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是我国历届政府改革的重点。2015年10月,国务院开始推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2016年5月,又以全面实施企业“三证合一”为基础,实现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确定进一步推进“多证合一”和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简政放权向前推进一大步。其实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表示,“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多证合一’工作是今年的工作重点。所谓‘多证合一’,就是要把一些不需要政府许可的证,在我们领取营业执照的时候,使申请人能够一次领取到。”
“多证合一”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张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的行政审批环节较多,并且存在着较多的重复登记行为,对于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本届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他认为,此次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是在以前推进“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可以更大程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更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从而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保障。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透露,10月1日之前要在全国全面推行“多证合一”。
他指出,较之“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合”的含义更宽、涵盖的内容更广。除了证照的整合,更需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从全面梳理涉企证照事项入手,从根本上推动证照的削减,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以“减证”推动“简政”。
此外,马正其还介绍,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工商总局会同国务院审改办、国务院职能转变办、发改委、财政部、法制办等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并于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审议通过,将于近期正式印发。
对此,张亮认为,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意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他认为,为了促进“多证合一”工作的推进,对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例如部门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需要作出一些系统部署。
加强信息共享是“多证合一”顺利执行的前提
马正其在会上指出,“多证合一”改革没有具体明确整合的证照项目,“多”到底是哪些、“证”是哪几个证,国家层面不做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由于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马正其要求各省(区、市)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将那些涉及企业登记性、备案性的而非实质审批性的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的“身份证”,使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的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但是,要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打破信息孤岛,通过运用“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管理需要。
张茅此前指出,“多证合一”的关键是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这实际上是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一个深化,要建成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
对此,张亮表示,完整有效的基础信息是完成审批的重要支撑,没有有效的信息支撑,审批就无从执行。长期以来政府信息的分割也是制约部门间协同办公的重要障碍。因此,可以说,提升政府的信息共享水平是推进多证合一的重要基础前提。
对于“多证合一”执行面临的复杂形势以及以后工作的重点,张亮觉得,部门间信息的互通互认是重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多证合一”推进的程度。未来至少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一方面,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尤为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另一方面,必须破除阻碍,建立顺畅的不同办事部门的协调机制,这是全面实施“多证合一”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