大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涌入股市,才导致了当年行情的飙升。

  然而,这种深度依靠杠杆撬动的行情,其本身是严重缺乏相应的基本面支持的,一旦杠杆收缩,行情即刻崩溃。就在2015年的6月份,随着通过场外配资途径入市的渠道被监管部门阻断,股市也就立马从千股涨停变为千股跌停。而随之市场也就开始了痛苦的去杠杆过程。首先去除的是那些借助场外配资及伞形信托等渠道入市的资金,这些渠道通常处于灰色地带,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违规违法的嫌疑的,因此在监管部门出台措施后,很快就退出了。当然,由于其规模大,退出时间又短,一度造成股市流动性的短缺,以至政府部门不得不安排“救市资金”入市来恢复流动性。这个过程大致在当年的四季度告一段落,而这阶段股指也回落了2000多点。

  然而,股市去杠杆的过程到此并没有完结。随着大盘又回到了2015年行情启动附近的位置,不少在券商系统内运行的融资盘风险开始加大,特别是在2016年初的“两天四熔断”中,这些融资盘遭遇重创,被迫开始退出。从公布的融资数量来看,在这以后融资规模再也没有超过1万亿元的水平,并且不断回落,如今已经低于8000亿元了。应该说,券商的融资业务属于其重要的基础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点之一。但是在股市不断下跌的过程中,对融资盘的去杠杆也就是在市场的压力下被迫进行着。其对市场的最大影响,一方面是在整体上抑制了大盘的上涨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个股的风险凸显,从而令题材性行情快速降温。这波去杠杆,对指数的冲击看上去并不很大,但在市场结构调整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轮去杠杆的重点是股权质押,作为面向大股东的一种抵押贷款业务,其设计的基本逻辑前提是股票价格基本平稳,大股东通过质押股份来进行业务扩张,或进行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其它活动(现在质押资金已经不允许买股票了)。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个股风险加大,股票质押业务不断出现险情。虽然大多数是发生在中小市值公司上,但由于数量众多,其对大盘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进入今年,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股市交易重心不断回落,质押“爆雷”也就成为一种常态。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状况如果延续,对市场的打击难以估量,很多上市公司将面临生存方面的巨大不确定性。也因为这样,监管部门出台了对质押爆仓的股票不能强行平仓的政策,而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把质押的股票接过去,以缓解因为大面积下跌带来的股价“闪崩”局面。当然,对这样的安排,市场上也是有不同看法的,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解决市场的根本问题,只能是给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但不管怎么说,随着股票质押平仓受限,相应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那么就股市而言,第三波去杠杆也就进入到了尾声,现在整个市场的杠杆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场内资金以投资者的自有资金为主,这是有利于市场稳定的。不过,如果此时股市继续下跌,那么券商系统内的融资盘风险也会再度爆发,7000多亿元的规模也不算太小。进一步说,即便是行情稳住了,但在这基础上能不能有所上涨,就要看有没有增量资金,以及增量资金如何进入了。现在对于杠杆资金的问题,似乎也应该有所反思,譬如股市要不要杠杆,杠杆率多少为好,去杠杆怎样避免伤及无辜。而这些问题的厘清,对于后市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稳定股市的五大“良方”
  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就如近年来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的美股股市,其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极大幅度的暴跌,当下的繁荣是以这些暴跌为经验教育所总结出来的。中国股市的起步晚,虽然有大量的海外经验可以借鉴,但因为国情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不可照搬滥用。

  A股的成熟,同样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摸索、检验,才能探索出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市场,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同时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股市出现疲软是正常的表现,为历史问题买单是股市今年疲软的原因之一。例如监管部门近两年对A股监管、对违规惩治的力度不断加强,挖出了许多蛀虫,令不少活跃在股市中、投机倒把的资金无法在市场中兴风作浪,这令A股变得健康,却令A股的活跃程度下降、并对股价形成了打击,还造成了市场的恐慌。

  虽然起到副作用,但若不将此前的漏洞补上,只是单纯想办法涨上去,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行为。只是这种为历史买单的行为导致的市场下跌,虽然惩治了一部分不法人群,但还是导致广大股民的财产因此受到牵连,并导致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下降。除此之外,虽然目前监管部门的一些措施是为了保护A股,结果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冲击了A股,这令市场对监管部门更是不满,因此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情绪低迷,又给A股施加了不小压力。

  除了历史问题,导致A股今年不断下行的因素还有很多,譬如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令A股大受伤害;今年国庆节之后,海外市场的整体低迷又令A股雪上加霜。无论外海市场强与弱,A股近期的表现多以疲软为主、处于弱势状态之中,股指多次跌破年内新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相关部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难以起到振奋A股的作用,A股不上涨,是因为现阶段的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缺少对未来的预期。

  就当前环境而言,A股虽然看起来处于相当糟糕的地步,但A股整体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缺陷,如果相关部门在这个时候选择出手救市,反而会对A股后期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更多的应该是着眼长期,根据我国国情、战略按部就班进行发展。建议我国需要继续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并通过相应工具应对市场上不确定情况,使得我国经济可以保持平稳发展;建议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议继续稳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改善资本市场环境,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并将监管落实到位,为企业融资、投资者投资创造可靠的环境。

  在短期稳定股市方面,建议监管层从五大方面着手,提振股市投资者信心。一是加强对股市交易的监管,坚决打击影响股市的内幕交易,增强监管机构公信力;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十大股东、高管、员工增持公司股票,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A股引来增量资金以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推进国际化;四是预备适量救市资金,在适当情况下稳定股市而非提振股市;五是要监督社会舆论尤其是自媒体,对发布不实信息、恶意扰乱股市秩序的文章、广告的运营者进行严肃惩治。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动股市快速走高,而是要稳定A股。

  我们需要认识到,A股的繁荣需要经济高质量、稳健地发展,在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下,股市才能获得有效的支撑。上述工作不可能一天就完成,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上述工作的落实也不可能马上就会在A股中见效,需要市场慢慢将这些内容消化、逐渐提升市场信心,才有望改变当前的弱势格局,令股市的表现和经济的表现挂钩。资本市场也需要认真服务于实体经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在经济稳健增长的环境中为股市注入积极、向上的慢牛动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和股市共同健康发展。但想要市场信心马上恢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需要投资者们在当前低位扛住压力,不要因为股市的消极而自身消极,要相信在经历多次风雨之后,我国的资本市场会为投资者们带来真正的惊喜。

  经过长时间的回调,A股大部分个股已经回调到阶段低点甚至是历史低点,已经处于估值极为“便宜”的“历史时机”,许多已经跌怕了的资金已经对时不时就出现的阶段底部感到了“恐惧”。从市场整体来看,A股还有继续下行的可能,短期方面来看,A股依然会持续着震荡,并且会出现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并会因为各种不稳定行情继续承压;但就中长期方面来看,A股现在的行情是历史又一个底部的再度确认。相信通过政府、各部门、相关机构和投资者们的共同努力,A股定能斩开迷雾,稳定向上。(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不要在春天到来前被打趴下
  近期股市屡创新低,每一次反弹都成了不少人逃命的机会,估值失灵、业绩无用,那是什么力量不断将股市推向深渊呢?结论只有一个,股市面临着去杠杆的压力,越跌越爆仓,越平仓越跌……
  到证券营业部去了解了些情况,当下营业部员工压力很大。因为股市每创一次新低,收市后新的临近平仓警戒线的客户名单就又出来了,营业部要求员工一个个电话通知客户,要么搬钱来补仓,要么平仓。而这些大客户都是员工一个个拉来的,如今面对无情的市场,失去的不仅仅是客户,还是这些客户的真金白银。有客户进来700万,现在平仓了账上只剩18万元,有客户2000万参与各种花色配资,自以为要分散投资,自以为让别人去炒股票自己分享融资高利贷,一个个当初吹得花好稻好的金融创新,现在没有一个回本的。

  两融从1万亿降到8000亿元,就已经让市场跌成这个样子了,剩下的8000亿元的规模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各种花色配资在股市上依然存在,忽视现实的后果就是对当下市场的束手无策。

  其实,个人投资者的杠杆还只是股市的冰山一角,还不足以撼动市场,当下股市风险最大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尽管股市的管理者在最近的一年中一次次告诉公众,股权质押风险可控,但国务院金融委在一个月前的一次会议上将互联网金融和股权质押作为当下中国金融的两大风险点。且现实还是这样严峻,当股市每创出一个新低,爆仓的质押股就会有更多的警报响起。对质押股最绝的办法就是行政干预,不许平仓或者续约,本周深圳开始展开了拯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行动,用真金白银为股权质押拆雷。据统计,至10月9日,有840家上市公司股价接近警戒线,其中跌破预警线公司共780家,其中594家跌破平仓线。这样的败绩,怎么能用“股权质押风险可控”搪塞过去呢?

  市场的无情在于,同样是去杠杆,个人投资者面临的平仓是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要么拿钱来补仓,要么平仓,最后光屁股回家。而股权质押,兜进股票筹码的是券商、银行、信托、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在股权质押的法律关系上,得益的是那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他们早就拿着钱离开了市场,而兜进筹码的金融机构,现在在财务状态中还没有反映出来,一旦坏账以后反映出来,对相当一部分机构而言,又是一场灾难。

  当下的股市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市场的止血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时间,杠杆的毒瘤不去除,市场不会安宁,而各种行政干预的方法,短期内有效,但只是将问题和困难延后而已。三年前的股灾,杠杆的毒瘤表面上是切除了,但没有根治,今年只是复发而已,病灶三年前就形成了,但愿此次清除得彻底一点,彻底改革畸形的IPO制度,彻底清除市场毒瘤。

  股市的春天不远了,问题是很多公司、很多人活不过这个冬天,春天终究会来临的,大家不要在春天到来前被打趴下。(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A股病根在于“三重大山”“两大缺陷”
  2018年10月18日,从数字上看,这本应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但对股市投资者而言,却又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日子。

  A股市场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不乏各种“论”出现,包括“赌场论”、“千点论”、“推倒重来论”等,每一种“论”其实都有其产生的背景。而今年随着股市的持续下跌,特别是近段时间的大幅下挫,“推倒重来论”又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作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要推倒重来又谈何容易?

  在A股市场,牛“短”熊“长”已是市场的一大特征,更是其标签。个人以为,牛“短”,一方面反映出市场的投机性,也反映出市场的不成熟。而熊“长”,则说明股市投资者信心的缺失,更凸显出投资者的亏损严重程度。

  个人以为,A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座大山”与两大缺陷。“三座大山”即为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限售股的套现。新股IPO自不必说。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引导下,股市变成了上市公司的圈钱机器。去年沪深股市发行新股438家,期间的每周10连发相信投资者还记忆犹新,但去年的股市表现又如何呢?新股IPO对市场的过度抽血行为,早已让市场不堪重负。

  上市公司再融资同样如此。在上市公司的定增没有收紧之前,由于门槛低,即使账上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上市公司亦有进行定增的冲动,事实上也是如此。而且,相对于新股IPO有“窗口指导”与发行市盈率的“高压线”,上市公司在定增时更是肆无忌惮,其所产生的抽血效应比新股IPO有过之而无不及。

  限售股解禁后的套现更不用说了。曾经创业板就被戏称为“套现板”。其实不仅是创业板,沪市主板、深市中小板,除了国资公司之外,哪一家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或自然人股东,在套现时手软过?而且,这几年新股加速发行,累积的限售股也越来越多,而其出路无不在二级市场。

  两大缺陷包括制度建设存在缺陷,以及投资者保护存在缺陷。制度建设存在缺陷其实并非什么新闻,而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操纵市场者,至少在目前的案例看,操纵者是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的。该罚款的有时没有罚到位,该承担刑事责任的没有承担刑事责任。如此情形,无异于对违规者的纵容。而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只有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投资者才可诉讼维权,并且常常无法做到两个“全覆盖”,即利益受损的投资者无法实现“全覆盖”,总有某些投资者没有或无法维权,以及打折补偿下的投资者损失无法实现“全覆盖”。至于像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所造成的损失,投资者更是欲诉无门。

  因此,简而言之,A股的问题焦点主要在于战略定位出现偏差与投资者保护不到位,其他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汇集于这两个问题上。事实上,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深层次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希望中的健康发展也好,长治久安也好,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解决战略定位出现偏差的问题,就要解决好股市的融资功能与投资属性的问题。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企业融资的场所,也应是一个适合投资者投资的场所。因此,过度重视融资功能,而忽视了其投资属性,是“新兴”转轨”的A股市场不可承受之重。个人以为,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不能竭泽而渔,不能不顾市场的承受能力与投资者的感受,更不能置市场的投资属性于不顾,为了融资而融资。若此,融资功能的过度发挥,最终会反过来限制市场的融资行为。基于此,把股市融资功能当作首要任务的观念需要改改了,把A股市场打造成一个投资与融资兼备的市场,应成为市场的首要目标。

  解决投资者保护不到位的问题,靠证监会的监管函、问询函是不起作用的,重要的在于制度建设。比如对《证券法》进行修订,须大幅提高违规者的成本,要有将违规者罚得倾家荡产的勇气与决心,对违规者实施严刑峻法。在违规者实施严惩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投资者的保护。像投资者因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导致损失的,都应该得到必要的赔偿。在投资者保护问题上,个人建议,一是早日推出集团诉讼制度,二是制订并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法》,三是建立有违规必有赔偿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A股市场的中小投资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保护好他们的利益,投资者就不会有信心。而一个投资者充满信心的市场,才是一个有希望的市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市场。(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