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7月19日讯
之前有朋友在后台留言称,现在拟IPO挂牌企业实控人的走位越来越看不懂了,应该捂股惜售却在大幅减持。
说真的,富姐也看不懂。而在近期又出现了一例。
2017年7月6日,保丽洁发布控股股东减持提示公告称,第一大股东及第二大股东预计减持数量合计不超过440万股,减持比例不高于8.45%。
需要补充的是,就在四个月前,即4月6日,保丽洁接受了上市辅导。
那么,这是股东在借机套现吗?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受让方除了公司内部人员就是直系亲属,套现一说并不完全准确。更值得注意的是,直系亲属受让股份会不会对保丽洁IPO进程造成影响?
实控人夫妻四天减持8%以上
老规矩,先介绍今日的主角。
保丽洁是一家从事静电式空气净化设备研制的专业公司,于2015年7月24日挂牌新三板,目前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公开资料显示,保丽洁于2017年4月6日接受上市辅导。
东财choice显示,保丽洁2016年录得营收1.01亿元,扣非净利润2649.37万元。虽然扣非净利润未达3000万元,但保丽洁持续盈利情况及现金流情况还是可以的,连续三年毛利率均在50%以上。
单从财报来看,保丽洁是只不错的IPO标的。然而在接受上市辅导的三个月后,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却在减持股票。
1、2017年7月11日,保丽洁实控人钱振清以8.3元/股的价格转让150万股给迟玉斌,价款总额1245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迟玉斌为保丽洁副总经理。
2、2017年7月14日,钱振清以8.3元/股的价格转让110万股给迟玉斌,而实控人妻子兼第二大股东冯亚东以4.15元/股的价格转让100万股给冯贤,转让80万股给冯亚芬。
公开资料显示,冯贤、冯亚芬分别是冯亚东的弟弟、姐姐。
也就是说,钱振清在四天内减持了4.99%,获得转让价款总额2158万元;其妻子冯亚东减持比例达3.4549%,获得转让价款总额747万元。
从受让对象来看,钱正清及其妻子减持的理由就说得通了,但问题是,在辅导期间转让股票给直系亲属的做法会不会在发审会上构成影响呢?
证监会:请给我个合理的解释
在给出观点之前,先给各位看个案例。
在2014年1月24日挂牌当日,光莆电子实控人之一林瑞梅通过股转系统以4.6元/股价格向实际控制人之一林文坤协议转让3万股,公开资料显示,交易双方为兄妹关系。
而这次交易也涉及到了规范性问题。2017年2月20日,证监会在光莆电子IPO申报反馈意见说了,得说明这笔交易发生的原因、定价依据、出资来源、与前次股份转让定价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并说明这次股权转让行为对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认定及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
需要补充的是,保丽洁第二大股东直系亲属受让180万股,远高于光莆电子此前转让数量。
从结果来看,光莆电子是成功过会了,不能说亲属受让股份对IPO产生决定性作用,但会成为证监会关注的点之一,前提是,你得解释清楚。
最怕实控人对自家IPO没信心
还真别说,近期IPO标的企业实控人减持的案例还真不少,下面给各位列举几个:
1、2017年6月28日至2017年7月4日,蓝海之略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七天内减持比例达5%,套现总额约1.9亿元,其中实控人罗志林套现金额达1.52亿元;
现实问题是,蓝海之略收入确认方面可能会成为发审会关注的重点。在证监会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不排除蓝海之略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套现提前为对赌买单的可能。
2、2017年1月13日,安达科技发布公告称,实控人刘国安出于自身资金需求,拟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00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本2.88%。
3、2016年11月4日,点米科技第一大股东周康康转让股权价款总计502.88万元;第二大股东蒋忠永转让股权价款总计459万元;原第三大股东戴华洁转让股权价款总计220万元,但不排除是股权激励的可能。
年报显示,点米科技2016年录得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407.74%;净利润为-161.31万元,同比下滑269.81%。另外,经营活动现金流为-961.37万元,并未摆脱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的局面。
4、2016年9月23日,哇棒传媒第一大股东姬长伟通过减持315万股,由原先持股25.82%下降至20.61%。按照当天收盘价19.71元/股估算,姬长伟直接套现近6000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哇棒传媒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后发布了定增预案,并引进了三类股东。在目前三类股东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不排除会对IPO造成影响。
整体来看,存在实控人减持现象的IPO公司大致有几个特征:
1、业绩大变脸,或远低于扣非净利3000万元;
2、存在三类股东问题;
3、现金流状况不佳,减持是为公司输血。
4、可能存在内控制度问题、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存疑、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存疑等问题。
富姐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道,证监会IPO正在逐步趋严。就目前来说,近期拟IPO挂牌企业中途撤回申请的并不在少数,不排除实控人有此考虑而减持的可能。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