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16-2017)》称,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走在其他片区前列,而广东自贸试验区则在粤港澳金融合作方面成果突出。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过去一年发生了诸如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等全球化逆转事件,但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竞争依然激烈,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地位不会弱化,而且在经济新常态下承担了率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试验田”使命。
蓝皮书称,中国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在金融开放与服务体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区域金融协调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与新型金融业态加速聚集。
具体而言,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走在其他片区前列,且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了金融创新的制度框架,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振兴,不断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方面作出了表率和贡献。
另外,广东自贸试验区在粤港澳金融合作方面成果突出,尤其是在CEPA框架下区域制度整合与连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粤港澳金融合作圈。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金融合作特色鲜明,两岸企业征信数据合作成为标志性的金融制度创新经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中国-东盟水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区域性金融创新的示范。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融资租赁行业持续领先,不断取得了丰硕成果,更是在深入实践与制定融资租赁行业国内国际标准的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谈及当前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遇到的主要障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蓝皮书称, 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主要障碍在于兼顾金融创新与金融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平衡问题。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敏感性与全局性使得金融创新的主要事权集中于国家部委,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迁的影响,中国的试验区金融创新往往相对保守。总体来说,扩大开放与提升对外交流的便利程度是大趋势。
蓝皮书认为,下一步金融创新的重点来自这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二是金融改革要坚持服务创新驱动;三是金融创新要坚持服务区域融合;四是金融创新要坚持服务一带一路。
具体到各自贸区,比如广东,蓝皮书称,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和港澳合作中最大的障碍,主要还是三地的制度差异造成的行政体制,法治和行业管理的差异从而导致的标准差异。比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在三认方面对港澳开放力度仍有限,港澳专业人士进入自贸试验区工作门槛仍然很高。
因此,广东自贸试验区要争取国家层面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配合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力争成为对接港澳地区的对接枢纽和经验平台。以自贸试验区为可控范围,探索港澳投资要素在大湾区形成便捷流动可行制度安排。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关于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南沙新区片区,蓝皮书强调,虽然南沙新区片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133.1亿元,增幅达到13.3%,但是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比,经济的总体规模还不够大。经济规模是制度创新的硬件基础,也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南沙新区片区还需要更加重视发展,以发展促进改革,以发展的理念推动制度创新。
此外,尽管南沙新区片区在开发建设人才方面集聚效应已经初显,但专业人才集聚效应还未初显。与此同时,南沙新区营商环境与高水平营商环境要求还有差距。关于第二点,蓝皮书建议,南沙新区片区可以通过借鉴香港、澳门经验和香港、澳门标准,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