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成都“产业新政50条”正式出台。
仔细检阅“50条”,可说就是成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问题是:怎么改?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循?
成都自贸试验区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答案。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成都自贸试验区范围近100平方公里,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包括成都高新自贸区)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自从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截至7月10日,成都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达7608家,注册资本破千亿元,达到1026.36亿元。
按照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四川自贸试验区提出的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要“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而在此前成都召开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讲话中4次提到自贸区,期望可见一斑。以开放倒逼改革,在改革中更加开放。事实上,在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成都自贸试验区已经率先发力,为成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值。
人才的新红利
成都“产业新政50条”中,“加快人才集聚培育”,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成都对于人才的重视不言而喻。
事实上,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成都人才新政就引发全国关注,并且掀起了多个重点城市“抢人才”的热议。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在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后,人力资本变革带来的新红利期正在开启。
而成都的一大特点在于,要面向全球,来加强高端人才激励,集聚国际化人才,推进成都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
比如,成都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来蓉创新创业或做出重大贡献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家、科技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资助等。
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成都自贸区在这方面步子迈得不小。
前不久,成都高新自贸区全球揽才,开出税后110万元年薪引发关注。而在7月10日,成都高新区“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再添新成员——圣地亚哥中心。至此,成都高新区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地设立的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已达13个。
技术的新平台
成都“产业新政50条”中,“创新技术要素供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关键目的,是要增强活力,支持新经济发展。
的确,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新经济独立潮头,谁就能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但技术从何而来?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世界,外生的技术和内生的技术,越来越难分彼此,也越来越相辅相成。
成都出台了各种措施,加强技术要素源头创新、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创造、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等,其实都需要建立在“新开放观”的指引下,创新技术要素的供给。
成都高新自贸区为此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平台。5月10日,来自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西班牙巴塞罗那创新产业园、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园区在成都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联盟成员在成都高新自贸区“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TSPPP)”框架下,围绕各自主导产业,推进常态化特色跨国交流合作。
显然,在自贸试验区的背景下,技术要素供给获得了一个更加开放,也更加广阔的平台。
资本的新通道
成都“产业新政50条”中,要求“提升财政金融服务能力”,特别强调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带动优势。这一条非常显眼。
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范锐平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到自贸区时就表示,要创新自贸区金融服务,打通企业境内外融资通道。
成都自贸区在创新资本要素供给方面,正在提供有效经验。成都高新自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正在积极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和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创新,争取外债切块管理改革试点,促进企业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同时,高新自贸区正在研究知识产权的融资渠道,利用债权、期权、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创新一些金融手段,提高知识产权的融资功能。
一个例证是,7月12日,由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发起的企业投融资首期路演举行,成都高新区共有5家企业获选入围,吸引了全球近9000余名专业投资人关注。
的确,现有金融的问题,多是开放度不够的问题,也就需要在进一步的开放中来解决。
制度的新供给
成都“产业新政50条”中,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被单独列出,作为“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意味着一个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供给。用范锐平的话说,就是要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权力远离市场、公平普及万众,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
事实上,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更广泛的范畴内,通过一系列制度供给,来提升行政行为规范性,并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
在这方面,自贸试验区的确起着改革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6月,成都自贸试验区启动企业住所申报登记制改革,即申请人申报的住所信息登记为企业的住所,申请人无须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其他住所使用证明材料。
而从企业注册、营商环境到政务服务,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建立了1+N工作机制,实现各部门统筹协调,努力打造成全国行政审批程序最规范、审批时限最短、政府服务最优的区域之一。
近日,一位创业者要“给成都高新区政务中心点100个赞”的微信在朋友圈流传。他的切身体验是:所有的服务机构都集中在一个大楼,竟然可以在半个小时内,跑完国税、社保、食药环评4个部门。
按照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说法,系统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中国经济争取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正是成都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原标题:自贸区改革为成都产业发展提供什么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