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对欧投资达到创纪录的近400亿欧元,而欧盟对华投资降至不到80亿欧元。德国、法国与意大利三国致信欧盟委员会,呼吁欧盟授予其在收购案件中更多否决权,以抵御外国对欧盟敏感高科技企业的“不平等”收购。
在此封信中,上述三国的经济部部长向欧盟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CeciliaMalmstroem)表示,欧盟国家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外资收购,然而欧盟国家也应具有以“经济原因”的名义来阻止收购,即“基于经济标准的额外保护”。
上述信件并未提及中国,但却透露出以德国为主的欧盟国家,对于包括中资在内的企业在欧洲收购高科技企业的忧虑。
精品投资银行IonPacific董事总经理兼欧洲、中东及非洲主管霍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则指出,有一种认知是,中国投资者偏重于IT或高科技企业,通常对科技非常有兴趣,这也导致了西方卖家的怀疑。
在上述信中,德法意三国表示:“我们担心(投资)缺乏互惠性,以及有可能出售欧洲专业知识。”为此,“欧盟国家应当在调查收购案件时拥有更大空间,并可以适时阻止他们”。
上述信件还列出了可以阻止收购的5项条件,譬如当出现依靠国家资金或旨在购买重要技术的收购案件时等。同时,如果投资者希望在此收购的公司中占有主导股权地位,则这些收购案就要被阻止。
2016年末,德国经济部就曾宣称正在推动欧盟出台新规,增加欧盟国家阻止中资收购交易的权力。
在德国经济部所准备的那份“欧盟层面投资检查关键点建议”文件中,德国曾计划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欧盟外国家外资收购者收购股份达到了董事会投票权的25%以上,政府有权阻止这一收购行为;第二,如果投资身后有外国政府身影,那么欧盟有义务做出干预。
上述第二点又分为四种情况:第一,投资受到产业政策引导;第二,政府补贴投资者;第三,收购企业为外国国有企业;第四,投资者来源国中,德国企业进入该国的准入十分有限。
不过当时欧元区的许多国家对德国此项提议并不感冒。此次德国将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和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拉入共同信函之中,有希望增大成功概率的考量。
德国经济部副部长马赫尼希(MatthiasMachnig)公开表示,外国企业必须标明它们在德国的投资不是受其国家驱动的,而其融资来源也要同市场保持一致,“这是我们希望同法国和意大利一道在欧洲树立的一项原则。”
在中资企业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之后,德国国内对于保护当地高科技产业的呼声四起,更对中资收购充满了忧虑,且在警惕中国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的同时,也抱怨无法在中国得到对等的投资空间和市场准入。
马姆斯特罗姆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次演讲中就表示了类似看法,即欧盟愿与中国一道在全世界同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但也希望中方能够在贸易与投资方面体现平等原则。
马姆斯特罗姆指出,目前中欧贸易之中还有障碍,经济关系远不平衡。按照欧方数据,中国商品占欧盟进口商品的五分之一,然而欧盟对华出口商品仅占欧盟出口的十分之一。同时,2016年中国对欧投资达到创纪录的近400亿欧元,而欧盟对华投资降至不到80亿欧元。
据外媒报道,为应对目前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一般在每年7月举行的中欧峰会将提前到4~5月举行。
(原标题:德法意致信欧盟欲出新招抵御 外资收购高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