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春生行情或将延续 水皮:中国大牛市希望何在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春生行情或将延续 水皮:中国大牛市希望何在

加入日期:2017-3-11 8:27:48

  导读:
  贺宛男:淡化注册制 强化穿透制
  李志林:春生行情或将延续
  郭施亮:减持套现不断钱都去哪儿了
  皮海洲;对深市一哥的两点质疑
  桂浩明:风再起时 再论当前创业板行情
  应健中:风平浪静好行船
  水皮杂谈 中国大牛市希望何在

  贺宛男:淡化注册制 强化穿透制
  ——聚焦证券法修订两大重点
  搁置两年的证券法修正草案,即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再度审议。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介绍了证券法修订的四方面内容:包括完善证券发行、交易、登记、结算和退市等基本交易制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更方便地进行股本融资;增强虚假信息、价格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救济投资者的利益损失;严肃市场纪律,进一步明确市场规则等。

  其中有两句话我特别感兴趣:一是注册制杠杆收购需研究;二是资管产品将被穿透性监管。

  先来说说注册制。

  2015年修法草案明确提出,取消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年底前推出注册制。因6月股灾修法被推迟。但是鉴于注册制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多项决定,2015年底,不得不采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折中做法。明确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实施期限二年,期间国务院须向人大常委会作出中期报告。如今“中期”已过,“中期报告”却不见踪影。吴晓灵说:“到底‘注册制’能否在二审稿中写上,怎样写,这个我没有把握。”财新报道更直截了当:“根据证监会最新监管精神,新的修订草案中没有新股发行注册制相关内容。”

  对此,笔者举双手赞成。两个月前,当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达沃斯论坛一句“IPO不该排这么长队”,有媒体大谈“A股正处于向注册制过渡期”,“现在已实行没有注册制的注册制”,笔者就撰文呼吁:三年免谈注册制,行不?理由很简单,只有包括退市制度在内的基本交易制度确立之后,才能谈论注册制。

  注册制被淡化了,很好。

  再来说说穿透制。全国两会重量级人士说的都是“穿透性监管”,重点针对杠杆收购和资管产品。“穿透制”这三个字是我杜撰的。

  什么叫穿透?通俗地说就是一眼看得到底。

  为什么龙薇传媒收购万家文化,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立案调查?因为此案既涉及高杠杆收购(6000万撬动30亿),又涉及穿透性监管。赵薇出了6000万,向西藏银必信资产管理公司借款15亿元,再以此向“A银行”下属某支行股票质押融资15亿元。西藏银必信的后台老板是谁?管理的是什么资产?“A银行”又是哪家银行?都没有穿透。

  为什么宝能和恒大同时接受保监会调查,宝能的姚老板被撤销任职资格,市场禁入10年,而恒大人寿相关人员(不是大老板许家印)市场禁入3至5年?

  就是因为宝能系组织了包括银、证、保险在内的各类资金,动用9个资管计划嵌套,杠杆率高达4.2倍。这位姚老板将资金组织方式用到了极致,钱从哪来的?无可奉告。

  为什么明天系肖建华大年夜被抓,就是因为1997年才涉足资本市场,1999年才正式成立的“明天控股”,公开资料注册资本金5亿元,据媒体报道总资产居然高达近万亿!而且设计了极其复杂的网状股权架构,采用极为灰色的“隐蔽+分散”的战略方针。关键还是两个词:杠杆加穿透。

  刘士余说得更直截了当:“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就是强盗行为,就是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

  高杠杆加上不穿透,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吴晓灵的提法是,通过“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和2016年杠杆收购中出现的一些乱象……”,看看,已经与2015年股灾并提啦。

  公开、公平、公正,是资本市场的最高原则。公开是前提,阳光之下无罪恶,愿修改后的证券法对市场主体更加穿透,愿穿透性监管真正落到实处!(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春生行情或将延续
  本周机构采取了不进攻的姿态,故使周线开出二连阴。只是上周3253点—3218点,跌幅1.08%,而本周从3218点—3212点,跌幅仅0.19%,震荡幅度收窄。周五盘中震荡幅度也收窄,只有14点。下跌幅度也只有0.12%,成交量萎缩到4100亿。

  在国内基本面没有利空的情况下,大盘却跳水不断低迷不振,主要还是市场对3月美联储加息的恐惧。

  周五大盘没有延续上日的单边下跌,改为震荡整理。但个股的活跃度明显改善。

  一方面是,周四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对国资改革发表了利好讲话;另一方面,受到了上海国资改革股三爱富最新公告的鼓舞。

  三爱富自去年5月6日停牌10个多月后,尤其是在去年11月3日就改革方案召开了媒体说明会之后,4个月来一直渺无音讯。

  本周四晚,三爱富发布公告,称重组工作仍在进行中,一旦完成将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这似乎表明,已停牌了10个多月的三爱富的国改方案很可能会起死回生。因三爱富重组改革方案有诸多亮点,一旦获批,将极大地提升整个上海国资改革股的价值。预计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又将卷土重来,对稳定和活跃大盘做出贡献。

  本周大盘的走弱也和上周大炒中小创和次新股,导致大盘失血有关。

  前期,市场大多数人以为市场风格将转换到创业板,创业板已出现了类似于2012年585点时那样的大机会。人们遂纷纷调仓换股、将资金转移到创业板,尤其是次新股,连续大涨三天,造成了主板市场短期失血,正好为机构做空创造了条件。

  但在我看来,在新股上市后连续十几个涨停板、股价涨3-5倍,网下配售新股的A、B、C类机构和大户都悉数抛空、获取大利的情况下,又在没有充分调整、股价和估值依然奇高之时,市场就凭借题材和市值小进行整体板块的炒作,显然是不明智的。

  我坚持认为,今年股市是平衡市。各指数、板块只能是阶段性轮动。由于再融资政策发生了变化,估值过高(据深交所网站公布,创业板市盈率73倍),今年还有225只新股登陆创业板(现603只),今年创业板面临新三板转板的较大压力,因而,今年创业板不可能出现大行情,而只能是有超跌反弹。至少,去年年底在1950--2000点区间堆积的1.5万亿套牢盘,必须通过震荡整理充分消化,才有可能进一步上行。

  果然,周三起创业板量能不济,连跌三天,激情和人气顿失。今又闻创业板新的利空,创业板再融资不再搞特殊,无限售规则将被废,一律锁定3年或1年,这对创业板公司高送转和再融资的积极性,无疑是再次打击。

  今年,投资者当强化指数、板块轮动的观念,坚持低位吸纳、耐心等待,切忌冲动追涨众口一词、涨幅已大、处于高位的热门股。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辐射出的市场热点,不仅仅是发展高端新兴产业,还包括国资改革、混改、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PPP、债转股等,这些多数在沪市主板。何况,新兴产业不只是中小创的专利,2016年以来,沪市也发了100多只小盘高科技新股,可谓沪市中的“小创业板”,同样有机会,且估值更低。

  如果一定要追捧新兴产业股的话,也不必热衷于凑热闹,可潜伏到人少的地方去,分散持有调整充分、股价在8至12元、中小盘的新兴产业股,通过波段操作和中线持有,也同样是获利避险的投资策略。

  目前唯一的利空是,美联储3月很可能加息。但此消息已是人所共知,即便兑现对大盘的杀伤力也有限,投资者可通过控制仓位来抵御风险。

  本周,大盘失守了五周均线3217点。下周,由于五周均线上移到3222点左右,因此,五周均线还有可能继续失守,可能会进入若干天的空头市场。

  但是,由于前期过高的日线KDJ指标现已调整到相对低位,同时,本轮调整从3264点—3205点,最多仅跌了59点,下周即便跌破3200点,还有60日线3169点的强支撑,成交量快速萎缩,仍属于技术性的小波段调整,无需恐惧。

  鉴于前期3100点平台收盘了61天,3200点平台收盘了40天,所以我对后市整固3200点新平台仍抱有信心,相信两会结束后,仍将会有新的一波的春生行情。(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郭施亮:减持套现不断钱都去哪儿了?
  大股东、高管减持
  套现后,真正把资金投放至实体,乃至投放至自身企业上的寥寥无几。若不能够有效管理好这些“四处逃蹿”的巨额套现资金,则将会进一步加剧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

  “重融资轻回报”,这是A股市场多年来的真实写照。确实,在中国股市,无论是IPO融资,还是再融资的力度,都是高居不下,深刻影响着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近年来,轻松破万亿的抽血力度,让市场倍感压力,投资者更是很难从股市中分得一杯羹。

  过度融资固然可怕,但股市过度融资的背后,还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大股东高管的套现减持压力、接连的再融资行为以及各种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等。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仅仅3个月的时间,沪深两市就有超过600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减持套现市值超过300亿元。

  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频繁减持的问题,早已得到了管理者的重视。其中,在去年1月7日,还发布了减持新规,拟对大股东、董监高的减持行为给予约束。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减持新规约束力度仍不够明显,更多资金借助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完成套现目的。

  上市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确实,在核准制模式下,企业不仅需要考虑IPO堰塞湖泄洪速度缓慢的风险,而且还需要保持持续更新,且持续满足上市条件的财务资料状态,才能够保障企业成功上市。可想而知,企业从申请到拿到核准批文,需要经历多少道门槛,上市进程是何等艰巨。但是,尽管如此,企业依旧热衷于发行上市,试图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登陆A股市场的目标。这又是为什么呢?A股市场巨大的造富效应,无疑成为多数企业看重的因素。

  纵观多年来新股上市后的表现,基本上都获得了不错的发挥。近年来,虽然存在新股发行监管红线的约束,但却间接刺激了新股在二级市场上的爆炒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新股的造富效应。当企业成功上市后,股票价格获得了很高的估值,而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也因企业上市而实现一夜暴富的目标。然而,当财富得以膨胀、企业影响力得到提升之际,真正留下来做好实业的企业家,却为数不多。相反,更多大股东、高管,却逐步考虑减持套现,更有甚者,还为了提前达到套现目的,而不惜提前辞职拟规避监管约束。

  A股上市公司减持不断,大股东、高管减持套现后,真正把资金投放至实体,乃至投放至自身企业上的,却寥寥无几。相反,拿着巨额的套现资金铺张浪费,乃至借助间接渠道转移资产的,却为数不少。与此同时,在当前资产荒、人民币贬值压力下,部分资本却借助大举投资房地产,乃至大举囤房,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近年来,一二线城市的开发商不惜高价拿地,而其背后的高杠杆风险也是不可小觑的。但与此同时,在这些热门城市中,市场却不缺乏富豪投资客,无论是10万元每平方米的一线楼盘,还是20万元以上每平方米的一线高端楼盘,依旧被轻松拿下。然而,纵观这些实力买家的情况,也不乏因大举套现减持而一夜暴富的大股东、高管。

  事实上,在上市公司减持不断的背后,也离不开股市财富再度分配的过程。然而,若大股东高管减持的力度越凶猛,则股市财富再度分配就会显得越不公平,普通投资者要想从股市中分得一杯羹的难度也愈发艰难了。

  时下,新股发行明显提速,每周一批次的发行速度,每周约12家的新股获批,这个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按照这个速度,料IPO堰塞湖很快得到泄洪,但随之而至的,则是陆续而来的减持套现行为,而一批批大股东、高管,也将会轻松一夜暴富。若市场不能够有效管理好这些“四处逃蹿”的巨额套现资金,则将会进一步加剧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届时真正做实业的实干家,也可能会越来越少了。

  中国股市并不缺乏上市公司,缺的是真正干实事,打造百家老店的企业家。提升新股发行节奏,加大股市直接融资力度,本意在于为中小企业开拓更好的直接融资渠道,助企业发展壮大。但在中国股市里,却把这一好意扭曲为变相圈钱、变相造富,这无疑加剧了股市财富再度分配的不平等性。

  由此可见,A股市场频繁减持套现问题,要及时治理,且必须要从源头上入手,对部分恶意减持、任性减持的行为,要对其减持行为进一步限制,并设置高额的个税,大幅提升其套现减持的成本。与此同时,更需要积极引导好资金进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不能够让市场变成一个任性提款机。




  皮海洲;对深市一哥的两点质疑
  顺丰控股的股权结
  构不合理,未给公司快递员交“五险一金”,违反国家法律,也不符合上市条件。曾承诺“不上市”的顺丰控股,还真是不应该继续在A股市场呆下去。管理部门有必要就此给市场一个说法。

  于2月24日借壳上市的顺丰控股,无疑是当下A股市场的明星。自2月24日将“鼎泰新材”更名为“顺丰控股”之后,该股很快就成为“深市一哥”,股票市值超过美的集团与万科A。不仅如此,顺丰老板王卫的财富更是如同坐上火箭一般,在国内富豪榜上,不仅将第三位的马化腾甩在了身后,而且一度将位居第二的马云拉下马来。

  顺丰控股的强势表现,也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固然风光,但也容易暴露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实际上,也正是在舆论的聚焦下,有关顺丰控股所存在的问题,也因此暴露出来。于是,这就有了笔者对顺丰控股上市的两点质疑。

  质疑一:顺丰控股的股权结构是否符合《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

  顺丰控股虽然是借壳上市,但如同IPO上市一样,顺丰控股上市仍然还是遭到了市场的暴炒。那么,顺丰控股遭遇暴炒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A股市场的不理性,投机炒作成瘾。毕竟顺丰控股这样的公司,既无门槛限制,也无技术含量,所谓利润,完全是快递哥们跑出来的几个辛苦钱。因此,顺丰控股完全没有炒作的想象空间。虽然有舆论将其美名为“新经济的基础”,但顺丰控股本身并不代表新经济,更不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甚至与拥有上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制酒业都无法相提并论。但就是这样一家平淡无奇的公司却遭到了市场的暴炒,这只能说明A股市场的不理性。

  另一方面,在A股市场不理性的同时,顺丰控股所暴露出来的股权结构的缺陷是非常突出的。因为目前顺丰控股的总股本是41.84亿股,而流通股只有1.33亿股,占比仅为3.18%。这是典型的大公司小流通股,也就是俗称的把大象装进冰箱里。用几十亿的流通市值调动数千亿的总市值。换句话来说,这样的股权结构设置,也极大地方便了市场的投机炒作。所以,在分析顺丰控股的股价暴炒时,市场人士也只能将原因归结到股权结构畸形这一点上。

  但顺丰控股所存在的问题,恐怕不限于股权结构畸形这一点上。实际上,这种畸形的股权结构有可能并不符合《证券法》上市条件的要求。虽然顺丰控股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即借壳上市),不考虑配套募集资金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总股本将增加至41.84亿股;其中,社会公众股持有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为32.28%,超过10%,不会导致上市公司不符合《上市规则》有关股票上市交易条件的规定。这里的社会公众股占比32.28%,显然是把与明德控股一同参与定向增发的顺达丰润、嘉强顺风、招广投资、元禾顺风、古玉秋创、顺信丰合这六家机构纳入到了社会公众股范畴。

  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合适,在此姑且不作进一步讨论。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按《证券法》的规定来。因为不论顺丰控股是否符合深交所的《上市规则》,但同时也必须符合《证券法》的规定,不然是不能上市的,因为《上市规则》大不过《证券法》。而《证券法》第五十条规定的企业上市需要符合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可见,《证券法》的提法是“公开发行股份”,而并非“社会公众持股”。而顺达丰润、嘉强顺风等六家机构参与的是非公开发行,因此,顺丰控股的上市有违反《证券法》第五十条规定的嫌疑。

  质疑二:顺丰控股未给公司快递员交“五险一金”,违反国家法律,也不符合上市条件。

  除了股权结构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之外,近日,媒体上又曝出顺丰控股未给公司快递员交“五险一金”的消息。据了解,快递员无“五险一金”是快递行业的普遍现象,所以,顺丰控股未给快递员交“五险一金”的可能性极大,而这种做法是违法《劳动法》规定的。即使这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但仍然不改违法的本质。而根据《证券法》第五十条规定的上市条件,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顺丰控股长期未给快递员交“五险一金”,是明显的重大违法。以此而论,顺丰控股仍然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

  如此一来,曾承诺“不上市”的顺丰控股,还真是不应该继续在A股市场呆下去。管理部门有必要就此给市场一个说法。(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风再起时 再论当前创业板行情
  提到创业板,在当今投资者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该板块虽然已经下跌了不少,但还远没有到位,将继续下行,直至回落到千点之下。其理由也很简单:估值太高,平均市盈率达到80倍,可谓泡沫泛滥。

  但与此同时,也有投资者认为,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创业板已经基本到位,现在处于新的一轮上升阶段。这几年来,创业板公司业绩普遍向好,两年平均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0%以上,2016年底动态市盈率只有40多倍,估值也已经回落到了合理的水平,因此有望超越大盘,成为行情的领涨品种。

  那么,究竟是哪一种观点对呢?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40多倍市盈率,是根据创业板公司公布的业绩快报,取其收益预测的上限,再作算术平均计算的,其准确度还需要经过审计的年报检验。而80多倍的市盈率,则是根据创业板2015年年报,并且剔除了其中利润最多的温氏股份,并且减去相关公司2015年年报中当年通过收购兼并所形成的收入及利润后计算出来的。由于两者的统计口径并不一致,因此是无法作简单比较的。但在这里倒也是可以看清楚一点,即由于各自的视角不同,看到的情况以及由此所作出的判断,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平心而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来看待创业板,都会发现其利润增长还是相当快的,远远超过主板。即便只是考核其内生性增长的部分,情况也完全可以令人满意。多年来,创业板也正是凭借着利润的持续增长而获得较高估值的。当然,在市场出现调整的背景下,投资者通常会比较倾向于低估值的品种,而高估值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则是为大家所厌倦的。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板自然不受待见,其这一年多来的下跌,也就不难理解。而且正是因为估值高,因此跌起来幅度也就比较大。

  但问题是,创业板是否就没有机会了呢?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稳中求进”,具体来说,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调结构和补短板。如果说,主板中诸如上游原材料行业中相关股票的上涨,反映了三个“去”所带来的成果,那么无论是调结构还是补短板,实际上重点都是在引导、鼓励涉足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而创业板中的公司,则是受益最为明显的。因此说,不能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创业板没有机会,其实就经济政策的角度而言,这里的机会已经显现出来了。高增长加上突出的发展机会,这就令创业板再次具备了上涨的条件。事实上,今年以来,创业板就是在逐步走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创业板,股市成为其行情启动的一个催化剂。

  不过,人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毕竟现在的市场环境与以前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使得稳健操作的风格在市场上慢慢占据了上风。这样一来,创业板要像以前那样持续大幅度上涨,其市场化基础也早就不再存在,要有极高的估值自然也是不可能了。反过来说,市场上也具备让其它板块活跃的现实基础,所以简单地认为创业板会独领风骚,也是不现实的。最大的可能,它是与其它板块一起同向运行,只是在力度上可能会阶段性地强一些。因此,现在对创业板有个理性的认识是很重要的。

  对创业板的看法有分歧,这不是什么坏事,也有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判断创业板。应该说,从世界创业板市场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创业板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而它的理性发展,也是可以预期的。积极而谨慎地参与创业板的投资,有望获得良好的收益。(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风平浪静好行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的46个字描述了股市发展的基调:今年要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

  主板的基调是“完善”。尽管深交所也有主板,但主板的主战场在上交所。其实主板差异性也很大,工农中建商业银行、大型央企股属于主板,这很好理解,但在主板中还有许许多多小公司,其流通市值甚至小于创业板的比比皆是,即便是新上市公司中,上海也开始发行2000万股以下的小票,而这些公司的科技含量也不比创业板差,在上海发行也算主板,板与板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但面临的发展基调却是不一样的。今年,对属于主板的公司要“完善”,完善啥?基础性制度,这说明主板的基础性制度做得还不够好,那今年主板还有大行情吗?

  将创业板与新三板并列起来“积极发展”,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今年政策的阳光雨露要洒到创业板与新三板上了,本周的创业板有所走强,既有长期以来创业板超跌的原因,也有这个基调出台的原因。新三板转板是接下来改革的重头戏。据统计,目前新三板已有324家挂牌企业已正在实施IPO转板事项,占挂牌企业总数的3%,其中有86家企业已经向证监会申报了IPO上市材料并获受理,24家公司处于IPO审核反馈阶段,33家企业进入预先披露更新阶段,1家企业已经过会待发。这些数据表明转板已经启动,现在只是试试水、探探路,后面的大军多得是呢!千军万马涌向创业板,大家肯定将其当作利空,其实未必,只有在创业板蹦蹦跳跳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积极发展”,如果一下子趴下了,新股都发不出去了,那怎么“积极发展”呢?

  中小板咋定位?这也是值得琢磨的。今年的发展基调没提中小板,这应该不算疏忽吧,连各地的四板、五板也都给了个“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那中小板的归属何在?其实,中小板是变相的创业板。当年深交所IPO被打入冷宫,创业板的开设迟迟不被批准,2004年,深交所才搞了个中小板,5年之后创业板才登台亮相,但从股权结构、科技含量、市值大小……都没啥本质差异,不知中小板接下来定位如何?

  今年股市基调的核心还是要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而IPO的重点还是以创业板为首的小公司,IPO是一条市场扩容的管道,新三板则是另一条管道。本周有个并不经意的消息值得关注,本周发审会审核了11家公司的IPO,结果是全部通过,这样节奏也是前所未有。

  市场发展的脉络已经清晰,从这个脉络中可以看出今年的市场热点在哪儿。当下市场用管理层的语言来说就是:风平浪静好行船,上证指数也就在3200点附近晃荡,市场最终往哪个方向突破,关键还是取决于大资金的动向,如果光是存量资金倒腾来倒腾去的,股市只有个股机会而没有全局性的大机会。(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 中国大牛市希望何在?
  特朗普选情明朗那天,全球股市都暴跌,但是唯有道琼斯指数却仅低开数点便是大涨257点,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涨数月,从18332.50点直涨到21169.11点,涨幅超过15%,基本上走完了一个正常牛市的涨幅。

  因为特朗普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公司政策、税收政策,在基建、企业反转、减税这三项中直接提升公司盈利的就是减税政策。

  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是股市上涨的根本动力,业绩的提升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企业的利润,二是成本,减税就是降低成本的一种,变相增厚企业的业绩,而根据特朗普的方案,企业税从目前的35%降到15%,对于合伙人制等纳税中间实体,对于合伙人征收的最高个人所得税也降到15%;对于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累积利润提取回国一次性收取10%的税,分十年付清,对于美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未来利润每年征税。特朗普方案如实施,2017年美国的企业利润会增加1080亿,2018年会增加2150亿,这是什么概念呢?美国企业2016年预计全年总利润61730亿美元,假设该数额每年增长3%,那么减税将占盈利企业利润的1.7%-3.3%,等于企业盈利额外增长2%-3%,有这个预期,指数能不涨吗?

  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和里根相似,而里根就是减税,减税让企业积极性大增,让投资者看到希望,让公司业绩落到实处,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者而讲,减少点财政收入获得的是全民财富的暴涨,美股市值增加的是3万亿美金!大账和小账,算法不一结果大相径庭;所以,赤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激发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让财富源泉充分奔流。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在于减税。2016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增加的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亿,所有行业实现只减不增;不过,这个数字和中国近5000万家企业数相比的确不算多大,也难怪曹德旺会抱怨中国企业的税收比美国高。事实上,早年间中国企业的所得税曾高达55%,现在降低至25%,但是个人所得税依然高至45%,个人所得税也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而同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也表示,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比去年增加2000亿,赤字率保持不变,主要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一定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这可以看作是李克强对曹德旺的直接呼应。

  不管曹德旺是否能有切身感受,但是两年将近一万亿的减税数字还是让人振奋的,这相当于给企业增利一万亿,而中国上市公司全部的利润一年不过2.5万亿左右,虽然只是中国公司的一小部分,但是盈利肯定是占大头的,减税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早晚会有体现。

  牛市是要有基础的,否则建立在沙滩的牛市,潮水一涨会被冲垮,潮水一退遍地裸泳,人为造牛是不可取的,因为推动牛市需要资金,资金不够又要加杠杆,玩来玩去是投资者之间的博傻游戏,即便是机构也是如此,而且政府贴进信用、资金,甚至行政资源,救市救进去就是2万多亿,比企业利润还多,典型的得不偿失,有这点钱用来减负减税,股市早就红上5000点,何至于总在3000点上下徘徊?(.华.夏.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