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46万家,比上年同期每天提升2000家左右。可想而之,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甚至不再年轻的中年人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进入创业的浪潮。包括2015年的我。
2016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年也被称为中产消费元年,工匠精神成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新兴名词,这一年,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上升。如今,供应链被重新定义,消费者可以影响生产者,甚至参与到生产的环节中。这放在10年前,20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
放眼世界来看,从来没有像2016年这样,黑天鹅满天飞。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朴槿惠退职、国内的万宝之争、乐视事件、年底融创的收购事件。。。。信息量大的出乎意料之外。
历史的车轮轰隆作响,在推向2017年的今天,可以看到,中国从结束物质匮乏时代到产能过剩时代,时至今日已经进入了商业理性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随着互联网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其对商业的真实使命愈发清晰。2017年,有人预测是新商业的元年。它不动声色如约而至,我们该如何把握2017年的创业创新脉搏?
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家、创业者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大背景。在全球经济增速换挡、流动性过剩、动能转换相互交织以及脱实向虚的背景下,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也不断出现。喧嚣的商业世界背后,到底我们能看清多少真相,我想从以下七个方面分析求证:
1、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制度红利,转向创新红利
2010年之后,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特朗普执政以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将有回流的趋势;同时,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行业已经不能满足工业4.0时代的个性化需求。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或许会超过我们的预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红利”快速显现,在举国发展经济制度的大背景下,经济就像一个弹簧一样,在被压制了很久以后,一旦释放,自然取得高速增长。今天,产能过剩、去库存的压力迫使我们提出供给侧改革。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甚至菜刀,中国妈妈海淘奶粉、尿不湿的现象都是在向社会喊话,我们需要消费升级、制造升级,我们迫切需要以创新为经济带来新的动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今后必须要依靠创新驱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
CB insights近期发布数据:目前,市值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是Uber,市值680亿美元,其次是小米(460亿美元)、滴滴出行(340亿美元)、Airbnb(290亿美元)和Palantir Technologies(200亿美元)。这些企业体现在商业模式上全都是创新型的企业。史蒂文·S·霍夫曼在《让大象飞》中说:在之前的数万年时间里,社会发展是线性的。但启蒙运动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2、跨界、融合、互联、社群成为企业创新的主方向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更需要企业界和企业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经营企业。社会化分工引领着各企业向细分垂直的纵深发展,企业的形态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多元化经营正在悄悄的转变为阿米巴式的小团队和个体经营。中国经济转型和大国崛起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重大市场需求正在推动着一系列产业加速跨界和融合,跨界、融合成为企业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为自己做得做好的防弹衣。
以环保产业来说,环保除了传统的污染防治外,它还正在促进节能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推广、新监测技术应用、生物修复技术进步。而从产业性质上看,环保产业既是生产,也是消费;既是需求,也是供给;既是制造业,也是重要服务业;既是百姓的日常消费领域,也是公共需求领域,充分体现了产业跨界融合的特点。
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这一段话在网上广为流传。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链接、互动,人和人之间的感觉。一家物业公司不是你管好保安,扫干净地就可以管好,而是要要关注业主的变化。特色小镇这几年异军突起,比如宋卫平先生这几年在特色小镇上的努力颇受市场欢迎,在他的社区里,人们买的不仅仅是房子,还可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高尔夫俱乐部;其关爱长者的设计理念也让消费者于无声处认同产品的特色价值。
当商业的中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社群和互联的概念也愈发重要。如果商业只盯着“物”不放,它是冷冰冰的,无论如何也捂不热,但是,你如果把重点放在“人”上面,它则会产生裂变,能量大到你不可估量;它还会发生无穷的化学反应,神奇到你不曾想象。
3、共享经济继续会爆发
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在中国异军突起,满大街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在城市间穿梭。1982年出生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用两年的时间已经打造了一家准“独角兽”企业。今年她还在中央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向李克强总理做汇报。而在2016年,我也曾经向李克强总理做过汇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发酵。
目前正在兴起的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种模式并存的新格局,并且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比如:共享出行的Zipcar、Uber、滴滴出行,共享空间的Airbnb、WeWork、优客工场,共享资金价值的Zopa、Prosper、Lending Club,共享知识教育的Wikipedia、TED、知乎、MOOC相关公司,共享饮食的Eatwith、Kitchit,共享医疗健康的Pager、Medicast、ClassPass,共享物品的eBay、Craigslist、Etsy、Cheggpost、Poshmark、淘宝,共享公共资源的Open Gardena,共享技能和服务的TaskRabbit、Zaarly、Exec、Done等等。
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元,而到2015年却飙升到8100亿美元。据统计,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33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其中,中国的共享经济将在未来3-5年内达到全球第一。2016年国内共享经济的成功者们,更增加了这一数据的信服力。
4、能否IP化成为未来商业的竞争力
IP化的意义宽泛,综合下来多数观点认为,商业IP代表通过一定的载体,去表达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者普世价值,和人们产生文化或者情感上的共鸣,收获“归属感消费”。TED论坛上知名的演讲《start with why》所言,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人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why.)多数创业者认识到,企业不能单纯做广告,而是要讲好故事。
企业能否正确的输出品牌,赋予其经营势能,将成为未来商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认为,真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够吸引更好的项目,这就是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最关键的制胜点。这两年风生水起的自媒体代表吴晓波频道和罗辑思维也是非常典型的个人IP运营的代表,二者凭借其个人IP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以流量实现了知识付费、平台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
在北京东四十条开业的共享际的入驻商户基本都自带流量,他们在自己的圈子内都是IP化运营,流量即是商业,流量更加具有竞争力。
也有观点认为,品牌将逐渐IP化,未来IP经理或将取代品牌经理。品牌建设也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是速战速决;打造IP更是一场马拉松,一个经典的IP打造甚至需要长达一个世纪。
不同于品牌,IP不会依附于某种具体的形态。IP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也就是说:IP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所以,只要产品本身能够体现出特定的情感和文化元素,至于其具体形式是什么?消费者不会过于在意。我们可以预见,更加具有IP化特点的企业终将掌握未来商业的主动权。
5、互联网企业去虚就实,与线下融合
互联网浪潮袭来之时,人们手足无措,言必谈互联网。互联网+一时风靡,好像不谈互联网就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今天,+互联网正在逐步得到认同,而O2O、P2P等概念将彻底消失在人们视线中,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便利化。
只愿意躺在互联网的格子里码字的创业者蓦然惊醒,商业还是要到线下才能真正实现;甚至,我们也可以看到,实体店正在逐步复苏,人们在线下的体验感依然存在,包含购物、就餐、办公,甚至,广场舞经济也成为了资本新的角逐场。
红点创投曾经投资了一家名为“糖豆广场舞”的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是,通过视频平台聚合人群,再引流到广场舞服装、理财养生产品等的销售商。你看,他们的商业思维已经变成了从线下到线上,不在迷信线上,而是回归到线下的自然引流。从2015年上线至今,每日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50万人次。2016年9月,糖豆广场宣布完成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李克强总理在论虚实经济时曾说:总不能在网上骑自行车吧?商业终将回归到人的本质,互联网去虚就实终成事实。
6、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消费时代来临
今天,你可以在网上认领一头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奶牛,并且每个星期收到一箱你认领的奶牛所产的牛奶;你也可以到越来越多的定制店做一双适合自己的皮鞋、衬衫,甚至雨伞;孩子们可以穿上警察、护士的衣服体验一把虚拟的职业生活,并且为之付出不菲的费用。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消费已经不再那么遥远,不再那么昂贵,不再只是富裕阶层才能消费的产品。
当80后、90后、00后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的时候,你可以发现,他们不再满足于穿易撞衫的衣服,不再满足于用千篇一律的背包,个性、定制、唯一成为越来越时尚的标签,大工业时代的批量生产开始逐步回归最自然的状态,那就是手工时代的代表:唯一性、独特性。未来,消费升级将会给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7、养老产业将是未来最大的那杯羹
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适应精神商业时代的一家成功的企业,你必须具备一系列独特的能力,从长期布局来看,你的脚步踩进哪个房间很重要,也就是看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凡是做贸易的行业都赚的盆满钵满,也使很多创业者实现了从0到1的重要积淀;20年后,从1998年开始,随着城镇化的到来,房地产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刻,到今天,中国住宅的估值已经接近了美国全国的总估值。那么,未来,哪个行业将统领未来的商业领域呢?我想应该是养老产业。
目前中国前2000位富豪大多集中在60后,70后,再过10-20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步入老年,中国老年人也将占这个国家总人口的30%。这一群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将非常愿意为他们舒适的晚年支付费用,因此,今天布局养老产业,我想,这杯羹才是最大的那碗。
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告诫人们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成功的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