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姓保,” 这句话近期多次从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口中传出。而不久前还在资本市场频繁举牌、叱咤风云的万能险,则应声快速告别“野蛮扩张”时代,有望“返璞归真”。
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主要为万能险)和独立账户(投连险)新增交费同比骤降61.4%。但2016年全年,上述险种新增交费同比猛增了86%。中短存续期的万能险增速惨遭腰
斩的背后,是监管机构对万能险和险资举牌等行为监管和处罚的加强。
中国保监会在去年9月下发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产品的回报及存续期增加规管并自发布起实施,要求不符合的产品要在今年4月1日前全面停售。其中对于近年火爆的万能险的
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上限规定为年复利3%。此外,保险公司不得将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
“万能险规模自2015年来快速增长,成为保险公司举牌的重要资金来源,”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接受采访时表示,但频繁举牌背后,中小险企通过万能险迅速做大规模,这种野蛮扩张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
“好事”
新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海通证券发布的报告显示,原来所谓“平台类”寿险公司今年前两月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规模(万能险为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富德生命、华夏人寿、国华人寿、前海
人寿以及恒大人寿分别同比减少97.6%、98.7%、32.2%、78.5%、83%、99.8%以及50.6%。
张明表示,去年至今监管部门对万能险规模和举牌行为等多次干预,统一的监管框架有望在未来建立,预计万能险规模的高增长难以为继。
“保监会加强行业规范,打击中小型险资的不理智行为,从投资角度是好事,”工银国际分析师周琴在接受彭博电话采访时表示,哪怕增长再快,万能险对于利润的贡献其实并不高。过去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是由于其回报可以和
理财产品相媲美。过去大型险企此类万能险年化回报率约为3.5%-5.5%,而激进的小型公司甚至能给到6.5%-8%。
她预计,4月1日后新销售的万能险回报会降低,理财功能减弱,但保障功能增加。“万能险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而是以更稳妥的方式出现,”她补充称。
风险隐忧
万能险,顾名思义是包含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投保人所交保费的一部分资金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下设最低保障利率。万能险业务自2015年来快速增长,扩张带来的隐患主要包括所谓“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
风险和负债成本较高,明显提升了险资风险偏好。
“中国万能险的高回报、高流动性的特点,为保险公司信用状况带来风险,” 穆迪分析师袁永基在3月中的报告中称,“特别是一些保险公司采用所谓的“哑铃型”(BArbell) 资产配置策略,一方面持有大量 (短期) 现金,以应对退
保率可能升高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他们将其持有的 (长期) 非现金资产投资于高风险资产,以实现目标回报。这种策略导致信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加剧。”
近一年多以来,保险业的野蛮扩张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中国保监会去年12月5日宣布暂停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之后更是痛批,资本市场某些企业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是在挑战法律底线。今
年2月,中国保监会再出顶格处罚,先后宣布禁止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禁入股市10年和限制恒大人寿股票投资1年。并称其短期炒作股票影响恶劣。而3月7日,中国保监会又禁止复星保德信人寿在三个月内申报新的产品。
袁永基指出,在利率上升的状况下,万能险的退保率将在2018-2019年达到峰值。因此,万能险保单的相关风险是他们对未来12-18个月中国寿险业和监管格局进行信用评估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他认为,虽然中国收紧保险政策应
该有助于遏制此类产品的进一步增长,但部分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保险公司)已经售出的此类保单规模较大,将继续构成挑战。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在27日的报告中表示,保费结构持续优化,万能险规模保费大幅下降,预计大型上市寿险公司的规模保费市场占比会明显提升,得以强化,推荐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
交银国际分析师万丽亦持有相似观点。她在近日的报告中称,监管层相继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加大对保险产品和险资投资的规范力度,有利于降低负债成本,利好上市寿险公司。交银国际维持寿险业领先评级,维持中国人寿长线
买入评级,目标价定在27.2港元。
周四,大和分析师Leon Qi也在一份报告中将新华保险目标价从50港元上调至52港元。
今日A股市场大型险资公司应声上涨,中国人寿大涨2%,收报25.30元;中国太保上涨1.4%至27.42元,中国平安上涨0.7%至37.01元,新华保险上涨0.6%至42.19元。而港股市场保险公司今日表现不一,新华保险上涨0.7%至37港
元,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均小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