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窄的利率震荡,放大的汇率力量。盛会在即,央行艺术的预期管理逐步将国内流动性资产及价格预期波动率熨平,其中DR007等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窄幅波动。相比之下,人民币汇率一枝独秀,兑美元中间价本周上涨1.2%。我们认为,逆周期调节因子显现成效,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一步优化为人民币上涨提供基础,在经济层面“欧强美弱”、政治层面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放大、局势上“朝鲜危机”多重因素作用下,人民币成为下一个避险资产的预期锚催化短期人民币汇率加速走强。展望后市,伴随逐个风险落地,相对稳健高收益的人民币预期锚将逐步与避险资产脱轨,我国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为零、欧央行传达10月大概率缩减买债均在矫正过快的美元贬值预期,未来人民币汇率中枢或将维持在6.5附近。
锚定人民币,热钱正启航。2017年2月,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转为顺差,并且规模一直维持在200-300亿元,同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从2月一路增长至今,资本外流形势在人民币汇率支撑下持续改善。我们认为,海外流动性体系的锚在于人民币汇率及其他外币的兑换水平,其波动变化带动的是跨国资本的流动和配置力量及行为的转移。正如我们在报告《存量博弈?关注热钱的边际力量0903》中提出的,在汇率强支撑背景下,后续海外热钱的流入将是影响市场的重要的边际变量,其背后是对低市盈率、消费的追求。
PPI向CPI传导?周期品价格的锚,在于“有形的手”带来的产能偏差。周期品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短期“有形的手”带来的产能偏差是目前周期品价格的锚所在,叠加企业对补库的预期管理效应,大宗商品涨价不断,8月PPI同比为6.3,较前期5.5大幅回升,而CPI同比1.8,较前期1.4也是大幅回升。市场不禁疑问这是PPI向CPI传导的表现?其实,两者并非因果。我们认为,上游商品甚至下游鸡蛋等商品价格的锚不在于价格变动本身或价格传导,而是在于产能预期偏差带来的量的变化决定的价格的变化。供给侧的持续负向收缩压缩潜在产能供给,而带来的价格上升反作用于企业预期管理提升补库需求,加速循环打开涨价通道。随着价格不断上涨,政策面和基本面的博弈逐步走到showdown时刻,周期品价格变动将趋缓。
拓宽的监管脱虚入实,聚焦消费第二波。与收窄的利率水平和股市震荡形成对比,金融监管的范围逐步拓宽:1)股票质押新规出台提升市场流动性溢价,促进脱虚入实;2)中央、地方联动加强ICO风险监管。展望后市,监管范围拓宽,金融防风险、去杠杆大概率延续。同时,利润再分配限制整体经济创造能力、“有形的手”的再平衡力量、基本面证伪压力的凸显,多因素作用导致周期配置性价比弱化。消费的稳增长特性及国际资金反身性将推动消费第二波行情,看好白酒、家电、乳制品、禽链、汽车、家居、酒店、免税细分领域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