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桂发祥发布公告称,近期使用自有资金购买2亿元银行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0%。而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该上市公司依靠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获利638.15万。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资金理财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既然上市公司不差钱,当初又为何要上市?为何要发新股?
经营天津特产“十八街麻花”的桂发祥去年11月登陆A股市场,募集资金总额5.3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募资金额4.84亿元。其募集资金投向为:1.6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补充营运资金。2.87亿元用于“空港经济区生产基地建设”、3757万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可以说,其募集资金安排得很到位。
而在今年1月5日,该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额度不超4亿元的议案。而其公告显示,今年1月至今,桂发祥利用4亿元资金,滚动购买了6只理财产品。除了使用自有资金,桂发祥还使用了0.95亿的募集资金进行投资理财。
桂发祥募集资金净额不过4.84亿元,而其投入理财的自有资金也高达4亿元,如果不发行新股募资,该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也基本能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发行新股募集到了巨额的资金,客观上也为其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理财创造了条件。而笔者的疑问是,即使桂发祥用自有资金投入相关募投项目存在资金缺口,基于其国资背景的身份,基于其经营天津特产的现状,该公司也可通过借款或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根本不需要上市融资。但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家不差钱的公司,却冠冕堂皇地上市了。
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包括融资、资产定价与优化资源配置。桂发祥的上市,虽然让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得到发挥,但无形中使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遭到扭曲。如果从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角度考虑,其上市是没有“意义”的。
但该情形却在市场上频频出现。如近日成功过会并拟在上交所挂牌的大理药业即是如此。根据其披露的申报稿,大理药业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500万股,拟募集资金2.62亿元。而该企业最近三年共进行了5次分红,分红总额3.26亿元。在其2012年至2016年净利润持续下滑的同时,大理药业2012年至2016年产能利用率亦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2015年与2016年,其产能利用率均只有三成多。如此低的产能利用率,却也要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同样会扭曲资本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而且,该公司最近几年近乎疯狂的分红行为,也遭到市场的质疑,其分红总额也能满足募投项目的融资需求。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股发行出现加速的态势,从此前的每个交易日都有新股发行,到后来的每周十连发,导致市场对于新股发行有不堪承受之重。伴随而来的,则是新股频现的业绩变脸现象大范围出现。显然,像桂发祥这样的上市公司,亦是加速发行的惠及者。但新股的加速发行,却遭到市场的强烈质疑与诟病,要求暂停或减缓新股发行的声音不绝于耳。
今年2月份,证监会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对于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上市公司,将为其关上再融资的大门。笔者以为,对于新股发行,应进行有效的甄别,对于那些不差钱的企业,可借鉴上述规定否决其首发融资申请。对于无法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企业,同样应坚决将其挡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