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2018年A股应高质量发展不负广大投资者期待

加入日期:2017-12-30 8:54:0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2-30 8:54:06讯:

  对2017年股市的评价,市场各方人士众说纷纭。我认为,2017年的股市不能算慢牛市,而是假牛市、真熊市!2017年A股低质量发展的表现
  有关部门背弃了股灾救市时的承诺。2015年股灾爆发时,政府组织了各方力量强力救市。当时的证监会掌门人表示,4500点以下不发新股。21家券商救市联盟也承诺,救市买进的股票在4500点以下不减持。

  但是,这两个承诺均遭无情的背弃。新一届监管层在2900点时,就迫不及待地恢复发新股,并且发得比以往大牛市时还要快。21家券商救市联盟在3000点上方,就将股票抛得一股都不剩。至于救市的主力国家队,将广大中小投资者作为对手盘,当中小创、“一带一路”、中字头股、雄安概念股、白马股等热点炒到高峰时,他们却精准地、毫不留情地出清中小盘股,获利极为丰厚。然后转移到大盘股中,维护大盘指数的表面繁荣。

  为解决“堰塞湖”而搞低质量扩容大跃进。市场并不一概反对新股扩容,只是众多市场人士很早就强烈反对扩容大跃进,呼吁监管层要从严审核新股发行质量,掌握好新股发行的节奏,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

  然而,监管部门却一意孤行,提出“要用2年时间解决IPO堰塞湖”,致使不到2年就发行了650多只新股。尤其是2017年,沪深两市发行上市新股436家,远超香港股市的160家,并占了2017年全球各国股市共计1624家IPO的27%,成为又一个世界第一,哪怕股市连续9年熊冠全球!

  这显然是全世界股市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扩容大跃进,并且还是低质量的扩容大跃进。

  低质量的扩容大跃进,尤其表现在创业板。回头看2010年开设的创业板,除了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圈了钱、提高了它们的身价以外,现在股价都跌成了一地鸡毛,七百多只创业板股票中,几乎找不到一家市场公认的、值得长期投资的优质公司。像乐视网那样的“骗子股”,不会仅此1家,相信再过若干年,创业板股票将会出现结队退市的情况。2018年A股如何才能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会议提出,“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也就是说,在速度上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要从传统经济结构转向转型优化升级;在动力上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次日,证监会召开了党委学习会,在2018年的四项重点工作中,十分强调“股市高质量发展”。

  那么,市场广大投资者期待的股市“高质量发展”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监管层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虚心向市场广泛听证。

  我关于A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纠正对“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的错误理解。

  在美国,直接融资比重固然大于间接融资比重。但是,他们的直接融资中,60%—70%是债券融资,让融资者先要学会诚信、学会借钱后必须还本、还息的能力,再来谈实业投资。而直接融资的30%到40%,才是股权融资。其中IPO只占极小一部分,更大部分的股权融资是并购重组。

  而A股过去两年之所以搞扩容大跃进,正是因为把直接融资的概念弄错了,以至于一心一意搞新股扩容,连市场的承受力也不加考虑了。

  第二,新股扩容必须优化再优化,进一步加强质量审核。

  据悉,近期券商已经对排队IPO企业的门槛提高到年利润5000万以上,这很好。我认为还可以再附设一个条件,拒绝传统产业公司搞“重复建设”,今后上市的必须是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优质新兴产业公司。

  关于新股发行的节奏,我认为,2018年发行新股应控制在每周3—5家,全年200家左右,比较妥当。

  第三,加强对增量新股结构的改革。

  证监会在明年的工作要点中,已提到了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在我看来,首当其冲的应是,解决新股股权结构中的“一股独大”。把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限制在33%以内,多余部分的股份,除了创投和董监高的小非以外,一并作为流通股进入新股发行。

  第四,重点推进存量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

  这才是资本市场比IPO更重要的本质功能,是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证监会的工作要点中,也提到了“加快并购重组改革”。我认为,首先要对史上最严的“并购重组新规”进行修正和改革,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如“反对跨界购并”就是一个很荒唐的笑话。

  我认为,2018年必须通过大力开展并购重组、国资改革来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体现A股高质量发展。

  第五,加大用科技手段监管,取消对个股的异常波动警示和特停措施。

  第六,监管层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监管上,而不应对市场过多干预。

  例如,什么是市场的主流,投资者应该买大盘蓝筹股,不可以炒小、炒新、炒差,上市公司高送转应该限制在10送几股,这些都属于市场行为和投资者的选股偏好,监管层不应越俎代庖,下指导棋。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发问询函也应该谨慎。例如,面对机构举牌,问询函只需问清举牌资金的来源、性质、杠杆率是否合法,而无需追问后续是否还要第二次举牌,这应该是机构投资者的机密,不应刨根究底,公开回答。

  第七,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加紧培育新经济蓝筹。

  A股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改变目前靠上证50周期性的传统产业大盘股领涨的局面,而要跟上世界股市的潮流,跟上创新发展新经济潮流,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培育新经济蓝筹股。

  新经济蓝筹,不能仅以现有的业绩来衡量,关键是看其是否有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发展前景。以往我们已经错过了像阿里巴巴、腾讯那样的优质公司在初创阶段到A股上市的机会,现在我们更应努力拥抱这样的上市公司,给他们在资本市场上发展的机会。

编辑: 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