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李志林:正视3月市场变化4月行情仍值得期待
贺宛男:大行营收下滑 股价何以走强
黄湘源:成长永远是资本市场主旋律
郭施亮:A股最容易赚钱的地方悬了
应健中:又多了支圈钱的队伍
桂浩明:避免乌龙指的最好方式是提高流动性
水皮:“资金荒”如期而至 MSCI那都不叫事
李志林:正视3月市场变化4月行情仍值得期待
1月份大盘涨1.79%、2月份涨2.61%。3月份股市热闹非凡,大盘指数却跌了0.59%,创业板跌了1.04%。可以说,有人欢喜有人忧。归根结底,是市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所致。
1、行政化管理色彩越来越浓。
过去26年多,中国股市虽然大起大落,跌多涨少熊长牛短,但基本上还算是一个富有活力、有效率的市场。
然而,自3月以来,很多投资者感到越来越难做,行政化特征不断强化。例如,不准炒高送转股。凡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交易所的问询函就紧随而来,询问:为什么要高送转?今后业绩能否跟上?半年内有无大小非减持计划?导致近期次新股和创业板大跌。
又如,重组从严,尤其严控借壳。三爱富推出由央企重组的国改方案,并经上海国资委和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却因交易所的两次问询函,至今已停牌近11个月未能复牌。
再如,不准炒题材概念股,使题材股大跌。又如,不准搞跨界购并,使民营企业转型方案频频流产,纷纷终止重组,复牌后股价大跌。
还有,对地方国资委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价格也要管。上海电气就因交易所对国资部门注入土地的价格有质疑,至今未能复牌。
久而久之,交易所这个原本属于市场化的企业,竟成了法力无边的第二证监会,监管的范围大大超出了监管交易和财务报表的职能,延伸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及国资主管部门的资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因而使最具市场活力的国资改革和资产重组,目前处于停顿状态。
人们不禁要问:跨界购并不可以搞、借壳重组不可以搞、重组要严审,那么是否意味着传统产业不能转型升级,而只能等死?是否意味着国务院国资委国资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做大做强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清理退出一批”,都要被证监会的重组新规卡死?
李克强总理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去行政化”“去审批”,自贸区的特色就是“负面清单管理”,只要法律法规上没有禁止的就都可以做,为什么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市场,却反而要加强行政化管制了呢?
2、喜新厌旧,炒次新股。
由于新股发行节奏越来越快,同时新股上市一年内没有大小非减持之忧,且有高送转预期,这就迫使市场格局和交易模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弃老股,迎新股,炒次新。并且,不仅是将主板的老股包括大盘蓝筹股边缘化,而且也弃中小盘和创业板老股。
人们一定发现,3月份次新股普遍涨了40%以上。次新股的领头羊有4个。一是张家港行、二是白银有色、三是数据港、四是万里马。
次新股领头羊巨大的暴富效应,吸引了场内外大量的资金以及调仓换股资金奋勇追捧,大有“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之势。并且,3月份确实是炒次新股的人获利最多,受益面最大。而监管却显得苍白无力!主力机构终于在周四、周五高位杀跌,疯狂出货导致大盘暴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绝大多数老股却成了调仓的对象,股价跌跌不休。
3、大小非减持,沉重打击了中小创的昔日领头羊。
最典型的例子是创业板四大权重股和长时间的领头羊的沉沦。
东方财富网:最高价102元,除权价57元,现价14.98元,跌幅73.7%。乐视网:最高价179元,除权价90元,现价32元,跌幅64.5%。掌趣科技:最高价77元,除权价23.5元,现价8.8元,跌幅62%。网宿科技:最高价141元,除权价76.5元,现价40.5元,跌幅47.1%。
曾几何时,这四个创业板的权重股,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遭到多少资金的追捧,而如今,却输得惨不忍睹。
其元凶是大小非无序、过度、违规减持。而管理层在加强行政化管理时,却偏偏疏漏了这项规范,没有尽早地推出大小非减持新规,切实保护中长投资者的利益。
4、打着政策旗号的板块和个股可以大炒特炒、畅行无阻。
3月份股市最亮丽的风景线,非“一带一路”概念股莫属。最先启动的是水泥板块,以地处新疆的天山股份、青松建化、祁连山为代表。随后,带动了以建设机械为代表的机械板块,以西部建设为代表的建筑建材板块,以及所有的港口股,再延伸到所有的电力股,都在短期内以连续涨停的方式爆发。
其中最典型的是天山股份,从7.47元起步,只用了34个交易日,就涨到18.4元,涨幅高达146%。另一个是西部建设,从10.98元起步,只用了9个交易日,就涨到22.10元,涨幅高达111%。
当前,无论是从国内环境,还是从国际格局来看,“一带一路”都处在加速推进期,伴随着未来“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走向纵深,将会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中来,对于逐步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未来存在更多机遇。
但追逐一带一路概念,也切忌高位追涨,当以调整充分后,逢低适度介入为宜。
5、4月行情仍值得期待。
面对3月市场的四大变化,令很多价值投资者、理性投资者甚感困惑和迷茫。其实,对股市、对热点板块、对热门个股的投资,应该是要讲价值的。启动之初,可以及时追涨。但当群情激昂、家喻户晓时,就要冷静理智,宁可放弃也不冲动。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对涨幅巨大、见顶回落、放量杀跌的热门股,犹如高空中跌落的尖刀,不能轻易去接!
股市中也没有只跌不涨的板块和股票,跌多了、跌久了,就必然会涨。关键是要有好的心态,保持信心和耐心!
随着次新股和一带一路概念股的阶段性退潮,至少需要几周的调整。这样,清明长假后,市场就需要培育新的热点,来带领大盘逐步收复3283点的失地。
上海国资改革股从去年11月调整至今,多数跌回原地,甚至更低,具备了再启动的条件。城投控股周五分拆复牌,上海环境以新股面目上市,首日涨44%。后市若能持续涨停,对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会有提振作用。另外央企混改、军工和PPP概念、业绩优估值低的银行股和消费类股,以及受振兴东北政策倾斜的重大资产重组的ST股等,能否接棒也值得关注。
虽然大盘已连续两天跌破多头市场的标志线——五周均线,但周五收3222点,离五周均线3232点只差10点。预计长假后有望收复。只要五周均线并未失守三天,那么,多头市场形态便没有遭到破坏。
由于第一季度月线为2阳一阴,从3103--3222点,仅涨了3.8%,所以,春生行情还没有完,4月份仍值得期待!(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大行营收下滑 股价何以走强
大行资产质量不
再下滑的最大功臣,就是房地产。其实,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奇迹性地增长31.5%,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倍,靠的又何尝不是房地产这位大功臣呢!
截止3月31日,除中国银行外,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等国有四大行2016年报已全部出齐。
颇值得关注的是,四大行营业收入集体下滑。其中工行下降3.12%,建行下降0.02%,交行下降0.36%,农行降幅最大,达5.62%。如此大行营收集体下滑的局面,上市以来从未见过。净利润方面,工、农、建、交增幅也分别仅0.4%、1.12%、1.86%和1.03%。
然而,引人瞩目的是,年报公布后,包括四大行在内的银行股股价却集体走强。今年以来,大行股价平均上涨10%,远远高于上证指数约3.83%的涨幅。
业绩不佳,股价上扬,其中包含着怎样的信息?
营收下降,主要是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明显下滑。如建行去年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减少近400亿元,降幅为8.73%;农行、工行降幅也分别在8.7%和7.1%。利息收入历来是大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利息收入减少,利润自然要受影响;而且,息差收窄的趋势还将持续。
既然如此,股价又为什么持续走强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经历了过去两年不良资产的集中爆发后,国有大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
我们简单看一下数据(见表一)。
2013-2015年是大行不良率增长最快的年份,到了2016年,增长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建行还从1.58%降至1.52%;农行、交行也仅增长1-2个基点。
与此同时,拨备急速下降的势头也大为缓和(见表二)。
除了工行在监管红线(150%)之外,其他都在监管红线之上。
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最怕的就是利润看起来在增长,但不良率却不断上升,拨备覆盖率又不断下降。试想,工、农、中、建四大行资产规模都在20万亿上下,其中一半左右为贷款,若以10万亿贷款计,1个点的不良贷款就是1000亿。前两年基本每年增加0.3-0.4个点,即300-400亿的利润属于“未计提的隐性坏账”;就拿盈利最高的工行来说,也就2700亿元,怎么“藏”得起300-400亿的“隐性坏账”呢?
问题是,不良率每年上升0.3-0.4个点的势头,2016年是怎么遏制住的?
从大行的报表看,靠的主要是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住房按揭贷款增长迅猛。
如建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幅达29.26%;工行、农行、交行的按揭贷款增幅也分别达28.8%、27.45%和22.5%。按揭贷款余额最高的建行为3.59万亿元,占该行贷款总余额11.49万亿的31%。
写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大行资产质量不再下滑的最大功臣,原来就是房地产。
其实,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奇迹性地增长31.5%,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倍,靠的又何尝不是房地产这位大功臣呢!
表一不良率%年份2013 2014 2015 2016工商银行0.94 1.13 1.5 1.62建设银行0.99 1.19 1.58 1.52农业银行1.22 1.54 2.37 2.39交通银行1.05 1.25 1.51 1.52表二拨备覆盖率%年份2013 2014 2015 2016工商银行257.19 206.9 156.34136.14建设银行268.22 222.33 150.99150.36农业银行184.87 177.7 172.73 170交通银行213.65 178.88 155.57 150.5(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成长永远是资本市场主旋律
次新股行情近期或
没有什么大戏,但只要真正具有内在成长性潜质,总有一飞冲天的机会。证监会新规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对次新股的过度投机性炒作,而非禁锢对成长性的价值发现。
次新股炒作遭遇滑铁卢,是不是意味着崇尚成长性题材的投资理念也需要改辕易辙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次新股炒作历来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其成长性题材丰富,加上刚上市不久盘子还比较小,具有股本扩张潜力、上方无套牢盘等优势,因此不难炒出超级大牛股来。这本来应该说也还是符合炒股就是炒成长性的投资理念的。可是,在逢新必炒,新股价格一上市就被炒得很高的情况下,次新股炒作再来个一波推高一波的“浪打浪”式的炒作,炒的就不是对成长性的价值发现和潜力挖掘,而是价值的透支了。
近期发行的新股越来越多,一发行就是十几二十来家,这对于消化七八百家的IPO排队现象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对于建立在“物以稀为贵”市场基础上的次新股炒作则显然是不利的。最近沪深交易所新推出的“资金前端控制制度体系”,对于交易单元抢筹不会有太大限制,但市场主力利用券商所提供的“抢板神器”和“VIP通道”对次新股进行连续封板的资金报单总额,势必不会再像此前那样得心应手了。次新股炒作生态环境的这一系列改变,虽然短时期内不免对过于疯狂的次新股炒作有所遏制,长期来看何尝不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方向性引导?在笔者看来,这对于引导市场从越来越疯狂地过度透支次新股成长性价值回到价值发现、价值挖掘和价值投资的正常轨道上来,无疑将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当然,如果以为只有次新股才有成长性,别的老股尤其是蓝筹股就没有成长性了,这不仅是一种偏见,也是一种误解。其实,一些老股包括某些蓝筹股之所以成为僵尸股,并不是它们没有业绩表现的机会,只不过其价值如果在此前的某个阶段特别是上市之初就被过度炒作透支了的话,重新再产生支撑得起其价值的成长性题材未免难上加难。那么,就像人老珠黄一样,很难再激发起人们一亲芳泽的兴趣,也是不奇怪的,这不能归咎于市场的喜新厌旧。
不过,成长性就其本质来说,与其说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命题,不如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时也命也,股票的成长性,大多并不是它在出娘胎的时候就带来的,而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发育和养成起来的。以中石油为例,虽然在上市的时候曾经号称亚洲最赚钱,在48元的价格极大地透支了其成长性的情况下,其股价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就是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了。不过,最近据中石油负责人说,其去年业绩虽然大幅下滑,但“一带一路”战略给其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极好的机遇。尽管信其言不如观其行,但他的说法对我们何尝不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启示。现在市场上热得正火的“一带一路”概念股,说到底,不也是一种成长性题材吗?大多数受到市场热捧的“一带一路”概念股,并不是因为他们现在的业绩就多么诱人,而更多地是其未来的成长性让人充满期待。“一带一路”如此,国企改革,重组兼并,甚至ST翻身,等等,何尝不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成长性不仅总是体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而且,机遇对于不论什么股票来说都是公平的,区别只在于有准备还是没准备而已。
成长是永远的主旋律。对于价值投资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按出身分类的唯成份论,真正有可能起作用的,只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和勇攀高峰的成长性逻辑。根正苗红的蓝筹股,尽管一直有人大力提携,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市场条件,照样难以时来运转。而对于具有高成长性的股票来说,虽然其一上市股价有的就已经表现为较高的市盈率,但是,如果其股价的波动性也远高于一般的股票,则无论是短炒一波就走,还是按兵不动长期持有,总是会有获得良好回报的机会。就此而言,成长性也许并不适合过度透支性的投机赌博,但是,也不怕高风险。次新股行情尽管近期或没有什么大戏,但只要真正具有内在的成长性潜质,或终究不怕没有一飞冲天的机会。毕竟,证监会新规的目的,只是为了遏制对次新股的过度投机性炒作,而并不是禁锢对成长性的价值发现、价值发掘和价值投资。次新股如此,其他成长性题材的炒作更是如此。(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A股最容易赚钱的地方悬了?
就目前而言,新股
依旧是A股市场中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但如果新股爆炒神话被打破,那么投资者申购新股的热情也会骤然降低,甚至不排除降低持股市值比例,从而进一步分流市场的存量资金。
近年来,随着股市波动率的持续降低,投资者深刻感受到A股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但有一个地方,却依旧是A股市场最容易赚钱的场所,那就是申购新股,中签后的丰厚收益。
2016年1月起,A股市场实施IPO新规模式,其核心在于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更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的形式。此后,其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掀起了全民打新的热潮,但在全民打新的背景下,新股中签率也会骤然下降,而投资者通过中签新股获得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也有所降低。
IPO新规模式结合市值配售形式进行,而投资者要想获得申购新股的资格,则需要具有一定数量的持股市值,且需要满足相应市场的日均持股市值的水平。由此一来,在新规模式下,投资者对蓝筹股的配置需求明显提升,同时也利于其申购新股的需求。
时下,A股市场仍然以存量资金为主导,随着股市波动率的骤降,赚钱效应缺乏持续性,股市表现也显得相对沉闷。在此环境下,投资者最容易赚钱的地方,往往就是申购新股;一旦中签,则将获得无风险高额投资回报。
由此一来,在存量资金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新股爆炒神话得以持续演绎。这一方面在于发行监管红线的约束,新股发行市盈率偏低,由此提升了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炒作空间;另一方面,则在于股市缺乏整体性大机会,市场资金都往新股渠道中跑,激活了新股的炒作热情。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少大资金大机构来说,它们花费了巨额的成本获取部分券商的专属交易通道,而后在此通道中申报买卖,大大提升了这类资金新股中签率,当然也会降低其余投资者申购新股的成功率,有违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对于这类专属交易通道,近期也有消息称,拟对相关交易单元当日买入申报金额实施总量控制的制度,并由此来降低申报资金的规模,进而降低其对新股爆炒的热度。值得一提的是,从周五上市的N沪环境走势来看,虽然该股属于上市首日的行情,但盘中也一度出现换手率大幅增加,单日成交量能破亿的表现,这也为新股爆炒表现起到了间接降温的影响。不过,这种举措,它可否会对新股爆炒起到持续性的降温效果,并由此打破A股市场新股爆炒的神话,仍需要继续观察。
事实上,现阶段的A股,仍然离不开以存量资金为主导的这一大环境,而股市缺乏整体持续性的赚钱效应,资金无处可逃,不少资金更热衷于依赖申购新股等投资途径,来获得资产保值的需求。
就目前而言,新股依旧是A股市场中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之一。但退一步来说,如果新股爆炒神话被打破,那么投资者申购新股的热情也会骤然降低,甚至不排除降低持股市值的比例,从而进一步分流市场的存量资金,这或许并非是市场希望看到的事情。
对市场而言,既要加快IPO堰塞湖的泄洪,持续发力股市融资的功能,又要维系股市一定的投资吸引力,提升股市的投资功能,以达到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长期存在的新股爆炒现象,未来拟降低其整体炒作空间,以不至于过快透支未来的盈利预期,但同时又要保持新股一定的投资活力、赚钱效应,否则新股诱惑力消失,却没有其他赚钱渠道,那么存量资金的加快分流,也将会对市场构成深刻性影响。(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又多了支圈钱的队伍
中国股市的IPO后续队伍越来越庞大,这个“堰塞湖”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谁都说不清楚。原来以为排队的700来家公司,结果发现每周进进出出,去年700来家,现在还是700来家。近期新三板成了IPO的增援部队,300多家公司开始进入上市辅导期。本周发现,IPO又杀出一支部队,中概股将借道IPO杀回老家来了!
前两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纷纷想转到A股来上市,当时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成功,看看当时世纪游轮的K线图,整一个抢钱的行情,A股中“钱多、人傻”,唤醒了在美国上市中概股的“速来”,那时市场炒壳之风盛行,那些小市值股票、ST股票、甚至于国资国企改革概念股都成了市场游资追逐的对象,那时市场博弈“360回归概念股”、“阿里巴巴概念股”,后来管理层对炒壳之风进行棒喝,再后来管理层释放了这样的信号:中概股在美国安心上市,这也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安心趴那儿吧,别老打A股的主意。
这市场变得真快,七转八转最终中概股还是直截了当地将要IPO了。本周,天津证监局披露了奇虎360公司的上市辅导公告,奇虎360已与华泰联合证券签订IPO并上市辅导协议。这意味着,备受瞩目的360回归A股进程将正式以IPO的形式开启。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中概股放弃了借壳回老家的路径,而直接采用IPO方式了。
与现在IPO的那些小公司比,未来回归的中概股公司那可都是见过世面的主儿,在海外市场经历过腥风血雨,也经历过浑水公司的浑水摸鱼,更经历过股价走势的跌宕起伏,现在回老家挂牌了,不折腾点新花样也说不过去。与现在IPO公司相比,接下来发行上市的公司盘子较大、持股的理念比较新、做事的套路也比国内土包子公司来得像样,所以,一旦这批中概股杀回A股,市场必有一番景象,也许这也是未来市场的热点,近几年来,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创造了财富效应的模板,这种模板能否在A股市场中重现,如是,那中国股市大牛市值得期待。
中国股市正在走向国际,无论是中概股回归还是国内企业络绎不绝赴海外上市,中国的投资者都逐渐地具有了国际眼光。近期,在香港上市的辽宁企业辉山乳业被浑水公司曝光后,股价一天之内被砍掉九成,面对如此惨状,市场立马感觉到,没有浑水那样搅局的A股市场是多么的幸福!其实,A股市场中像辉山乳业那样的公司比比皆是,那些IPO新秀中,很难找出不带病上市的,虚假的因素只是比例而言,100%造假的没有,一点不造假的也没有,多少比例就看企业良心和管理层的容忍度了。放到一个国际市场的大背景来看,企业走出去上市还是已经海外上市的公司现在“胡汉三”又要回来了,这都是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
不过,对A股市场而言,上市圈钱又多了一支队伍,这种股票供给侧的增加也给未来的股市增添了不小的压力吧。(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避免乌龙指的最好方式是提高流动性
■他山之石
发生在新三板某笔协议成交上的乌龙指事件,引起了市场各界的关注。这倒不仅仅在于误操作的一方瞬间损失了一大笔钱,更在于这一事件提示了这个没有涨跌停板制度的市场本身所存在的交易风险。于是乎,监管部门紧急行动,很快就对协议成交制度作出修改:设置上涨200%、下跌50%的交易限制。
众所周知,沪深股市曾经也没有涨跌停板制度,1994年底,作为当时稳定市场秩序、抑制过度投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始实行普通股票涨跌10%、ST股票涨跌5%的限制价格异常波动措施。20多年来,虽然也不时有人提出希望取消涨跌停板制度,但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音,也没有成为市场重点关注的事项。开设新三板以后,考虑到其交易活动存在“场外因素”,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认“场外因素”的合理性,因此在协议成交模式中,就没有设置涨跌停板制度。有人统计过,这些年来,大概有不到100家挂牌公司,其当天股价较前一个交易日上涨超过200%或下跌超过50%,这个比例不算高,所以一般认为在新三板的协议成交模式中设置相应的涨跌停板制度,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过来,它对于避免买卖双方的误操作,以及抑制操纵股价的行为,还是有着一定的作用。
不过,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涨跌停板制度是有缺陷的。这次在香港上市的辉山乳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一天之内股价暴跌85%。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因为没有涨跌停板制度,股票在下跌中还是维持了一定的流动性,可以让部分投资者得以出局。否则,如果有涨跌停板限制,恐怕很可能会出现多个“一字板”,这样投资者就不得不面对流动性丧失的风险,导致更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试图以限制股价波动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其结果往往是多方面的,虽然表面看市场稳定了,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这里需要着重探讨的,是在误操作情况下股价异常波动的应对问题。其实出现这种状况的概率通常不高,而且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加强后台监管等方式,可以使乌龙指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如果只是为了让偶尔出现的误操作所导致的市场风险达到有效的控制,而给整个交易设置涨跌停板制度,那么也许这个成本花得有点大。其实,要解决乌龙指交易,或者说异常交易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最好的办法是有效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因为买卖盘多了,股价就不太容易异常波动。发生在新三板上的乌龙指事件,之所以闹得很大,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股票的流动性太差,买卖盘中挂单很少,这样一笔不大的交易就可以引发股价的急剧震荡。而如果流动性好一些的话,至少局面不会如此极端。当然,还可以采取在偏离正常报价较远的情况出现时,设置发出预警信号等技术性措施,来提醒交易者谨慎下单。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提高流动性,有了相应的买卖盘,不但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同时也可以避免异常交易的出现。换言之,应该是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现在,新三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流动性不足,以致很多挂牌公司都在考虑“逃离”新三板。虽然有关部门也在想方设法,通过制度创新来化解流动性困局,而这个进程是应该好好加快的。乌龙指现象的出现,其实也是告诫人们要在改善新三板流动性上下大的功夫。设置涨跌停板制度,固然是有利于控制乌龙指风险,但在更广的视野上,这不一定是最佳的选项,因为提高流动性,让挂牌交易的股份能够为投资者买得进、卖得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金融投资报)
水皮:“资金荒”如期而至 MSCI那都不叫事
MSCI无疑是盆冷饭,但是即便是盆冷饭,大家炒起来也是乐此不疲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下雨天打孩子。
无聊。
为什么?
因为最新的消息表明,MSCI提出的最新方案是一个缩小化方案,或者说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个方案中入选的股票将从448只减少到169只,当然,建议纳入的只是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大盘股,而且有H股的A股还被排除在外,如此一来,A股在MSCI中国指数中的建议权重从3.7%降至1.7%,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权重从1%降至0.5%,指数的计算将以离岸人民币进行。
就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方案,所以无聊。
MSCI的全称是摩根斯坦利新兴市场指数,这是一个全球主要指数基金用于跟踪对标的指数。换句话讲,指数基金要根据权重配比合适的股票以反映相对指数的走势。对于A股而言,进入MSCI将会吸引更多的海外基金配置A股,进而扩大对A股的需求或者说是加大外资进入A股的力度。按原来的设想,这会带来约900亿-120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而现在规模越减越少,或许200亿美元都成问题,对于A股的影响已然今非昔比,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而更有意思的是,和每年大家重提MSCI就如同打鸡血相比,今年则是意兴阑珊。
真的是此一时,彼一时。
2015年前的市场,常规的日均交易量不过2000亿-3000亿左右,1000亿左右的美金还是个大数额,而现在A股的交易量动辄6000亿以上,最多达到2.5万亿,200亿美元无疑杯水车薪,一个小时的交易量而已,能激起什么浪花,我大A股股民难道连这点世面都没见过?MSCI没有必要吊我们胃口,再吊戏就过了,再吊就是自作多情,再吊就是把肉麻当有趣了。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MSCI全球指数中少了中国A股的权重本身是个问题,当然,暂时不接纳A股也不是大错,因为中外市场管控理念的确不一样,A股救市力量犹在,行政干预没有完全退场,国家队若隐若现,这个对境外基金的安全也构成疑问,事实就是如此,这么说并非左右逢源,而是左右为难,既然为难,那何必勉强?
A股的事情还得靠我们自己。
几乎是和MSCI的方案挂网同时,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开始刷屏,大意就是全球范围内宽松货币政策进入尾声阶段,特别指出的是,量化宽松催生资产泡沫,不过这不是预期的结果,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如此。
周小川讲的是大实话,从美联储结束QE开始到美联储加息,大家都知道飞机撒钱的时期过去了,周小川只不过把话讲透讲明讲白而已,不少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周的讲话让所谓的专家学者再也没了忽悠那些自欺欺人投资者的幌子,至于对A股意味什么,自己去琢磨,周小川是话中有话。
“水皮杂谈”早在去年底就提醒各位,资产荒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们马上进入资金荒时期,最近临近季末,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到了30%,不少人跪求资金但也未见四大行放水。并非偶然的是,港股上市的辉山乳业被曝资金链断裂,股价在债权人会议的第二天被打掉90%,半个小时蒸发300亿市值,套牢一堆金融机构,而港股再次扮演内地首富绞肉机的角色,随着M2从13%调整至12%甚至更低,可以想见资金会越来越紧,运用了高杠杆的机构又何以持续?辉山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这就叫去杠杆!没有代价的去杠杆是杠杆转移,真正去杠杆一定是残酷的,不是断臂就是割肉,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排除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MSCI,那都不叫事。
懒得多说。(.华.夏.时.报 .水.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