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连续下挫应引反思 水皮:项俊波害人害己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连续下挫应引反思 水皮:项俊波害人害己

加入日期:2017-5-6 8:14:07

  导读:
  李志林:大盘连续下挫应引起反思
  桂浩明:中国式加息影响
  郭施亮:投融资功能失衡 投资者最怕阴跌
  黄湘源:风险偏好变化主导银行股投资
  宋清辉:沽空机构不叮无缝的蛋
  应健中:年线呈最后一道守护线
  水皮:私德公德皆缺 项俊波害人害己

  李志林:大盘连续下挫应引起反思
  5月首周,大盘日线四连阴,周线也是四连阴。

  从4月7日到5月5日仅19个交易日,大盘就重挫了203点,将持续近1年的震荡缓上、百点平台逐级上移的慢牛格局瓦解。沪指相继跌破了五周均线3192点、60天线3220点,半年线3193点,周五最低点仅比年线3089点高3点,大盘又重新回到了空头市场。

  如此险恶的走势,是在美欧股市和香港股市节节创新高,一季度GDP增长6.8%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不引起市场各方的深刻反思。

  1、去杠杆风险转嫁到A股市场。

  众所周知,银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严厉监管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各大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为广大投资者营造一个安全的金融环境。

  但是,这些年来,银监会的监管工作频频失度。2015年,由于银监会放松并容忍场外高比例配资,致使股灾1.0爆发,迫使国家队动用2万亿资金救市。随后,又冒出了伞形信托资金大量存在,必须强行平仓,大盘再次暴跌。2016年初因熔断不当措施导致的股灾3.0虽然与银监会无关,但是,2017年4月以来的金融强行去杠杆、清理委外投资、清理理财产品所导致的新一轮下跌,又是与银监会的举措密切相关。

  人们不禁要问:在清除了场外违规配资和伞形信托违规资金之后,银监会为什么不及时清理委外资金和理财资金进股市的问题?为什么在2638点不去杠杆,而到了3295点高点才搞突然袭击?

  银监会去杠杆失度,不加强协调监管,对市场一味严厉打压,将金融风险放大的行为应该检讨。

  2、全球走牛为何A股跌跌不休。

  不能不肯定,自刘士余主席2016年2月20日上任后,股指从2860点到年底的3103点,上证指数涨了8.5%,新股发行了248家,确实做到了稳中有进。

  但是,2017年4个多月过去了,截止到本周五,上证指数收盘3103点,又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收盘指数,可谓“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深成指收盘10024点,比去年年底的10177点跌了1.51%;中小板收盘10997点,比去年年底的11483点跌了4.24%;创业板收盘1818点,比去年年底的1962点跌了7.34%。指数已严重失真,1000多只股票已低于去年2638点时的股价,创业板、中小板、次新股、高送转股今年前4个月普遍跌了50%—70%,比前3轮股灾的跌幅还要大。

  在全世界股市都处于牛市氛围中,唯有中国股市跌跌不休。请问:是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吗?显然不是。是中国上市公司出了问题吗?显然也不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季报已经披露,经营效益稳步增长。

  那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监管体系出了问题,打击了市场的人气和信心,驱赶了市场的活跃资金,再加上扩容大跃进、无节制的大小非减持,市场抽血明显,股市跌跌不休也势在必然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层只知道每周按部就班、数量不变地发10只新股,只顾用加快消除IPO堰塞湖来显示政绩,而不知道调节扩容节奏,把投资者当对手盘来做,把A股搞成投资者人人亏钱的市场。而人气和信心的丧失是很难恢复的。

  刘士余主席上任后,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很少在公开场合评论股市。但是,随着新股顺利发行和股指的缓慢走高,就动辄以喊话来代替制度监管。这种喊话式过度监管,严重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导致市场的低迷不振。

  再次,证监会从严限制资产重组,严重干扰了推进国资改革战略的实施。

  从全球股市看,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是优化股市结构,提升股市质量,增强股市的活跃度,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最主要手段,并对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魅力。

  但是,证监会的重组新规却从严资产重组,禁止上市公司跨界购并。照此进行,3000多家上市公司,传统企业只能永远“传统”,周期性上市公司只能永远“周期”,绩差的公司只能永远绩差,落后产能的公司只能永远落后,过剩企业只能永远过剩。这岂不等于说,“调结构、转方式”、“转型升级”成了一句空话?

  又次,对广大投资者最为关切的、证监会几个月前就向社会打过招呼的关于“正在研究出台大小非减持”的新规却一拖再拖,至今没有下文。

  遂导致大小非违规减持、清仓式减持频频发生,使市场的价值中枢日益降低,个股崩塌式跳水不断发生,严重干扰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

  3、恶炒雄安概念股应当反思。

  4月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并视之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但是,市场集体误读了千年大计,以为股市至少可以有3—5年的炒作,随后便陷入了一系列误区。

  一是在京津冀地域范围里找出了38只所谓的“雄安概念股”。尽管这些上市公司都一一公告声明与雄安没有任何关系,但许多人还是凭借想象,张冠李戴,执迷不悟地进行恶炒。

  二是不问基本面、不问真假、不问业绩、不问盘子规模、不问股价位置,就将20多只“雄安概念股”连续拉了6个无量一字涨停板。这种投资行为,就好比前期有些地方出现的不问地段、不问环境、不问楼层、不问朝向、不问房内结构、不实地看房,就排队付钱买房一样地盲目、荒唐。

  三是4月12日38只“雄安概念股”成交量高达1500亿元,超过了中小板成交量1100亿元和创业板成交量700亿元,并是沪市成交量的二分之一。这显然是达到了极度狂热的状态。

  四是当华夏幸福金隅股份冀东水泥三只“雄安概念股”老领头羊放量暴跌了30%以上,满市场的舆论还在叫“第二波的力度更大”。

  五是当游资改变策略、另辟蹊径,相继培育出第一波未大涨的冀东装备中化岩土韩建河山三只小盘股,以连续涨停方式创出新高,证明第二波又开始,以便诱惑人们到其他30多只被套的雄安股中去补仓、抄底,帮游资主力在这些股中解套。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千年大计的雄安概念股这么快就会结束,继续乐此不彼地追涨杀跌。

  但结局如何呢?本周四、周五三只新样板股中,业绩仅0.04元的冀东装备,在涨到43元、430倍市盈率后,主力在连续3天30.2%、38%、26.2%的高换手率中跳水出逃,股价跌到37.64元。0.14元业绩的中化岩土,在涨到15.68元、112倍市盈率后,主力在连续3天40.7%、37.9%、24.3%的高换手率中跳水出逃,周五更是跌停板,股价至13.77元。最后一个样板股,业绩仅0.04元的韩建河山,在涨到36.27元、900倍市盈率后,主力在55.4%的高换手率中,打开涨停大跌5%,当天振幅15%,股价至31.34元。

  随着3只创新高的雄安新样板股的凋零,致使38只“雄安概念股”全部构筑头部,一地鸡毛,人们再也不相信雄安概念股还会有第三波的说辞。

  因为,这些股中至今无一是真正的“雄安概念股”,而且都是三四线的绩差股,千年大计与它们没有关系。而真正的雄安概念股诞生还早着呢!要等规划设计完成、工程招标完成、雄安一批新上市公司设立、高科技公司相继入驻后才会有眉目。

  4、投资者当采取防守反击策略。

  周五大盘四五次跌破3100点,虽然尾市险守,但走势颇为严峻。下周,3100点和年线3089点将经受考验。

  鉴于此前大盘在3000点平台上收盘56天,在3100点平台上收盘73天,在3200点平台上收盘64天,整个市场1年的平均持股成本都在3090点附近,估计在3100点一线,多空双方将有激烈的搏杀。

  毕竟,3100点附近,具有上市公司业绩成长型和估值的强力支撑。据2016年报,全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7.3%。而2017年一季报显示,全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竟高达21.5%,这是全世界股市所没有的高成长性。

  鉴此,人们在3100点附近还是要轻指数,重个股,当采取“大盘防守、个股防守反击”的策略,根据政策取向预测未来可能的新热点,从外生成长性个股中去低位埋伏,等待时机争取日后能打一场盈利50%以上翻身仗。在央企混改、国资改革、资产重组、转型升级个股中寻找机会。

  股市众人都绝望的时候,往往也是机会即将来临的时候!(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桂浩明:中国式加息影响
  ■申万宏源证券
  近段时间,世界经济领域很热闹,不时飞出各种各样的“黑天鹅”和“白天鹅”。这其中,中国资金市场利率的实质性上行,以及美国宣布降税计划,也许是两件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事,但却对中国经济有着重大影响(这些事件对世界经济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了,这也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国股市。所以,在这里不妨深入讨论一下。

  先说中国的“加息”,其实到现在为止,中国央行并没有宣布过加息,只是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对于国债回购以及中短期借贷便利等的利率作了相应的上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对于市场利率形成了一定的上行压力。另外,由于商业银行清理“委外”业务,不少产品遭遇赎回,客观上也导致了债券市场价格的整体回落,作为无风险收益率重要参照指标的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攀升到3.5%的阶段性高位。与此同时,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也快速攀升,最近几个企业债的利率已经超过了7%。这样一来,自然就对股市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市场利率上行,在理论上就会使得股票投资者需要得到更高的风险补偿,从而弱化了风险意思,诱导资金向避险资产转移。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本身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但既然其出现的外部因素已经形成,人们就不能不关注这一点。

  最近在股市上,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绩优股逆势上行,股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这里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能排除也同样反映了市场避险情绪提升的一面。毕竟,同样是在股市上操作,在利率走高的背景下,绩优股的风险相对其它股票是要小不少。

  再说美国的降税,这是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提出的基本纲领之一,在其执政快满百天之际正式推出,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与人们的预期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而降税计划一旦正式实施,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所得税的大幅度下降,至少会有这些影响:鼓励扩大生产、提高在美国本土的投资、将在海外的部分投资转移回美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会增强美国企业乃至美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会令美国收缩在海外的投资,并且进一步吸引海外资金进入美国。国际资金流向的这一重大变化,对于正在复苏中的美国经济来说,当然有好处。但是对于其它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则是会构成一定压力的。

  就A股而言,虽然美国降税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也会通过国内汇率压力增加等多种因素反映出来。也许,在市场能够正常平稳运行的背景下,这种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但现在的情况却未必是这样。去杠杆以及打击违规所带来的阵痛还远没有结束,再有这样的外部因素干扰,股市行情自然会更加艰难。

  诚然,在经过了4月份的下跌以后,现在市场上人心思稳,股指的点位也不太高,大家对后市还是有所预期。而且,资金市场利率的实质性上行不是刚出现的事情,也许并不会带来想象中那么大的冲击,但是其长远影响,则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且作好相应的准备。(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



  郭施亮:投融资功能失衡 投资者最怕阴跌
  股市持续疲软,IPO
  发行节奏依旧较快,市场重要股东的减持力度高居不下,更加剧了股市负担,导致投资与融资功能又一次失衡,无疑加剧了市场调整压力。因此,投资者不怕急跌,最怕的还是市场阴跌不止的过程。

  2016年11月29日,沪市创出3301.21点阶段性高点。时隔数月后,沪市到达3295.19点高点后,并未选择向上突破的走势,而是选择了向下突破。在短短一个月的交易时间内,沪市累计最大下跌空间达200点,个股杀跌动能也非常明显。在短短一个月的交易时间内,部分个股的累计最大跌幅超过了30%,更有甚者还超过了40%。而经过一轮快速“去泡沫化”的过程之后,低价股的数量也明显增加,“1元股”也出现了显著地提升。与此同时,随着部分个股估值泡沫的挤压,沪深两市低于20倍动态市盈率的股票家数,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但两市动态市盈率超过百倍的个股,依旧逾千家,市场“去泡沫化”的压力依旧不可小觑。

  一轮急跌之后,市场却陷入到阴跌的过程,而不少股票的阴跌走势,更是让投资者忧心忡忡。事实上,对于投资者,尤其是资深投资者来说,他们并不惧怕股市急跌,往往最惧怕阴跌。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股市急跌,往往容易在短时间内探出一个阶段性底部,而反弹动力也会因市场急跌的深度而随之提升,急跌后的抢反弹空间,往往最具诱惑力。但与之相比,阴跌不止的行情很难让人知道市场的最终底部区域,对于个股而言,这种探底的过程更让人煎熬。更多时候,本以为自己抄底布局的时机已到,却在抄底布局后还有更多的新低点,由此一来,阴跌不止的行情往往容易套住投资者,资深投资者也很难把握住抄底节奏。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炉,前期撬动市场做多人气的热点板块纷纷熄火,直接挫伤了市场持续做多热情。与此同时,随着监管的持续趋严,加上此前抑制资产泡沫、降杠杆化等定调态度,却加剧了场外资金的观望情绪。然而,在两融余额及日均成交量能持续疲软的环境下,实际上也印证了当前股市的投资活力已大不如前,而市场赚钱效应也骤然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市持续疲软的环境下,IPO发行节奏依旧保持较快的速度,同时市场重要股东的减持力度依旧高居不下,这样更加剧了股市的负担,而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又一次失衡,无疑加剧了市场的调整压力。因此,资者不怕急跌,最怕的还是市场阴跌不止的过程。

  就目前市场环境分析,虽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力度有所增加,平均股息率有逐步抬升的预期,但因股市融资力度依旧远超投资回报预期,市场的投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投资活力也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市场没有明确企稳,监管政策没有实质性回暖的前提下,场外资金往往不敢轻易抄底布局。但是,从另一角度思考,随着股市运行重心的下移,个股“去泡沫化”的力度显著提升,部分个股的投资价值也开始得到逐步体现。或许,对于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还是离不开“抑制资产泡沫”的定调环境,而个股的分化程度也会明显增加,对于投资者而言,整体赚钱难度也会随之增加。(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风险偏好变化主导银行股投资
  守株待兔对于“国家
  队”和大机构来说,固然未必违背增值保值的原则,但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则不仅谈不上什么价值投资。所以,即使不谈价值投资,机构的风险偏好跟中小投资者,事实上也是很难同日而语的。

  在经济下行的今天,银行股仿佛也成了“围城”,有人在进去,有人在出来。而在一些大机构的持股表里,银行股虽然似乎仍然还是他们的至爱,但是,他们所爱的也许未必还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投资价值”,而更多的或是“防御价值”。

  中国货币环境正在酝酿着重大改变,所有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正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银行业尤其是几大国有行利润数据虽然可观,同比却大多几乎没有多少增长;相反,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却还在继续“双升”。正因为如此,郭树清在担任银监会主席后,非但绝口不提他在担任证监会主席时曾经说过的“银行股具有罕见的市场投资价值”,相反,还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姿态,严控银行“脱实入虚”的风险。

  机构对银行股的投资也不例外。2016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显示,中央汇金所持有银行股虽然基本上按兵不动,但是,同样有“国家队”之称的证金公司则进出频繁。证金进进出出的方向不再千篇一律地都是那些老牌银行股,而主要成了新上市银行。“国家队”的选择显然同样也是很多大机构的选择。

  整体来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业绩增速普遍高于股份行和五大行。这也是他们在“国家队”和机构心目中的价值分量陡然加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25家A股上市银行中,一季度净利润增速排名居前的贵阳银行,几乎不约而同地成为证金公司和6家基金的抢筹目标。不过,最新的动向则显示,曾经的市场新宠却又很快地被有的机构又抛弃了。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

  其实,“国家队”和大机构如今之所以还能心甘情愿在银行股,尤其是各大国有行的阵地上坚守,与其说看中的是银行股的分红,不如说更多地还是把“破净”或“裸净”当成了风险防御的一种安全性选择。

  单就分红来说,上市银行尤其是几大国有行几乎无不是乐此不疲的分红典范。资料显示,工行、中行、农行自上市以来分红均已超过千亿,其中工行更是堪称“分红王”。然而,用证监会投保局的话来说,上市公司分红本身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创造。这种说法当然是很奇怪的。问题不仅在于,这里的财富又是被转移到哪里去了呢?更重要的是,如果分红再多,也不可能让上市公司的股价因此而水涨船高,而一个除权除息就不难在每一次的分红到账前将其打回原形,那么,这种并非财富创造的分红对于价值投资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不失为市场判断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安全性的一种考量,但是,这究竟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还是价值投资,却是很难说的。不错,巴菲特正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才得以低价买入最好的银行。不过,巴菲特也还说过,“银行业并非我们偏爱的行业。如果资产是股东权益的20倍,那么一个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资产的错误,就能够毁灭掉很大部分的股东权益。”巴菲特对以便宜的或更便宜的价格买进一家管理糟糕的银行毫无兴趣,而这,却恰恰正是目前国内投资者在银行股投资取向方面一个严重的诟病之所在。不良资产的上升,令银行股成为破净“重灾区”。而机构却把银行股的大面积“破净”,视之为市场机遇来到的机会。然而,这种寄望于破净股行情反弹而并非价值修复的炒作,难道还能说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投机而是所谓的价值投资吗?

  不能不看到,大多数银行股尤其是几大国有行的股价,实际上很长时期以来就一直处于涨不起来的状态了。守株待兔对于“国家队”和大机构来说,固然未必违背增值保值的原则,但对于中小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来说,则不仅谈不上什么价值投资,弄得不好,不免还会有鸡飞蛋打的风险。所以,即使不谈价值投资,机构的风险偏好跟中小投资者,事实上也是很难同日而语的。

  当前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无不上升到监管风口浪尖的敏感时期,机构投资者在银行股投资上,尚且无不有其各自不同的利益考量而有进有退,更何况作为个人投资者呢?无论如何,如果说利益才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未趋其利先避其害,岂不更应当放在审视银行股投资取向的首位?!(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沽空机构不叮无缝的蛋
  2017年5月4日,复牌首日的丰盛控股表现可谓是争了口气,其澄清公告似乎暂时性地击败了沽空机构的质疑。从近年国际沽空机构的活动来看,港股市场的中资股频频被恶意做空,如辉山乳业、德普科技、汉能薄膜发电等都成为了受害者,不少投资者更是亏得一塌糊涂。

  正是因为很多投资者对做空机制不熟,所以才经常会在港股市场上翻车。做空机制在证券市场上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能够帮助投资者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套期保值,另一方面能够让投资者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利。可以说,有成熟做空机制的资本市场,才是健全的资本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资本市场是否具有做空机制和这个市场是否会被做空并没有直接关系。在只能通过单边上涨才能盈利的市场中,做空者为了降低介入成本而对股市、个股进行做空,能够在后期用相同的资金获得更多的股本筹码。

  做空的方式有很多种,较为典型的一是以浑水为代表的做空机构发布看空报告,以大幅降低投资者信心,降低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二是通过二级市场抛售打压股价,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直接将股价压低。

  至于做空和恶意做空的区别,主要分为被动和主动。做空是被动行为,即投资者认为投资标的有下跌的可能后,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做空获利;恶意做空是主动行为,即投资者看准某只股票漏洞后疯狂打压其股价,无视市场正常波动而通过人为手段获利。

  例如丰盛控股在被做空后的澄清公告就是与做空机构的使坏做斗争,双方的报告都在拉拢投资者,一边是跟投资者说这家公司真的不行了,一边则是向投资者释放“公司现在很好、未来会更好”的信心。从首个交易日的表现来看,丰盛控股暂时占据优势,但此前浑水发布了对辉山乳业的看空报告,辉山乳业也对其逐一回应,大股东还进行了增持,也一度出现了场面可控的局势,但该公司今年3月单日暴跌85%的行情令人触目惊心。因此,丰盛控股暂时还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丰盛控股的澄清报告非常值得A股上市公司学习,这也是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公开透明方面所必备的能力。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信息越透明,被做空机构恶意打压的概率就越低,即便遭受冲击也会因自身的良好表现而抗跌。

  但是在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上,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我们无法预期到丰盛控股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被做空机构发布新的看空报告,更无法预计是否还会有机构真金白银地参与到恶意做空行动当中。因此,丰盛控股在未来三个月里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对上市公司而言,冲击其公司股价的报告都可以称之为恶意做空,但并非所有冲击公司股价的报告都属于恶意做空,例如有媒体经过卧底调查揭开了某上市公司隐藏的黑幕,这种新闻或报告就不属于恶意报告,撰写这类新闻或报告的人反而会被大众称之为“具有正义感的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沽空机构的恶意做空对象不是随便找的。我们可以发现每当有沽空机构发布针对于港股上市公司的看空报告时,香港监管机构往往会首先对被看空的机构进行调查。如果真的发现问题,沽空机构的看空报告自然不属于恶意做空,反而对监管部门的调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如果沽空机构发布的看空报告不属实,香港的监管机构也没有办法。因为绝大多数的沽空机构都在海外,且这些机构可查到的信息中并没有参与到公司股票交易,因此也无法监管。

  在海外资本市场中,基金公司是可以向研究公司买研究报告的,双方在相互勾结的时候这份报告并不会公开,待双方确认好要恶意做空的公司之后,基金公司会先对上市公司下空单,研究公司会将做空报告发布在自己的网站、相关媒体上以实施股价打压,同时某些先入资金会通过空单引发恐慌,多管齐下导致标的公司股价大跌后,基金公司再趁低价平仓。

  整体来看,这种沽空产业链并不是存在于港股市场当中,而是存在于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当中,沽空港股的不一定是本地人,很大可能是海外投资者。还是以浑水为例,这家机构只是沽空产业链之中的一环,即打压市场、上市公司股价。由于时不时就能导致某些上市公司股价暴跌,因此偶尔有些公司股价未因沽空机构的各种动作受损,但这些机构也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沽空机构在赚钱的同时,中小投资者是巨亏的。尽管投资者们口头上都会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都知道要理性投资,但自己所持股票严重受损、资金严重缩水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性、摆正心态。因此,投资者们要多看看那些亏到倾家荡产者的投资经历,多研究港股的投资规则,否则下一批吃哑巴亏的很可能就会轮到自己。

  全世界都一样,越是运作良好、透明规范的上市公司,越难有沽空机构发布看空报告,而那些存在问题的企业往往存在各种漏洞,不幸被沽空机构盯上了也只能自认倒霉。因此不仅是投资A股、港股要关注蓝筹,中小投资者在投资世界其他资本市场个股时也需要投资那些绩优股、大盘股。(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年线呈最后一道守护线
  股市中有句谚语:五穷六绝七翻身,意思是说五月的股市就是一个散淡的行情。此话别太当真,不过当下的五月行情也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下市场在3100至3200点之间晃悠,短期均线均已击穿,只有那条被称为“牛熊分界线”的上证指数年线还守护在那儿,现在的位置在3088点,每天以不到一点的上升幅度艰难地上行。

  自去年初2638点最低点形成之后,一年多来股市步履蹒跚地走了一个斜率很小的上升通道,大家期待走慢牛行情,就是这慢牛也走得太慢了吧。尽管一次次地回调,但只要不跌破年线,这种慢牛趋势还不会改变。

  当下股市一、二级市场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一级市场热,二级市场冷,并且这种局面还将维持一段时日。从一级市场看,今年来每周保持着发行10家至15家的节奏,新股接踵而来,市场有点应接不暇。近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新股的网下申购有退潮迹象,今年以来网下申购人数减少了33.48%,只有5396人参与,这其中只有1081名同时参与了两市配售,按现在网下申购的常态,两市同时申购需要股票市值1亿至1.2亿元,另外,每千股新股的收益也从平均8.51万元下降至了2.45万元。现在网下申购套利模式面临着两头挤压,一头是新股收益率越来越低,另一头是手中持仓的股票市值不要说升值、连保值都很难,大规模持仓拿新股变得没意义,那这部分筹码涌出,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新股收益的递减主要还是来自于新股供应量的持续不断,还来自于相当一部分新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值得关注的是深交所解决新股“堰塞湖”的决心不变,已经将发展创业板作为未来工作重点,并提出要有“包容度”,啥叫包容度?说白了就是放宽审核标准呗。如此下去,新股收益率还有下降的空间。

  在二级市场,市场的监管高压始终压制着大盘,炒啥打啥,股市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不断地在去杠杆。这两年来,市场的游资横冲直撞,股市中曾泛滥过场外配资、伞形信托、股权质押……前年定点清除后股市去掉了许多杠杆而显得干净得多了,但代价是大盘从5000多点跌到2638点。后来保险资金又大行其道,举牌、收购好不热闹,后来再度遭到棒喝,到现在为止险资大举入市对市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当下又冒出了银行的委外资金问题,这个银行自有资金或委托资金交给私募、信托等机构管理的所谓委外资金规模到底有多大?涉及哪些产品和个股?到现在还比较模糊,近期对市场影响的这个因素所占的权重比较大。不过,金融去杠杆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股市也就跌成这个样,可以认为现在就是一个筑底行情吧。

  当下股市还是处于一级市场热、二级市场冷的局面。从时间节奏看,这样的局面还需要维持几个月,市场在不断地撇除泡沫,夯实市场的股价基础,以时间换空间,因此投资者在操作中一要控制仓位、留有余地;二是短线捕捉、有赚头就跑;三是对持仓个股进行高抛低吸、摊低成本;四是在热门股上“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金融投资报)



  水皮:私德公德皆缺 项俊波害人害己 .
  摘要:项俊波,中国保监会前主席,之所以叫前主席是因为国务院今天(5月5日)正式免去了他保监会主席的职务,现在等待他的恐怕只能是牢狱之灾了。

  他像陈岩石一样扛过枪,打过仗;也像祁同伟一样负过伤,拿过奖;更像侯亮平一样铁面无私办过案;像李达康一样注重绩效,抓导向;还像高育良一样从文人转身成为一个官员;甚至像周梅森一样获得过飞天奖,如今却迎来了偶像的黄昏。

  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叫项俊波,中国保监会前主席,之所以叫前主席是因为国务院今天(5月5日)正式免去了他保监会主席的职务,现在等待他的恐怕只能是牢狱之灾了。

  应该讲,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结果。

  国家培养这么一个正部级的干部不容易,尤其是金融领域的专业高级干部就更不容易,项俊波干审计干到副审计长,干银行干到央行副行长,干上市公司干到农行董事长,干保险虽非他之所愿但是顶格成了保险行业的老大,可以想象,以他的经历、才干和年龄,如果不出事是可堪大用的,现在则前功尽弃。

  项俊波犯了什么事,现在虽然没有公开的材料,但是江湖上的流言和传说却有许多版本,有的说是和郭文贵的32亿贷款有关,那是在农行的事情;有的说是和肖建华有关,那是在保监会的事情;更有的说是和国内的保险巨头扯不清楚,因为近年来保险的牌照发出去不下50张,而都落入了民间资本的手中,其中不乏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大鳄,金融的乱象保险最突出,形成这系那系的都出自保险或者说都染指保险持有牌照,具体的名字我们就不一一列举,免得一竿子打落一船人,没有人敢说万科事件发展到今天,项俊波不用负任何责任!

  私德我们可以不评价,但是对于项俊波这么一个高官,私德也许就是他的致命软肋,一个人在私德上守不住底线,那也就不可能在公共管理领域洁身自好,守住不发生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私德和公德都是一个字,德。

  一个人和一个行业,私德和公德谁影响谁,因果关系有时候并不好判断,是项俊波的作为导致了保险巨鳄的有恃无恐,还是保险巨鳄的作为导致了项俊波的利令智昏?或者就是相辅相成。至少在水皮看来,保险公司的大股东控制、虚假循环出资、不务正业的高息揽储是世人皆知的秘密,项俊波会不知道?这么多年他查处过哪家没有?没有!一家都没有,打铁自身要硬,自身一屁股屎,怎么敢查别人?更何况没一个善茬,哪一个都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结果?

  结果就是代价惨重,害人害己。

  中央政治局学习,一行三会领导讲用金融风险控制,别人都是正职,只有保监会是副职,丢人丢到新闻联播,让整个保险行业蒙羞,让卖保险的头都抬不起来,让大鳄们心惊肉跳夜不能寐。

  害死人啦。

  万能险卖了那么多,回报给的那么高,亏损怎么可能避免?庞氏骗局要玩下来有一个前提就是借新还旧,资金荒下这样的击鼓传花又如何玩?所以,并购就是必然;所以,炒股也是必然;所以,贴上“妖精”、“野蛮人”、“害人精”的标签就更是必然。保险资金成为风险制造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麻烦制造者,成为散户的“收割机”,真是天大的讽刺,仅此,项俊波难辞其咎。

  谁会接任保监会主席呢?

  不知道。

  但是,确定的是不会好干,因为谁也不知道谁会成为下一个被打的“狼”、被逮的“鼠”,也不知道会不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又把谁给牵扯进去,保监会的同仁有苦说不出,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项俊波倒是一了百了,踏实了,别人怎么办?

  私德没有,公德没有,就剩缺德。

  一声叹息。(.华.夏.时.报 .水.皮)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