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贺宛男:股市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桂浩明:险资新规透露了哪些信息
郭施亮:2017年A股不确定性增大
皮海洲:混改不是“混炒”H股别学A股
应健中:早春二月:股市春暖花开
宋清辉:消费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水皮:央行棒打鸳鸯,资金供应到拐点
贺宛男:股市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在今年春节第一财经频道播放的“股市老炮儿”节目中,我曾提到股市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我看来,如果不抓好供给侧改革这个股票市场的重头戏,今年A股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股票市场中,供给侧即为股票供给,需求侧即为资金供给。只有二者基本平衡,且需求侧略大于供给侧,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投资人才能赢面大于输面。
毫无疑问,2015年股灾就是因为在“杠杆牛”的背景下,需求侧一度大幅膨胀,而后风险蔓延,抽杠杆又过猛过急,造成需求侧急速萎缩,终于酿成股灾。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再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和去杠杆改革将是2017年的首要目标。央行在节前上调了MLF(中期借贷便利、含六个月和一年期)利率10个基点之后,节后开市第一天,又上调SLF(短期借贷便利)10个基点,包括隔夜、7天、14天、28天逆回购利率全面上调,动作之快颇有点出乎意料。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这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结束了,要想通过央行放水刺激股市已几无可能。
而做好供给侧改革,即股票供给层面的改革能有实质性进展,需求侧其实是不愁的。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155万亿,狭义货币(活期存款+现金)更近50万亿,年增长21.4%。在货币供应激增,房地产市场受控之际,如果股票市场真有投资价值,又何愁资金不源源而来!
那么,股市的供给侧改革从何改起?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退市制度。必须从象征性退市走向规范退市、批量退市。据笔者粗略统计,自2001年4月PT水仙退市后,沪深股市3000余只股票被强制退市的不过20来家,平均一年2家都不到。以近两年为例,2014年退了两家:长油和二重;2015年无1家退市;2016年刘士余出任证监会主席,在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旗帜下也才退市两家:博元和欣泰。国际股市一年平均退市6%,纽约股市一年平均退市8%,我们这边就算退市5%,不以总量3000家为分母,就算按一年上新股300家计算,也得退15家吧。
二是新股发行制度。必须彻底改革发25%,留75%,三年后解禁、低价大小非一起涌出,二级市场小散户防不胜防,一级市场大股东一夜暴富,上一家新股便造就几十个亿万富翁的畸形制度。保监会已明确发文,保险公司实际控制人最高持股不得超过51%,新股上市可参照保险公司。
何谓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就是公众公司,就是股权相对分散的企业,你一个大股东控股60%、70%,甚至80%以上,还叫什么公众公司?在辅导期就把股权结构安排好了,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才能让发股募集的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A股市场是混改的重点,因为两市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企控股的家数达60%,资产和市值权重更达70%。中央关于混改的两句话必须真正落实:一句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另一句是电力、石油等七大领域改革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
谁都知道,在A股市场中聚集着一大批名为世界500强,却大而不强、大而羸弱的传统国企和央企,很多所谓的“航母”、“大盘蓝筹股”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并大的,这些公司是A股市场最大的出血点,也是传统观念和传统经营方式的集中营。不通过混改,包括让有实力、有活力的民企实质性参股、持股(有的甚至可以控股),也包括分拆上市,A股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恐再难现6000点!
中国股市就像一座百货大厦,硬件相当不错,可里面却充斥着许多烂货、假货、没人要的旧货,不把这些假冒伪劣的货色清除出去,吐故纳新,数十亿的资金又怎会进场?(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桂浩明:险资新规透露了哪些信息?
日前,保监会出台了有关保险资金投资证券市场的新规。应该说其基本内容和以前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做了一些幅度有限的调整,部分规定则表述得更加明确。而且这些内容,保监会高层不久前在不同场合都有所谈及。因此,从这次出台的新规内容来看,还是符合投资者预期的,新规公布后的市场反应也较为平和。
不过,对于保监会的新规,特别是贯穿在这其中的监管思路,还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首先,尽管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资金从救市时的40%调降为30%,但这只是恢复到过去的正常水平,而就这个比例而言,拿到海外市场来看也是不算低的。另外,保监会为此设置了两年的过度期,因此从政策的调整力度来说,还是相当宽松的。这表明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总体还是持支持的态度。这也很容易理解,随着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刚性兑付潜规则不断被打破,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的确有必要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换言之,险资入市正成为其进行资产配置方面的一个大趋势。中国资本市场相对较大的容量,也为险资入市提供了可能。因此,投资者完全不必担心新规实施后险资会视股市为陌路,考虑到现在险资入市的资金占比只有15%还不到,再加上险资资产正连年扩张,今后其入市规模的明显增加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其次,鉴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定位,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作为“友好投资人”,更多是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对股市的投资,从中扮演起一个长期投资者的角色,分享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所带来的成果。而与此同时,反对投机性的短线操作,也不主张盲目收购与保险公司主业无关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反对与其它非保险类资金一起,联合进行这种收购。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还对险资投资上市公司的资金比例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设置了分级监管的安排。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推动险资按照中长期投资的理念参与交易,另一方面则限制险资利用资金优势染指上市公司。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险资动辄举牌的案例,恐怕会有所减少,即便是出于符合“偿二代”要求而进行的举牌操作,其持股比例也很难超过20%,以保险公司的名义发起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恐怕基本上不具备操作上的可能性。也许,这会使得股市上少了一些题材,但在目前条件下,对于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避免暴涨暴跌,以及支持绩优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最后,险资新规的出台,在稳定市场情绪、引导长线资金入市方面,有着很大的正面影响。自从去年12月保监会怒斥一些保险公司的不规范行为以后,对于险资入市问题,市场一直存在某些疑问,也有人担心险资会退出,留下的资金空缺该如何弥补。而现在有了相关的规定,这就为险资的正常入市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那些有足够资金实力的大保险公司,可以在合法依规的前提下更加积极的入市,即为股市带来最为需要的长线资金,同时也给广大普通投资者展示新的投资理念,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然了,有了险资新规,不等于说保险资金马上就会蜂拥而入,这里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也不是有了险资就能够实现的。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在欢迎险资新规出台的同时,加强证券市场的自身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认识险资新规的意义,客观看待其作用,更是十分必要的。(申万宏源证券 桂浩明)
郭施亮:2017年A股不确定性增大
2017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而随着特朗普的上任,其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多。而如何维系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时刻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而这也将会决定投资者今年的财富命运。
步入2017年,投资者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但随着外部环境不明朗因素的增多,却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不少的负担。
回顾过去两年,中国股市的表现也备受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2015年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让不少投资者深刻感受到股市投资的高风险性,在此期间,部分中产阶层群体更是因失去投资理性而陷入至迷茫的境地之中。然而,随着2015年下半年股市上演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风波事件之后,2016年的中国股市却显得非常平静。若剔除2016年年初熔断机制的冲击影响,实际上全年股市的波动率非常低。但自刘士余上任之后,中国股市呈现出震荡盘升的格局,基本上实现了稳中有升的目标。
2016年的中国股市,又一次被冠以熊冠全球的称号,但年初熔断机制的匆匆落幕,对全年指数的下跌影响颇深。不过,从另一角度分析,虽然自刘士余上任以来股市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走势,但进入去年四季度以后,中国股市的融资压力却骤然提速;而在此期间,股市限售股减持解禁压力也得到了迅猛地抬升,结合去年底险资的熄火因素,却或多或少导致了去年年底以来的调整行情。
进入2017年,中国股市的表现也并不是太乐观。2017年开局以来,沪强深弱的格局非常明显。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更倾向于关注深市主板以及创业板指数的表现。至于沪市指数,却因权重股权重较高,往往导致市场指数失真,参考意义大打折扣。
实际上,自今年以来,深市的表现并不乐观,前期表现活跃的创业板指数,更是在短期内出现了加速下行的走势,并接近股灾以来的新低水平。由此可见,作为更受市场关注的市场指数,其接连疲软的表现,或多或少体现出当前市场投资信心的持续下降。而在存量资金博弈的大环境下,只要内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容易引发部分抛压,加剧了市场的负担。
2015、2016年,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中国股市“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关键时间点,而目前中国股市的潜在杠杆率水平也基本上得到了合理控制。但是,作为以资金推动为主导的中国股市,一旦新增流动性涌入热情降温,仅以存量资金博弈维系股市的运作,那么只要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波动,或者是内部融资减持压力的加大,就可能引发市场又一轮恐慌压力,给本已疲弱的股票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2017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而随着特朗普的上任,其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多。由此一来,在外部环境具有一定不明朗的预期下,中国股市的内部环境就需要给予持续性的支持,以抵御外部因素的冲击。
险资熄火,新增流动性涌入缓慢,这本已对中国股市的持续回升构成直接冲击。然而,在此背景下,若继续加大股市的融资圈钱力度,且股市减持套现压力加剧,那么股市抛压也只会越来越大,而在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力度无法抵御住庞大的融资及减持套现压力之际,会给市场投资信心构成又一次的冲击,股市投资信心若再度陷入冰点,那么将会需要耗费更大的精力与更长的时间,才能够重新修复起股市的投资吸引力,而这也是得不偿失的举措。
由此一来,对于2017年的中国股市而言,也并不轻松,同时在外部环境不明朗的预期下,如何维系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时刻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而这也将会决定投资者今年的财富命运。(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混改不是“混炒”H股别学A股
在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不排除A股的投机炒作之风传到香港市场的可能。不过,作为香港股市来说,毕竟是一个比A股市场成熟得多的市场,香港股市有必要增强这方面的免疫力。
近年来,国企改革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去年12月16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与此相对应,国企改革概念股,尤其是混改概念股受到了市场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A股市场,混改概念股更是被推向了股市的风口,一些具备混改概念或混改预期的股票,受到投资者的炒作。混改概念股有变成“混炒概念股”之势,只要与混改沾上边的,市场就乱炒一通。
对于A股市场来说,出现这种“混炒”并不令人意外。因为A股市场仍然还只是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只要有题材、有概念,A股市场就会投机炒作一番,如有着混改概念股风向标之称的中国联通A股,其股价在去年四季度几乎实现翻倍。尽管该公司业绩不佳,去年三季度业绩大幅下降,四季度业绩大幅亏损,甚至有可能因此导致该公司去年全年亏损,但这丝毫都没有影响到市场的炒作热情。因此,从本质上来说,A股市场对混改概念股的炒作与对其他概念股的炒作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在“混改”名义下的一通“混炒”而已。至于谁来为此买单,那就各听天命,谁接最后一棒谁倒霉。
在对混改概念股的炒作上,香港市场显然要理性得多。比如,同样是中国联通股票,A股的中国联通虽然去年四季度股价几乎翻番,但港股的中国联通,其股价基本上处于震荡整理状态。因此,对比两地市场对待中国联通的不同态度,香港市场投资者的表现无疑更值得肯定。
当然,也有需要提防的地方。那就是要提防A股的这种“混炒”之风传到香港市场。在这方面,H股大可不必向A股学习。这种担心显然并非多余。比如,1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将重点研究引入先进互联网企业、与全球行业领先者交叉持股或联合设立子公司等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受此影响,南方航空A股盘中一度涨停,当天最终上涨7.38%。而南方航空H股同样也受到炒作,当天大涨5.45%。然而,1月11日,南方航空发布公告称,截止公告日,南航集团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仅限于南航集团层面,未涉及公司。可见两地以南方航空股票的炒作均属“乌龙”,属于典型的“混炒”。
当然,在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不排除A股的投机炒作之风传到香港市场的可能。不过,作为香港股市来说,毕竟是一个比A股市场成熟得多的市场,香港股市有必要增强这方面的免疫力。毕竟,投机炒作是A股市场的一大恶习,如何避免被A股市场的这一恶习所传染,这是香港股市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早春二月:股市春暖花开
■健中观潮
春节长假一过,立春的节气来临。在这迎新春的日子了,股市的春天能否来临呢?2月份只有18个交易日,市场的基本面决定了今春2月,股市的大行情没有,小行情还会热闹非凡。
2月份的基本面值得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外围市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还不可测。春节长假期间,美国的特朗普新政将世界搅得一惊一乍,尽管到目前为止特朗普对中国还没有出手什么新政,但不得不防。特朗普雷厉风行且难以预料的个性已经引发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宽幅震荡,各种能预测的风险那还不算风险,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预测到的事件发生,所以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都需要有一个磨合期,在这一切都有可能的市场中,中国股市当然难以独善其身,这个影响因素不可小觑。
其次,多关注一下新股。从去年第四季度起新股发行速度加速,每周12至15个新股的发行节奏,令市场目不暇接。这当然会影响二级市场,但影响市场的除了量的增加外,更重要的是一些劣质股票也跟着出笼了。春节后第一天开市就发行的那个“白银有色”,即便1.78元低价发行,发行市盈率还是高达556倍,这不仅在中国股市创下了历史记录,在世界股市中也闻所未闻。支持国企改革也不能这样不顾市场的承受能力、不顾市场的基本规则的,当然这样的股票发行,市场还是照抢不误,发行的中签率也会向市场传递新股供不应求的信息,也许上市后也会炒高股价N倍,就像当年148元发行的海普瑞那样,恶炒没商量,但最终留给市场的是什么呢?可以说“白银有色”如此离奇的发行市盈率,给市场提供了一个信号。
再次,2月份起,年报行情渐起高潮。每年从1月中旬到4月底,是上市公司年报公布,春节前是披露的低谷期,春节后将渐入高潮。年报的看点除了业绩、未来布局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分配方案。现在玩高送转的几乎都是那些次新股,上市几年后将IPO和定向增发高溢价搜刮来的资本公积金通过高送转不断将股权摊薄,以完成高价变低价、低价再炒到高价的资本游戏,玩的都是套路,不过这种套路玩多了,就要注意风险。追逐高送转行情还是要看大盘处于什么市道,有句股谚说得好:牛市扩股,股子股孙一大帮;熊市中扩股,除权要除掉老命。这两年由于市场走势疲弱,除权中损兵折将的比较多,今年的年报行情能否改变颓势,还需观察。
按公历算,去年股市缩水近两成;按农历算,已经过去的猴年股市还涨了一成多,现在鸡年的股市交易已经拉开帷幕,鸡年行情也不奢望鸡犬升天,股民们不被股市当“白斩鸡”斩就不错了。在鸡年股市中期望值不要太高,手中要有点基本仓位,比例多少因人而宜,认认真真对自己的仓位做做短线差价,开春了,市场的节日情结渐渐散去了,冬天渐渐远去,春意盎然的鸡年中应该有一波中级行情,那这些基本仓位就是最好的获利筹码。(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
宋清辉:消费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消费金融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尽管消费金融曾被写入两会报告,尽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展消费金融,放开市场准入,但这种看似新兴的行业实际上就是寻常不过的有息贷款,只是运作模式有所区别。如2013年开始野蛮生长的网络借贷平台一样,政策收紧、风口过后虽然看似冰火两重天,实际上更多的是一地鸡毛。
消费金融之机
从表面上来看,消费金融似乎让人们的购物变得更为轻松,在少钱或者是缺钱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购得商品。但实质上,金融消费令人们购物的成本有所增加,人们在后期不仅必须支付购买商品的实际金额,还需要向消费金融公司偿还利息。在人们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人们最希望的是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所下降,以便令可支配收入有更多的用途,消费金融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意味着其不会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就中国近14亿人口的基数而言,只要有千分之一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群体对其关注,这个市场也将是千万用户群体的大市场。因此至少在最近三年内,消费金融还会是一片极有诱惑力的蓝海,该行业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只要在场景、风控这两关键位落实到位,相关企业依然能在这两年大赚一笔。
很多机构对借款申请者偿还能力的考察通常在于两方面,一是进行个人征信的查询,另一方面是通过查询其每月固定收入情况来判断。前者是必须的,这是风控的基本;后者看似合理,但极有可能是一个无用功。
假设某白领月税后收入1万元,为了购买一件2万元的产品使用了10个月的分期贷,也就是说每月连本带利偿还2000元即可,这是否意味着借款者的偿还能力毫无压力?当然不能说明,也许这位白领在此期间还要偿还包括价值6000元的手机、1万元的电脑、2万元的服装、30万元的车贷、300万元的房贷,再加上每月的伙食、油费、提车费等各种支出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当前的贷款还是借新债还旧债,债务雪球越来越大,你还认为这位白领有偿还能力吗?
这也就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必须通过大数据对各种用户进行全方位的精准分析,绝对不能因为看起来能够偿还贷款、没有逾期记录就主观认定可以批准放贷。无论消费公司技术如何,无论是号称30分钟放贷还是5分钟放贷,金融来不得半点虚假,风控永远都放在首位,要知道各种债务崩塌都源于对风险的疏忽。
消费金融之本
发展金融的一大要点在于风控,但做好风控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人们常说一种模式在海外成熟的市场中已经常态化,这便意味着他会指出自己所要推出的就是这种已经在海外常态化的产品,并会告诉大家这将大有发展空间。这种推广的潜台词往往建立在国外的都是好的这一前提下,这种脱离风控的论据自然不成立,这类产品的未来也不一定会火爆。当然,理想可以有,但诸多事实说明很多发达、成熟市场的产品在当地的使用情况实际上并不理想,在国内更加会水土不服且会被添加中国特色。
属于金融产品之一的消费金融也是如此,火爆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发达国家已经接受了这种事物,各相关企业在宣传方面都反复会提到来钱非常容易,但几乎不谈及借款申请人可能面临的风险。说实话,借款人的风险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当一两个人不还债的时候,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将这些借款人拉入黑名单、起诉等方式以儆效尤,如同大爷一样;当一两群人不还债甚至只有一两个人还债的时候,这家公司将如何生存?还继续通过各种惩罚措施惩治逾期者?对于资金实力不雄厚的企业而言,他们若处于这种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视欠款人为大爷。所以说对客户的风控无法实施到位,后期的客户体验做得再好、服务做得再周到、场景植入得再完善,都是无用功。
风控作为最重要的根基,想要发展还需要在根基上进行新的模式开发,从业界公认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最关键的就是场景生活化,电商在此方面有相对的优势。所谓场景,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各种语言、画面、视频等方面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继而刺激消费者完成购买,并且在消费者进行购买的过程中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或方式,美其名曰让购物变得没有压力,以此完成商品销售、支付、消费金融交易的全流程。
对电商而言,从前期开辟的各种宝,继而到各种钱包,再到当前的各种消费金融,这种对金融服务的持续提升依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电商而言,消费金融必不可少的征信环节是他们高度关注的,他们可以通过征信的方式获取大量消费者的大数据信息,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整理出来的结果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有诱惑力的场景、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
毕竟这些电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模式来制造黏性,让他的消费者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使用到电商的各种服务,例如各大电商都一度抢夺快递市场,即便他们都知道业界有无法超越的行业老大,但若没有自营物流体系就会在送货这一环节中失去黏性;再例如各大电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先后布局大健康行业,这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消费者未来在其平台中就能享受到专业大健康服务,通过制造黏性防止客户被竞争对手抢去;再例如在股市火爆期间,各路电商和大型互联网都与券商进行合作,为股民提供炒股的业务,可以说这些公司都不会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佣金、管理费,而是为了获取更多流量。
从前期的物流、大健康、股市到现在的消费金融,大型电商和互联网公司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制造黏性、在留住客户的同时吸引竞争对手的用户。这也意味着,近期极为火爆的消费金融对这些公司而言只是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一大工具,不可能在后期成为其盈利的主要工具。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涉足消费金融的行业主要有银行、电商、网络借贷平台以及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但就公众而言,银行、网络借贷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都是放贷的机构,银行有成熟的征信体系,面对的主要是信用优良的群体,对借款人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且审批相对麻烦、放款速度相对较慢,风控能力相对要强很多;网络借贷平台面对的人群较为广泛、风控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审批速度虽然会快但借款人的成本会相对银行高出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更有自身的运营体系,他们对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审批速度更快,借贷成本自然也不少。
消费金融之痛
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根据自己最为关注的维度选择消费金融的方式,不在乎时间、希望降低成本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银行,在乎时间不考虑成本的可以选择消费金融公司。但实际上,电商所提供的场景对消费者而言更为直接,而且是否在乎时间往往都会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中,因此电商消费金融的诱惑力要高于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目前还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当中,后期还需要与电商及相关场景相结合以实现对线上及线下场景的布局。
从国家政策而言,消费金融的一大目的可以归结于刺激消费。在人们可支配收入固定或增速有限的情况下,经济体的消费总量也是有限的;但如果通过提前消费的方式,那么一部分人在某个时间段的消费就会有所提升,看起来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这种刺激方式有利也有弊,好比在双十一期间,一些疯狂的购物者会在这一天一口气买下几十件衣服,然后到下一个双十一的时候还没有穿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购物。这种方式对商家而言,看起来是拉动了内需、清理了库存、加速了资金流动;对消费者而言,加大了他们的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支出、个人未来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
就笔者认为,提前消费已经在国内成为一种流行产物正在不断的发展、扩张,消费金融对销售产品的企业而言是好事、对拉动内需是好事、对刺激经济增长是好事、对消费者快速购买商品是好事,这些好处也注定让消费金融会被政府和投机机构热捧。
热捧之下,必须就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从金融产业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未来的重点还是会回落到银行和专业的金融服务公司当中,毕竟这不是多元化公司所能驾驭的产业,就如同信用卡的使用。消费金融和信用卡一样,都是用明天不可预知的收入来进行今天可预见的消费,但信用卡有免息期,消费者在短期内不用担心出现新增成本;消费金融则是在借款完成后便有新增经济压力,久而久之就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各种压力来袭,也会让消费金融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不过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中国的消费市场依然人傻钱多,在如此好的赚钱时机当中,谁会关心一两个承受不了消费金融雪球越滚越重的消费者之痛?(金融投资报)
水皮:央行棒打鸳鸯,资金供应到拐点
盘面消息
截止收盘,沪指报3140.17点,跌0.60%,创业板报1876.76点,跌0.5%。昨日沪市成交量极度萎缩,成交9222万手,创出自2014年6月以来新低。
从昨日盘中热点板块轮动来看,军工混改、船舶混改、次新股是昨天最热门的三大板块,跌幅较大的板块是电子竞技、足球概念、保险及银行板块。
小水看盘
鸡年第一个交易日,本想大干一场的期货炒家,还有那些向来在年初有“冲动传统”的银行们,遭遇当头一棒——央行又“加息”了!
昨天大盘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开门红,一方面是因为春节前的管理层使出洪荒之力让上证指数五连阳,严重透支了指数继续上攻的力量。
另一方面,央行间接加息是重创昨天市场的重要原因,昨天央行确认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其中隔夜上调35个基点,调整后隔夜、七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3.1%、3.35%和3.7%。
央行这一举动与春节假期前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可谓“一脉相承”。1月24日,央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将6个月、1年期中标利率分别调整为2.95%、3.1%,较前期上升10基点。SLF强调的是短期货币调控,而MLF重点是中期的货币调控,如今短期和中期的利率都已上调,这在鸡年首个交易日引起市场大幅震荡,也意味着央行加息完全落实,资金进入了拐点,将全面收紧。
大家都希望今年能闻鸡起舞,但我们还是要做好鸡飞蛋打的准备。就昨天盘面上看,金融股重创,而上证指数也有补跌的要求。
一句话点盘:胳膊拧不过大腿。
胡说扒道
沪深两市昨日开盘略微高开,但是最终向下,收出了“开门黑”。
沪深两市昨日缩量下跌是预料之中的事,我们在春节之前就提醒过大家,由于国家队强烈护盘收出年前红包行情,护盘痕迹明显,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让我们当时就担心起春节后可能会出现下跌行情,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下跌的势头如此凶猛。
从盘面上看,早盘一开盘以中国船舶集团有关的混改概念股放量上攻,此外春节期间受美元下跌影响的贵金属、黄金等为代表的概念股也开始上行,但这两类股票的上涨不足以抵挡股指下跌的力量,因此中午前后市场再次启动前期一度活跃的混改概念、国改概念,这类股票的活跃部分抵消了股指下跌的冲击。
另外,昨天从开盘到收盘都比较坚挺的部分涨停个股除了没有开板的次新股以外,就是一些高送转个股,看来对于部分业绩能稳定增长的高送转个股,市场还是表现出投资的热情。
由于昨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投资者参与的热情不大,特别是国家队之前强烈护盘的沪市,成交量出现了较大的萎缩,说明市场人气还没有凝聚起来。从昨天盘面走势来看,股指下周初可能还有下探的动作,投资者应适当保持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