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是一个进入门槛不高但很难做好的行当,成熟投资人与非成熟投资人往往存在一个明确的分野:是否有自己的投资系统(方法论)。这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作品中经常看到的桥段,每当特工需要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之前,往往要冒出一句话:What’s the plan(怎么计划的)?
的确,随机应变是必需的,但股票投资最怕受迫,受迫交易的后果多么严重,相信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系统,是成熟投资人的入门级要求。
投资系统三要点
总体看来,一套投资系统至少包括如下要点:1.识别盈利边界,要识别自己的能力边界。2.确认持有时间,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赚到属于自己能力范围的收益。3.完善亏损应对,在买入前预计可能的概率分布,赚钱的时候不以物喜,亏钱的时候不以己悲,筹划好各种可能情形下自己能采取的对策。做到这三点,一套简单的投资系统就基本搭建起来了。
追涨杀跌,涨停板上刀口舔血是投机者心中的圣殿;逐步抄底,发现被低估的10倍股是价值投资者追求的冠冕。风格迥异的市场参与人士都有战绩彪炳的优胜者。那么,为何行为差异巨大的投资者都能获得成功?
本文就专门谈谈识别盈利来源的问题。
股票市场最大的魅力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你是熟读经济学理论的学院派人士,还是洞悉轮回深谙人性的市场派投资者,都可以在投资的历史中凭借各自的神通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我粗浅的经验,在投资的过程中通常要先搞明白我们赚的是谁的钱,上天可不会无缘无故地给我们的口袋装馅饼。那么,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股票到底赚的是谁的钱?
你赚的钱可分三类
按照过去的经验,买股票大体上可以赚三类钱:
其一是趋势的线性外推,本质上是相信趋势的力量,笃信的是强势标的趋势会继续强者恒强,不需要回顾太久的历史。两年前,我们就经历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趋势的力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或许可以从市场参与者的微观结构上管中窥豹: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一直是A股市场有别于成熟市场的重要特点之一。筹码的分散导致羊群效应非常明显,而机构投资者在短期考核的压力下被迫去参与追涨杀跌,放大了市场的波动。
其二则是价值的回归,正确评估企业价值后,找到被低估的公司,坚信均值回归的力量会让公司的定价达致合理水平。寻找被低估的宝藏是每一个投资经理心中的梦想。可是一千个投资经理眼中有一千零一个被低估的标的,问题的关键是客观地评估资产的内在价值。
其三是赚公司创造的价值。当前公司估值合理,未来公司可以不断地创造价值——传统的价值投资者大多集中在这里,希望赚取的是企业盈利的钱,相信公司拥有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通过年复一年的勤勉苦干,用绵延不断的现金流推动市值的增长。看似逻辑简单,实践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我们如何定义估值合理,又如何预测企业的未来会更好?
上面三种利润来源其实可以归为两类,后面两种都是对资产进行定价,都是价值投资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于,一种是对过去定价,未来虽不见得多么美好,但是只要折扣大,赚钱概率就相应提高;另一种则需要展望未来,对预期的现金流有较大的把握。
只赚“明白钱”
盈利来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看是否适合自己。我们的教训是,千万不要把盈利的来源搞混,典型的例子就是:冲着做趋势入场,打算投机一把获利了结,结果亏了不做止损,不断补仓,炒股炒成股东。
古老的华尔街,站着大投机家利弗莫尔,也站着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如今的曼哈顿,既活跃着投机巨鳄索罗斯,也活跃着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无论哪一个流派,只要做到极致,都可以名垂青史。
务实地说,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复合的逻辑,我们也是“渡劫”多次,经历自己和别人的教训,才逐渐积累了一点点浅显的经验。比如,我们因为看好某公司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买入,结果这家公司突然被市场贴了某张标签,瞬间暴涨超过目标价,我们一度也以为自己股神附体,发育出了点石成金的能力。其实呢?
其实驱动股价上涨的力量并非我们看好的长期逻辑。所以,达到目标价后,我们未能落袋为安确认收益,反而寄望股价会继续创造新高。一段时间过后,尘归尘,土归土,股价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此时,我们又以为自己看错,兀自懊恼以至于砍掉持仓。结果是不久之后,公司盈利不断释放出来,长期逻辑不断兑现,股价开始缓慢上行,我们则又一次不知所措。
所以,what’s the plan?计划应该就是:按逻辑买入,按逻辑卖出,赚取属于我们自己的铜板,这大抵上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之一。我们最怕迷迷糊糊地亏钱,我们也怕糊里糊涂地赚钱。
下一期,我将继续与大家分享我们在确认持有时间和完善亏损应对方面的一点心得。
(作者系齐鲁资管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