捱过了一个百年,新的百年继往开来,成立于1875年的东芝却并不好过。和浴火重生的本国企业松下相比,东芝的境遇似乎惨了很多,造假丑闻令品牌声誉遭遇重创;巨亏业绩发布爽约让投资者寒心;董事长辞职更是给公众末日来临的感觉。选择决定命运,曾经寄希望核电产业在新的百年甩掉竞争品牌一大截的东芝,离理想似乎越来越远。
尽管核电业务的始作俑者——2005年开始担任东芝全球总裁的西田厚聪的时代早就结束。然而由于沉没成本很高,船大难调头,在核电板块投入重金的东芝已经难以潇洒转型。在福岛核电事故之后,核电产业前景急转直下,拿什么拯救孤注一掷的东芝,日本政府和东芝自己都已经显得手足无措。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做减法还是做加法一直是让诸多企业都头疼的事。在进入新百年的过程中,东芝的减法非但未能令其产业踩准产业节拍,实现长青企业的梦想,如今的糟糕局面更是令外界扼腕。东芝之鉴,可谓后事之师。本期商业案例重点分析东芝的“选择与集中”的战略为什么会遭遇重创。
现状:东芝的断舍离
最近东芝很忙,售卖旗下业务板块的新闻不绝于耳。据路透社报道,东芝称将积极考虑出售其海外核电业务——美国核能发电事业西屋电气的多数股权,并期望于2019年4月财年,撇除核电业务及芯片业务后的营业利润达2100亿日元。
东芝“卖卖卖”的消息并不新鲜,不久前东芝宣布将以1.3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所持旗下企业东芝机械(Toshiba Machine)几乎大部分股份。除此之外,东芝还在为NAND闪存片业务寻找接盘侠。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核电业务乃东芝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东芝目前核心业务主要涵盖四大方面:核能、电力、电子元器件、生活解决方案四部分。核电是重中之重,与核电业务相比东芝对其他业务的关注度一般,相关业务板块在不断剥离之中。如今东芝脱手最核心业务板块后,未来的主业将关注何领域,东芝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东芝业务众多,核电业务在东芝整体业务板块中的重要性要做出评估。
出售核电业务与此板块业绩不佳有很大的关系。2017年2月14日是情人节,但东芝的高管层、财务、公关人员却觉得度日如年。已经加班了数日的疲惫、面对媒体的尴尬,让这些员工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原本定于该日发布的财务报表突然宣布被延迟一个月,据当时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日本媒体同行介绍,原因是东芝美国核电业务发现新的疑似违规行为,于是转而发布了财务预期。
据其预测,东芝2016财年全年的净利润将出现连续第三年亏损。从原先预计的盈利1450亿日元(87亿元人民币)下调至亏损3900亿日元(234亿元人民币),债务将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90亿元人民币)。此外,据2016年前三季度财报,其美国核电业务损达7125亿日元(428亿元人民币),股本降至负1912亿日元(115亿元人民币).
亏损主要由于,2016年底东芝美国核能子公司约6000亿日元的商誉减记。2015年同期,东芝的亏损为4794亿日元。而东芝的卖卖卖,也是为了保障本财年全年的业绩不难看。
就在公布财务预期后的第二天,董事长贺重范就正式宣布辞职了,各方纷纷揣测原因也是因为核电业务亏损。
收购
溢价收购背后的理由
2006年,东芝以54亿美元收购核电技术企业西屋电气公司。资料记载,当时共有15家公司及联合体参与了投标,竞购价格一路从25亿美元飙升至50亿美元,最终被东芝以54亿美元斩获。当年东芝的利润只有2584亿日元(约合22.9亿美元),还是历史最高点时。以当时2倍利润价格收购,东芝对此标的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认为,实际上,这个价格高估了20亿美元。
收购西屋电气称得上东芝的第二次转型。创立于1875年东芝原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最初的业务领域包括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备、家电等。20世纪80年代东芝从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完成了第一次转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取得了成绩并不能满足东芝的扩张梦想。2006年东芝收购西屋电气扩张核电业务。当时主导此收购的“2005级”掌门人总裁西田厚聪在2015年东芝财务丑闻事件中引咎辞职。辞职时西田早已退居顾问职位。
东芝发起堪称发展史上最“夸张”的溢价收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当时企业内部状况来看,东芝当时依赖的消费电子等业务板块以出口为导向。然而进入21世纪日元都处于持续升值通道内,2003~2004年,日本央行外汇干预额度和频度激增,但并没有扭转日元升值趋势。东芝依赖的半导体芯片、半导体显示、消费电子等主要业务板块以出口为导向。在日元升值背景之下,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利润也不及以往,东芝、松下、索尼等企业同样遭遇此问题。
当时,不少历史悠久的日本制造企业正从第一个百年向下一个百年转型。但这一批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IT行业上走失了方向。尽管以东芝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半导体芯片、消费电子领域均有涉足,然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这些企业并没抓住机会,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到位。之后的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时代,日系企业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是当时转型效果的一个体现。
日系制造亟须找到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东芝上下求索之时,恰逢核电产业喷薄而出之际。核电产业被视为替代煤、石油、天然气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对环保行业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东芝本身就是大型发电机、中型电压器生产厂家、如果能在核电项目上进一步开疆拓土,从而使自己拥有的生产能力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而充分发挥,就会成为“电站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商社”。西田厚聪随即做出了一个决定,东芝押宝核电事业。在他看来“涉核行动”定会在东芝的发展史上留下可圈可点的一笔。
美国西屋电气称得上“核电鼻祖”,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使用的民用核能技术都来自于该公司。而西屋电气如此抢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其参与了中国第三代核电站的核岛技术招标,即广东江门等4台百万千万级的核电站建设。日本所采用的核电技术都是沸水堆技术,而中国的大型核电项目无一使用沸水堆。因此包括东芝、日立等日本核电巨头、一直未能成为中国核电技术的主流供应商。收购西屋就能借道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进入21世纪,中国就向外界公布了未来核能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会把核电在发电中的比例提升到4%以上,这就意味着在2020年前,中国要建造40座核电站。东芝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剑指中国市场。
衰落
玩不转的核电产业
这次收购使东芝公司的核电技术事业扩张三倍。在西田厚聪就任整整一年之后,东芝拿出了一份十年来最好看的报表——年收入增长9%,净利润提升了70%,公司业绩甚至已经提前接近2007年的发展目标。
受业绩激励,西田厚聪更是笃定了其大力发展核电业务的决心。但核电乃吸血产业,尽管不断变卖资产,公司财务仍未有明显改观。西田厚聪不断剥离他认为的非主业。并购了西屋后,东芝很快以210亿日元的价格,卖掉了东芝EMI公司,接着还卖掉了银座东芝大楼(1610亿日元),2008年接着卖了公司办公大楼、在大阪梅田的办公楼,获得1500亿日元。当媒体问及频繁处理公司资产原因,他回答“这是选择与集中的结果”。
西田厚聪集整个企业之力发展的核电产业产出效益确实不错,东芝出手收购之时该产业受到全球不少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不过核电产业前期投资规模非常大,资金回笼时间特别长。核电工程从开展前期工作到建成使用,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受到厂址条件、环境相容性、政治、社会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建设持续时间可能进一步延长。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国有核电企业性质占比偏高,在国家政策和资金倾斜之下促进发展。
所以,从趋势上来看发展核电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战略性方向,但实际上却很残酷。据陈言介绍,其实日本核电占整个能源需求的30%,增长空间并不大,再加上日本经济低迷,用电需求一直处于疲软状态,而且也没有人支持核电厂建设。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东芝当时的迫切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收购美国西屋公司,其主要看中的是中国核电建设项目。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在这个地壳活跃的国家建立核电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发生,令世界核电局势发生逆转。欧盟一些国家纷纷宣布退出核电领域,客户大幅萎缩。全球核电的衰退,成为核电企业业绩倒退的起点。东芝已经意识到进退维谷。但在沉没成本之下,只能继续收购核电公司。2016 年年底,东芝子公司西屋,并购了美国核电工程企业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CB&I),并购价格为 2.29 亿美元(约270亿日元).
之后,虽然全球核电产业走出福岛核电站的阴影,但东芝的核电业务并未有明显起色。而受核电业务拖累的东芝也不得不放弃核电领域的继续探索。陈言认为,选择决定结果,东芝凭一己之力的押宝,在“天灾人祸”之后,已难有回天之力。
争论
张弛无度的加减法
百岁东芝是否会寿终正寝?东芝目前全力依靠的核电业务不景气,而其他业务板块东芝难有资金进行输血。在此状况之下,东芝盘活产业链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无疑,西田厚聪改变了东芝的命运。他严于律己,多年保持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习惯,6时30分进入办公室,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最终结果决定一切。西田厚聪1975年加入东芝,曾担任北美和欧洲地区的高级主管,1990年帮助东芝成功打入美国笔记本市场。2004年1月担任PC部门的主管,在他掌舵之下,曾陷入困境的东芝PC业务起死回生,结束了不盈利时代。西田厚聪常年在国外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熟悉国外市场,与国外企业家有较多的交流,希望把国际上流行的经营模式带到东芝公司来,他在2005年上任后推行“积极的经营”。
西田厚聪接手的时候东芝还是一家业务范围从电冰箱跨越到核电站的巨型多元化跨国企业,当时的市值210亿美元、年收入506亿美元。勤奋且追求极致的西田厚聪希望东芝能和自己一样超凡脱俗。当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的一大目标时,一直希望走在产业趋势前沿的西田厚聪还是希望能快人一步。对于业务布局,西田厚聪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办大事,要么能做得最大,要么能做得最小最精,而避免在竞争对手云集的不大不小的中间地带与日本国内外其他企业竞争。
在产业观察人士看来,东芝的业务调整,是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的结果。东芝如今的局面再次引发业内对于企业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思考。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社长津贺一宏谈及企业应该如何做减法,他认为“尽管目前松下很多领域的事业是在缩小,但是不能不做,因为企业无法像欧美企业一样的经营,只做成长性的事业。一方面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另一方面事业的成长性也要分短期和长期”。
东芝的业务增减做的过于决绝,在进入核电业务之后,由于财务捉襟见肘,剥离了众多产业,包括“中长期的成长产业”。这样的状况和索尼颇有几分相似,在日元升值背景之下,索尼2011年竟然饮鸩止渴出售与三星面板合资企业中50%的股份,当时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自断全产业链优势。
对于东芝的决绝,北京高盛吉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马俊颖指出,实际上东芝进入了和原有产业跨度非常大的产业,所以在剥离时显得“毫不犹豫”。但从长远来看,丧失了回旋余地。做加法要注重关联性,不能剑走偏锋;做减法要适度,不能孤注一掷。
马俊颖认为,产业链条越长,抗风险的能力越强。欧美式经营的企业不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当单一产业遭遇风险时,整个企业的风险系数就会倍数上涨。津贺一宏表示,“做到百年企业真的是很难的事情,我想到了百年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可能更难,这里面是充满挑战的”。
此外,东芝核电产业的豪赌、东芝的造假事件也暴露了日本企业管理中“一言堂”的危害。东芝内部员工是忠诚于企业的,而这种极端的忠诚到了一定的阶段显得过于盲目。
在东芝的企业文化中,下属不可能违背上级的意思。包括田中久雄在内的3位首席CEO都对管理人士施加了压力,要求实现高销售目标,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但在高压文化下,就会迫使下属在销售成绩上不断造假。无独有偶,2015年日本企业奥林巴斯被爆造假,在20年间掩盖约18亿美元的损失,当时奥林巴斯事件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会计丑闻之一。这一丑闻是被奥林巴斯的英国籍CEO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揭露的,他回忆说,假账事件里最叫人寒心的是,他担任CEO时发现公司亏空巨款,要求前会长(董事长)菊川刚解释,另一名董事森久志出面挡架。伍德福问森久志:“森先生,你为谁工作?”他以为对方会回答为奥林巴斯工作。但森久志说“我为菊川先生工作,我效忠他。”
奥林巴斯和东芝这种将公司利益演化为个人利益,职业经理人失去操守,成为愚孝和愚钝“家臣”的事情重创了日本企业界,导致日本政府重新审视关于企业管理和日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行性。
观察
日本文化要传承更需迭代
东芝是不少日本制造企业的缩影,在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前,日本企业全球领先。而以东芝为代表的企业未能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与日本社会的薪酬体系有很大关系。
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一直是日本企业的特色,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可以保障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员工的忠诚度得到了充分体现。但董事会成员的愚忠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日本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
这种难以激发新员工积极性的薪酬制度如今遭遇严重挑战,由于不能轻易解聘老员工,企业难以减少冗员和“闲散富裕族”,人才的流动性极低。
硅谷科学家普遍认为,人才的流动性是硅谷创新文化的保证,日本企业的终生制导致日本知识密集型企业生产力低下。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是得不到保证。人才流动性不足,日本企业对新的技术成果的发扬就会更加保守产业判断准确性偏差性极高。东芝的“涉核行动”暴露了东芝的产业研判能力,从而引发思考。东芝的核电产业冒险若能相对冷静,也不至于出现今天的亏空局面。
日本企业一直显得保守,处处显示出“个人英雄主义”。以等离子显示技术为例,21世纪初,液晶和等离子平分秋色。日本企业最早掌握了等离子面板的核心技术。然而为防止技术流失,松下等企业闭门生产、单打独斗,不愿引入任何战略伙伴。这样的产业思维导致拥趸越来越少,等离子产业也无法迅速扩大,之后只能甘拜液晶下风。日本企业希望凭借等离子领跑世界电视业的想法最终落空,为等离子产业投入巨资的松下等企业为此损失惨重。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日本走访时发现,日本的电商和互联网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企业。2015年日本网上零售总额是890亿美元,而中国2015年电子商务收入则高达4390亿美元。日本互联网、电子商务不温不火。日立、松下等企业希望借“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政策实现软硬件的融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对而言,中国的市场环境更为包容,创新土壤更加宽厚、合作伙伴遴选的空间也更大。
东芝走向了财务造假的极端,也和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在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文化的《菊与刀》中,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傲慢,喜新而又顽固,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菊与刀》观点认为,日本人的极端性格是地理因素决定的,日本国多自然灾害,在之前,他们较别国人来说更易夭折,另一方面,他们只要不因自然灾害夭折,便走向另一个极端——十分长寿。这种矛盾的存在让他们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受,既可以感受美好,也可以解剖黑暗;既懂得隽永,也懂得朝花夕拾;既能一瞬包容,也能永恒怨毒。菊与刀是日本人的性格,在及时行乐与不断压抑中矛盾地行走着。
在无国界经济趋势下,日本企业更应该敞开心扉,与全世界各经济体进行文化和商业模式间的沟通。日本传统文化也需要展现包容度和创新力。
(原标题:东芝大败局:押错的核电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