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刘士余能挺住吗 水皮:注册制生米变成熟饭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刘士余能挺住吗 水皮:注册制生米变成熟饭

加入日期:2017-4-22 8:21:59

  导读:
  李志林:股市生态改变下的策略转换
  桂浩明:高送转的是与非
  谢荣兴:喝酒吃药无非也是套路
  贺宛男:谩骂如潮的刘士余能挺住吗
  应健中:按住大盘 炒啥打啥
  郭施亮:过度监管不利市场健康发展
  水皮杂谈:功成不必在我 注册制生米变成熟饭

  李志林:股市生态改变下的策略转换
  本周,游资恶炒的假“雄安概念股”,终于以连续的巨量暴跌而告终结。血一般的教训不能不让人们惊醒:当今A股市场的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炒作模式一再失灵,人们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的变化,转换投资策略。

  一、股市生态发生变化。

  1、扩容大跃进世所罕见。每周按部就班地发行并上市10只新股,已到了“即审即发”的程度。近日上交所披露:“今年将发行新股500家,融资3000亿元。”实际上,这已经是注册制的发行节奏了。严重的供大于求不断地降低二级市场股票的价格水位,吸干了原本可以用来推高股市的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

  2、削弱机构投资者队伍。用“害人精”、“妖精”、“土豪”、“野蛮人”等非规范语言遏制举牌,吓退了机构投资者,使市场失去了活力。

  3、清查违规资金。继日前银监会发文清理委外投资即理财资金;保监会又表示,要严查违规资金入市,加剧了本周股市资金的大量出逃。

  4、禁止跨界购并,严审资产重组。这是全世界股市闻所未闻的违背常识的规定。言下之意,传统股只能永远“传统”,周期类股只能永远“周期”。这岂不是让中央一再提倡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结构转方式成为一句空话?

  5、重回行政化审批的“正面清单”。对于地方国资委的国资改革和资产重组的创新案例,凡不按证监会的重组新规走的,一概封杀。

  6、限制民间资本投资。规定上市公司新购买优质资产,不得超过原有资产的100%。哪怕是用自有资金购买也不允许。这等于是阻止民间资本在股市投资的积极性。

  7、将再融资规模限死。不分青红皂白地规定再融资不得超过股本的20%,这等于是为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设置一个大障碍。

  8、问询函过于频繁随意。交易所对企业资产重组没完没了地发问询函,刨根究底,追溯细节,逼上市公司泄露后续重组动作机密,令许多上市公司哭笑不得。

  9、用行政命令干扰企业经营。如称上市公司10送30是全世界没有的,都要受到严厉监管,却被百度、苹果、腾讯的拆细“打脸”。

  10、管涨不管跌。个股涨20%就发异常波动公告,而跌20%却视而不见。

  二、市场延续旧思路屡炒屡败。

  对以上股市的生态变化,由于多数机构、游资和中小投资者没有及时反应,仍延续过去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因而今年以来一再遭到惨重的失败。

  早先,凡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市场就会对该个股抢权,并在除权后再填权。所以,高科技小盘股的高送转,是投资者获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但是,因高送转往往捆绑大小非减持,便使高送转的利好迅速变味。比如易事特,不久前在60元时搞过10送30,除权价15.3元。但是仅仅一个月,股价就跌到了9.24元,跌幅高达40%,原因就因为后续有大小非减持。

  又如赢时胜,也宣布10送30,但是同时公告董事长、总经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各减持不超过400万股股票,总共将套现8.52亿,股价遂从101.7元,跌到了32元左右,跌幅70.31%,公司不得不修改方案。

  于是如今,很少在有人敢对高送转抱有奢望了。

  从春节后到3月中旬,市场最大的热点是炒次新股,涌现了张家港行白银有色数据港万里马四只领头羊,股价扶摇直上,似乎次新股就是稳盈不赔的金股。

  但是,由于它们遭到管理层的停牌核查,游资不计成本地出逃,短短的一个月不到,这4只领头羊的跌幅就超40%,相当于遭到了一次小股灾。

  恶炒雄安概念,更是市场的一次集体犯错。

  自从中央开发雄安新区的决定发布后,从清明长假后第一天起,市场就在恶炒“雄安概念股”上集体犯错。不妨看看恶炒“雄安概念股”13天后的结果:华夏幸福从48.3元—34.21元,跌幅29.2%;金隅股份从9.08元—6.84元,跌幅24.7%;冀东水泥从24.72元—18.9元,跌幅23.5%;京汉股份从24.49元—19.09元,跌幅22.2%;保变电气从12.54元—9.14元,跌幅27.12%;巨力索具从13.79元—10.02元,跌幅27%;银龙股份从27.97元—20.42元,跌幅27%;乐凯胶片从19.98—15.8元,跌幅21%;韩建河山从29.94元—22.69元,跌幅24.4%;首创股份从8.33元—6.32元,跌幅24%;先河环保从33.13元—26.47元,跌幅21.3%;天津港从18.76元—13.92元,跌幅25.8%;廊坊发展从29.28元—19.15元,跌幅34.6%。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如此巨大的跌幅是在5、6天内完成的,中小投资者像不问地段、不问环境、不问价格、不实地看房的情况下抢购房子一样买进了“雄安概念股”,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恶炒雄安概念惨遭重大失败再次向市场敲响了警钟,恶炒概念尤其是恶炒虚构的概念之路走不通。

  三、从外生成长性中找出路。

  市场一次又一次炒概念失败,让很多人失去了方向,感到盈利越来越困难。

  有人萌生退意,但有人找到了盈利的新途径:买消费股、买品牌股、买茅台为代表的酒类股、买云南白药片仔癀为代表的中药股。

  确实,由于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思路上凝聚共识,纷纷调仓换股,终于使茅台创出了420元的历史新高,市值达到5275亿,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酒类股。于是,便有人叫喊,茅台股价可涨到600元。

  我认为,这里同样有陷阱。试想:一个国家的股市最高价的股不是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高科技股,如美国的思科、微软、苹果、沃尔玛、特斯拉、facebook等,而是白酒股,并且大有全国股民都去“喝酒吃药”之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股市的悲哀。

  再说,茅台这么高的股价,这么大的市值,市盈率高达32倍,每股只派6.7元红利,只相当于一年期的银行利率。请问,这还有多少投资价值的空间?不能忽视其涨幅过大、股价过高以及泡沫的风险!

  我更倾向于到外生成长性的个股中去寻找机会。国资改革、资产重组也许更可依赖。因为,在所有的市场热点都熄灭时,按全球股市和中国股市惯例,最有魅力、最激发人气、最能持久的热点是购并重组、资产重组。

  中国股市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以及未来也概莫能外。并且,国资改革、购并重组还是中国股市独有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在过去几个月对忽悠式重组进行遏制并订立了新规后,最近,从证监会主席到交易所,态度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强调“主板要支持购并重组、国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因此,这个热点尤其值得期待,也许是扭转大盘的一个契机。(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高送转的是与非
  ■申万宏源证券
  有关上市公司高送转的问题,最近讨论比较多。作为资本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其作用如何、效果怎样,的确是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所谓高送转,是指上市公司在进行年度分配时,实施高比例送股及公积金转增股本。前者在本质上是一种利润再投资,后者则属于财务结构的调整,即将公司通过不同形式积累起来的公积金转为股本。应该说,实行高送转不会改变企业本身的投资价值,在形式上更多是一种变3X10为10X3的数字游戏。不过,实行了高送转以后,公司股票的价格会有明显的降低,这样有利于吸引资产规模较小的投资者参与。同时公司股本扩大以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也因为这样,尽管大家都知道高送转并不会提高公司的估值水平,但大都对此予以认同。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就不一定高送转了,在海外市场,通常以拆细、折股这种形式来进行。所谓的拆细,就是调整面值,譬如将10元面值改为1元,这样就相当于10股变成了100股。而折股则类似于转增,譬如将原来的1股折成5股,这样虽然不改变面值,但1股股票变成了5股。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经过这样的拆细或折股操作以后,相关公司的股价一般都会有所上涨。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过这样的例子,1992年年底,沪市上市公司集体进行了一次拆细,面值由原来的10元改为1元,同期股市也从400多点迅速上涨到了1500多点。虽然不能说上涨就是因为搞了拆细,但显然拆细操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毕竟,因为拆细后股价低了,投资者也就增加了,操作也踊跃起来。应该承认,有的时候一项属于技术性的变革,确实能够引发一轮行情。

  但是,长期以来在境内市场上,高送转被用来诱导乃至操纵股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由于高送转所带来上涨效应很明显,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都有意用好这一手段。而一些资金在刻意炒高公司股票后,也会千方百计地推动上市公司进行高送转,以达到进一步拉高股价、顺利出货的目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还有一些有条件获得内幕消息的人,在公司高送转消息公布之前就抢先进行布局,在消息公布后则高位出货。这种利用内幕信息获利的不法行为,严重侵犯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股市的“三公”原则,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很多投资者都十分不满一些公司股价突然大幅上涨,最后谜底揭开是因为有高送转,但是客观上这种现象又是每年都在发生。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确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最近,管理层明确表示,反对脱离实际的高送转,并且要打击利用高送转进行股价操纵的行为。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在高送转中所存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无疑,这对于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有积极意义的。打击借高送转所进行的不法行为,是为了让市场更加规范地运行,同时也避免让中小投资者受到误导、遭受不应该有的损失。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符合条件,确实有实际需求的合理高送转,也并不是一概禁止,事实上这类操作现在也是存在的。这里的问题是,首先它必须是规范的,其次也是真正有必要的。作为上市公司,它的股东大会应该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高送转,但这一切都必须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如果将其用来迎合炒高股价的需求,那么显然在方向上是存在问题的,应该予以制止。换言之,高送转本身没有好坏,用好了有正面作用,滥用乃至用来操纵股价,那么就要予以否定。(金融投资报)



  谢荣兴:喝酒吃药无非也是套路
  价值投资任何
  时候都并不反对见好就收。“喝酒吃药”也得讲规则,懂节制,知所进,也知所退。否则,一不小心喝高了,或用药过了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价值投资不价值投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选股之外,无论什么时候及什么价位的买入和卖出,也都不是没有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某种玄机的。就此而言,“喝酒吃药”的吃香不吃香,无非也是一种套路,一种让人迷让人醉让人看不清方向的套路。

  根据刘姝威的说法,2015年初曾建议学生用家里给的5万元全部购买贵州茅台股票。该学生以144元的价格购买了贵州茅台股票,经历2015年股灾,现在贵州茅台的股价415元。可是,从贵州茅台的走势图不难知道,贵州茅台自2015年以来就没有出现过低于166元的股价。也就是说,刘姝威在这里的说法不是时间上记错了就是对买入的价位说错了。不过,如果不是过于具体地去对号入座的话,关键不在于她所说买入时间和买入价位的错不错,而在于她说的价值投资的道理有没有太大的原则性错误。

  即使像贵州茅台这样的所谓优质股票,投资者对于应该在什么时候买入和什么价位买入,可能不可能什么都不问,而不顾三七二十一地只管傻傻地买入的呢?比如说,当贵州茅台已经涨到415元及以上的时候,投资者究竟是该买入还是卖出呢?对此,刘姝威没有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盘面显示,一些先期持有贵州茅台的机构投资者其实在这时候已经开始在卖出了。而这时候如果还有傻傻的散户听了刘姝威的话去买入这已经高达415元以上的贵州茅台的话,岂不是就有点像击鼓传花一样,做了为他人接棒的冤大头了吗?这难道还能说什么“只要持有优质股票,投资者不必在意股指的波动”吗?

  不过,有一些机构当初买入贵州茅台也许并不是为了所谓的价值投资,而只是为了满足其打新所需要的股票存量条件而进行的必要配置。而在实现了其打新收益和存量股票价值提升的“双丰收”之后,即使单单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考量,为未来的继续打新去重新考虑换一个也许具有更靠得住的价值提升空间的存量股票,应该也不失为一种比较稳妥的防御措施。

  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从来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更没有只赚不赔的所谓价值投资。所以,再好的价值投资也不能只讲一点论,一味地只知进攻,而不识防御。正如价值投资不见得就是“喝酒吃药”的一统天下一样,“喝酒吃药”也不等于就是价值投资。再说,价值投资任何时候都并不反对见好就收。“喝酒吃药”也得讲规则,懂节制,知所进,也知所退。否则,一不小心喝高了,或用药过了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值得注意的是,《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不过,确定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只是顾头而不顾腚的“鸵鸟政策”,对于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和对待价值投资就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至少对于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以5万元买贵州茅台为例,即使当初或还能买上个两手多一点,现在已经只能买一手了。而一旦股价下跌,满仓买入的风险和半仓甚至远不满半仓的风险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在风险承受能力上的真正实质性的不同。

  在笔者看来,如果根本就不顾“鸡飞蛋打”的风险,让根本就没有什么风险承受能力的普通投资者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那就不叫价值投资,而是与赌博无异的不折不扣的价值投机,这显然是根本就不值得提倡,也不应该提倡的。而这种一点也不注意为普通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考虑的事情,为什么还总是被作为所谓的价值投资示范案例,套路一般地一再地出现在我们的舆论场所,甚至某些有着非同一般影响力的公众性人物口中?这岂不也就像“喝酒吃药”一样,让人在迷醉之余,无法不感受到一种非同一般的后怕吗?!(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谩骂如潮的刘士余能挺住吗?
  作为涉及1亿多
  投资人的公开市场,出言确实要慎之又慎,监管者最好还是多做少说,看准了再说;否则,市场再无情地下跌,恐怕谁也挺不住。

  随着监管趋严,股市下跌,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真真切切地尝到了谩骂如潮的滋味。

  有撰文痛批刘氏“法外乱政”的,有实名举报其“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更有用图像、视频进行人身攻击的……反正,1亿多股民几乎个个都看到了。

  说实在的,股市跌了,股民朋友辛辛苦苦投资的那点小钱缩水了,监管者向来都是“出气”的第一目标。因为股市是集合竞价,输掉者根本找不到赢钱人在哪,而监管者尤其是证监会主席却有名有姓的“杵”在那儿;“杵”着也罢了,还隔三差五地点名“抓妖”,不找你找谁去?

  正因为如此,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称这是坐在火山口上。

  问题是,去年2月刘士余上任之初,提出“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这12字施政纲领时,各方面的印象似乎都不错。就在去年12月剑指“野蛮人收购”,今年2月称“要有计划的把一批对散户扒皮吸血的资本大鳄逮回来”,尽管说得很严厉,也是好评多于差评。

  对刘士余的责难主要源自两周前痛批“高转送”;一周前“喊话”交易所,称“监管是交易所的法定主业”,上交所处罚陈姓大佬炒作次新股清源股份,温州帮被关注,再加上雄安概念经爆炒后冲高回落,千亿游资匆忙撤离。“高送转”、次新股和雄安概念三大热门板块齐跌,终于酿成本周沪指下跌2.25%,创出今年以来最大周跌幅。

  概言之,刘士余挨骂,主要原因就是股市跌。因为在4月8日痛批高送转之前,股指达到近期高点3295点,刘士余一“痛批”、二“喊话”,股指跌了一百多点。特别是本周3000只交易股票,仅400只上涨,8-9成个股翻绿,最惨烈的一周跌去30-40%。如果刘士余不批不喊,会有这个局面吗?

  但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冷静地想想,次新股、高送转、雄安概念,莫非真的要把这三大板块炒上天?次新股不用说了,PE高达上百倍,相信能刀口舔血的,散户们大多没这能耐。那雄安概念,规划图纸都还没呢,有水泥钢材什么事?随便举一个例子,被誉为雄安概念龙头的华夏幸福,说公司在雄安新区有近500平方公里土地,改革开放前的上海市区才141平方公里,一个民营地产公司居然拥有3个多上海,这可能吗?哪级政府有这么大的批地权力?至于高送转,真的是数字游戏,笔者从来不以为然。

  那么,刘士余“痛批”“喊话”之后涨的那些股票呢?譬如说本周涨了12%的海康威视,去年年报盈利增26%,今年一季报再增29%,主营安防视屏等高科技产品,目前市盈率30多倍,汇金、社保等都是十大流通股东;再如本周上涨6.88%的上汽集团,目前市盈率还不到10倍;类似的白马股还有很多很多。不是说中国股市要同国际接轨吗?买白马股就是国际惯例之一,为什么A股市场稍稍打破一下炒小炒新炒概念的顽症,白马股刚刚有一点春天的气息,就要作为证监会主席的罪证来加以声讨呢?

  证监会全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绝对是证监会的主业。证券法同样规定交易所具有“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以及“为组织公平的集中交易提供保障”的职能,证券法第115条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实行实时监控”,老实说,像上文陈姓大佬操纵次新股,罚他停止交易3个月还是轻的。

  在笔者看来,刘士余上任以来的监管动作,似乎并无违法乱政之处。问题在于,第一,刘氏的“吃相”有点难看,你依法监管就是,何必动不动用动物做比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一个镜头,检察官刘华华骂腐败分子刘新建是“赵家的狗”,不是被刘新建抗议不得不道歉了吗?第二,作为涉及1亿多投资人的公开市场,出言确实要慎之又慎,监管者最好还是多做少说,看准了再说;否则,市场再无情地下跌,恐怕谁也挺不住。

  对不起,刘主席,冒犯啦!

  在笔者行将结束此文之时,传来了证监会对深交所发审监管部总监、前发审委委员冯小树的处罚决定:冯小树涉嫌违法买卖股票,获利2.48亿元,处罚决定仅仅是没收违法所得2.48亿元,并处以2.51亿元罚款。同时,对冯小树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顶格处罚不是非法获利的1-5倍吗?为什么冯某只罚1倍,还称之为“顶格”?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内部人从严监管,才是依法监管的重中之重。(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按住大盘 炒啥打啥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股市热炒啥、监管就棒喝啥,将一个个热点打趴下为止。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近的,4月以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概念股拔地而起,在连续拉出N个涨停板之后,上周,这些幸福来得很突然的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地同一天停牌,本周又不约而同地同一天复牌,一个热炒的板块偃旗息鼓。

  对于这样的炒作,管理层看不下去了。这毫无疑问,如同对雄安地区遏制炒作房地产一样,遏制雄安概念股的炒作,道理都差不多的。雄安又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如此炒高,大家都想赚快钱,岂不添乱。问题是这把快速炒作的行情,究竟是谁赚了钱?

  以两个最典型的雄安概念股为例吧,看看金隅股份华夏幸福的走势。在雄安题材出现前,这两个股票一直趴在那儿,其走势与大盘走势高度重合。而在雄安开发消息一出现,这走势如同新股上市,直接封死涨停,在接下来的走势中,连续涨停,每天的成交量也就几十万股,而封死涨停的量有几千万股甚至上亿股,这种行情走势与中小投资者无缘,而到第七个涨停时,涨停板打开,这种走势就是:想买买不到,能买到就吃套,所以别看雄安走势是如此的光鲜和恢弘,这与投资大众真没什么关系,中小投资者别说吃肉,连肉汤都喝不了。那么谁是这把行情的得益者呢?

  最大的得益者应该是消息出台前买入者,当然这种持仓者分两部分,一种是长线持有此类股票者,没想到天上掉下个大馅饼,撞上好运了;另一类是消息出台前突击买入者,并非买入者都是内幕交易者,但内幕交易者肯定在突击买入者里面,这才是监管的重点。至于市场炒作博取短线的游资,他们实际上就是一帮火中取栗的差价博弈者。看看这些个股连拉涨停的走势,与新股上市有什么区别?巨量封盘,N个涨停,打开涨停之后就看各自的运气了,这批资金快进快出,不拖泥带水,他们将雄安概念股当新股炒了,这不就是同一批主力吗?

  当下市场,二级市场的炒作面临着严格的监管,但是刚上市的新股炒作依然火爆,正因为如此火爆炒作,使新股有了财富效应,尽管新股的中签率低到中彩票的程度,无论是网下申购和网上申购使得无数人处于“万一中了呢”而天天练傻,这样的市况也使得新股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销售势头,而新股的炒作就似乎成了冒险者的乐园,这样的势头也许要维持到新股“堰塞湖”彻底疏解之时,而未来留给二级市场的无疑是一地鸡毛。

  本周上证指数击穿了3190点的半年线,至此,一年以内的短期均线全部被击穿,市场的3200至3301点的箱体整理最终以向下突破而告终。当下市场是一级市场热,二级市场冷,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日,市场还需要以时间换取空间。关键是这个时间要多长?从现在监管动向看,按住二级市场似乎成了基调,炒啥打啥,今年的二、三季度也许就是这样的节奏,到第四季度市场可能会反转。(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过度监管不利市场健康发展
  监管是很有必要的,在合理监管模式下,能够规范市场正常运行秩序。但监管力度大小,仍需充分考虑到市场承受能力,过度监管反而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监管趋严,这是近期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受此影响,颇具赚钱效应的概念股炒作,瞬间熄火,配合期间的个股“闪崩”现象,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

  实际上,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指数自高位下跌100余点,跌幅仅有4%左右,但个股跌幅却相当凶猛,短期内跌幅超过30%的股票为数不少。由此可见,对于近期的市场行情,基本上呈现出“指数阴跌,个股暴跌”的格局。

  从雄安概念股的受阻,到次新股的受压,再到高送转股的受挫,这系列的监管动作,直接让支撑市场做多热情的概念题材股快速熄火。紧随其后的,则是抛压的加剧,个股的接连下挫,市场赚钱效应瞬间熄灭,让本将面临向上突破的指数,再度重返低迷的运行状态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银监会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拟防控银行业的风险问题,而管理层加快对部分专户通道的清理,却加剧了部分资金抛售的意愿。除此以外,还对部分区域特征明显,或异常交易等行为加大了监管,而以温州帮为主导的资金,也由此受到了冲击。在此期间,个股“闪崩”的情况时有发生。

  监管重拳出击,对市场中长期健康发展扫除了障碍,但对短期市场的冲击还是比较显著的。可以这样理解,当前场外资金迟迟不敢大举抄底布局,或许仍对监管政策的不定时出炉心存担忧;而监管的松紧程度,也将会影响到未来场外资金抄底的意愿,同时影响到未来A股市场的运行趋势。

  当下,A股市场进入到“严监管”模式,整个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确实,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在严监管高压之下,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而短期投机,异常交易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减缓。

  对于本不太成熟的A股市场,监管是很有必要的,在合理的监管模式下,能够规范市场正常运行秩序。但监管力度的大小,仍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过度监管及无监管状态,反而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或许,对于监管力度的衡量,确实考验到监管者的治市智慧。

  目前,A股市场仍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而新增流动性的涌入预期,却视乎市场是否存在持续性的赚钱效应,以及监管态度的变化等因素。换言之,在当前本已缺乏持续性赚钱效应的市场环境下,继续强化监管力度,强化高送转方案的问询及加速对热门品种的熄火,则场外资金的抄底意愿,也可能会大打折扣。或许,对于大资金大机构而言,它们宁愿等到监管政策趋于稳定,市场炒作泡沫压制到冰点后,再行抉择。

  不可否认,严监管的模式,利于股市的长远性健康发展。但在严监管过程中,更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问题,而个股“闪崩”对投资者的伤害,还是非常明显的。与此同时,更需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完善,让完善的《证券法》为股市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功成不必在我 注册制生米变成熟饭
  说话是门艺术。

  有些话说早了,没事;有些话说晚了,没事;有些话正当时,但是,说了就是事,所以不如不说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叫时宜。

  没有办法的办法。

  眼看时间进入4月下旬,《证券法》修改正式进入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各路大咖议论纷纷,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很好,此时此刻,说轻说重都不要紧,广开言路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一旦完成修订再说三道四,一来晚了,二来就是添乱,三来也成了没事找事。

  注册制同样是回避不了的话题。

  因为《证券法》修改有个过程,又因为管理层急于推进注册制,所以即便在股灾发生之后,人大常委会依然有个授权,授权国务院在两年之内推进注册制改革;尽管刘士余上任之后把这个授权解释为人大是许可国务院推进注册制的研究而不是实施,但是毕竟时间是有节点的,授权是在2015年底作出的,现在将近一年半,还有半年的时间,阶段性成果如何恐怕也是要报告人大常委会的,干或者不干,如何干,修法就可以了还是要继续授权,必须有个说法,毕竟注册制是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的,不是个技术性的规范,而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规则性的制度建设,不是小事而是大事。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注册制本身无所谓利好利空,牛市说不上利好,但是熊市必定是利空,2015年上半年市场情绪亢奋,没有人把注册制当回事;但是下半年股灾,注册制就成为替罪羊。股市上很多事情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人多嘴杂,利令智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市场就是这么个集合体,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他可以不仁,你不能不义,事缓则圆。

  刘士余把握住了市场的心理,而对策就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间,生米做成了熟饭。

  IPO,大牛市的2015年一共是219家,融资是1586亿;而大熊市的2016年一共是227家,融资是1504亿,大熊市的IPO超过了大牛市的IPO,证明什么?

  IPO不是股市的牛熊因素!

  所以,倒推回来,不管牛市还是熊市,IPO就是IPO,IPO毁不了牛市,停止IPO也救不了熊市。

  结论就是,指数涨跌归指数涨跌,IPO该怎么发还是怎么发。

  所以,才会有上交所发行中心的执行经理顾斌的言论,按照去年的最高速度发行,每月大概有50家上市,每星期有10家,即便按2016年11、12月的速度,今年预计IPO突破500家,融资超过3000亿。

  一年500家,这个数字几乎是去年的一倍,IPO的堰塞湖不过600-700家,一年之中可望全部解决,表面上看非常怕人,但是融资额3000亿和定向增发1.5万亿比和大股东减持5000亿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前提是小巫和大巫不可并存,否则,小巫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点,刘士余是明白人,他明白自己要什么,他要的是IPO为拟上市公司雪中送炭,而不是已经上市公司定增的锦上添花,权威人士给股市的定位就是融资,看清楚是融资而不是再融资!一句话,收紧定增的这个利益输送渠道够IPO 5年的发行!IPO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往大了说是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支持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往小了说是平衡市场需求、平抑股价泡沫和降低金融风险,一举三得,刘士余何乐而不为?

  注册制不就是这个结果吗?

  现在的IPO是不叫注册制的注册制,发行模式叫什么不重要,谁审不重要,审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短期对市场的冲击和长期市场的压力能否平衡,指数能够平稳。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让我们以此和刘士余共勉吧。(.华.夏.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