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杜坤维:17年IPO常态化的功过谈

加入日期:2018-1-5 8:15:2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5 8:15:29讯:

  17年是IPO常态化发行的第一个年度,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年中国股市的融资表现?

  从融资角度看,成果惊人,最大程度的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既然是常态化发行,发行家数自然是较为成功的,截至12月29日,证监会累计向401家公司下发IPO批文,总融资规模不超2186亿元,超越2010年的347家,创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年发行家数的最高纪录。募资2255.72亿元。该年内融资规模历史上仅次于2010年的4911.33亿元、2007年的4469.96亿元和2011年的2720.02亿元。

  但是遗留的问题也不少,16年IPO思路是尽量降低单家公司融资规模,实现更多的公司上市,因此券商投行和上市公司为了成功上市,就尽量少的发行股份,尽量压低发行价格,尽量少的融资,导致单家公司融资规模偏小,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计算发现截至12月25日,2017年新上市企业平均发行股数仅为0.53亿股,较该均值更小的年份只在1990-1996年的七个年份中出现,甚至低于1997年的0.56亿股/家。

  IPO企业平均融资金额亦呈现出该特点。2017年新上市企业平均融资额为5.19亿元,创下13年以来的新低。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公司为了成功上市人为的压低融资规模,实际上只是延迟了募集资金的时间而已,公司上市以后,募集资金不足问题快速暴露,很多公司再度停牌再融资,停牌时间越来越短,停牌公司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资源配置到新股发行,证监会不得不出台新的融资规定,定增再融资受到严格限制,可随着可转债的推出,上市公司仿佛捡到了一个最佳的融资工具,今年以来已有15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可转债发行预案(包括已实施),其中次新股有44家(2016年3月后上市)。可转债批量发行,实际上也是一种融资行为,也是对市场资金的抽离,致使可转债破发严重,虽然得益于人多的优势,没有可转债因为申购不足而导致流产,可留给保荐承销商的包销余额也是颇大的。

  IPO融资少了,再融资迫切性大了,只不过是融资延后而已,因此单纯限制融资规模没有意义。

  其次,大量公司上市,人为压制发行规模,导致限售股规模异常庞大,不仅冲击单家公司股价,也让整个市场充满担忧,像次新银行股券商股就因为限售股问题而出现股价暴跌的案例,基于未来天量限售股的冲击,市场一度人心惶惶,四大证券报一起发声,为限售股解禁辩护,引发市场不同的声音,限售股虽然解禁不等于减持,减持不等于全部减持,但在中国减持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未来限售股的冲击不可忽视。

  三是IPO常态化不假,但是对于投资者的冲击是无可否认的,为了稳定指数,证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大量增持权重股,有的个股买到临近举牌线,造就了漂亮50指数,稳定了上证综指的指数,但是全年来看,整体市场走势并不太好,临近年底,大盘蓝筹大涨,小市值股票大跌,很多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多数小投资者亏得一塌糊涂。虽然小市值股票有高估值回归的成分,但是绝大部分科技成长股都是下跌的。这种走势与世界股市是不同步的,世界股市是科技龙头股为代表的科技股走好,而中国是基于护盘需要的传统周期股走好。

  这就有一个问题,资金脱虚向实下,股市资金流向了泡沫资产而远离了实体经济支柱的新兴产业,这让股市支持实体经济从何谈起。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市场总是需要护盘资金也不是一个事。

  18年市场对IPO也有诸多预测,笔者建议进一步放缓IPO节奏,让市场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毕竟IPO堰塞湖已经得到大大化解,没有必要继续大规模单边扩容,加上退市制度的缺失,也不具备大规模新股发行的制度基础。

  四是中国股市目前是一个天女散花般的新股发行,不追求融资规模,只追求新股批量发行,造成大量中小盘股票批量上市,但受到融资规模制约,大型的蓝筹股选择到国外上市,等于行业龙头跑到国外上市,国内只留下一些小鱼小虾,虽然一些小鱼小虾会成长为大公司,但终究优秀公司不多,造就市场缺少龙头公司效应,缺少定海神针,尤其是科技股的定海神针。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小公司要上市,但是要严格的审核,很多小公司属于民营企业,造假冲动非常强烈,对于不具有融资必要性迫切性的公司坚决否定上市,比如某些公司现金流异常充沛,完全能够覆盖募投项目,甚至还有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就不具备上市的必要性,腾出更多资源,配置给龙头公司,让龙头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自己。

  天女散花一般的IPO常态化确实有效的化解了IPO堰塞湖,提高了审核效率,最大化支持了实体经济融资,但是也不是那么的完美,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编辑: 来源:.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