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最新发布的IPO批文情况显示,9日,证监会核准了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包括沪市主板企业4家、深市中小板企业2家、创业板企业2家。8家企业的筹资总额总计不超过25亿元。
近3周以来,证监会核发IPO批文数量分别为7家、4家、8家,这或可显示,监管部门正在综合研判改革力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寻找新股发行的动态平衡。
事实上,去年四季度新股进入常态化发行以来,核发批文的“变奏”并不新鲜。2016年10到12月,证监会共发放了11个批次的IPO批文,每批次数量在5到15家不等,融资规模在不超过26亿元到不超过112亿元不等,其中有5个批次都核准了14家公司。
同样在“变奏”的,还有拟IPO企业每周上发审会的情况。今年以来的21周里,每周安排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在3家到15家不等,过会企业数量在6家到15家不等。
若逐周比较,数据的环比变动显然是惊人的。若将每周的发审及批文数据放到一个较长时间去看,情况就不同了。
市场人士认为,适度调整和变动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几家”也不应该成为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上证报资讯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证监会共核发IPO批文21个批次,共有207家企业拿到IPO通行证,累计筹资合计不超过1039亿元。
近三周,IPO核发数量打破了已维持此前13周里“每周10家”的节奏,分别变动为7家、4家和8家;周核发IPO企业的筹资额分别为不超过23亿元、15亿元和25亿元。
事实上,去年四季度新股进入常态化发行以来,核发批文的“变奏”并不新鲜。
统计显示,2016年10到12月,证监会共发放IPO批文11个批次(2016年10月发放2个批次,11月、12月按周发放),每批次批文数量在5家到15家不等,筹资规模在不超过26亿元到不超过112亿元不等,其中有5个批次都核准了14家公司。
今年以来的21个批次当中,每次批文数量分布在4家到14家不等,筹资规模在不超过15亿元到70亿元不等。
同样在“变奏”的,还有拟IPO企业每周上发审会的情况。
据统计,今年以来的21周里,每周安排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在3家到15家不等,过会企业数量在6家到15家不等。
若逐周比较,数据的环比变动显然是惊人的。若将每周的发审及批文数据放到一个较长时间去看,情况就不同了。IPO核发批文和发审会双重“变奏”的现象或可说明,监管部门正在综合研判改革力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寻找新股发行的动态平衡。
市场人士认为,适度调节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几家”也不应该成为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