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秋抢行情将更精彩 皮海洲:雪莱特胆子咋这大

加入日期:2017-9-30 14:03:0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9-30 14:03:03讯:

  导读:
  李志林:今年秋抢行情将更精彩
  贺宛男:董事长信口开河法律真的无可奈何
  黄湘源:红包有大小行情有长短
  皮海洲:溢价千倍收购雪莱特胆子咋这么大
  桂浩明:新都状告深交所未必是件坏事
  应健中:“信用申购”就是一个游戏

  李志林:今年“秋抢”行情将更精彩
  本周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周,上证指数收出0.11%的周阴线,但是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均收出0.16%、0.18%、0.03%的周阳线。

  记得在8月底,我周评的题目是《8月中阳收官,“金九”可以期待》。时至9月底,回头看,“金九”行情的结果如何?

  9月大盘股指数收出月阴线
  上证50指数从2714点——2672点,月跌幅1.56%;上证指数从3360点——3348点,月跌幅0.35%。这多少有点让人们失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两个大盘股指数在前8个月领跑,涨幅高达18.7%和8.15%。尤其是8月份它们的中阳线有点大,为2.9%和2.66%,有获利回吐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家队为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唯有在9月份压住大盘股、抑制大盘指数上涨,不给短线客提前拉高出货的机会,才能减轻10月份的压力。

  因此,从人们习惯了的代表A股走势的上证指数来看,“金九”行情确实没有出现。

  9月中小盘指数风生水起
  9月,中证500从6470点——6603点,涨幅2.05%;深成指从10918点——11087点,涨幅2.5%;中小板从11532点——11799点,涨幅2.32%;创业板从1849点——1867点,涨幅0.95%。

  可见,9月份中小盘成长股是行情的主流,补涨走势十分强劲。

  即便如此,中小盘指数与去年底相比,仍然落后于大盘股指数。今年以来,中证500从6263点——6603点,涨幅仅5.43%;中小板从11483点——11799点,涨幅仅2.76%;创业板从1962——1866点,开出了阴线,跌幅达4.89%。

  因此,9月份中小盘指数和中小盘成长股“唱戏”,是合理的。

  市场日振幅之小创历史记录
  9月份21个交易日,加上8月底的3个交易日,大盘连续24个交易日振幅低于1%,刷新了A股25年的历史记录。

  要问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那要追溯到1992年!

  上证资讯统计显示,除了目前的情况外,沪指历史上此前仅有15次出现连续10个交易日以上(含10个交易日)单日振幅均不超过1%的窄幅震荡行情,其中有7次发生在市场设立初期,即1991年至1992年期间。由于当时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且参与人数有限,沪指曾最多连续45个交易日单日振幅不足1%。

  剔除上述情况后,其余8次均发生在2000年以后,其中半数发生在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的一年期间,最大持续时间为10个交易日至13个交易日不等。回看彼时市场走势,沪指在经历“5·19行情”的躁动后,围绕2000点左右窄幅震荡持续超过一年时间。

  9月份大盘指数如此低的日振幅,显然就压抑了上证指数“金九”行情的展开。投资者只能在上证指数中精选个股,做个股行情。并且主要转战日振幅相对较大的中证500、深成指、中小板和创业板,从中收获“金九”行情。

  慢牛格局没有改变
  此前,大盘在2900点平台上,收盘57天;在3000点平台上,收盘54天;在3100点平台上,收盘了102天;在3200点平台上,收盘了100天。都是用3—5个月左右的时间,夯实百点平台的基础,几乎将实际流通市值换手2至3遍,把市场的平均成本抬高到相对接近的位置,将获利盘洗净后,才站上新的百点平台。

  但是,自9月1日大盘冲上3300点新平台之后,当天就跳空了30点,收在3331点。整个9月份21个交易日,收盘都收在3331点之上,拒绝回补缺口。其中有16天收在3360点——3390点区间,走势比站上前四个百点平台时都要强劲。

  特别是在3330点上方仅收盘7天和9天的情况下,市场就急于求成,两次上冲3391点,大有快速拿下3400点的架势。

  无奈,这既不符合已经形成了1年半的在百点平台长时间驻留的市场格局,也不符合监管层和国家队抑制指数快涨的调控意图。因此,市场的每一次冲动,总是一再地被大盘权重股打压了下来,强制大盘回到3360点——3330点区间“补课”,进行震荡整理。

  目前,大盘在3330点新平台上已收盘了26天。由于在新平台上停留的时间不够、换手不够充分。或许最快要到10月下旬,才可能出现指数的上涨和突破行情。

  热点很可能延伸到第四季度
  前8个月,市场热点是以银行、保险、家电、白酒、钢铁、煤炭、有色为代表的大盘股领涨行情,它们已经大部分完成了全年的上涨预期。所以,在8月底市场一片“强者恒强”、“大盘股仍将领涨”的舆论中,9月份大盘蓝筹股却出人意料地坐“冷板凳”,尤其是处于高位、高价的白马股,很多股价已悄无声息地跌掉10%以上。

  那么,“金九”的个股行情的热点在哪里呢?

  一是人工智能板块。主要是新发掘出的处于低位低价的人工智能股。

  二是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板块。如科恒股份,连续5个一字涨停板。

  三是以5G为代表的通信概念股和信息概念股。最典型的是武汉凡谷,7天里拉出6个涨停板,并带动了中通国脉吉大通信长江通信烽火通信等一批概念股跟风涨停。

  四是次新股。如中科信息、华大基因等。

  五是举牌概念股。如海立股份复牌后走势强劲,连续三天强洗盘后,后市仍有不小的空间。海立复牌后5天共成交1.344亿股,将该股可流通盘1.8亿股换手了75%,均价16.54元。人们当以中长线眼光看待,耐心等到格力成为其控股股东、大展雄风的那一天。

  六是国企改革概念股。如央企国电电力中国神华合并重组,中国防务和中国船舶停牌重组;南船和北船的合并,上海和各地方的国资改革等。

  七是三季报业绩预增概念股、涨价概念股。

  我认为,上述9月份的7大热点,使个股行情十分火爆,赚钱效应尽显,将会延续到10月份乃至第四季度,热点个股将将轮涨不断。我相信,今年的“秋抢”行情将更为精彩。(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董事长信口开河法律真的无可奈何?
  一个号称石墨烯国内产量“绝对第一”的公司,在上交所的追问下,终于露出原形,原来“尚处探索阶段”,所谓“国内绝对第一”云云,只是董事长的“个人判断”。

  9月24日据记者在一次会议上采访了宝泰隆董事长焦云,焦云明确表示,宝泰隆正从煤化工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在石墨烯新材料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目前产量全国第一。宝泰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做新材料供应商,做国内石墨烯产销的龙头。目前,公司的石墨烯产量及产能均居全国第一。报道于9月26日发表后,当天宝泰隆股票涨停,27日再涨8.01%。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上交所问询函连续六问下,公司不得不以公告形式对自己的董事长“打脸”,所谓“绝对第一”纯属吹嘘,根本没有“具体的权威依据和数据来源。”

  问询函答复显示,2016年,宝泰隆石墨烯(石粉体)产能10吨,当年营业收入6.9万元;今年上半年,产能为150吨,营业收入为0。在公告列出的8家石墨烯概念股中,最高的年营收也就400多万元。公告不得不据实承认:“石墨烯作为新兴行业,其应用领域尚处探索阶段,未经大规模产业化验证,产业化研发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石墨烯下游应用需要一段使用推广周期,整个产业链尚未贯通,目前未形成工业化的供需市场,短期内存在不能实现大规模销售的风险,因此短期内对公司的业绩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至于董事长焦云和公司提到的所谓已“拍卖得到6.35平方公里石墨矿的探矿权”,公告是这样回答的:“公司石墨矿采矿权证尚未取得,因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较长,是否能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存在不确定性。公司6万吨/年石墨精粉选矿厂及尾矿库项目目前已拿到立项批复,环评报告正在编制中,征地工作正在报批中,是否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在石墨矿开采前采购周边石墨矿原料过程中存在采购风险,采购过程存在不确定性;石墨精矿产品的销售和价格也具有不确定性。”

  看看,明明公司只有10吨、150吨的生产能力,却把刚刚立项的6万吨毫不费力地移植过来,吹起了“国内绝对第一”的大泡泡;明明连“征地工作还在报批中”在周边采购原料都存在采购风险,却对记者说,已拍卖得到6个多平方公里的探矿权。如此信口开河,真不相信是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所能说得出口的!

  靠吹起来的绝对第一的“卫星”落地,宝泰隆当然只能连跌两天,国庆后还不知会怎样呢。

  与此相似的还有方大炭素

  方大炭素曾被誉为“宇宙第一大牛股”,3个月上涨3倍多,靠的也是吹出来的神话。记得当初有两位分析师(光大证券招商证券),说公司主导产品石墨电极等,销售价格大涨,“7月份公司净利润预计达到5亿元左右,高利润大概率持续到明年3月,年化盈利能力已达70亿元。”被交易所一问,同样“缺乏事实依据”。公司明确答复,7月份利润在4亿元左右,2017年净利润“不可能达到70亿元”。

  如此这般的肥皂泡经交易所一问询,都已经吹破了。问题是,投资人的损失呢?笔者所见只有一个赖性投资人,因在方大炭素上违规交易,被处以三个月禁止交易的处罚。要知道一个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个是执业分析师,他们信口开河,法律就真的无可奈何?

  证券法第63条规定:“凡因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宝泰隆的董事长毫无疑问属于“误导性陈述”,投资人是不是可以索赔?至于分析师,证券业协会有关分析师的道德准则第20条也规定,“证券分析师对投资者不得故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作不恰当的表述或作虚假承诺”。

  看来并非无法可循,市场需要的是有法必依!(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红包有大小行情有长短
  尽管都希望节后有一波红包行情,但红有深浅,利有长短。红包行情不免也有大小多少之分,理性地分析,不仅是避免踏空的需要,更是避免被表面的利好行情冲昏头脑的需要。

  国庆前,各种经济数据捷报频传,而利好行情却不在国庆节前爆发,则必然会在节后爆发。也就是说,红包是会有的,一定会有的。这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几乎已经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这个红包行情为什么不在节前就发,而非要等到节后,这里面究竟有没有什么别样的深意没有呢?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正是判断红包大小和行情长短的关键。

  节前所呈现的大部分经济数据尤其是中央国企的效益出奇的好。这在正常情况下,无论如何也是推动一波大牛市的强大动力。可是,尽管唱好牛市的声音不绝于耳,节前的股市却始终只在目前的点位上下盘桓不已。如果说,这只是为了给节后发动一波“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大牛市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恐怕是缺乏充分的说服力的。也许在更多的市场人士看来,正像那些国企前期效益的奇好,股市必然也会有一波行情,这是无可置疑的。只是,这波行情之所以不在国庆节前发动,而非要挨到节后才发动,是不是意味着这波行情将会有可能超出一般行情的时间长度,那就不得而知了。一般地说来,如果节后的这波行情无论是在涨幅的高度还是长度上都足以构成一波大牛市,则意味着市场对经济形势之好有着非同一般的认同感;否则,恐怕就不敢恭维。当然,行情也可以说是发红包,不过,红包有大小,行情有长短,不能一概而论罢了。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其实,从经济数据来看,虽然好于去年同期的有很多,总体上则未见得好多少。而中央国企却偏偏好出了很多,这只能说明其他经济类型的中小企业恐怕未必会太好。那么,这里面是不是有可能反映着某种什么暂时还没有引起明显注意的偏差不成?对此,笔者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数据,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调查,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但市场是敏感的。市场在很多人都看涨的时候偏偏不涨,或涨得不是太多,更谈不上什么牛不牛,不可能是没有道理的。市场的道理就是,在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就等一等看一看。市场人士可以按照某种意志来解读市场,市场则有它自己的逻辑。资金的力量至多只能在某一个时间阶段操纵市场的外部走势或局部走势,最终决定整体市场长远走向的毕竟还是市场,是市场的内在逻辑。这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政府需要营造企业和企业家稳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环境,这应该不只是指国企和国企企业家,更多的还是中小企业及广大的小老板小业主,应为广大企业家的脱颖而出才是经济全面崛起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保持一枝独秀,殊为不易。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过,不能不看到,在国内经济转型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对内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要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同时,随时准备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包括应对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某些政策的变化和美联储“缩表”及加息预期所带来的压力。不能不看到,越是在内需不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条件下,国内经济越是不容易经得起外部的风雨交加。美元加息,备受威胁的不仅是人民币汇率走势,股市、期市、债市何尝没有为风雨飘摇的日子鱼尾绸缪的必要?而如果期市等已然出现避险资金大量外逃的现象,试问,股市凭什么还能为某种所谓的大牛市或长期牛市行情预期自得其乐的理由?

  所以,尽管我们深切地希望并且也热情地欢迎节后有一波红包行情,但红有深浅,利有长短。红包行情不免也有大小多少之分。理性地分析和对待这一切,不仅是避免踏空的需要,更是避免被表面的利好行情冲昏头脑的需要,并且在行情的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得到证明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理性和克制的需要,是有理有利有节的需要;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有多么盼望红包和渴望牛市,都应该也可以做到时刻不能忘记理性。理性才是我们能基本上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根本保证。(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溢价千倍收购雪莱特胆子咋这么大
  雪莱特之所以敢于高溢价收购“有问题”的卓誉自动化,归根到底还是钻了并购制度的漏洞。因为目前的并购制度并没有建立问责制,任何人都不必对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

  上市公司高溢价收购的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尽管如此,雪莱特溢价11倍并购问题公司一事,还是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比如,有媒体就质疑莱特溢价11倍并购问题公司,到底是人傻钱多还是利益输送。

  到底是人傻钱多还是利益输送?这个问题当然是见仁见智。但本人更佩服的是,雪莱特公司的胆子够大够粗。舆论称,雪莱特对深圳市卓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卓誉自动化”)的收购是溢价11倍。其依据是根据半年报,截止今年6月30日,卓誉自动化的净资产是2465.73万元,按3亿元的收购价格计算,溢价幅度超过11倍。

  但这里的净资产本身又是高溢价了的。根据并购草案披露,截至2017年6月30日,卓誉自动化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只有30万元,账面净值则只有25万元。此外,卓誉自动化的无形资产合计金额只有8.41万元,其中专利金额为6.16万元。令人吃惊的是,这家公司的专利权与软件著作权在此次收购过程中,评估值竟然高达2220.00万元,评估增值2213.84万元,增值率35938.96%。在如此高估值的基础上,再溢价11倍,让30万元左右的资产估值达到3亿元之上,并最终按3亿元进行收购。这其中的溢价应该是达到了千倍左右,而不是11倍。

  雪莱特为什么敢于如此高溢价收购一家被舆论质疑是“有问题”的公司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收购理所当然是由二级市场来买单。雪莱特对卓誉自动化的收购,交易对价的65%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35%以现金方式支付。发行股份的这一部分,理所当然是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买单了。而35%的现金支付部分,其羊毛最终也是出在二级市场投资者身上。因为这钱来得容易,所以花起来也大方,大手大脚。像这种崽卖爷田的事情,做崽的当然不心痛。换一个角度,假如雪莱特不是上市公司,你看它还会不会拿3亿元资金去收购30万元的资产。哪怕就是溢价11倍收购,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是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无需对收购标的的质量负责。虽然上市公司对标的公司的收购动辄溢价十几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但作为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来说,却是不用对这样的收购行为承担责任的,哪怕收购进来的是问题公司资产,同样也是不必承担责任的。如2014年雪莱特以4.95亿元收购的富顺光电,虽然在2015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在对富顺光电完成并表后的2016年,营业收入却仅增长不到2%,净利润下滑48.93%。今年上半年,虽然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而2015年并购的曼塔智能,2015年净利润亏损了604万元、2016年亏损2640万元,直到2017年上半年,曼塔智能才成功盈利1126万元。

  正因为不需要对标的公司的质量负责,作为上市公司及董监高来说,当然就敢于甩起膀子搞并购。因为并购既可以掩盖公司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时还不排除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而这中间甚至有可能还少不了董监高们的好处,何乐而不为?胆子粗一些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所以,雪莱特之所以敢于高溢价收购被舆论方面称为是“有问题”的卓誉自动化,归根到底还是钻了并购制度的漏洞。因为目前的并购制度并没有建立问责制,任何人都不必对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而并购中的利益关系又是有目共睹。如此一来,并购之火热,以及并购中的奇葩事件也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因此,要想并购回归理性,要想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不成为唐僧肉,就必须对并购实行问责制。不然,向并购标的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事情就会长期进行下去,而上市公司的胆子也会越来越大。(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新都状告深交所未必是件坏事
  日前,被摘牌不久的原上市公司新都酒店把深圳证券交易所给告上了法院,理由是认为深交所对它所作出的退市决定存在瑕疵,请求法院予以撤销。一家被交易所责令强制退市的原上市公司,转身状告作为证券市场的一线监管者,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吸引眼球,而新都这一行为本身,也颇为值得思考。

  有人说,新都此举是为了“泄愤”,它上市已经二十多年,算是证券市场的老面孔了,而且从公司报表来看,账面也是盈利的,至少自认为不是一个很烂的企业,而且这几年也根据监管要求作出了一些整改。结果现在还是被责令退市,心有不甘,状告作出决定的交易所,不管胜负如何,总也是宣泄了一口恶气。也有人说,在当前的监管背景下,新都再怎么告,恐怕都难逃败诉的结局,这样做劳民伤财,其目的无非是给新都股东一个交代,免得这些投资者把矛头都对准它,因此属于形式大于内容。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只能由新都的实际控制人去评判了,不过跳出这些议论,人们还是能够从这一事件中悟出些什么。

  新都这次被强制退市,关键问题是它的一笔高尔夫资产的租赁收入被会计师事务所确认为非经常性损益,而根据有关规定,对因为亏损而被暂停交易的上市公司,其恢复交易需要通过主营收入实行扭亏,简单来说就是利润来自于经常性损益。以前,新都作为一家酒店类上市公司,它的高尔夫资产租赁收入的确是被计入经常性损益的,而之前不久在沪市有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其房地产资产租赁收入也是被计入经常性损益,并因此实现了扭亏。当然,由于相关资产的性质以及公司主营业务的界定等因素,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这里出现认识上的分歧也是很自然的。但这是否也启示人们,我们的相关会计准则,是否能够制定得更为明确一些,这样对此类问题的判断就会比较容易,这倒不是说可以因此而避免现在新都状告交易所这样的案子出现,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毕竟,很多股东是因为新都能够实行主营盈利而购买其股票的。

  还有,新都这次状告深交所的一个理由是,它已经就会计师事务所将此笔租赁收入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以及保荐券商因此而撤销对它恢复上市的保荐提出法律诉讼,涉及到三个案子。它认为在法院对这些案子都没有作出判决之前,深交所就决定让其退市是不合适的。这里也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即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与法院的司法判决如何协调。事实上,万一法院判决新都在上述三个诉讼案中胜诉,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很复杂。在这里,至少是存在一个程序上的问题的。如何在制度上把各种关系协调好,既可以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的地位,同时也能够维护司法判决的权威,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在这里,尽管人们注意到新都的诉讼理由缺乏足够的依据,但同时也不能不说它是找到了某条制度的缝隙。

  当然,站在更高的层面,新都状告深交所,也是表明法治精神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依法治市,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监管部门治理上市公司等,也是被监管对象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民告官在中国一直都很少,而像新都这样监管对象状告监管者,更是少之又少,但这很难说是一种理想的局面。当然我们要反对对司法资源的滥用,但是有相应的诉讼案件出现,不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显现,同时也有利于有关各方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显然这是有正面意义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说新都状告深交所,未必是件坏事情。




  应健中:“信用申购”就是一个游戏
  ■健中观潮
  本周,在中国股市历史上可以载入史册的一件事是,股市出现了申购新品种和新玩法。“信用申购”这新词第一次亮相。

  在股市的一级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凭认购券摇号申购、凭认购证摇号申购、凭银行存单摇号申购、用钱摇号申购、用股票市值摇号申购,现在又出现一个既不要钱也不要股票市值,只要开一个股票账户,里面啥也没有也可以进行虚拟申购。据说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吸收新投资者参与,啥也没有,凭你的信用申购,中签了再缴钱得了,让新人赚点小钱,然后吸引他们进入股市。这股市是不是太缺“韭菜”了,用这种方法来拉客,这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还真没有出现过。

  问题是,这“信用申购”究竟能不能赚钱?

  本周,中小板公司东方雨虹推出可转化债券,是第一次实施靠信用来申购的可转债,发行量只有区区18.4亿元,申购的上限为10万张,相当于资金1000万元,中签后缴钱即可,如果三次违约暂停半年申购,此方式一实施,引起了大众的关注,申购者蜂拥而入,实际上原股东申购之后,网上申购的量更小,结果网上中签率为0.0013187948%,让全国那么多股民来申购那么少的可转债,这是不是有点“饥饿营销”的感觉。

  面对这样低的中签率,即便中签者赚钱也赚不了多少,即便亏钱也亏不了多少,丝毫起不到吸引投资者的作用,也产生不了什么财富效应。这似乎成了一场博彩票的游戏,从东方雨虹现在的股价而言,如果可转债现在就上市,实际上已经没差价可赚了,当然毕竟量小,也亏不了多少钱,现在的投资者对可转债没多少经验,那么我们来看看以往可转债曾经碰到的窘迫和各种悲喜剧的经历。

  就可转债的历史而言,印象最深的是中国银行的可转债。2010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400亿元可转债,到转股之时,股价已经跌破原先约定的转股价,当年银行股的股价弹性又很弱,如果大家不转,再融资岂不泡汤,不得已中国银行将转股价由原来的3.44元下调到2.99元,而当时中国银行的每股净资产也只有2.95元,再下调的空间已经没有,到2014年才触发了大规模转股,可以说化险为夷。

  下调转股价的最典型案例是民生银行的可转债。民生转债(一)2003年发行,初始转股价从10.11元持续修正到2.39元,修正幅度达到惊人的76.36%,民生转债(二)发行于2013年,规模200亿元。从2013年3月上市到2015年6月退市,存续期仅两年,转股价从2013年3月10.23元/股调整到2015年1月的8.11元/股。所以,当正股走势处于颓势之时,转股价可以修正的,除了这个路径外,有的办法是延长可转债的时间和分红,这三个路径可以解决可转债上市之后碰到的所有问题。

  联系到东方雨虹的可转债,那么小规模的可转债即便深套,也有足够的办法解决问题,也许等到东方雨虹可转债上市之后,在可转债与正股之间会形成一个套利模式,这是可以关注的,但这种“信用申购”的方式如果大规模实施,将来会产生问题的。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