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无止境,这或许就是当下许多投资者对共享单车企业的认知。
而“小黄车”ofo最新传来的融资消息,又一次印证了这种印象。
再融68亿?
7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ofo目前正在和软银方面接触,滴滴与软银或将以10亿美元(按7月26日汇率6.7558计算,约合68亿人民币)的金额入股ofo。
这距离ofo在7月6日宣布完成一轮7亿美元的投资,不到20天。
如果消息属实,ofo融资的速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按使用需求算,这些投资都是浪费,早就已经过饱和了,但是必须要投入,不然之前的钱都白花了。”对于ofo引进新投资者的传闻,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评论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对于10亿美元入股一事,软银、滴滴、ofo均未给予《国际金融报》记者明确答复。
ofo烧钱之路
共享单车企业烧钱要到何时?到底要烧多少钱?谁会是接盘者?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看看ofo的融资之路。
2015/3
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唯猎资本领投。
2015/12
完成900万Pre-A轮融资,东方弘道(弘合基金)、唯猎资本投资。
2016/1
完成A轮融资,金沙江创投领投。
2016/8
完成A+轮融资,真格基金、王刚、张子陶等人参投。
2016/9
完成B轮融资,经纬中国领投,金沙江、唯猎资本跟投数千万美元;随后滴滴出行以数千万美元对ofo战略投资(B+)。
2016/10
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包括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C1轮战略投资,以及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小米等领投的C2轮投资。
2017/3
完成4.5亿美元D轮融资,由DST、滴滴出行-滴滴快的、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Coatue、Atomico、新华联(行情000620,诊股)集团领投资。
2017/4
2017年4月,完成由蚂蚁金服投资的数亿元D+轮融资。
2017/7/6
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出行和DST继续跟投。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ofo目前已融资约13.5亿美元,按7月26日的汇率6.7558计算,约折合人民币91.2亿元。
如果这次的融资传闻不假,那么ofo的融资规模将达到158.76亿元。
不难发现,以上融资,规模一轮比一轮大,投资人越来越多,新入投资者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而与此同时,共享单车市场越发成为两家“烧钱”巨头的独角戏,小单车品牌接连倒闭。
一位电商分析师表示,现在ofo和摩拜两家厮杀,不断大造声势,一方面是打广告,另一方面是通过融资规模,把其他潜在竞争者吓退,抬高行业准入门槛。
滴滴系进驻ofo
与此同时,“滴滴系三名高管进驻ofo”的消息也广为流传。
据了解,三名高管中职位最高的是ofo执行总裁,由滴滴品质出行事业群总经理付强出任,另两名分别为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和滴滴财务总监Leslie Liu,分管ofo市场和财务部门。
对于付强等人的入驻,滴滴出行表示,作为坚定的战略投资者,滴滴非常愿意为戴威和ofo这样的优秀创业者提供助力。付强和柳森森都是滴滴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优秀管理者,相信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能为ofo的后续发展添砖加瓦。未来滴滴将持续在资本、人才、技术及运营等方面为ofo提供全力支持,协同创新,共同加速分享经济的普及和推广,为城市包容性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不过,一位ofo投资人却对媒体表示,事情真相不止于此,滴滴派驻高管一事真正的大背景,是滴滴高管层被挖得很厉害,以上几名高管非嫡系,快留不住了,正好ofo方面缺人,就顺水推舟。
谁会是终极接盘者
知名互联网学者、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共享单车的投资热是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全世界只有中国出现这种情况,投资就是看有谁接棒,不在乎自己是否聪明,不在乎成不成功,只要自己进得早,并且有人更傻就好了。”
此观点未必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单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宝杰控股集团董事长兼CEO张杰表示,目前ofo烧钱不算过度,只要抢下入口,就是值得的。
上述业内评论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最后一个接盘的创投公司也不见得会倒霉,“只要选对了公司,公司存活下来,最后接盘的人也能有上市带来的巨大收益。”
也就是说,最后的接盘人还有非常坚实的后盾——庞大的散户群体。
去年,滴滴和Uber要上市的传闻,传得沸沸扬扬;今年4月,软银豪掷50亿美元投资滴滴;2日前,软银、滴滴以20亿美元共同投资“东南亚Uber”;再加上最近ofo的巨额融资传闻,出行市场的这盘棋局,似乎还有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