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大涨大跌的过程。在此期间,高杠杆资金工具的全面激活,激发了市场全面做多的热情。然而,当股市泡沫达到一个极致之际,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却把狂热的市场瞬间打回原形。不到半年的时间,股市却几乎重新回到了14年11月份的启动点位。
2015年,是亿万中国股民无法忘记的年份。在这一年中,股市由暴涨转变为暴跌,多少股民“一夜暴富”的梦想,也因此破灭。然而,经历了这一轮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之后,此前几近疯狂的股民,也慢慢回归理性,而这一次惨烈的经验教训,也为他们带来了印象深刻的记忆。
经历一轮股灾风波之后,16年2月份以后的中国股市,基本上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运行格局之中。实际上,剔除了16年年初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冲击影响,16年全年的股票市场,基本上呈现出波动率骤降、稳定性趋强的局面。或许,用“稳如泰山”来描述这一市场环境,也是比较恰当的。
股市“稳如泰山”,言下之意,即股市的波动率大幅降低,股市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之内。在此期间,一旦股市出现快速飙升的迹象,则通过加快IPO发行,提升月均筹资额度来达到调控指数的目的。当市场出现快速下跌,且临近重要心理关口之际,市场也会采取国家队资金护盘、缩减IPO等手段,来维持股市的稳定。最终,把股市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运行区间之内。
自16年2月份至今,中国股市基本上离不开“稳如泰山”的格局,而一年以来,中国股市的核心运行区域,也基本上保持在2900至3300点之间,而中国股市也罕见性实现了偏低波动率的状态,一举扭转了长期以来投机性高、波动性强的市场格局。
那么,股市“稳如泰山”,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事实上,股市能够持续保持“稳如泰山”的局面,有利于提升股市的稳定性,降低股市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在实际情况下,因前期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问题严重,若市场出现非理性暴跌的走势,则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平仓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的问题。很显然,这并不是管理者想要看到的,而在抑制资产泡沫、持续“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持续维持股市的稳定性,保持股市处于合理的区域内运行,或许更符合市场监管的切身考虑。
不过,在股市“稳如泰山”的环境下,虽然大大降低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但同时也会增加投资者的赚钱难度。更多时候,因市场波动率太低,且市场基本上离不开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大环境,由此也会让资金难寻更好的投资标的,并实现较好的投资回报预期。
2016年,中国股市基本上实现了一个“稳”字,而2017年中国股市也有望延续这个稳定运行格局。很显然,在抑制资产泡沫的环境下,股市实现持续稳定很有必要,但期望股市暴涨暴跌的可能性却并不高。
对此,在时下IPO新规模式下,适度维系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已经是较好的治市结果。对于部分稳健型的投资者而言,凭借大蓝筹的长期稳定优势,并借此持续完成新股申购的任务,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预期,也是一种相对稳健的投资策略。至于热衷于短期交易的投机客,则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也需要更多耐心等待更好的布局机会,而一旦踩错市场运行节奏,则其同样也会承受不可小觑的投资风险。
短期内,试图引导长期资金加快入市,来刺激股市的长牛走势,或许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现阶段内,仍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大背景,股市区间震荡的性质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求稳”仍是当下的市场重点任务,而维系股市的持续稳定,也是解决IPO堰塞湖的重要前提。但,对于这种沉闷的市场环境,投资者的赚钱难度也并不低,全年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也并不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