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8-16 10:40:59讯:
截至8月15日收盘,多只次新股的价格,均已跌至距离首发价只有15%以内的位置,即便加上送股、分红等进行复权,部分股票距破发也只有一个跌停的距离。
历经四个多月的市场深度调整,遭受重创的次新股,在炒作退潮后,被逼到了距离破发越来越近的尴尬境地。
随着市场的下跌,越来越多的次新股向破发走近。截至8月15日收盘,多只次新股的价格,均已跌至距离首发价只有15%以内的位置,即便加上送股、分红等进行复权,部分股票距破发也只有一个跌停的距离。而无一例外的是,部分接近破发的个股,均在7月18日前后出现深度下跌。
“总的来说,次新股出现的变化,就是市场逻辑、理念变化的结果,目前这种情况更为合理。”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次新股破发成为常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一些行业、经营不景气的个股,则会慢慢走向破发。
多只次新股逼近破发
在4月份到7月份的大跌之后,部分大幅下跌的次新股,近期虽然有所反弹,但仍然面临破发的风险。8月15日,赛托生物(300583.SZ)低开高走,盘中一度上涨到47.29元,最高涨幅接近4%,最终以46.35元报收,上涨2.03%,与其IPO发行价相比,仅有6.06元的差距。在目前的价格基础上,赛托生物如果继续下跌15%,就将面临破发风险。
公开信息显示,赛托生物今年1月6日首发上市,发行价为40.29元/股,公开信息显示,今年6月,每股现金分红0.1元,复权后其最新股价为46.45元,仍然距离破发不远。
上市之后,赛托生物的涨幅并不算高。IPO后的第六个交易日,即1月13日一度冲上93.43元的高位,最高涨幅约为130%。但就在当天,其涨势戛然而止,并以跌停收盘。此后接近3个月的时间里,其股价一直没有超过70元,并在进入4月中旬后下跌,7月18日曾跌至44.28元/股的上市后最低价。
除了赛托生物,三角轮胎(601163.SH)、天能重工(300569.SZ)等次新股,均在7月中旬的创业板、中小板大跌中遭受重创。
8月15日,三角轮胎报收于23.98元,上涨0.21%,距离其上市首发价格只剩下1.92元的空间。7月28日,三角轮胎按0.4元/股进行利润分配。加上2016年分红,目前其股价与首发价也只有2.32元的距离,只需一个跌停就会面临破发风险。
与赛托生物一样,三角轮胎上市后涨幅也相对有限。2016年9月9日,三角轮胎正式在上证所挂牌,发行价22.07元,以最高价50.99元,涨幅亦为130%左右。但在当年9月20日,涨停板就被打开,并在次日大跌。今年7月18日,还曾跌至23.61元的最低价。此后虽有反弹,但始终徘徊在25元以下。
相对于赛托生物、三角轮胎,天能重工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天能重工2016年11月25日在创业板上市,当时发行价为41.57元,虽然一度上涨到145元的高位,涨幅超过250%,但随即遭遇惨烈下跌,今年6月分红前,最低已经跌至60.8元,跌幅接近60%。
今年6月,天能重工按每股现金0.336元、每10股转增8股的方案分红。但分红之后,其股价继续下跌。7月18日,最低曾跌至27.21元。此后虽有反弹,但始终未能突破31元。而在8月15日,天能重工收盘价为29.39元,总市值约为435亿元,复权后的价格约为50.33元/股,距离破发尚有8.76元的距离,下跌近30%才会触及破发。
然而,如果按转增股本后的价格,对天能重工发行价复权,则破发风险要大得多。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利润分配后之后,天能重工总股本为1.5亿股,如果按照发行时的价格除权计算,则其每股成本约为27.7元,8月15日的收盘价与除权后的发行价相差仅1.69元,下跌不到6%就会面临破发风险。
破发潮或难出现
随着部分次新股逐渐逼近破发价,以及新股上市开板的速度越来越快,新股不败的神话,正在慢慢被打破。
8月11日,仅仅上市三天的勘设股份(603458.SH),就打开了跌停板,当日报收50.6元,涨幅为8.79%。8月9日,该股在上证所挂牌上市,首发价为29.36元/股,最高价为51.16元/股,最高涨幅只有70%稍高。此外,与其走势相似的电连技术和岱美股份,也在第三个交易日就打开涨停板。
上述情况并非个案。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至3月份,新股“一字”涨停数量平均为10个、12.6个、11.2个。而从4月份开始就逐渐回落,到7月份,新股一字涨停数平均只有7.5个,呈现明显下降的态势。
“新股涨幅下降,一方面是供应增加,另一方面是新股发行价格更为合理。”新富资本研究总监廖云龙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对此前的新股“高烧不退”,监管层也在制度层面进行了改革,而新股发行数量的增加,也抑制了新股炒作。
“市盈率虽然比去年高,但新股供应数量增加,明显抑制了后续炒作,使新股涨幅普遍下降。”深圳某私募人士认为,发行量的增加,也让小盘次新股的稀缺性不再,炒作空间下降遇到今年的小票深度调整,是导致部分次新股濒临破发的主要原因。
次新股炒作也引起了监管注意。近日,证监会就曾对此表态。根据证监会调查,发现有行为人纠集违法团伙、筹集巨量资金、使用大量账户轮番炒作次新股。今年2月至3月期间,某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通过多个资金中介筹集数十亿资金,利用300多个证券账户,连续炒作多只次新股,涉嫌操纵市场。
廖云龙认为,次新股频频逼近发行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风格转变,市场重心从小票、次新股转向蓝筹、周期股;二是新股发行增加、监管引导等因素,导致次新股的投资逻辑出现了从质变到量变的变化。
不过,最近两年来,除了国泰君安、红蜻蜓实质破发外,次新股破发尚不常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次新股逼近发行价,次新股破发是否会成为常态?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破发成为常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一些行业、经营不景气的个股,可能会越来越多地走向破发。与此同时,新股、次新股的走势也会出现显著的分化。
(原标题:涨幅缩小撞上市场大跌 多只次新股破发风险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