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衡器业绩“无精打采”背后或存成本造假嫌疑_热点关注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文章正文

香山衡器业绩“无精打采”背后或存成本造假嫌疑

加入日期:2017-3-25 2:47:06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对美的追求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女性曾以“丰满”为美,而时至今日,苗条的身材又成了诸多女性努力的方向,于是各式各样的秤就成了“减肥”人士的必备“神器”。从量体重的人体秤,到每天按营养含量做饭的厨房秤,再到称量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的口袋秤,品种多样的多功能秤的开发带动了整个衡器行业的发展,而一些生产衡器的企业随着自身的逐步壮大,也有意了逐鹿A股市场的念头,在这其中,就包括了香山衡器。

  香山衡器全名为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继2015年6月发布招股说明书后,于今年3月16日在证监会网站重新披露了新版招股说明书,并进入证监会预先披露更新企业名单。

  就香山衡器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内容来看,该公司近年来业务拓展的并不好,业绩增长乏力,利润增长也不是凭借自身规模扩展来实现的,更多地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来获得。

  业绩增长“无精打采”

  招股说明书披露,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香山衡器的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8.29亿元、8.05亿元和8.28亿元,从营收同比增长情况看,2015年营收不进反退,同比下降了2.80%,而2016年虽有所增长,但相比2015年也略微增长了2.82%,并到未达到2014年的营收规模。

  从公司的具体产品收入看,相比2014年,香山衡器2016年家用衡器产品收入下滑明显,而商用衡器中也仅电子衡器的收入有小幅增长。而相对来说,公司新拓展的健康运动信息测量产品实现的收入反倒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增长,不过如从收入占比看,其实现的收入仍不足主营业务收入的一成,尚不足以支撑其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其收入增长速度上也出现了下滑趋势,如2015年同比增长了21.96%,而到2016年则增幅缩小到9.60%,同比增速的放缓,体现出公司新业务拓展方面开始出现了压力。

  值得安慰的是,虽然营业收入原地踏步,但净利润却有了不错的增长。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7459.95万元、7891.48万元和10412.58万元,其中,2015年和2016年同比增长5.78%和31.95%。相较2015年收入下滑的背景,净利润出现增长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2016年在营业收入仅微幅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却能实现大幅增长31.95%,这种净利润突然的爆发实在让人非常惊奇,这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呢?

  《红周刊》记者对比香山衡器财务数据发现,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下降。2016年,香山衡器营业收入为8.28亿元,与2014年金额相当,但2016年的净利润则比2014年增加了将近3000万元,就在2016年,公司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要比2014年减少3300多万,这些减少的直接材料就成为其净利润增加的主要来源,因为在其它成本因素上,不管是直接人工还是制造费用,以及期间费用,2016年均比2014年都是有所增加的。但我们也知道,原材料价格在经济周期内会有所波动,依靠原材料降价实现的利润增长显然是不具备持续性的,一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净利润快速“变脸”,这个风险点不能被忽视。

  实际上,如果香山衡器所披露的收入及净利润数据是真实的,则上述营收和业绩表现还是能够接受的,但《红周刊》记者在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该公司招股书中所披露的诸多数据勾稽关系却存在不合理现象,很多数据有财务造假嫌疑,而这也使得本就不够“漂亮”的业绩,其真实性更加令人生疑。

  成本数据存造假嫌疑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企业材料采购、消耗、与存货之间是有一定的勾稽关系的,而对于香山衡器而言,这种勾稽关系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香山衡器生产主要产品的原辅材料主要包括钢材(卷带、平板)、塑胶原料(ABS、PS、HIPS、PE等)、钢化玻璃、电子元器件(如IC、LCD、LED、PCB等)、箔材及包装材料等。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除称重传感器使用的关键箔材从国外采购外,公司其余所有原材料均从国内采购。

  以该公司2014年数据为例进行分析,香山衡器2014年其向前五名供应商共计采购原材料8402.92万元,占其当期采购总额的18.97%,因此不难算出其当期采购总额为4.43亿元。那么,当年的原材料消耗情况又如何呢?理论上,当年主营业务成本的直接材料便是其已售产品的材料消耗。从数据来看,2014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为5.58亿元,其中直接材料占到了74.03%,金额高达4.13亿元。也就是说,扣除已售产品的材料耗用,当年香山衡器的原材料至少还有3000万元的结余。

  当然,此处的结余自然不会是以原材料的形态存在,一部分可能已经被加工成半成品或者产成品,由于加工过程中人工费用和生产费用的存在,因此这些原材料转化为存货以后的实际价值应该超过3000万元的原材料采购价值,也就是说,理论上2014年香山衡器的存货新增金额应该超过3000万元才对,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红周刊》记者从香山衡器2015年6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查询到,2013年期末,该公司存货金额为10030万元,按照上文推算,2014年期末该公司新增超过3000万元的存货后,其存货总金额应该要超过13030万元才对。然而,依照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4年期末的存货金额却仅有9500多万元,比理论金额至少低了3500万元以上。

  2015年情况又如何呢?依照披露,其向前五大供应商共计采购原材料6974.96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为16.78%,由此推算,当年采购总额为4.16亿元。而在材料耗用方面,依照披露的数据,2015年主营业务成本为5.34亿元,其中直接材料占比72.63%,金额为3.88亿元,因此,理论上当年材料结余金额近2800万元。考虑到部分原材料被加工后,有成本方面的投入,当年存货金额增加金额应该超过2800万元才对。

  又因为2014年香山衡器本身存货结余就有9500多万元,理论上2015年存货应该超过12300万元才合理,然而招股说明书披露2015年期末存货金额却仅为8013.69万元,比理论金额少了近4300万元,相比2014年,其存货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500余万元。

  实际上,经《红周刊》记者进一步核算,该公司2016年也同样存在类似可疑的情况。一连数年,公司实际存货数据均大幅低于理论数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说其披露的存货数据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只可能出在采购数据和生产成本之间。不过,记者根据现金流量表数据匡算发现,其采购数据与现金流支出情况及相应采购负债却又基本吻合,由此来看,该公司生产成本含“水分”的嫌疑就显得更大了。

  原材料产品数量不匹配

  除了上述勾稽关系中存在可疑之处外,香山衡器原材料采购与产品产出数据之间也存在疑点。

  在正常情况下,原材料采购数量会略高于产量,即使个别年份因有原材料存货存在,导致采购数量会略低,但这种现象一般也不会长期存在,否则存货的长期累加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导致经营存在困难。

  我们知道,电池是电子产品的动力所在,因此,对于电子类产品而言,电池自然是不可避免需要采购的。在香山衡器的产品中,家用电子衡器、商用电子衡器、健康运动信息测量产品均需要用到电池,而该公司在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中也披露了电池的采购情况。《红周刊》记者根据该公司所披露的电池采购金额和采购单价核算出,报告期内其电池的采购数量分别为1555.79万件、1558.41万件、1700.36万件,这也就是说,该公司电子类产品应该与电池采购数量差别不大,或者略低于电池采购数量才更为正常,否则多出来的电子衡器产品如无动力支持,应算不上是完备的销售产品。

  在招股说明书中,香山衡器在介绍产品产销率情况时,披露了其主要产品的产量、销量等数据,根据其披露的产量数据统计,报告期内,公司所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子衡器、商用电子衡器和健康运动信息测量产品三类使用电池的产品合计数量分别为1862.38万套、1825.20万套和1934.96万套。相比上文中核算出的电池采购数量,从统计结果来看,公司所生产的电子产品数量在报告期内,每年均超过电池的采购数量数百万件,这就非常奇怪了,难道说其生产的部分电子产品可以不需要电池就可工作?否则为什么电池采购数量会连续数年低于相关产品的产量呢?然而从招股书中,记者并没有发现该公司有无需电池即可工作电子产品的说明。

  对于一家企业,如果企业进行了产品产销量的虚增,在实际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成本就会减少,结合前文所述的该公司勾稽关系不合理、成本可能含“水分”的疑点去综合分析香山衡器,则不排除公司存在虚增产销量的嫌疑。

  信息披露不完善

  除了上述疑点之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香山衡器招股书在对其它很多信息的披露也是含糊其辞的。如对于职工报告期内社保缴纳比例及缴纳金额,该公司就没有详细披露,而对于职工薪酬情况,也仅披露了2016年数据,对于2014年和2015年数据却是只字未提。另外,该公司招股说明书还竟然连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及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以及账龄情况也不预披露,只在招股书中表示“从应收账款客户的构成来看,应收账款主要债务人为与公司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相关应收账款均为正常的待结算销售货款,货款回收风险较小”就草草了事。这种不严谨的态度难免让人怀疑,其应收账款客户中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之处,而这也就需要监管层在审核过程去重点问询了。

  此外,香山衡器应收账款坏账计提上,对于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仅按照1%的坏账比例进行计提,其它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更是低至0.5%,这相比大多数公司5%的计提比例,显得非常的低,而如此激进的计提政策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变化,成为其粉饰业绩的“利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