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2018年买睡得着觉的股票 皮海洲:需善待散户

加入日期:2018-1-6 8:08:3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6 8:08:31讯:

  导读:
  李志林:新年七类中盘股站上风口
  贺宛男:2018年买睡得着觉的股票
  应健中:2018年开门红
  桂浩明:利率涨了,股市一定会跌吗
  皮海洲:中国股市需要善待散户投资者
  黄湘源:加强监管永远只有进行时
  易宪容:2018年中国股市会是慢牛行情吗

  李志林:新年七类中盘股站上风口
  新年伊始,股市已提前闻到早春的气息,本周四大指数均收出周阳线,一周平均日成交量达4931亿,大大超过之前3000多亿的日均成交量,大盘一改去年全年的“二八”现象,变为“八四”现象,上涨股票是下跌股票的两倍,市场人气有所恢复。

  大盘股由“领涨”改为“搭台”
  2017年大涨的大盘股和白马股,目前估值尚属合理。机构仍在抱团取暖,加上6月份A股将纳入MSCI指数,因此股价难以大跌。在经过充分换手后,许多股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但是,由于今年金融去杠杆、防风险的任务十分繁重,国家队已经解套获利,多数银行股的业绩成长性已降到2—5%,大盘蓝筹股在大幅上涨后,与中小盘股的估值比差大幅缩小。因此,一旦市场出现新的热点,机构抱团取暖就会发生松动。

  新年第一周,大盘股和白马股没有出现去年那样的集体大涨的情况,而是轮番上涨、轮番休整,个股的涨幅还落后于上证指数。

  此现象是否意味着,2018年大盘股和白马股,将由“领涨”的龙头变成为大盘“搭台”的角色?值得继续观察。

  中小创仍未能吸引大资金关注
  由于去年创业板表现最差,估值泡沫得到较大程度的压缩,市场对今年中小创打翻身仗抱有很高的期待。

  但是,不能不注意到,中小创的估值仍有40—50倍市盈率;监管层继续对炒小、炒新、炒差和高送转保持高压态势;这两年在中小创上市的340多只新股,已经或将陆续到了大小非解禁期。因此,新年首周市场对中小创的炒作仍然比较谨慎,新增的成交量主要在沪市,而中小创涨幅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新近上市的新股和次新股。

  由于中小创(尤其创业板)的流动性较差,本周的日均成交量仍然只有555亿,与去年底无异,表明中小创尚未能引起从大盘股、白马股出来的机构资金和场外新增资金的兴趣,还是存量资金在博弈。

  但不能不看到,中小创的小盘次新股的大幅拉升,尤其是创业板两只个股华大基因和富翰微至今仍牢牢挺立在200元之上,对主板的中小盘股具有同类相动的积极作用。

  主题投资又显爆发力
  在360的借壳重组方案获证监会有条件批准之后,本周江南嘉捷又将近拉了4个涨停板,短短两个月,其涨幅就高达惊人的757%,远远超过去年以来所有的大盘股、白马股的涨幅。360借壳上市成功,凸显了资本市场最本质、最高效的优化资本配资的功能,起到了凝聚市场人气、体现财富效应、激活股市的积极作用。

  周三,在“雄安总体规划基本成熟,将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的消息鼓舞下,29只雄安概念股再次封涨停,虽然它们次日未能继续涨停,但雄安概念股已从普遍被“腰斩”的沉睡状态,出现了“激活”迹象。

  周四下午,上海正式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下午2点半后,以上海物贸上海临港、畅联股份、东方创业龙头股份华贸物流上港集团为代表的上海自贸港概念股,便群体涨停或大幅拉升。

  上述现象表明,2018年,政策性主题投资具有很大的爆发力。

  七类中盘股站上“新风口”
  1、业绩大幅增长、有估值优势的二线蓝筹股。由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导致一些龙头企业的二线蓝筹股,如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因产品供不应求并大幅涨价,2018年业绩仍能大幅增长。而它们的估值只有十几倍市盈率。特别是进入MSCI指数样本的股票,将受到从大盘股和白马股出来的机构大资金,以及北上资金的特别青睐,本周普遍涨幅较大。

  2、符合“高质量发展”主题的新兴产业股。如大数据、软件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半导体、国产芯片、5G、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概念股,本周均有良好表现。

  3、具有外生成长性,带来业绩大增的股。如央企国改和地方国改,混改(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第三批混改名单,其中央企10家,地方国企21家),并购重组,军工改革,中概股回归借壳上市的个股,因将会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因而股价会有爆发性上涨的机会。

  4、新零售、大消费股概念股。由于各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谋求与实体商业上市公司的结合,进行混改、参股、投资,抢占市场份额。

  从而会激活商业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有望成为新的白马股,如新零售的百联股份永辉超市;如大消费概念股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

  5、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主题板块。如上海自由贸易港,国际科创中心,中国大数据集成中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性入住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概念股。

  6、有望成为新经济蓝筹股。

  主要是通过并购重组、地方国改、混改、中概股回归借壳上市或IPO。目前在回归进行中的中概股有:药明康德、博纳影业、创梦天地、世纪互联、人人公司(人人网)、易居中国、晶澳太阳能、迈瑞医疗、淘米网络、中国手游、空中网、中国信息技术、中星微电子、陌陌、世纪佳缘等。

  2018年,一旦涌现10来只新经济蓝筹股,那么,以周期性传统产业为主的上证50指数,将旧貌变新颜,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引领力,将大大超过去年,真正的慢牛行情才可期!

  7、房地产股。在前期海外资金狂炒香港房地产股之后,相比之下,A股的房地产股成了估值洼地。在租购并举的新房地产政策的指引下,A股超跌了一年多的房地产股,便凸显了其投资价值。

  除了万科A信达地产等估值在30多倍市盈率之外,保利地产格力地产金地集团绿地控股万通地产华远地产卧龙地产、华侨城、荣盛地产等,多数估值在15—20倍。

  这些中盘底估值的房地产股,本周尤其是周五,连续大面积地占据了两市涨幅榜前两板,成为新年首周涨幅最大的板块。

  从大盘股和白马股出来的国家队、大机构和境内外资金,是否会将房地产股作为新年A股行情的突破口?值得密切加关注。

  2018年有望迎来全新结构性行情
  我预感,2018年的股市,将一改上年的“抓大放小”、多数人亏损的“二八现象”,代之以:“抓中间、促两头”,“大盘股搭台,中盘股唱戏,优质小盘个股扶摇直上”。多数投资者有所得的全新结构性行情。

  往年12月26日到1月上旬,通常是“冬播”期,股市依然缩量低迷不振。但是,今年的“冬播”期,却大有提前变为“春生”期之势。

  鉴于大盘在3200点平台上已收盘了113天,在3300平台上已收盘了65天。同时,上证指数的周K线的KDJ指标,在底部出现了金叉,发出了强烈的建仓信号。

  可以预期,大盘在3400点上下再震荡整理数日,或一定幅度回撤,1月份有望突破去年3442高点,向3500点进发!(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2018年买睡得着觉的股票
  新年第一周,上证、深证、中小创指数涨幅均在2%以上,其中涨得最好的创业板指涨2.78%,涨幅较小的中小板指也达2.13%。

  即便在指数录得满堂红之际,两市也有800多只股票不涨反跌,跌幅最深的新宏泰(因定增方案未获证监会通过)达25.24%;涨幅超过2.5%(指数均值)的个股才占1/3。可见,选股远比预测指数更重要。

  2018年买什么?有说继续买白马蓝筹的,也有说风格切换该买中小创的,笔者非常赞同以64.97%的收益勇夺股票型基金第一、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经理萧楠的话:“买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股票”

  那么,什么是“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股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今年股市为什么开门红,为什么一周以来天天拉阳?

  从内因分析,首先是2018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最新出炉的官方2017年制造业PMI年均值为51.6%,高于上年总体水平1.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为54.6%,高于上年总体水平0.9个百分点。

  而本周初公布的12月财新制造业PMI为51.5%,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并创近四个月来最好水平。说明不管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经济始终保持在景气区间,且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趋明显。

  而从外因分析,则是受国际主要市场的带动。新年以来,道指、纳指、恒指均创10年新高,其中道指破25000点,纳指突破7000点,恒指破30800点。特别是去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证监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H股公司将进行“全流通”试点,搁置了12年未决的H股全流通问题正式提上日程。这一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直接点燃了香港股市的火爆行情。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道指平均市盈率23.8倍,纳指平均市盈率32.5倍,恒指平均市盈率16.4倍;而上证指数平均市盈率18倍,沪深300约13-14倍。统计还显示,10年前的2007年10月,恒指最高32352点,当时平均市盈率24.26倍,而现在的30800点市盈率为16.4倍。这说明10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同为3万多点的香港股市,估值已经降低了1/3,再一次成为国际主要市场的估值洼地;而香港市场有一半多市值系内地公司所创造,港股能涨,A股为什么不能?

  明白了A股开门红的背景,我们就可以大致勾画出什么是“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股票”。

  一是从已进入MSCI成份股中的222只个股中,挑选那些估值相对较低、去年涨幅相对较小、且行业和成长性不错的股票。今年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A股将正式纳入MSCI,且根据安排,6月1日将会按照2.5%的比例,纳入MSCI新兴指数之中,到9月将进一步把比例调升至5%。随着A股加快进入国际大舞台,我们的投资思路和投资理念也要有国际视野。看看本周涨得不错的部分MSCI成份股,如泰禾集团(周涨38.41%)、青岛啤酒(周涨11.47%)、上海石化(周涨9.79%)、保利地产(周涨8.08%)、乃至中国石化(周涨15.17%),等等,不就已经表露出这样的态势了吗?其实,还没有多大动静的个股还有不少。

  二是从港股市场的“恒生内地100”中,寻找A股价格与H股价格接近、甚至A股低于H股的股票。如本周涨幅达11.32%的海螺水泥就属于这一类,即便涨了这么多,其A股价格(32.65元)还是低于H股价格40.25港元(约34.2元)。另如本周房地产板块特别是龙头地产股为什么涨得那么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年港股中的内房股,如恒大、融创、碧桂园等都涨了好几倍,但有的估值已高,如融创市盈率37倍,碧桂园23倍,恒大17倍等;相比之下,A股市场上的一些低估值地产股,如世茂股份绿地控股荣盛发展等更有优势。




  应健中:2018年开门红
  ■健中观潮
  2018年上证指数从3314点起步,开始了全年的征程。第一周只有4个交易日,3314点为最低指数。这3314点是不是一月份的最低点、甚至于全年的最低点,如是,就意味着这股市就这么一路涨上去了,那今年就出奇迹了。每年投资者喜欢为全年交易做一个年K线,如果到2018年年底,出现一个光脚阳线,这个概率似乎不大。

  也就是说一年中还会有下影线的,还会出现比3314点更低的点位,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因为市场的风格、市场的基本面等,跟2017年比,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首先,市场热点还是停留在大盘蓝筹股中。从现象上看,第一周交易指数大涨,但一半股票还是跌的,指数权重大的股票还在涨,而其它股票依然不涨,市场的这种冰火两重天格局,从去年延续到现在,在2018年第一周交易中,似乎又看到了这种激情再现,新年伊始,市场的套路没变。

  其次,新股扩容的节奏还有待观察。新一届发审会成立后的近三个月来,IPO的通过率创下了新低,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期间,IPO通过率高达90%,即便是2017年的前三季度,通过率也在90%,而到了第四季度,通过率降到了5成左右,导致的直接影响是每周发行家数减少,这对市场是个利好,减少股票供应,总归是件利好的事。问题是,这样的格局能维持多久?近期,来自管理层的声音再起,说还是要常态化发行,这话去年、前年说了好多,只是审核从严时不说了,现在再度提起,想必节奏还要加快?以前说常态化的时候,那时的节奏是每天发2家,一周发10家,如今再提常态化,那每周发7、8家,算正常的吧,按这样的节奏,今年的IPO的压力也不会轻松。

  再次,MSCI题材渐渐显露,市场操作的风格还是保持在价值大蓝筹股上。今年市场最大的热点是6月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如今入主指数的权重股名单已经公布,这个板块的个股值得高度关注,其实,这些股票与沪深300指数的权重股高度重合,而沪深300指数的权重股基本上又是市场主力驻扎的品种,所以与市场的大主力共舞比较安全,这是2018年操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从3314点起步,2018年的股票交易开门红是个好兆头。就眼下而言,需要多关注年报行情。下周开始,年报将接踵而来,年报的看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业绩,由于有半数公司已经公布了年报预告,而没公布的公司业绩应该与去年年报相差无几,因此年报有看点,但这看点引申到行情已经基本上没有悬念了。二是分配方案,这是一个年年都火爆的个股行情,与大盘走势关联度不大,分配方案从现在开始博弈,从时间上看,基本上可以博弈到上半年末,从博消息到题材兑现、再到除权填权有一个差不多延续半年的行情,这个热点主要集中在次新股上。三是从前十大股东的变化中看国家队的动向,现在国家队的职能从原来的救市转变成了掌控市场大局的超级主力,而且越战越勇,所以跟着国家队走应该会有收获。(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利率涨了,股市一定会跌吗?
  关于资金利率与股票的关系,市场上的讨论是比较多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利率上涨将会对股市的行情带来抑制,反过来则会推动其上涨。原因也很简单,利率实际上代表了资金成本,而股市是要靠资金来推动的。当资金成本高了,这种推动力就会下降。假设某理财产品的利率为5%,而如果某个股票的市盈率是20倍,同时成长性又非常一般,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买这个股票就不如去投资那个理财产品。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情况不会那么简单。人们通常会以一个阶段的利率走势,作为对同期股市行情运行的参考。在利率向下,实际上也就是央行采取扩张政策时,股市往往是会走强的。典型如2015年11月份中国央行宣布降息,结果引发了股市的一大波上涨。当然,股市后来的暴涨,则是与资金杠杆的不当使用有关,并非那时开始的降息所致。那么,这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利率走高,股市就一定会下跌呢?以往也的确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但有意思的是,最近人们则是看到了太多的反例。

  譬如说美国,美联储在三年前就开始升息,虽然节奏不是太快,但如今联邦储备利率已经从之前的0%-0.25%上升到1.25%-1.5%,而且如今人们的普遍预期是,在2018年美联储将会继续升息,到年底时联邦储备利率很可能达到2%乃至更高的水平。在这样一种预期下,美国股市该怎么走呢?按常规推理,似乎是应该下跌的。但实际上它却一直在上涨,且往往是宣布加息前作些调整,宣布后就涨。去年年底宣布加息后股市又调整了几天,有人以为这次是真的要跌了,但过了几天又上涨了,并且再次创出新高。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说,加息提高了资金成本,这对于企业盈利与扩大经营是很不利的,但加息举措本身也反映出,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增长稳定并且有加速的趋势,而加息不过是为了防止过热。如此理解,也就有了“利空变利多”的效果。而在企业利润增长超过利率增长的背景下,人们也许更多是看到了股市有望从盈利增长中获取更大的上升动力,而这个动力是会化解加息所导致的资金从股市上分流的影响。毕竟,对于股市上的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能够现金分红当然是好的,但是更大的投资收益是来源于股票的买卖差价。举个例子,巴菲特的哈萨维公司,哪怕盈利再多也是不分现金红利的,股东的投资收益就是来自股票上涨。对于动辄每年百分之十几甚至几十的增长,百分之几的利率,其吸引力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加息的结果,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它会对企业经营以及投资的资金成本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如果综合市场内外的各种因素,特别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趋势,其作用就不一定是导致股市下跌。这种状况,在2007年的沪深股市上也有过。当然,前提是经济还能够继续较快地增长,一旦在这方面出现逆转,那么加息就一定会大大拖累股市了。

  现在,也有人关注今年中国央行会不会加息,而且不管名义利率走势如何,实际利率已经是在走高了。在经济处于L型运行的背景下,利率走高是有冲击的,这也是去年11月份十年期国债利率再次冲高4%以后,股市出现较大调整的原因。但问题在于,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利润有明显增长,同时这个市场的资金供应也仍然保持稳定,也就是央行没有特别大的紧缩措施出现,那么股市就还是存在上涨的机会。去年底,一纸央行实施临时流动准备金安排的通知出炉,引发股市的一段跨年行情,三天的上涨收复之前两个月的跌幅,就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因此,虽然现在有市场利率走高的预期,但是股市究竟如何反映,还是可以多观察、分析,不能草率地得出行情一定下跌的结论。(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中国股市需要善待散户投资者
  目前股市的发展离
  不开散户的支持,股市有必要让更多的散户成熟起来,而不是“去散户化”。中国股市需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善待所有已进场和将进场的散户。

  近年来,A股市场上“去散户化”的喧嚣声一直不绝于耳。而刚刚过去的2017年的股市行情,似乎给了“去散户化”以最好的注脚。一方面是蓝筹股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中小创股票大幅下跌。行情表现为严重的“二八分化”走势。与此相对应的是,机构投资者获利丰厚,而近七成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为此,有观点认为,股市“去散户化”正在加剧,中国股市的“机构时代”正在来临。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少舆论是表示认同的,甚至认为这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因为长期以来,散户是与“不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市场人士甚至把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归结为A股市场“散户化”的结果。所以,在这部分市场人士看来,A股要走向成熟,就必须“去散户化”,必须呼唤“机构时代”的到来。

  其实,A股市场投机炒作盛行是否能归结为“散户化”,这是有待商榷的。当然,从A股市场的发展来说,确实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必要。不过,从现阶段来说,股市远未迎来“机构时代”。

  2017年的蓝筹股行情固然风风火火,但这种蓝筹股行情不可能一直炒作下去,终究会有尽头。更重要的是,在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队伍中,散户占据着绝对的比重。从去年三季度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分布来看:2017年三季度散户投资者占比42%,一般法人占比27.5%,国内机构投资者合计占比19.5%,中央汇金和证金公司等占比5.5%。国内机构投资者中,公募基金占7.4%,保险和社保7.1%,阳光私募3.4%,券商1.6%。可见,散户在A股市场中所占的权重,显然不是目前的机构投资者所能取代的。

  而且我们应该看到,A股市场的一些机构投资者本身也是不成熟的。比如,一些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中经常性地“踩雷”;一些机构投资者高价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结果招来股票套牢的命运。再比如,在一些投机炒作的题材股中,常常有机构投资者甚至是公募基金现身前十大股东之中,有的前十大流通股东甚至被公募基金所包揽。

  其实,A股市场是否真的“去散户化”了,这其实是有待观察的。虽然散户投资者持有的流通股市值占比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15年12月的50.4%下降到2017年9月的42%,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散户重仓持有的中小创股票价格下跌造成的,并不代表散户的持股大幅减少。而且即便真的有部分散户选择退出观望,这也并不代表这些散户不再重新回来。实际上,在股市低迷,或者说在行情不太好把握的情况下,投资者选择退出观望是很正常的。虽然说当下股市的蓝筹股行情风风火火,但当蓝筹股由股市定海神针蜕变成股市宇宙飞船的时候,投资者站到一边去欣赏是很理性的选择。用2017年度股基冠军萧楠的话来说,投资者要“买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股票”,而躺在宇宙飞船里,投资者恐怕是睡不着觉的。

  并且,从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也不可能没有散户的参与。就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股市需要得到广大散户的支持。毕竟A股市场不可能只有蓝筹股,而不需要中小创。实际上,近年来A股市场发行的新股有80%以上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也即属于中小创范畴。而就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来说,只有广大散户的参与,才能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分享到祖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更何况,就散户的投资来说,他们也并不拒绝蓝筹股,只不过,当大象跳舞的时候,他们感觉到害怕了,变得犹豫起来,这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即便他们真的错过了蓝筹股行情,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并非是“去散户化”。

  因此,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来说,断言“机构时代”来临未免为时尚早。实际上,目前的股市仍然还是“散户市”,而且目前中国股市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散户的支持。中国股市有必要让更多的散户成熟起来,而不是“去散户化”,中国股市需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善待所有已进场和将进场的散户,迎接更多散户进场。(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加强监管永远只有进行时
  所谓监管进步,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法同行,与改革齐头并进,以更好地和持续地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对于监管层来说,应多做实事,把精力放在改进监管工作上。

  在监管就是一切的氛围下,监管的说法就像翻新杨柳枝,年年有新词。不过,这就能说明监管水平年年在提高吗?我有点怀疑。

  按照近日上交所公司监管负责人的说法,2018年将进一步加强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力度。以穿透式监管、实质性监管让市场看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真实面目。可是,他在这里所说的一切,我们在上交所2017年重点监管的八类违规行为中,以及2017年上交所和证监会同步发布的减持新规,还有更早一点于2013年发布的《上交所纪律处分和监管措施实施办法》中,早就有所领教。难道现在加一个“穿透式监管”和“实质性监管”的说法,就可以说明监管水平一年比一年有了新的提高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谈到深化改革时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监管部门已经不习惯谈改革,而一讲起资本市场,就满口都是监管,好像有了监管就有了一切似的。笔者在这里无意否认监管的重要作用,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监管之自始至终必不可少,就在于离开了监管的保障作用,资本市场的持久稳定健康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是,监管并不是一切。正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资本市场的持久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改革,并且也只能是改革。改革和监管,一个是根本动力,一个是可靠保障。两者的作用是不能混淆,更不可以任意替代的。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交易所必须依法主动行使全方位的监管职能,入场者都要受交易所监管,没有例外。尽管《证券法》第114条、115条规定了证券交易实时监控权,异常交易限制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权和临时停市、停牌的决定权;并且,交易所与上市公司签订上市协议,其中亦明确由交易所实施日常监管等。但是,迄今为止,交易所发布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实施办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免还存在时紧时松,或口头上说得似乎严厉无比,而实际上却未必都能做得到的情况。举例来说,乐视网自2010年上市以来,通过增发、质押和借贷,累计融资近750亿元,融资速度和力度远超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投资花钱速度则更为惊人,通过大举并购,狂揽版权,硬件补贴,圈地买楼,布局造车五大方式就烧掉了1500亿。而其控股股东贾跃亭等却于2015年6月到2017年1月不动声色地进行减持和股权转让,先后套现了117亿元,42.6亿元和60亿元,加上股权质押、关联交易、挪用等方式,累计获取资金至少近386.6亿元以上。尽管乐视网是在创业板上的市,应该归属深交所而不属于上交所,但是人们不禁要问:交易所在这里的所应有的穿透式监管或实质性监管又体现在哪里呢?难道非要等到出了事并且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来放什么马后炮吗?深交所的这个教训,上交所难道不也应该有所触动并有所反思吗?

  其实,在尚待修法的《证券法》《公司法》对大股东减持并没有有效限制的情况下,现行的减持新规,恐怕拿贾跃亭式的减持套现也无可奈何。减持新规升级版虽然对套现式减持有所约束和限制,但实际上,更大程度上也不过只是起到延缓风险爆发的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发生。只要大股东依然还存在强烈的减持意愿,在批量IPO发行上市常态化不断扩大限售股堰塞湖潜在规模的背景下,对股市来说,就始终将是一个影响非同小可的潜在杀跌动能。

  再说,交易所自律监管犹如“无牙老虎”,如果没有相应的纪律处分相配套,自律规则就可能流于形式,也让自律监管失去作用和效力。即便是交易所的纪律处分,如果大多为不伤筋骨的公开谴责之类,有些监管对象也有可能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甚至敢于公开叫板对抗监管。而在缺乏相应法律支持增强交易所惩戒的威慑力和强制力的条件下,交易所空有“穿透式监管”和“实质性监管”的意愿,岂不也难免会流于说空话?

  当然,笔者在这里也并不主张将一切监管流于形式的责任都推卸于外部的法律规范不到位的问题。以ST保千里被大股东掏空的案例为例,如果不是公司章程的修改放大了相关责任人的权限,又何至于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提供了如此之大的方便呢?就此而言,ST保千里的案例固然再现了“一股独大”对上市公司的危害,也凸显出董事会成员履行职责,中小投资者股东意识的觉醒与行使股东权利的重要性;尤为发人深思的是,如果当初监管部门对于保千里修改公司章程的行为保持关注,也许也不无可能会早早就从源头遏制这一事件的发生。此后,监管部门如果对于ST保千里的疯狂投资行为以及上市公司的巨额担保行为保持密切的关注,ST保千里也许很有可能不至于会是如今的ST保千里

  由此可见,监管也和改革一样,“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所谓监管进步,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法同行,与改革齐头并进,以更好地和持续地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对于我们的监管层来说,与其有兴趣把精力放在为说明自己的监管水平有所提高而年年翻新词上,还不如多做些实事,把精力放在改进监管工作上。(金融投资报)



  易宪容:2018年中国股市会是慢牛行情吗?
  ■投资思维
  就2017年全年来看,上海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分别上涨了6.56%和8.58%,也是一个较好的年景。因为,2016年两市股票指数分别下跌了12.3%和19.64%,2017年国内股市远胜于2016年。这也与我2017年初所分析的结果差不多(当时我撰文指出,2017年的中国股市,在一片维稳的思维下,上海综合指数能够在3300点左右企稳就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与2017年全球股市一片飘红相比,特别是与香港股市上涨36%及美国三大指数都上涨达20%以上,国内股市还是大为逊色。甚至于沪深两市的股票指数大幅度跑输国际市场,在所有重要股市指数中,上海综合指数排名倒数第二,深圳成分指数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2018年国内股市又迎来开门红。1月2日,沪深两市股票指数全面上涨。上海综合指数上涨了1.25%,创1个月新高;深圳成分指数也上涨了1.25%,两市成交量也上升到4,455亿元,但与香港股票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香港恒生指数上涨596点,涨幅度达到1.99%,再创10年收市新高。

  现在的问题是,2018年国内股市会不会再接再厉,走上一波稳定上涨行情。有分析认为,2017年国内股市指数稳中有升,估计这种行情将在2018年延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8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8年上海综合指数会在3200点至3700点的范围内波动。更有国内券商大胆预测,2018年上海综合指数可能上涨到4000点,上涨幅度达21%以上。在这些分析看来,国内股票市场价值会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而稳定提升,比如消费结构的升级、环保力度的加大,以及新兴产业的腾飞都将给国内股市带来更多的机会。

  不过,对于2018年国内股市指数上涨走势不可高估。它是否走出慢牛行情是相当不确定的。因为,从全球主要市场股市一片飘红的情况来看,尤其是香港股市及美国股市来看,其股市指数之所以能够全年走好,很大程度上与少数几只股票价格上涨惊人有关。比如香港股市,2017年,尽管恒生指数一年累计上涨36%,跑贏全球主要股市,但2017年香港股市的大牛市并非鸡犬升天,或并非所有的股票都同时上涨。

  截至12月28日,只是腾讯这只股票,对恒生指数升幅就贡献高达28%,连同友邦、汇丰控股、平安保险及工商银,5只重磅成分股对恒生指数全年升幅的贡献达到64%。2017年,香港股市近2000只股份中(只计算2016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股票),年初至今有近1000只股票录得跌幅,上升的只有900多只,整体升跌比例为48︰52。只有406只股票跑赢恒生指数,其他1500多只股票都跑输恒生指数,占比达到80%以上。同样,对于美国股市来说,截至美国时间12月28日计算,Face-book、苹果、亚马逊、Netflix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年初迄今分別累计上涨了55%、50%、58%、56%及33%。同样是以少数几只股票拉动了整个股市指数上涨。

  如果没有这样的几只强势股票,香港及美国股市要走2017年繁荣的行情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股市来说,由于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统领整个市场行情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仅是靠一只酒业这种传统经济的股票上蹿下跳,当然要走出香港及美国股市的行情自然是不可能的。2017年的情况是这样,估计2018年的情况也会如此。

  其实,对于2018年中国股市的预测,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一般的分析师,基本上是建立在两个假定基础上的。即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失衡就在于间接融资的比重过高,而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因此,要化解这种中国金融市场失衡就是要加大力度支持直接融资比重,加快中国股市的发展。所以,尽管2017年中国股市没有走出一波大好的行情,但是中国股市的IPO速度则在突飞猛进。2017年IPO公司达到371家,增长速度在12%以上,创历史最高的水平。也就是说,要解决所认为的直接融资及间接融资的失衡问题,并非仅是增加IPO就能解决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价格问题。如果整个股市的价格水平很低,上市公司的家数最多,所增加的融资额也是十分有限的。比如,2017年整个两市股票的总市值达到58万亿,但是其增长速度远低于IP0上涨的增长速度。

  其次,国内股市之所以难以走好,估计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政府管制过多的问题。政府对市场管制不仅在于严格的市场准入问题,即公司上市都得经过审批制的方式。政府管制过多,中国股市市场化程度低,仍然是当前中国股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政府管制过多,不仅存在严重的股市审批寻租问题,而且由于政府对股市的隐性或显性担保,从而让股市的有效的价格机制难以形成,甚至于严重扭曲,并让市场的投资者总是把其行为的成本归于社会而把其收益归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高风险投资者盛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不可避免。可以说,今年对股市的监管很严格了,但这方面要取得显著的成效是不容易的。因为,过度的监管同样不利于股市成长。如果不从制度改革的根本上入手,这些问题是很难得以解决的。

  第二个假定是,政府假定股市的繁荣及发展与IPO的发行多少有关,IPO发行越多,那么国内股市就越会繁荣。但是,实际上这种假定是不成立的。因为,股市的繁荣不仅在于IPO发展的数量多少,也得看IPO发行的价格水平。如果IPO发行的价格低,不仅上市公司的融资会减少,也会让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下降。可以说,这应该是当前中国股市很难走向好行情的重要原因所在。

  所以,对于2018年的中国股市仍然是处于信心恢复阶段,因为从2015年6月中国股市泡沫破灭之后,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已经完全丧失,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就不愿意进入股市。还有,国内股市并非流动性多少或缺乏问题,而是投资者愿意不愿意冒着巨大风险进入市场的问题。2017年有7000亿资金通过港股通流入香港,上市公司有1.1万亿资金进入理财市场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对于2018年国内股市,政府仍然在于如何来整顿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在于如何真正地来恢复投资者信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让国内股市在2018年持续稳定,否则政府仍然如2015年那样来打造股市牛市来发展股市,那么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之会更大。所以,2018年的中国股市仍然会处于持续稳定中恢复市场信心。但有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就是监管层主事人会不会变化。这是决定2018年中国股市最为重要的因素。(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