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青霉胺片”可以缓解这种病的症状。然而,从去年5月份开始,“青霉胺片”突然停产,市场上出现药品短缺情况。青岛一位12岁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近日就遇到买不到“青霉胺片”的情况。不仅仅是廉价的“救命药”缺货,很多廉价的普通药也常常买不到。像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白舒非、心脏手术要用的鱼精蛋白、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常用药“优甲乐”等几类药品,都出现断货的现象。
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国家要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廉价“特效药”运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人们的用药需求,保障廉价“特效药”可持续供给。
笔者走访发现,现在医院科室里能见到的廉价药品越来越少,例如0.8元一支的氯霉素眼药水,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4.5元一瓶的甲巯咪唑片等便宜又好用的小药已经很少见了。在新一轮医改中,多部门下发通知,取消廉价药最高零售限价,但效果不佳,廉价“特效药”仍然以每年至少十几种的速度在消失。据统计,2016年底,我国500多种国家基本药物已有340余种出现短缺或消失。
小众药、廉价药常常短缺停产,患者难以在市场上买到。而一些价格低的好药却因为稀缺,被“黄牛”炒高至几千元。去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医院难觅踪影,而在“黑市”上,正常零售价一盒只有7.8元的针剂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而用于心脏病手术的必备药品硫酸鱼精蛋白,正常价格10元一支,由于原料稀缺、利润太低、市场需求量小、厂家没有生产积极性等原因,经常发生断货。在一药难求的情况下,已经被黄牛贩子炒到了上万元一支。
医疗专家指出,大部分短缺药都集中在一些专科用药,主要原因是因为病人群体小,药品市场销售就更小,再加上利润率低,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就会更差。业内人士认为,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人力、物力等因素使药企生产成本提高,廉价药利润缩小,有些药企只能把廉价药淘汰掉。此外,一些廉价“救命药”针对的通常是罕见病和突发状况的患者,需求量很小,有些药品全国只有一两家药企生产。某些药物原料的短缺,也会造成该药品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短缺。
鉴于小众药、廉价药频遇短缺的局面,建立廉价药的可持续供给保障机制,成为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共识。有关专家认为,要想提高医务人员使用廉价药的积极性,需要从根本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现药品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联动,从而让廉价药重回老百姓视野。
同时,国家也需要提升对药品生产、使用和储备的管理。建立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将临床必需、生产企业少、短缺后影响大的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对此类药品实行生产情况动态监控及停产备案制度,计划性做好货源储备,保障停产后供应衔接。对用量小、临床必需、供应短缺的药品,可通过招标方式交给有能力的企业开展集中生产,并在纳税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也可以根据市场上廉价药短缺的品种、需求量和生产企业现状,选定廉价药的定点生产企业。对承担廉价药生产的企业在国家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让这些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从而保质保量完成生产。
(原标题:国家应建立持续供给机制保障小众药廉价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