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2-9 8:42:23讯:
导读:
李志林:该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桂浩明:打破刚兑是股市长期利好
刘柯:大市值蓝筹上涨的意义
黄湘源:让“可持续经营”取代可持续盈利
郭施亮:从“大”到“强”面临诸多挑战
宋清辉:中国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意义重大
文兴:落叶留秋色冷暖待春光
应健中:可转债成套人的新坑
张明:2018年全球经济的六只黑天鹅
苏渝:如何防治“股市症候群”
李志林:该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本周股市在大盘蓝筹股的连续杀跌,以及监管层严格监管高送转导致次新股全线杀跌的影响下,四大指数均收出周线4连阴。如何看待A股的现状和未来?本周两位监管层人士的讲话,值得细细一读。
一、周小川:做好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防控
12月7日,官方微信“紫光阁”微平台刊登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讲话。称“金融系统要切实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坚持把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着力做好流动性风险、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防控”。
为什么在2015年股灾过去两年半之后,周小川行长又重提防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
从指数看,今年至今,上证50指数从2266—2865点,涨幅26.4%;沪深300从3267—4003点,涨幅22.5%;上证指数从3103—3289点,涨幅6%;深成指从10177—10935点,涨幅7.45%。而中小板从11483—11353点,微跌1.13%;创业板从1962—1792点,跌幅8.66%。监管层根据大盘指数稳中有涨、新股发了400家、国家队已经解套获利,得出了中国股市已经在走慢牛的结论,似乎不认为资本市场有异常波动的风险。
但是,1.5亿投资者却比管理层更深切地感受到,A股市场正在孕育着比2015年因配资盘强行平仓性质更为严重的异常波动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1、三分之二的个股跌破了股灾最低点2638点时的股价。虽然现今指数仍在3300点附近,但是据统计,扣除这两年上市的600多只新股,本周四、五两次跌到3260点以下时,原2800只老股中,有1900只个股的股价低于2638点,上海国资股的股价更是回到了2014年5月牛市启动前2300点的位置。
也就是说,今年除了国家队和各大机构抱团取暖、大幅拉升的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是赢家以外,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资金卡,非但没有修复股灾的损失,反而比股灾最低点的亏损度还要严重!
2、杠杆资金大幅减持。2017年,由于国家队和各路机构扎堆大盘股和白马股,因而吸引了超1万亿的融资盘纷纷涌入,尤其11月以来,融资净买入第2—5位的全部是上证50标的,中国平安30.38亿元,贵州茅台、中信证券分别在12亿元以上。但进入12月后,融资额大幅下滑,12月5日单日就下降133.72亿元,北上资金抛售38.5亿元,均为今年以来最大出货量。
31只个股单日遭融资净卖出1亿元以上,上证50标的占据了其中的16席,保险、银行、基建板块成为资金流出的集中区域。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4只保险股融资余额均出现下降,其中,半年来涨幅高达120%、融资盘涨幅超60%的中国平安,单日遭融资净卖出7.27亿元,高居首位。中信证券、兴业银行、中国建筑等大盘蓝筹股也在12月5日股价强势上涨的同时,单日融资净卖出高达2亿元以上。
大盘股无论是拉升还是杀跌,都使中小盘股更加遭殃,个股频频出现闪崩。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信托计划、保保险产品和投资公司抱团扎堆后的解体所引起的。
3、大股东股权质押濒临爆仓。A股市场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大股东都将股权质押作为融资的工具之一。据数据显示,截止11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2294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被质押,共5380亿股、5.89万亿元市值,是2015年场外配资平仓数量的几倍。
从股权质押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来看,有221家公司的股权质押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超过50%,46家超过60%,22家超过70%。21家在90%以上。一般而言,大盘股的质押率为50%以上,中小盘质押率为40%以上,创业板质押率为30%以上。同时,券商等金融机构将股票预警线设置为150%,平仓线设置为130%。
截止12月6日,307家上市公司股权进入预警平仓线,224家上市公司股权离平仓线不到10%,212家上市公司股权进入了平仓线,共计2477亿股、2.9万亿市值。
如果大盘从3254点最低点继续往下跌,那么,9000亿场内融资盘便会失去控制,抢先平仓。然后,到达质押平仓线的公司控股股权将被强行平仓。若不强行平仓,便使券商和银行遭受重大损失。若强行平仓,因没有接盘,只能连续砸跌停,就会导致恐慌情绪蔓延,引发股市大面积跌停,陷入股灾中出现过的流动性危机。
4、大盘股也会遭到疯狂抛售。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即便靠强拉大盘股、也无法稳定大盘指数。回想2015年股灾时,国家队开始救市,也是只拉石化双雄等权重股,后来改为全面救市,发动21家券商联盟一起救市,买进了2500多只股,才脱离了险境。
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监管层务必明察这种用行政手段制造的“二八现象”,若达到极致,也同样会引发金融风险。
5、不认识可能发生股灾的风险,便是最大的风险。记得2015年,监管层刚开始清理场外配资时,股市便出现了剧烈的反应。但当时监管层的新闻发言人却麻痹大意地说:“这只是市场的正常调整”,忽视了强行平仓会导致风险滚动叠加的连锁效应。
目前股市又出现了当时的状况,只是靠着大盘股硬撑指数,还没到达金融风险临界点和极限拐点。我认为,这个临界点和极限点便是上证指数3200点。一旦破了,不仅大盘股,而且绝大多数的已经跌到了2200点位置的中小盘股,就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再次爆发股灾将不可避免。
二、姜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2月4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深圳主持召开系统驻深单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上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资本市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我国资本市场有1亿多散户,直接关乎上亿家庭、数亿人的利益,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和政治属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将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贯穿于监管理念之中,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法规体系之中,始终体现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人民性。”
这段话有几个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关乎1亿多散户、上亿家庭、数亿人的利益”、“监管的人民性”、“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说得如此明确、具体、坚决,还是第一次。
但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体现监管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这绝不是一句空话。空话已经说了20多年了,广大投资者都不信了。因此,现在最需要的是,监管层切切实实地贯彻重要会议精神,在股市政策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第一、要遵守承诺。人们清楚的记得2015年7月救市之初,21家券商联盟信誓旦旦地声明:买进的股票4500点以下不减持,但是,在3000点上方已经全部退出,资金全部划转到各大券商的账户,救市之初曾经还承诺4500点以下不发新股,但换了一个掌门人后,在2900点就迫不及待地大发新股,一年竟然发了400多家。
正因为监管层缺乏诚信,背弃承诺,导致广大投资者信心丧失,中小投资者亏损累累。这就与“以人民为中心”格格不入。
第二、新股扩容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力。为了支持实体经济,解决堰塞湖,发行新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离开市场的承受力来谈发展。今年发行近400只新股,融资也就是2000多亿,与二级市场上五六十万亿的市值相比,它不应成为重头戏。如果因新股以及由此带来的三分之二的大小非减持,而导致股市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市值的损失,使中产阶级和亿万中小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影响了消费能力,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远远大于新股上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从实际情况看,新股的过快、过多上市,保护的是上市公司大小非们的利益,却导致了大批央企和地方国企股股价被腰斩,伤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明年新股扩容的节奏必须做出调整。
第三、“二八”现象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大背离。今年凡是买“二”股而大赢的,是国家队、公募基金、保险、社保、QFII、沪股通和港股通的北上资金,而持有“八”股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却输得比股灾最低点时还要惨。
有舆论为“二八”现象唱赞歌,认为“二八”分化是合理的,还胡编美国、香港股市的牛市中也是只有一部分股票涨。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
如果“二八分化合理”这个逻辑能够成立,那么,国家就只需发展东部,而抛弃中西部;只要一部分人富起来,而可以让大部分人一直穷下去,两级分化便是合理的;发展的不平衡是正确的,而平衡则是错误的。
更何况,今年美国股市三大指数齐飞,80%以上的股票都是涨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连续八九年都是赢的。这便是美国通过股市盈利——树立信心——扩大消费——拉动经济的经济复苏路线,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监管层不应公开唱多某类股票而唱衰另一类股票。无论是大盘股,还是中小盘股;无论是老股,还是新股;无论是绩优股,还是绩平或绩差股;无论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都是经过监管层审核上市的股票,是股市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监管层应该按照规章,一视同仁,把一碗水端平。
按照股市三公原则,监管层和任何机构,都没有权利对各类股票进行导向性或歧视性宣传。例如:“反对炒小、炒新、炒差”、“大盘股是红五类”、“中小创股是黑五类”。
市场的投资理念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学巴菲特,有人喜欢学索罗斯,都应表示尊重。各类投资者,无论是买大盘股还是买小盘股,无论是买绩优股还是买绩差股,买价值股还是买成长股,都没有罪,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
甚至可以说,中小投资者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大小,更喜欢买新兴产业的小盘股、新股,买眼下绩差但未来有高成长性的股,买预期有并购重组、转型升级股,这也是一种投资理念,并没有什么错。监管层不应用行政手段公开加以反对和干预,这才是真正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监管层不该在高位号召中小投资者去买大盘蓝筹股。
11月中旬,正是茅台暴涨到720元、中国平安暴涨到80元,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都处在今年的高价高位的顶部时,竟冒出了一篇所谓的“权威人士”的文章,坚称“今后的中国股市就是‘二八’现象,二是‘西瓜’、‘主流’,而‘八’则是‘一把芝麻’、‘非主流’”。并号召广大中小投资者审时度势,果断抛掉“小、新、差”股,去买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致使许多中小投资者奋勇追涨大盘股,为大机构出货接盘,被套在了大盘股和白马股的顶部,吃了“正反耳光”。
这是对监管层、机构、舆论大肆宣传的大盘股、蓝筹股、白马股是价值投资的绝妙讽刺,分明是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价值投机,与他们极力反对的“炒小、炒新、炒差”,毫无二致。凡是不以获取分红的中长期投资,而是博取差价的行为,都是投机而已。
为什么不对处在高位的大盘股和白马股发出风险警报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吗?
三、A股已处于震荡筑底区域
一是,周四周五恐慌杀跌的最低点3254点,离金融风险临界点3200点不远。
二是监管层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切一亿多散户、上亿家庭、数亿人的利益”,想必明年的股市政策会有所调整。
三是股价严重超跌。如次新股指数今年下跌44.3%,3只新股(天能重工、步长制药、三角轮胎)跌破了发行价;4只新股(赛托生物、博迈科、日月股份,贵广网络)接近破发;53只新股跌破了上市首日收盘价;大批央企改革股和地方国改股跌到了2200点左右的位置。10月以来,200家上市公司发了补充质押公告,120余家公司发了增持公告。
四是大盘和创业板成交严重萎缩,持续出现地量。
由此可见,大盘在3250——3230一线震荡筑底、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打破刚兑是股市长期利好
■申万宏源证券
不久前,“一行三会”公布了新的有关资产管理文件,其中突出强调了打破刚兑的问题。所谓刚兑,也就是刚性兑付,在这里特指金融机构向投资人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管其在投资中是否取得盈利,发行人都保证投资者的本金与收益。换言之,也就是本息的兑付是刚性的,不可更改。
客观而言,在我国对理财产品实施刚兑并非个案,即便是在监管部门明确刚性兑付属于违法的情况下,这也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潜规则。刚兑的存在,与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投资者有关,他们一方面希望获得较银行储蓄高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本金以及利率遭受损失的风险,这样也就在市场上形成了对刚兑的实际需求。而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要想把相关产品销售出去,以刚兑作为卖点是最合适的,而国内的固定收益产品,由于发行审核相对严格,一般来说也确实比较少出现违约,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刚兑在市场上就有相应的保证。最初,主要是银行发行的固收型理财产品存在刚兑,后来信托公司发行的带有贷款性质的产品,也搞起了刚兑,再往后,权益类产品,经过结构化的包装,也染上了刚兑的色彩。
从表面来看,刚兑似乎是维护了投资人的利益,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刚兑实际上是把风险不合理地转移到了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身上,而一旦发行人投资失误,且以自身力量无从弥补,而同时中介机构也无力予以弥补时,就会导致重大市场风险出现。而且因为是刚兑,发行人及中介机构为达到各自的目的,往往会忽视必要的风险管理,以至在某种时候会出于盈利的需要而过度放大风险。另外,刚兑因为违反了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基本规则,因此也不利于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培养,使之产生了脱离实际的收益预期。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大,无论是权益类还是贷款类,甚至是固收类的理财产品,都出现过兑付违约的问题,而事实上那些刚兑的承诺,此时也是无法履行的,有的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这样,从监管的角度出发,以铁的手腕彻底禁止刚兑,要求理财产品充分向客户揭示风险,就成为发展资管业务的基本前提。也因为这样,这次出台的资管新规中,将打破刚兑作为一个重点。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真的打破了刚兑,那么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股市。为什么?股市是高风险投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低风险的投资者而言,一般是不会介入的,他们选择的是安全保本有息的投资产品。而现在,这种产品没有了,这就需要重新选择新的投资理财产品,考虑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问题。要么退回到储蓄去,要么就做好准备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就股市来说,毕竟还是有那么一批估值相对便宜,而且股息率又远远高于银行储蓄利率的投资品种,而近年来它们良好的走势,使得其财富效应得到了明显的显现。这样的产品,能否吸引一些因为刚兑取消而开始关注股市的投资者呢?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有可能的。
进一步说,当一个市场存在刚兑,而且刚兑所保证的利率还不低时,就必然会有很多投资者去选择有刚兑的投资品,从而降低自己参与风险投资的意愿,而这显然与市场的成熟与稳定运行目标背道而驰。反过来说,一个有活力、有进取心的市场,应该有控制风险的机制,并且在这基础上吸引具有风险投资能力的资金参与。而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打破刚兑是个前提。
当然,管理层要求打破刚兑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主要还是基于控制金融风险的考量。但是,客观上打破刚兑的结果,必然是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并且在客观上起到了引导资金关注乃至涉足高风险的股票市场的效果。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打破刚兑对股市是一个长期的利好。(金.融.投.资.报.)
刘柯:大市值蓝筹上涨的意义
大市值蓝筹成为2017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年很多中小盘题材股概念股跌成了狗,但诸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市值蓝筹成为绝对的明星,年度涨幅均在50%以上。
这些大市值蓝筹的上涨,有很多原因,比如估值低廉,比如龙头效应,比如业绩增长,等等。但是,我们今天分析这些大市值蓝筹的上涨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那就是与房价联动起来看。很多人搞不懂为什么房价会一涨再涨,而且屡次调控都只开花不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没看清楚房价上涨的一个“刚性”因素——沉淀过多的流动性。中国每年有庞大的超发货币,M2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数依旧庞大,怎么去消化这些流动性,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沉淀固化到房地产市场里,避免在其它必须的生产要素领域兴风作浪,也能避免资本外流。因此,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可以高杠杆,因为它有二十年的过渡期,有固定资产抵押,所以这个杠杆的风险不大,在这种流动性不断推升的情况下,房价整整涨了十多年,这就是真正的“刚性”。
这样一种情况,在流动性过剩而房地产市场容量开始饱和的情况下,肯定是会溢出的。那么,寻找另一个沉淀固化流动性的资金池就显得很重要了,它可以降低房地产市场固化资金池造成房价上涨的压力,也可以为银行庞大的表外资产寻找新的出路,这个表外资产不可小视,理财产品就是30万亿,不可能全部进入表内,会冲低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于是我们看到,这种资金的“搬砖”效应其实已经转移到了股市,只不过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这些资金不敢也无法进入概念股题材股之中,只能进入大市值蓝筹股,筹码流动性良好,投资风险不高。当然,这样的资金现在来说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它们是先知先觉的资金,而且只选择业绩良好成长性不错估值也不高的龙头公司,因此今年的龙头大市值蓝筹股涨幅不菲。
那么,2018年这种情况会延续吗?大家看看房价涨了多少年,就可以分析出这种资金“搬砖”的情况会延续多久,因为即便中国跟着美国缩表、加息,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不会马上逆转。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流动性支撑,况且美国明着缩表加息暗里减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其实也是在吸引流动性,只不过换了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中国的M2不会降速太快,流动性继续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也没法改变。既然流动性泛滥依旧,而房地产市场能吸纳新增流动性的能力越来越弱,那么这种向股市“搬砖”的情况就会继续下去。不管是2018年还是未来几年,资本市场都将成为吸纳新增流动性及溢出流动性的主战场,绩优低估值大市值蓝筹依旧会被资金关注,题材股概念股的脉冲式反击也无法扭转这种趋势,因为未来整体的监管肯定是趋严的,现在就是在让整个市场适应这种过程,再困难都要挺过去,把投资观念扭转过来,让绩优低估值大市值蓝筹成为A股的中坚力量,从而顺利完成这个流动性“搬砖”的任务。
有很多机构已经指出,2017年是“漂亮50”年,到了2018年或者以后就是“漂亮300”年,在整个市场投资观念发生逆转后,价值投资将顺理成章地让低估值大市值蓝筹成为新的流动性固化沉淀资金池。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现在应重点挖掘2017年涨幅不大、基本面优异的高景气度行业龙头公司,看看它们与今年上涨了很多的龙头公司究竟有多大的差距,然后分析它们的动态估值。比如房地产万科是龙头,今年涨幅高达50%,那么保利地产呢,今年涨幅只有30%左右,按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比较,它的市值应该是万科的60%才合理,现在才40%。保利作为央企房地产龙头,因为前两年去杠杆,被恒大融创超越,现在开始发力,不仅内部开始整合,外向型扩张也开始加速,11月单月销售增长130%已经超越万科,这样一种增长态势之下的保利,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潜力资金池”吗?(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让“可持续经营”取代“可持续盈利”
IPO既然早晚要走接
轨国际的道路,那么,创造条件尽早让可持续经营取代可持续盈利能力作为IPO最重要的审核条件,尤其是对创业板和新三板来说无疑是可行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将具有不可限量的积极意义。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最近提出,可以适当降低进入门槛,“特别是要把上市企业的持续盈利改成持续可经营。”对此,笔者深表赞成。
IPO监管严一点好还是宽松一点好,这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体上,人们对刘士余接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所主张的“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严格监管”是赞成的。但是所谓“全面监管、严格监管”的前提是“依法监管”,并不是没有约束也没有节制的越严越好,更不是动不动就来一个监管运动。把仰承监管意志看得比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还重要,将IPO审核变成一味的挑毛病,显然也是有违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宗旨和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大方向的。
无可否认,发审委委员特别是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发审委委员,他们不仅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在会计审计业务上也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这也许正是某些底气不足的IPO申报企业中介在发审委一严格的情况下就不由得顿生退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发审委委员也许更应该了解,某些IPO企业申报材料中的问题和猫腻并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现行发审制度下向格式化靠拢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这不妨也可以说是IPO辅导和规范化的杰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审核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除了某些不无真实性嫌疑的之外,有些不免涉及到了对现行会计制度和规则的理解。例如,应收账款确认时点的变化是否构成会计政策变更、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公允价值的是否合理公允,计提负债或资产减持是否符合资产评估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等。实践中,由于对现行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则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不免导致一些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与同行业缺乏可比性,甚至就连自己同自己也此一时彼一时地可比不起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不涉及到会计准则是否需要修改的问题的前提下,严格监管的重点是确保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而不是对现行会计准则在理解歧义的情况下对一些有可能存在或难免存在的或然性问题提出质疑;否则,势必将令人越来越无所措手足。
越来越激烈而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不可避免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持续经营假设则为会计的核算既规定了空间范围,又作出时间的规定。所以,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IPO是以可持续经营能力而不是可持续盈利能力为标准和条件的。美国的纳斯达克尤其如此。我国主板市场由于《证券法》有“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的明确要求,所以一直以来都将可持续盈利能力作为能否发行上市的最重要的审核标准,就连创业板也设置了两项定量业绩指标:第一项指标要求发行人至今连续两年连续盈利,至今连续两年净利润累积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第二项指标要求发行人至今连续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至今连续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至今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殊不知,有些还没有能够实现盈利的创业板企业之所以要申请上市,就是为了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从而能够很快突破发展中资金瓶颈的制约。在笔者看来,上市前有没有盈利也许并不要紧,上市后能不能由亏变盈并长期盈利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上市后能够从亏变盈,总比一上市就变脸就亏损甚至亏得一发而不可收拾要好甚至好得不知多多少倍。那么,为什么我们的IPO条件能够容忍上市后变脸却不能鼓励上市后由亏变盈呢?难道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吗?
迄今为止的实践证明,突得破还是突不破资金瓶颈的制约,正是美国的纳斯达克越来越有生命力而我国乃至香港的创业板却不免陷于寸步难行的分水岭。虽然我们还说不清现在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条件,但是,在《证券法》修改有望进入二审三审的条件下,注册制改革也将有可能尽早进入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IPO审核不是以向前看为方向,而是重走回头路,变本加厉地使可持续盈利能力成为申请IPO企业过会的拦路虎,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我国IPO既然早晚要走接轨国际的道路,那么,创造条件尽早让可持续经营取代可持续盈利能力作为IPO最重要的审核条件,尤其是对创业板和新三板来说,这无疑是可行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这对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必然将具有不可限量的积极意义。(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从“大”到“强”面临诸多挑战
从资本市场大国发
展至资本市场强国,仍有不少的距离。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更需要注重多方面问题。其中,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提升新股把关能力,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近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青年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观点,颇具深意。确实,从资本市场大国发展至资本市场强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而建设资本市场强国也将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当前迅猛崛起的中国资本市场,可以称得上资本市场的大国,但距离资本市场的强国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很显然,对于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目标,并非仅仅局限于数量级别的增长,而要更注重资本市场质量等方面的发展,才有利于加快完成这一发展目标。
不可否认,实现资本市场强国目标确实充满了诸多挑战,但对于刘士余的这一表态,实际上也或多或少暗示出中国资本市场已逐渐具备发展为资本市场强国的底气。但站在当下,从资本市场大国发展至资本市场强国,仍有不少的距离,而在摸索与前行的道路上,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更需要注重这几方面的问题。其中,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新股把关能力,从本质上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水平。
实际上,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股市基本上实现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且基本上成为了新时期下的常态化现象。但对于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仍有不少提升的空间。对此,在现有核准制模式下,发审委的把关能力就颇显关键,而IPO审核趋严,IPO审核通过率骤减,也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部分不达标企业或蒙混过关的企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再者,庞大的上市公司规模需要进一步优化,并通过更灵活的退市方式增强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显然,“上市难,退市更难”是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情况下,虽然主动退市的数量有逐渐提升的趋势,但因财务指标等因素遭到被动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停滞不前。即使是触及信披违规、财务数据存在瑕疵的问题企业,也甚少出现强制退市的现象。要想提升股市活力,就需要完善优胜劣汰功能,可以整合的就合并整合,该退出清理的就该退出清理,提升股票市场的高效运作环境。与此同时,要想实现资本市场的强国目标,强监管与提升违规成本却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确实,对于市场而言,要持续维系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则需要高效的监管给予配合。对于部分违规行为,也需要通过提升市场违规成本等方式来达到从严治市的目标。
此外,就是要提升股市投资功能,增强股市赚钱效应以及投资活力,这是实现资本市场强国的重要体现。
融资功能,固然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功能,但与之相比,投资功能同样重要。然而,在过去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却过于注重融资,投资功能却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由此加剧了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失衡发展局面。由此可见,当股市投融资功能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时,往往预示着这并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股票市场,更谈不上资本市场的强国。反之,更属于资本市场的大国。
然而,实现资本市场的强国目标,不仅仅要实现市场规模的持续壮大、制度规则的持续完善以及交易工具与投资品种的进一步丰富,而且更需要具备更好的投资功能,让投资者可以享受到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成果,而不是把这一成果更多分享给少数群体。
由此可见,对于投资功能的提升,并增强股市的赚钱效应以及投资活力,就颇显关键了。与此同时,更需要在股市退市率持续增强的预期下,仍需要提升投资者索赔效率,让违规上市公司得到应有的惩罚。
近年来,中国股市波动率骤减,投机性骤降,而市场指数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运行状态,这确实给市场看到了喜人的一面。但市场指数持续上涨,而绝大多数的股票却体现不到指数上涨的表现,这显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功能提升。
或许,股市机构化程度持续强化、市场加快“去散户化”的进程,会是市场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但如何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去向、如何逐渐建立起散户对大资金大机构的信任度、如何有效改变部分机构投资者投机性更甚于普通散户的现象,以及如何提升上市公司整体投资回报预期,增强上市公司平均股息率等,这确实是建设资本市场强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从资本市场大国发展至资本市场强国,确实是充满了挑战。但随着刘士余对资本市场强国目标的提出,也或多或少说明了中国资本市场具备了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底气,而资本市场强国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将会是一个各方共赢的结果。(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中国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意义重大
根据2001年签署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议定书》,中国原本认为15年后会成为WTO协定下的“市场经济”国家,美欧将从此终止在反倾销中使用“替代国”价格的做法。可是11月30日的一些动向却表明,美国特朗普政府已经首次公开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据美国于2017年11月中旬向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提交的法律文件显示,特朗普政府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并不要求改变美国计算对华反倾销税的方式。也就是说,美国及世贸组织伙伴成员并没有放弃其在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中长期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在进行反倾销对比时,有权拒绝以并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或者成本来确定价格的可比性。
但是,按照WTO规则,美国使用非标准反倾销关税计算方式的权利已经于2016年12月到期了,即中国加入WTO十五周年的日子。当时,即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时,就被认定为政府控制汇率等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不在话下”。所以在该规定到期之后,中国强烈主张转为“市场经济国家”。
到目前为止,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有80多个经济体主动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例如俄罗斯、瑞士、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甚至包括北欧、德国、英国以及荷兰在内的传统上属于美国阵营的伙伴国家也都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与此同时,仍有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坚持认为,即使所有世贸组织条款证明,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能够“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笔者认为,一旦美国等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他们再向中国征收惩罚性的反倾销税的难度就会困难很多。反之,继续给中国贴上“非市场经济”标签,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则可以相对更自由地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因此对他们而言,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显得“得不偿失”。另外,从系统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来讲,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其在经贸领域的交锋影响深远。
整体而言,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而言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中国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有了市场经济地位之后,企业所出口的商品基本上就可以参考国内价格行情,不仅能够从大局上一举挽回不利的局面,而且企业竞争优势必将会很快凸显出来,再被“欧美日”扣上“倾销”的帽子就难上加难了。美国和欧盟等针对中国商品反倾销这把“利剑”,也就失去了往日强大的杀伤力。否则,美国和欧盟只要认定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存在反倾销诉讼时,只需要找一个成本很高的国家作为标杆,即可判定其存在倾销行为。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彩电反倾销调查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是能够极大地缓和全球两大经济体的经贸紧张关系,重磅利好中国制造。由于美国和欧盟一直以来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中国的“无形之手”干预造成了市场扭曲,给美国和欧盟的制造商带来相对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虽然中国采取不少措施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申诉。但是由于带着“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签,结果就导致中国制造的部分商品要缴纳远高于100%的关税。表现在出口方面,中国制造业仅此损失就高达几十亿美元之巨。
三是未来中美经贸摩擦将会下降,中国在WTO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遭遇来自美国等国的反倾销将会呈现下降趋势,例如钢铁、轮胎、铜版纸等以往摩擦较多的行业将会明显受益,出口美国等国的中国商品将受到更加公平的待遇。但同时,因为WTO对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成员国反补贴标准是不同的,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会面临更为严格的反补贴标准。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中国除了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之外,亟需通过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的方式,来解决汇率、贸易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和分歧,为最终妥善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需要在美国和欧盟等可能“出手”的领域做足工作,准备好反击的一些措施。例如近几年占中国出口增长较快、市场份额较大的钢铁、汽车零部件、家电等领域的产品,应摸清底细以积极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金.融.投.资.报.)
文兴:落叶留秋色冷暖待春光
终于红了、黄了、冷了。上海终于入秋也将入冬了。
上海徐家汇岳阳路上的缤纷落叶与别致的艺术装置作品相映成趣,人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一批中法德艺术家近日在岳阳路打造落叶展。短短两三百米的岳阳路上几乎“十步一景”。按绿化部门往年经验,今年原定落叶不扫的时间段为11月18日至12月11日。如今考虑到落叶展的景观相对稳定,留存时间较长,落叶不扫的实施时间已延长至12月31日。
与自然界的红枫、金叶有人喜欢不同,金融市场的冷风有点瘆人。火热了一年的经济和市场,在四季度终于迎来了像样的调整。大盘自11月中旬起的调整,远远超出市场意料,连被机构一路唱多至今的白马股也集体跳水!周三(12月6日)沪指跳空低开,直接击穿3300点大关。有券商研报表示,2015年股灾之后,A股市场进入了股市“新周期”。其基本表现就是指数每4个月出现一次短周期波动的规律,其中每年11月进入阶段性高位,12月前后市场都会出现季节性调整。在年末流动性偏紧、利率上升的市场预期下,投资者会变得相对谨慎。2011-2016年间,在市场缺乏趋势性行情的年份,投资者情绪指数在12月会有所下降。并且从市场成交额来看,12月股市成交不活跃,成交额下滑,且随后的1月份成交额继续下降,不利于大盘上涨。这是投资者都能看出的市场情绪。
不过,在冷冷的市场情绪下,透出一点暖意,值得关注。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姜洋日前表示,我国资本市场有1亿多散户,直接关乎上亿家庭、数亿人的利益,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和政治属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将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贯穿于监管理念之中,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法规体系之中,始终体现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人民性。
姜洋还说我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探索,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在吸收借鉴成熟市场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中国资本市场创造的制度正逐渐向国际资本市场监管提供中国经验,比如股票市场的穿透式监管制度,国际证监会组织就要求中国证监会在成员国范围内介绍经验,并向各成员国推广,受到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沙特等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这说明了一点,中国股市再也不是被人边缘化容易被忽视的小市场,中国股市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经济。因此,研究中国股市再也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海外资本市场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A股市场,同样来观察港股市场,恒生国企指数从月中最高的12101点,月末回落至11476点,下跌幅度高达5%以上也是一个例子。
除了年末因素和资金面的影响,一些“牛散”也影响了市场。12月5号,媒体披露了证监会1号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廖国沛操纵15只股票给予行政处罚,并开出了8000多万元的罚没单据,这是针对个人投资者最多的罚款。从2014年1月到2016年6月,廖国沛控制28个证券账户操纵15个股票,利用资金优势、持股优势,通过大额封涨停,以涨停价虚假申报、盘中拉抬并封涨停等方式,在涨停价位大量买入,影响股票收盘价格和交易量,于次日反向卖出获利。监管初看会影响股价,但就长期而言,肯定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说,现在的股市处于“吃药打针和调理”阶段,康复需要时间。
想明白了这几个因素,再回想笔者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上海落叶不扫,反而布置成街景让人观赏,其用意完全可以运用到股市上来,既然天要冷了,那就不妨欣赏落叶、秋色或者冬景。等待时光的推移,春色依旧会来的。
到那时,就不是当下的红了、黄了、冷了,而是绿了、亮了、暖了。对吧?(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可转债成套人的新坑
两个月前,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路径悄悄地由原来的定向增发转到了发行可转债了。这种转变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明说,而是定向增发渐渐少了,可转债扑面而来,原先准备再融资的公司纷纷更换门庭,转到了可转债审核排队的队伍中来了。
定向增发的套路大家都清楚,一家公司IPO圈钱之后,股价经过了N个涨停板之后,拉一些机构作为融资对象,发行价在市价上打点折,增发的部分上市后,运气好的话,弟兄们大伙再赚点差价,运气不好,弟兄们跟着一起套进去,这游戏在牛市中可以玩得很转的,熊市中则是一个坑。
于是,管理层想出来一个办法,发行可转债,吸引公众投资者来一起参与。
管理层的初衷是好的,可转债存续时间长达六年,对上市公司是一个约束,好好干能变成股权,不好好干,六年后还本付息。因为不需要市值和本金可以顶格申购,还可以吸引新投资者的介入。第一个用新方法申购的东方雨虹发行可转债,给市场也带来了惊喜,可转债上市最高到过124.10元,无本申购的散户赚点零花钱,而大股东得益更大,仅仅几天,用股权配售的可转债盈利20%,这等于白白到市场上来收钱哪。这样的好事在中国股市历史上前所未有。
然而,好景不长,等到五、六个可转债发过之后,可转债开始跌破发行价了。上周五,久立转债上市即跌破发行价,同日共有三个可转债破发。这意味着靠信用申购的小投资者套牢,当然小投资者中一签也就1000元钱,赔也赔不了多少,可那些大股东都押进了大资金,这就真金白银活活地套进去了。
其实,可转债并不是创新产品,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早就实施过,而且还留下过各种各样的窘境,远的不说,就说近的,2011年中国银行发行了300亿元的可转债,上市后即跌破发行价,在长达四年的时间中,中国银行可转债价格一直在发行价底下行走,当年面对能否转股,弄得中国银行苦不堪言,结果两种情况最终还是使债转股顺利完成,一是降低转股价,从初始转股价4.02元一直降到2.82元,这是主动而为的措施;二是碰上了2015年股市涨到5000多点的大牛市,解救了中国银行,完成了一次再融资。这是运气好的结果。这是很惊心动魄的过程,可惜现在市场都已经忘记了。
从东方雨虹开始,新版可转债再融资已经上市了10个,价格都是高开低走,有7个正股的价格跌到转股价以下,5个跌破100元面值。但可转债还在不断地发,已经成了一个个套人的新坑,其风险已经隐隐约约出现了,这样的状态接下来第一个风险是套住一大批信用申购者,现在小投资者不懂风险,账上没钱却顶格100万元申购,如果未来中签率上升,这部分投资者没钱申购将套住承销商;第二个风险是在股权登记日前买入者,正股套住不算还套在债券上了;最后最大的风险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认购的可转债,偷鸡未成蚀把米,只得日后不断降低转股价来应付再融资带来的危机。(金.融.投.资.报.)
张明:2018年全球经济的六只黑天鹅
2017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复苏由美国扩散至众多发达与新兴经济体,美联储之外的主要国家央行也相继释放即将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全球贸易与跨境资本流动明显复苏,不少国家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之所以全球经济能够在2017年表现良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担心的黑天鹅事件基本上没有发生。例如,荷兰、法国、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国内选举均波澜不惊。又如,不少人担心的美国股市不但没有崩盘,反而继续屡创新高。
然而,风险事件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风险不存在。事实上,如果市场能够高度重视潜在风险,并率先采取各种行动来进行应对,那么,风险事件或者能够被化解于无形,或者即使发生,其潜在冲击也能得以缓释。相反,如果对前景过于乐观而忽视了潜在风险,一旦风险事件爆发,其破坏力就可能变得非常惊人。这就意味着,尽管预测未来的风险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学者与分析师们还得继续来做。笔者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的黑天鹅,如果按照爆发概率由高至低排序,至少有如下六只。
黑天鹅之一,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尽管2016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并未显著升级,但相关压力仍在集聚,在未来某个时点突然释放也未可知。目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有两个热点,其一是朝核冲突。最近朝鲜试验的弹道导弹据称已经可以覆盖美国全境,这是否会让美国政府的危机感加剧,并采取强硬政策进行应对,存在不确定性。其二是中东地区,一方面沙特国内政局更迭,既有政治势力与格局正在被洗牌。另一方面,库尔德人的独立公投运动可能显著影响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国内政治局势。此外,俄罗斯与美国在叙利亚的博弈仍在演化。一旦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将会对全球宏观经济复苏与金融市场稳定造成新的冲击。
黑天鹅之二,是全球贸易投资冲突加剧。尽管2017年全球贸易与跨境资本流动明显复苏,但国际贸易摩擦的阴云并未明显散去。考虑到2017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转负为正是中国年度GDP增速反弹的关键性因素,那么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也给市场对2018年中国出口增速与GDP增速的判断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黑天鹅之三,是欧洲地区的政治风险重新抬头。其一,2018年意大利将会迎来国内大选。如果五星运动党上台,那么意大利可能会宣布意大利脱欧或者意大利国债对外国投资者的违约,这无疑会对欧洲的经济复苏与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冲击;其二,目前市场对法国马克龙政府高度乐观,但马克龙政府究竟能够在法国国内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欧元区进一步整合等领域取得何种突破,2018年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三,近期默克尔政府在联合组阁问题上遭遇了重大挫折,未来联合政府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加剧,市场甚至在预测默克尔宣布辞职的可能性;其四,英国脱欧与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运动也会继续发酵。
黑天鹅之四,是通胀压力加速抬头造成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当前从劳动力市场指标来看,美国经济增速已经相当接近潜在增速,但迄今为止美国核心通胀率仍相当温和。目前市场的基准预测是美联储将在2017年12月加息一次,在2018年将会加息三次左右。更快的加息与缩表,不仅会影响到美国国内的经济增长与资产价格,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外溢效应。
黑天鹅之五,是美国股市长达九年的牛市宣告终结。本轮美国股市的牛市从美联储实施量宽政策的2009年开始,截至2017年已经有整整九年时间。目前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已经相当接近历史上的几次高位(例如1929年与2001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担心美国股市未来由升转跌的风险。
黑天鹅之六,是部分脆弱性较强的新兴市场国家重新面临爆发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在2016-2017年,随着全球经济走向复苏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由弱转强,大量短期国际资本重新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而如果2017年美联储更快地收紧货币政策、美元指数反弹,这些国家可能再度面临本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的冲击。(金.融.投.资.报.)
苏渝:如何防治“股市症候群”?
托住指数让个股暴跌,这是中国股市久用不衰的滥招。目前沪市已连续六天守住了3300点整数关口,同时换来的是次新股和创业板的暴跌。托住大盘的权重股总有一天也会有力量耗尽之时,大盘跌破3300点只是时间问题。周三3300点告破,被扭曲的大盘归于正常。正可谓不破不立,不死不活的中国股市不是一个正常股市。
个股市连续暴跌,“炒股病”袭击众股民,眼下已经出现一种群体性心理疾病——“股市症候群。有医学专家指出,长期过度紧张会引起失眠、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疲劳、情绪失常等精神疾病。紧张、焦虑还易引起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剧烈,如果血压波动过大,还有可能导致中风、偏瘫、心梗、猝死等。
笔者根据多年炒股经验总结,股市病是股民常见多发的一种情绪病,是由暴跌暴涨的股市波动所引发,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于强烈刺激,过于深痛,使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从而影响到脏腑、经络、神经,以致出现独特病理反应。
2400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精辟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这句箴言告诉我们,股市病是由七情引发,要医治也只能用本能的“七情疗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所云的“五行相生”、“阴平阳秘”和“以毒攻毒”的和谐境界。
何谓情疗?即用一种情感去抑制另一种情感,其疗法如下。
喜疗:暂时忘掉套牢的股票,多看喜剧,多听相声小品。想象股市套牢只是暂时的,用希望的快乐去克服忧伤、恐惧和愤怒等。
怒疗:怒可抑悲制恨。感到悲伤怨恨时,设法让自己发怒,痛快淋漓的大吼或大骂,实在不解恨,也可去网上发一通怪论,将愤怒与同病相怜者一起分享。
忧疗:忧伤可以控制过度的快乐。有的股民总是沉浸在赚钱的快乐之中,回忆抓牛股的辉煌,没法让自己忧伤起来。丢掉幻想,告别昨日,展望明年,不也是一剂良药吗?
思疗:总结失败经验,对亏钱的操作进行反思,找出下一步正确的操作思路,思考能使你弃病除邪。
悲疗:时刻想到自己的钱是劳动所得。惜财爱财,让悲来掩盖哀,才能防止因想不通而走极端,走上绝路。要相信“天塌不下来”,跌过头了要涨的道理。
恐疗:恐能抑制忧悲喜怒,恐也能使你对后市绝望,及时止损离场,避免不断补仓越套越深。
惊疗:一惊解万愁。对于突发性的利好,应感到惊讶。比如;近期天然气价格爆涨,还在底部的个股走出逆市上涨行情。只有惊,才能使你抓住突发利好产生的抄底和抢反弹的机会。(金.融.投.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