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IPO的停发与否、发行节奏快慢等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各方的高度热议。其中,IPO与股指之间的关系,市场各方也有着不同的观点,而在过去多年的时间内,A股市场也常有IPO停发的现象。
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IPO与股指的关系问题,就作出了这样的表述。
“我们曾经用过减少甚至暂停IPO的方法,力图稳定市场,但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因为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没有解决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问题,没有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对此,市场热议纷纷,而从其字里行间却或多或少暗示出未来要打破过去市场一不好就暂停IPO的做法。
事实上,IPO堰塞湖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同时也是市场多年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23日,排队拟IPO企业总数仍高达689家。与此同时,从去年企业IPO上市的平均用时来看,也基本上长达2年以上,而复杂繁琐的审核流程,也给IPO泄洪带来了不少的阻力。
按照一般的情况,企业首发的审核流程,包括了受理、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召开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以及核准发行等流程。在此期间,即使企业满足相应的上市条件,也需要观察当时的市场环境变化情况。换言之,如果遇到了IPO停发等敏感时间点,则企业发行上市的进程也将会大大减缓,期间仍需要不断更新补充资料,以满足其顺利上市的目标。
回顾过去一年的时间,自刘士余上任以来,IPO发行的节奏有逐渐加快的迹象。其中,在去年下半年以后,IPO发行节奏更是显著提升,而去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基本上维持每周一批次的IPO核发速度,月均筹资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
不可否认,经过近一年的IPO发行提速,IPO堰塞湖问题得到了适度地泄洪。但是,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小企业的上市热情,还是地方银行的发行上市需求,却有增无减,似乎都对这个充满诱惑力的市场虎视眈眈。
虽然IPO发行节奏加快,每年核发的IPO数量不少,但整体融资规模仍维持在上千亿元的水平。与之相比,股市再融资规模却连续多时出现破万亿的规模,这一水平远远超过股市IPO融资的力度。
笔者认为,即使中国股市的IPO融资规模远低于再融资规模,但IPO对市场的冲击主要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方面。更多时候,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更关注IPO停发与否以及IPO的发行节奏快慢问题。换一种角度思考,假如在弱势市场的环境下,IPO发行节奏不降反增,则会容易引起市场心理的不安情绪,进而影响到市场资金的参与热情,而这一种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或许,对于过去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股民还是处于为IPO担惊受怕的状态之中。
近日,再融资新政的出炉,起到了对冲IPO发行节奏提速的冲击影响。具体而言,不仅从20%融资比例上限进行约束,而且还有18个月的时间间隔规定。同时,还对非公开发行股票进行定价基准日的限定等。
受此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其中包括了调整基准日、取消配套,乃至终止再融资等动作。虽然再融资新政仍存一些规则漏洞,但整体而言,其对上市公司任性再融资等行为也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影响,缓解股市抽血的压力。
以再融资新政约束上市公司任性圈钱的行为,这值得我们点赞。随之而至,可能会是对减持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以对冲IPO发行节奏提速的冲击压力,减缓股市存量资金的抽血影响。
确实,这对于当下的市场而言,也是一种“减负”的体现,而为IPO堰塞湖泄洪,乃至形成未来可能出现的随报随上的发行趋势,可能会是近年来的主要任务。
笔者认为,为IPO堰塞湖泄洪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对于未来IPO审核的门槛,不应该为了满足泄洪需求而随意降低。或许,对于部分贫困县的企业,可以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IPO绿色通道政策,但整体上市门槛也需要持续保持原有的标准,以确保上市公司的高质量水平。
由此可见,对于未来的市场,既要为IPO堰塞湖泄洪,也需要保证上市公司的高质量水平。与此同时,更需要严格执行退市标准,对该淘汰的上市公司进行及时淘汰,以提升股市优胜劣汰的功能。很显然,有进不出,并非一个健康的市场,而有进有出,时刻维持市场的新陈代谢状态,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市场。否则,为IPO担惊受怕的时代,难言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