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选4月23日投票,由于两个热门候选人梅朗雄和勒庞均是欧洲怀疑论者,让人对欧盟前景更添疑虑。而稍早,英国首相梅宣布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这显然会令人们对英国脱欧的经济代价,有更深刻的思考。
3月29日,英国正式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这意味着其与欧盟正式进入了“协议离婚”的“法律脱欧”程序中。
比利时R TL电台曾有评论员不无调侃地吐槽,说“每逢英国出现负面新闻,最激动的总是法国媒体”。对于英国的“脱欧”,法国人从公投开始就一路冷嘲热讽,竭力将“约翰牛”从欧盟大家庭“离家出走”后的前景、尤其经济前景形容得宛如凄风苦雨。“3.29”之后也不例外,法国电视2台、3台,欧洲新闻台和C AN AL+台的谈话类节目连日来密集谈论英国“法律脱欧”之后的经济前景,并近乎众口一词地指出,脱离了欧盟这个“大市场”,英国经济将遭逢重创。
仿佛为了应验法国人的幸灾乐祸,英国自己的权威媒体BBC也披露“准官方消息”,称英国央行已在启动“法律脱欧”程序后向巴克莱、汇丰、劳埃德、N 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全英房贷、桑坦德英国、标准渣打、苏格兰皇家等7家英国最大金融机构发出“准备接受新一轮压力测试”的要求,“压力测试”所设置的背景,包括英国经济萎缩4.7%,失业率达到9.5%,房价下挫1/3,通胀率升至5%,基准利率升至4%等,并假定在上述极端情况同时发生背景下,外国投资者对英国资产丧失兴趣和信心,从而令各金融机构业绩下滑。一些分析家就此认为,英国官方虽然表面上信心满满,实则对“脱欧”后的经济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
然而“央行压力测试”其实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英国“新常态”:去年12月1日的上一次压力测试,央行设定的条件包括经济萎缩4.3%,房价急挫31%,失业率升至9.5%,油价跌至每桶20美元以下,以及美国、欧元区和中国三大经济体全部陷入大衰退等,这些是很难同时发生的“极端条件”。压力测试要求,参与测试的各大金融机构拿出在这些“极端条件”全部具备情况下,自己如何应对“严酷冲击”,并能够继续“有力支持”英国家庭和商业贷款需求的方案。据英国央行行长、加拿大人卡尼(M ark Carney)称,在这次压力测试中,除苏格兰皇家银行外的其它6大金融机构都“达标”,实际上表明英国金融机构“能够经受如此极端压力”,并继续支撑英国商业和家庭经济的需求。
当时英国媒体和分析家曾指出,上述压力测试条件早在脱欧公投结果出台前即已设定,因此“下一次压力测试的条件会设定得更苛刻,以凸显脱欧对英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时隔数月,将两次压力测试的设定条件相比较不难发现,英国央行所设想的“极端条件”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实际上等于表明,英国政府和央行的确并未将脱欧本身的经济冲击想象得太过严重。
这种乐观情绪是受到一系列数据支持的。3月31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度经济数据,显示GD P增速为1.8%(低于德国的1.9%居欧洲第二,高于穆迪在去年“脱欧”公投后下修给出的1.5%预估值),且四个季度环比增幅分别为0.2%、0.6%、0.5%和0.7%,表现得十分平稳。通胀率2016年12月仅1.6%,虽升幅较大(前一个月是1.2%),但离压力测试设定值很远。至于失业率,2015年的5.1%已是十年来最低,去年四季度更在一片唱衰中降至4.7%。正如普华永道首席经济学家霍克斯沃斯(JohnH aw ksw orth)所言,这一切均表明“英国经济非但不会被‘脱欧’所拖累,还有望轻装前进,更上一层楼”。
当然,远非所有经济学家都像著名“唱多派”霍克斯沃斯般对英国经济的“脱欧”前景如此乐观,“脱欧后的不确定性”成为几乎所有“圈内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尽管都高喊着“好合好散”,但从伦敦和布鲁塞尔、尤其伦敦和部分欧陆国家首都间的唇枪舌剑可知,双方因“脱欧”而激发的相互抵触情绪,并未真正平息下来。
上月中旬,英国IH S马基特(IH SM arkit)民调显示,认为“脱欧”在未来十年对英国经济有正面作用的受访英国家庭比例仅29%,作相反预期的比例则高达53%,高于上一次(1个月前)的42%,创“脱欧”公投后的新高,且正如该公司首席商业分析师威廉森(Chris W illiam son)所言,曾经最积极支持“脱欧”的低收入家庭,如今大范围“粉转黑”。正所谓“近乡情怯、远乡情更怯”,在“法律脱欧”程序正式启动的关键时刻,这些一手导致“脱欧”成真者也不免嘀咕———我们当初的选择究竟有没有错?
一些欧洲专业人士指出,Z/Yen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前五位中仅伦敦一个欧洲城市,除了排第二的纽约,3-5名(新加坡、香港、东京)都在亚太地区,这充分表明全球经济和金融重心,已同步向“东方”转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富有商业和金融传统的英国朝野才对出乎意料的“脱欧”公投结局未作过多恐慌;也正因为这一点,“脱欧”后英国经济和金融的表现,将更多取决于其和美国及亚太各经济体间的关系发展,以及后者的经济表现、经济增长与复苏状况,而非单纯取决欧盟里那27个“老伙伴”的经济状况以及“分手”后彼此间的经济交往。
(原标题:英国脱欧经济代价:近乡情怯 远乡情更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