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风险防控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加强风险防控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加入日期:2017-5-22 9:50:37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推进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如何加强金融合作交流?日前,第十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于5月17日—19日在安徽合肥召开。在17日下午的“中部发展金融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与风险防控发表观点。

  “金融发展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将决定我们的未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中部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要创造条件向创新驱动转变。他说,从各省区市的研发强度看创新驱动的力度发现,西部地区研发强度均在1%以下、中部地区在2%以下,东部沿海等省市在2%以上,其中,北京研发强度最高,是6.01%。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仍处于资源驱动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尚处于投资驱动阶段,实现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过渡是当前中部省份最大的“短板”,因此,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就有了目标,即为实体经济补短板,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造有利条件。

  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张燕生认为,要用“养孩子的模式”,即营造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环境,以有效的市场、有为的社会、有责的政府协同促进内生性增长。面对中部地区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缺订单、缺资金、缺经验等困境,张燕生建议,要靠双引擎助推转型,一是对标德国、欧洲、以色列,让制造业朝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打造空间聚集、人才汇集的一小时经济圈。

  最后,张燕生以“三个牢牢”总结中部地区要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即,通过推进结构性减税,减少政府经济干预,促进产学研研发创新,让金融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让外贸、实业与金融机构协同走出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通过消费和投资升级,做好中高档商品和绿色农产品,注重医疗保健、金融服务、电信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支点;完成从中国视野到全球视野的转变,从要素、规模、低端驱动到创新、人才、服务驱动,从高碳增长到绿色发展,从不平衡到包容性发展的转变,牢牢把握“一带一路”蕴含的巨大机遇。

  “据我所知,中部省份是国企占比较高的地区,因此抓住国企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化国企改革,将能释放更多的增长潜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松奇说,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中部地区只要把握好这一改革,经济会有很大起色。

  针对当前金融监管部门调控处置金融风险,市场上出现一些波动,局部甚至出现风险点的问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应理性看待,各方要处理好几大关系,即政策叠加同步发力所带来的合力效应问题、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以及如何科学评估监管效能等,对于突出的金融风险要精准化解,避免问题扩大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就综合全面施策、遏制脱实向虚、化解金融风险发表观点。“脱实向虚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向松祚认为,脱实向虚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全球现象。主要表现是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社会融资或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整体负债率或杠杆率大幅上升、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迅猛增长、大量流动性或金融产品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等。

  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非金融企业的高负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民间借贷或高利贷风险、影子银行等风险问题,向松祚认为,金融状况是最近五年面临的最严峻、最棘手、最复杂的挑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对此,向松祚建议,从短期来看,要以多种方法化解金融风险,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例如,尽快完善相关法规,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具有市场前景的行业和企业,适当将短期贷款转变为长期贷款;继续大力发展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产业引导基金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以增量化解存量等;从长期来看,要尽快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稳定市场预期;建议地方政府系统研究如何摆脱土地财政的困扰;制定具体措施,鼓励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补充资本金,防止过度负债;继续鼓励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盘活企业资产;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盘活国有资产。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