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新规发酵引导价值经营应对套路频出完善仍可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减持新规发酵引导价值经营应对套路频出完善仍可期

加入日期:2017-6-15 0:59:42

  在减持新规的重拳出击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不规范减持正逐步降低。

  从新规以来大宗交易成交额数据来看,新规后的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额已较新规前明显走低。数据显示,6月13日,沪深两市共发生41笔大宗交易,涉及35家上市公司,总成交额为9.72亿元。

  事实上,5月27日的减持新规将监管范围扩大到了大宗交易、协议转让,在减持比例以及时间上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定。

  针对本次减持新规,证监会亦于近日做出表态,称减持制度是证券市场重大的长期性、关键性基础制度。

  引导价值经营

  “减持新规的出台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更加坚守自己的职责,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应该通过实业给股东创造价值和利益,而不应该通过股价的波动牟利,减持新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管的这类牟利行为。”6月13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林采宜认为,减持新规是希望投资者基于战略投资持股上市公司,有利于抑制短期资金的投机炒作,对一些机构借助增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来炒作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事实上,在减持新规出台的背后,监管层对违规减持行为的监管处罚也加紧进行。6月9日,证监会通报了5宗案件的行政处罚结果。其中的1宗案件为限制期内交易股票案,该案中,南兴装备原副董事长离职后因误操作违法减持被罚。

  “减持新规一方面减少了大股东减持对二级市场冲击,同时体现了监管层对A股的呵护态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以往,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大宗交易‘借道减持’、清仓式减持、定增到期无限制减持等现象,对二级市场,特别是相关个股股价造成很大冲击,投资者意见很大。现在针对这些行为进行一定规范,有利于缓解投资者担忧,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二级市场反弹。”

  “减持与否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在于减持过程中能谋取多大的利益。如果上市公司利润是实的,没有造假的成分,如果公司的股价反映了企业真实利润和经营能力,那么一些人走了一些人进来,都很正常。但最严重的套利就是带着欺诈性的套利,公司利润和业绩是不真实的。”林采宜认为。

  政策完善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减持新规出台后,各种相应的应对套路亦层出不穷,上市公司股东“精准减持”的现象频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自新规实施以来,发布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股东在减持额度上十分“克制”,减持比例控制得十分巧妙。

  以减持新规后首批披露减持的上市公司三六五网(300925.SZ)为例,该公司股东邢伟通过减持将持股比例降至4.9999%,而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后的减持受限将会减小很多。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堵住漏洞,只能说漏洞是越堵越小的。”林采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针对当前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不少业内人士都对政策的完善提出了预期。

  “监管政策刚开始实施,还需运行一段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事实上去年就存在减持规定,制度也是一个不断地补漏洞的过程。”杨德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林采宜则认为,从监管的制度建设来说目前最应该推出的是集体诉讼制度。“其实集体诉讼制度配合的是IPO的注册制,监管层作为一个职业的监管者要在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减少市场漏洞,只有通过设计一个制度让全体投资者都可以成为监管者。”

  林采宜则进一步解释称,“假如只要有一个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造假或者舞弊,将其揭露出来打赢了官司,所有同等地位的投资者都获得赔偿,这会大大提高上市公司利润造假、欺诈等不法行为的犯罪成本。”

  林采宜表示,“减持新规本身对市场有好处,但更根本的是要全面监管。减持治标,打假治本,不能只盯住减持,还有很多基础制度需要建设和完善,而集体诉讼制度最重要的是打假。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使命交给投资者自己,给予投资者一个手段和工具,投资者就可以保护自己。”

(原标题:减持新规发酵引导价值经营 应对套路频出完善仍可期)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