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贷资产扩张乏力,出于“资产荒”和盈利压力的双重考虑,不少银行近年大幅扩张投资类金融资产,作为利润“稳定器”。
而随着市场环境及监管环境的变动,不同类型银行投资类资产的扩张步伐、配置结构,均出现明显分化。
已公布去年业绩的13家上市银行(含A股及H股公司)统计数据显示,股份行放慢投资类资产扩张步伐,同时压缩以非标投资为主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则转向交易与配置均衡型策略;其他中小银行则继续保持该类资产的高速增长,不少中小银行投资类资产带来的利息收入已高于表内贷款利息收入。
股份行非标投资放缓
股份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的缩量,其实在去年三季度就已经显现,彼时有6家股份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环比减少。这个特征在去年第四季度得以延续,除浙商银行(港股02016)外,其余3家已公布年报的股份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在去年普遍出现“先增后减”的配置态势。
以中信银行(行情601998,买入)(港股00998)为例,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由去年一季度末的1.29万亿元下降至去年末的1.04万亿元,直接拉低该行全年投资类资产增速至10%以内,去年末投资类资产余额较去年一季末减少近千亿元。
其中,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的票据类资产去年减少近1800亿元,去年末票据类资产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占比较去年初下降14.2个百分点至23.8%,与此同时该行同业理财占比由35.6%升至46.3%。
记者获悉,同样呈现这一特征的还有招行及一家尚未公布年报的股份行,前者票据类非标资产余额全年减少近1400亿元,降幅达36.6%。
除受票据业务资产压缩影响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个主动原因叠加一个被动原因造成应收款项类投资缩量——前者是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影响下,银行资产的重新配置;后者是非标资产的陆续到期。
有银行战略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在 “降杠杆”监管基调及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影响下,预计2017年股份行表内非信贷类资产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而此前扩张的非标资产也开始陆续到期,且非标投资利率持续走低,以非标投资为主的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也将继续减少。
中小行继续高歌猛进
与股份行不同的是,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去年继续保持投资类资产的快速扩张,不少中小银行投资类资产增量在全年资产增量中占比超过60%。
截至去年末,10家已披露年报的中小银行(含浙商银行)中,投资类资产余额普遍占总资产的1/3以上,其中有6家中小银行投资类资产占比接近或超过45%。而这6家银行的共同特点是,2016年投资类资产带来的利息收入已高于表内贷款利息收入。
以锦州银行(港股00416)为例,该行去年末投资类资产占比高达64.56%,投资类资产规模相当于贷款总额的2.74倍,带来的利息收入占总利息收入的七成。
另一方面,受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和杠杆等不同影响,不同类型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差别较大,中小银行普遍高于4.5%,而股份行较多处于3.3%~3.8%水平。其中锦州银行投资类资产收益率甚至达到7.34%,与贷款收益率形成倒挂。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末,10家中小银行投资类资产余额中,约55%为应收款项类投资,较上年末下降逾6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中小银行整体投资类资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在监管趋严情况下,其对非标投资的配置动力也有所下降。
债券投资策略不一
除应收款项类投资外,投资类资产的其余三个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基础资产普遍为债券投资,而在债券投资策略上,股份行与中小银行也存在分化。
其中,股份行债券投资的增量与存量多集中于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科目项下,具体来看,各行重点增持的又是国债和地方债、政策性银行债等,适度拉长久期,与此同时股份行对信用债的投资相对较少。
“信用利差能否覆盖信用风险的担忧愈加严重,因此信用投资标准有所提升,适度减持信用债,另外基于国债、地方债利息收入的免税效应及其免资本占用的成本优势,加大对利率债和准利率债的配置。”一家大型股份行资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
总体而言,股份行降低杠杆,开始向交易与配置均衡型转变,通过提高交易频次、拉长久期的债市投资策略来增厚利润。
反观中小银行,大部分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存量及增量主要集中在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项下,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为主,包括同业存单、金融债以及加杠杆的委外投资,其中委外投资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