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核电业务上蒙受重大损失的日本制造企业东芝,正在经历着由此带来的一轮财务危机。据东芝日前公布的业绩预期显示,公司2016财年全年净利润将出现连续第三年亏损,亏损金额接近5000亿日元,且债务将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
巨额亏损的根源在于东芝的美国核电业务产生了7125亿日元亏损。为此,有报道称,东芝准备让子公司“美国西屋电气” 按照美国破产法11章的模式申请破产,以避免经济损失进一步扩大。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即联系了东芝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向其咨询东芝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方表示关于西屋电气拟申请破产的说法,并非东芝公开的消息,目前东芝并不知晓,对于西屋电气并没有其他的计划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东芝于日前发布公告称,决定将旗下的核心资产半导体业务予以剥离,成立一家名为“东芝存储公司”的独立子公司,并出售该子公司的半数股权,以图摆脱当下资不抵债的困境。对此,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有意接盘东芝半导体业务。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就目前来说,出售核心盈利资产着实能为公司融来一大笔钱,但以长远计,东芝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核电部门为财务告急主因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司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股本降至负1912亿日元。据了解,这已经是东芝连续第三年陷入亏损囹圄,为此,东芝公司董事长志贺重范已引咎辞职。
值得一提的是,东芝2016年11月曾预估,由于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对芯片需求增加,东芝半导体核心业务利润增长显著,有望助2016财年扭亏为盈,实现全年净利润约1450亿日元。但就目前东芝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半导体的盈利并未成功扭转局面。
让东芝最终面临严峻财务问题的“罪魁”是其一度倚重的核电业务。数据显示,2016财年前三财季,东芝预计将就美国核电业务计提7125亿日元的损失。也正是核电业务产生的巨大亏空,拖累了东芝的整体业绩。
为给核电业务止损,据外媒消息,东芝准备让其子公司“美国西屋电气”申请破产。即让西屋电气公司按照美国破产法11章的模式进行破产,从而为公司寻求破产保护,减少经济损失的持续扩大。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第一时间与东芝中国相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关于西屋电气拟申请破产的说法,并非东芝公开的消息,目前进展还不清楚。
据了解,西屋电气是世界著名的美国电工设备制造企业,曾在美国建立起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当时,寻求核电业务扩张的东芝看中了西屋电气的技术,并于2006年不惜耗费54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而这一收购价格已是西屋电气母公司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最初预期的三倍。
收购完成后,东芝核电事业一度受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的影响,核电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但东芝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
2015年,西屋电气以2.29亿美元收购了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的核工程业务。但天不遂人愿,收购交易完成之后,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就以该交易中的营运资本计算方法控告西屋电气。同时,因为美国的两家核电站项目延误超支,也将带来严重的商誉减记。
业内分析认为,正是这两笔收购案让东芝一步步走入了困局。对此,东芝在一份声明中承认,核电业务的亏损主要源于东芝和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之间悬而未决的争议。另外,东芝公司社长纲川智也在记者会上坦承,收购西屋电气的决定“不能说是正确的”。
断腕半导体业务弥补亏空
日前,东芝公布了董事会的决议内容,宣布由半导体事业所拆分成立的新公司,命名为“东芝存储 (Toshiba Memory) ”, 未来,东芝半导体事业将由 “东芝存储” 继承,而当前东芝副社长,也是东芝半导体部门主管成毛康雄将担任 “东芝存储” 的社长职位。
事实上,东芝于2017年1 月 27 日就曾宣布,以 NAND Flash 快闪内存为主的存储事业 ( 含 SSD 事业、不含影像感测器 ) 将分拆出去,进而成立一家半导体新公司。本次董事会上再次决定了半导体新公司的架构,并且宣布将出售该半导体新公司的过半股权,以引进外部资金。
东芝中国上述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为了东芝存储事业的发展,也为了东芝集团整体的财务体系尽快恢复,我们也在考虑通过出售存储事业的股份来引入外部资本等方案。”
对于半导体业务的股权如何出让,东芝内部一开始显得举棋不定。据悉,东芝当初打算只出售20%以下的股权,但第一次竞标的结果并未让人满意,筹措资金有限,难以充分改善资不抵债的困境,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将出售股权调高至50%。
要知道,半导体业务是东芝的主要盈利来源。闪存如今已取代机械式硬盘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而东芝又是全球仅次于三星电子的第二大闪存芯片制造商,且在IC Insights预测的2016全球前20半导体公司排名中,东芝也以出色的表现名列第九,此次出售半导体业务对东芝来说着实下了一番狠心。
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王艳辉表示,东芝现在承受最大的便是资金压力,出售半导体业务股权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融资手段,“其实,半导体业务的市场起伏比较大,而目前正好处于市场盈利的阶段,此时出售无疑会卖出一个好价格,对东芝利益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从东芝表露有意出售半导体业务之时,便引发市场上关于哪家企业会接盘的猜想。近日,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明确表露出竞标意图,称对于投资东芝很有信心,也表示鸿海旗下的富士康很有诚意。
日系家电企业优势不再
除了出售半导体业务,横跨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备、核电产业、家电业务等多个领域的东芝,早已开启了瘦身计划,陆续剥离了一些非核心业务,比如家电。
2015年底,东芝宣布减持与中国家电巨头TCL集团合资的液晶电视销售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从51%降至30%,相关业绩不再列入合并财务报表;2016年3月,东芝以约537亿日元的价格,将旗下白色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份转让给了中国美的集团。
许多消费者曾通过东芝的冰箱、洗衣机了解了这家企业的家电产品水平,但如今家电在该企业中的营收占比已经成式微之势。
目前东芝已经将公司业务集中在能源、社会基础设施、半导体存储三个板块,且这三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之和一度占据当期总营收的80%以上,相较之下,家电业务的营收占比显得很小。
实际上,东芝面临的境遇是许多老牌日本家电企业的一个缩影。由于制造成本高、资源急需进口等方面的掣肘,传统家电制造业的技术门槛及利润都在迅速降低,与此同时, 日本企业的盈利也开始面临挑战,并逐渐将目光转向能带来更多收益的新领域。
譬如索尼公司,曾经也是家电领域的一方霸主,如今正在向涵盖内容以及网络业务上的娱乐公司转型。但就其披露的2016年第三季财报来看,索尼的境况也并不是很好,其当季营业利润减少至7.96亿美元,降幅达54.3%。与此同时,受商誉减值9.62亿美元的影视业务影响,公司净利润下滑83.7%,仅为1.69亿美元。
而在日本家电企业中,唯一能够自产电视液晶面板的夏普,也因经营不善产生巨额亏损而卖身鸿海,成为其子公司。
对此,家电产业分析师梁振鹏指出,之所以日本家电企业逐渐褪去昔日辉煌,甚至将家电业务边缘化,主要是因为公司架构普遍比较臃肿,决策链条过长,对终端市场反应过缓,且日企一般不够重视软件内容,在向智能化转型和网络化转型中全面落后了。
东芝卖身记
2017年2月
由于核电业务亏损,东芝决定将旗下的核心资产半导体业务予以剥离,成立一家名为“东芝存储公司”的独立子公司并出售半数股权。
2016年6月
美的以514亿日元正式完成对东芝家电80.1%股权的收购。
2015年12月
东芝把其在印尼的电视机工厂和洗衣机制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筑资产,以约30亿日元价格卖给了创维。
2015年12月
索尼以190亿日元收购东芝图像传感器业务。
2014年5月
TCL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惠州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收购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21%股权,增持后TCL的持股比例上升至70%。
(原标题:核电亏损资不抵债 东芝宣布剥离核心业务 日系家电企业颓势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