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期复利回报惊人!记者闯入神秘顶级私募圈,探寻投资之道……)
2017年的A股市场,一批真正踏踏实实做研究的阳光私募脱颖而出,战绩辉煌。日前,记者采访了一批顶级私募大佬,探寻他们的投资之道。
这一年,一批老牌私募,凭借强大的投研实力,经受住了市场风格剧烈切换的考验,凭借优异的投资业绩,大举扩张、规模飙升。
这一年,一批顶级私募更加强调研究的精细化,频繁调研上市公司,他们的目光早已经不再局限于A股市场,开始加强“跨市场”的研究,加大在港股、美股等市场的投研力度,以全球视野挖掘投资标的。
规模不再是业绩的敌人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这是资管行业广为流传的说法。然而,当A股市场终于回归价值投资,一批优秀的阳光私募脱颖而出,上述“魔咒”正逐渐被打破。
截至12月28日,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上涨了6.21%,中小板综指下跌了2.05%,创业板指下跌了11.06%,而上证50指数上涨了25%。
在这样一个极端分化的市场中,一批具有扎实投研功底的私募基金业绩表现相当抢眼。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来,股票型私募基金在各大策略中表现最为突出,全年平均获得11.37%的收益。其中,以价值投资为主线的私募机构表现更为优异,例如像景林资产、高毅资产等,今年平均收益在50%左右,广深地区业绩优异的私募如望正资产今年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在60%左右,丰岭资本在40%以上。
A股市场经历了几轮牛熊更迭,一些优秀的“老牌”私募无论在投资还是风控方面,都更为成熟。
据格上理财统计,从长期业绩来看,景林资产、倚天阁资产、明达资产、赤子之心资产和理成资产旗下代表产品的年化收益均在20%以上,长期复利回报惊人,尤其是景林资产旗下产品有的已经实现运行11年累计11倍的收益回报。
私募产品被“秒杀”
持续稳健的业绩,也获得了市场的追捧。据悉,部分私募成为了“爆款”,保险、银行、企业、家族办公室等机构客户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被“秒杀”的现象。
例如,千合资本王亚伟旗下的一款昀沣系列产品在11月份发行,仅仅一个小时内就销售了15亿,据渠道人士透露,30亿额度在两天迅速卖完。此外,业内人士透露,敦和资产旗下的产品也出现了客户的“抢购”现象。据了解,明达资产发行的系列产品也遭到资金“秒杀”。
据悉,景林资产、淡水泉等规模已经增长至几百亿,高毅资产在2017年规模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据统计,高毅资产在2017年成立了60多只产品,景林资产成立了40多只产品,淡水泉成立了20多只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业绩优异的价值派基金经理备受市场追捧,规模急速扩张,目前,已有资深的基金经理本着对持有人负责的态度,开始拒绝新增申购资金。
比拼研究能力
人们往往只看到私募行业的光鲜亮丽,却没有观察到该行业残酷的竞争。群雄逐鹿、大浪淘沙,在投资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需要比拼勤奋、比拼眼光,比拼谁的研究更加精细化,比拼谁的定价更加合理。
望正资本的王鹏辉,在公募基金时是业内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曾管理过近300亿的大资金。在其看来,从做相对收益到做绝对收益,除了要利用仓位的灵活性来控制回撤外,还需要更加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时刻清醒地认识一家公司真正值多少钱。据望正资产的总经理王冰心透露,该公司重仓持有的个股,一年甚至会对其调研20次左右。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11月,部分阳光私募对上市公司的调研超过了100次,例如,星石投资对上市公司调研共计171次,淡水泉为127次,拾贝投资为123次。此外,朱雀投资、景林资产、神农投资等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均超过了90次。
业内一家大型私募的基金经理表示,公司对于上市公司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一方面会借助大数据分析,寻找出快速增长的领域和公司,另一方面则加强产业链的研究,包括和PE、VC的投资人士进行沟通,关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服务,此外,还需要结合自己和周围人的体验,来观察大家对于新产品的体验等。
核心资产牛市有望延续
在资深的私募基金经理看来,未来A股市场还是有很多机会,核心资产的结构性牛市有望延续。
一家大型绩优私募的投资经理表示,需要在经济变化的主航道上进行投资,布局一些具备高成长性的公司。他希望投资的标的是“人所必用”,希望这是一个大生意而不是一个小生意,具有广泛的使用性;此外,需要有较好的竞争格局,最好是“独一无二”或者只有两个“玩家”;最后,进行持续跟踪所投资的公司是否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ROE。
泰旸资产总经理、投资总监刘天君认为,蓝筹股普涨行情不可能长期持续,只有真正代表中国核心资产的优质蓝筹公司,才能持续获得估值溢价。
“未来需要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竞争格局出发,选取具有卓越品牌力、强势定价权、压倒性市场份额的公司。优质公司具备溢价能力,在企业经营层面表现为优于行业和全市场的净利率,能带来更高的ROE水平。”对于具体的配置方向,刘天君较为看好的领域包括三方面:第一,品牌消费品,如高端白酒、家电、免税店、酒店等可选消费行业;第二,在医药领域看好创新药和医疗服务。刘天君表示,相比其他子行业,创新药成长空间最大。第三,看好科技领域的消费电子、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