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9-30 5:10:19讯:
对于高比例依赖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判断其持续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时,需要保持极高的谨慎心态。
现在机构调研新股的热情越来越高,有的公司股价还没有打开上市首日开始的一字涨停板。在A股目前的市场交易环境下,我们很难做空一家公司,所以买入并持有成为最常见的策略。考虑近期上市的新股数量比重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对那些业绩大幅缩水的公司,应从严审核其IPO申请,并从多角度考察公司持续盈利能力,谨慎决定其是否应登陆A股市场。
公司利润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有些互联网企业连年亏损,也可以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和发展,A股此方面标准一直被批评过于严格。据媒体报道,有资深保荐代表人分析,现在的审核情况显示,IPO公司净利润下滑30%一般在允许范围内。但是,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大有不同,即便是同样的规则放在两个市场执行,也可能出现大相径庭的效果。
笔者认为,业绩缩水幅度较大的IPO公司,对于投资者太为凶险,这样的公司不应当登陆资本市场。30%的净利润下滑幅度只是一个简单的量化考量,还有太多的情况需要深入分析。首先,采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去考察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更为合理,也可以考察公司的营业利润,如此考察可能会发现,许多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惨不忍睹,下滑幅度远不止30%。
比如,政府补助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特色,因为许多行业确实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查阅年报会发现,许多上市公司一半的净利润来自政府补助,有的计入经常性损益,有的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一旦政府补助退出市场,这些公司运营的风险将迅速扩大,净利润也面临大幅调整的可能。
武断地说,高比例依赖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在一个常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做业务,无论是监管部门或者投资者,判断其持续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时,需要极高的谨慎心态。少数细分行业极其依赖政策给予的空间,或者依赖某个大客户的项目资源,存在类似限制的公司利润下滑,实在是情理之中。
其次,业绩下滑公司的主要资产科目,常伴有异象,提示信披背后还有其他的风险。许多公司IPO前一年营收和净利润大涨,一查发现存货和应收账款同步甚至大幅上涨,可以断定公司至少采用了激进的会计确认政策,甚至怀疑公司与客户合谋做出虚假的销售交易。试想,公司施展各种财务技巧,拼劲全力还落得个业绩大幅下滑的结果,那么真实情况是否会更加可怕?
很多时候,业绩大幅下滑,还不如公司连年亏损。至少,那些亏损的互联网或其他行业公司,只要有说得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空间,投资者常予以耐心等待,期待一朝修成正果。那些业绩下滑严重的公司,有的上市几年后开始“卖壳”,有的刚上市就通过并购重组合并财务报表,从而掩饰上市资产的盈利真实情况。对于了解公司真实情况的高管们,常常选择大量减持股份套现离场。
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某一年首家披露年报的公司公告,净利润大幅增长百分之几十,市场分析纷纷以中小盘公司高速增长作为噱头传播。真实情况是,该公司上市第一年净利润暴跌90%,然后最近几年每年都是高速增长,但一直没有回复到上市前一年的净利润水平。
从理性角度分析,业绩越是大幅缩水,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就越有动力推进IPO。因此,调查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问题,只能靠监管部门、各类市场机构和自己的努力了。
(原标题:业绩大幅缩水公司IPO审核应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