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今年3450点还能回来吗?李志林:远远不够

加入日期:2017-12-2 8:35:1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2-2 8:35:15讯:

  导读:
  贺宛男:今年3450点还能回来吗?

  李志林:仅发审从严远远不够
  刘柯:对目前市场的几点思考
  皮海洲:“心灵鸡汤”能否减轻限售股解禁压力
  郭施亮:IPO审核首现零过会意味什么?

  桂浩明:蓝筹股明年还有大行情吗?

  宋清辉:重磅整顿网络小贷公司是大好事
  应健中:清理账户 布局来年

  贺宛男:今年3450点还能回来吗?
  2017年即将过去。

  上证指数从5月上中旬的3000起步一路上行,到11月13日的3450点戛然而止;此后几经“反攻”,却始终无功而返。同样,深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13日也都成了峰顶。

  为什么是11月13日?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全线下挫。“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10.0%,上月为10.3%;投资增长7.3%,上月为7.5%,其中民间投资增长5.8%,上月为6%;进出口增长10.2%,上月为11.7%。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上月为6.6%;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上月为8.3%……
  本来以为一、二季度GDP增长均为6.9%,三季度稍回落至6.8%,四季度可能会上行,因为之前周小川行长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过全年GDP增长可达7%左右。

  此后,临近11月底出来的10月份工业利润增长25.1%,增速又比9月份放缓2.6个百分点。尽管25.1%的增速已经不低,但那是靠煤炭增长6.3倍,黑色金属冶炼增长1.6倍,有色金属冶炼增长44.1%,石油加工、炼焦等增长41.1%,诸如此类的周期性行业带来的,以后还能持续吗?

  本轮以业绩为主线的牛市是建立在盈利改善的基本面之上的,一旦经济水平不及预期或市场乐观情绪降低,支撑牛市的基础势将动摇并逐渐减弱。

  实际上,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攻关期的“关”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资金面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还是权威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了第三季度融资主体和融资结构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中资大型银行成为唯一的资金融出方,前三季度大型银行净融出资金123.1万亿元,占市场总体净融出资金量的98.6%;而保险机构于2017年8、9月由资金供给方转为融入方。二是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机构成了主要的资金融入方,融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证券机构净融入41.7万亿元,占市场净融入资金的33.4%,其中第三季度占比36.2%,较上半年高4.7个百分点。三是保险资产增速继续放缓,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半年低1.9个百分点;其中,(保险资金)银行存款同比下降12.4%,投资类资产同比增长20%。

  众所周知,今年以白马蓝筹为主要标的的结构性牛市主要由机构发动;而各类机构除了自有资金外,高达数十万亿的资金从中资大型银行融入。临近年底,“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融入资金势必要归还融出方。更何况部分白马蓝筹股已经积累了巨大的获利盘,有的已经不再有估值优势,于是长期以来的调整需求在短期集中释放,而中小创尽管持续低迷,但总体上不具备估值优势,所谓“一九”转向“九一”也难成气候。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港股。恒指自11月22日突破3万点后,不到10个交易日已下跌近千点,撤退至29000点一线,而跌幅的主要动力来自内地股(3万点以后恒指跌3.3%,恒生内地100指数跌5%),这说明南下资金也在撤退。不能说现在的A股已经港股化了,但14-15倍的恒指难以提振,18-19倍的沪指以及估值更高的深指、中小创要异军突起,恐怕也有相当难度吧!(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仅发审从严远远不够
  本周各指数出现了分化,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大跌3.22%和2.58%,为今年来最大跌幅;上证指数和深成指继续收1.07%、1.38%的周阴线(11月月线三连阴);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收0.15%、1.24%的周阳线。

  周五,创业板更是出现了涨幅近2%的中阳线的大幅反弹,显示一波交易性机会即将来临。

  可以说,本周大盘股指数和小盘股指数出现今年以来最大的分道扬镳,出现了我上周末呼唤期待的“再平衡势在必然”!

  有人认为,这是监管层对新股发审从严,3新股全部被否,零通过所导致的。权威媒体甚至说,只要新股发审低通过率成为常态,大小非减持就不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中国股市就会好起来。

  但我以为,要解决中国股市长期熊市的症结,仅靠新股发审从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新股发行从严符合中国国情
  本周最大的新闻是,周三发审委审核3只新股零过会。自新一届发审委11月上任以来,共审核了61家公司首发申请,通过率为55.7%。上周一(11月20日)举行新发审委就职宣誓仪式后,开了4次IPO发审会,审核了9个IPO,仅过会3家,通过率低至33.33%。而今年前10个月的通过率是80.1%,2016年全年通过率为91.14%。新股发审通过率之所以一再降低,关键是在发审委之上,再成立一个监察委员会,“实行全方位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我以为,终身追责是加强发审监管的一个重要举措,让发审委员责任更加到位,追溯责任的时间更长,从而使监管更加严厉,更加到位,使通过审核的新股质量更有保证。有了这些前所未有的监督举措的震慑,今后就很少有人再敢在新股发审链上通过行贿受贿,通关系、卖人情,而对劣质公司上市放水了。

  反过来也表明:当时有人主张,“为了向注册制过度,解决IPO堰塞湖问题,监管部门不再对申请IPO的企业设业绩门槛,不再对企业能否持续盈利作判断,只需关注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即可上市”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首先是误读了美国股市的注册制。

  美国股市新股上市,确实不是采用核准制,但是,这是以美国整个社会成员的诚信度和注重诚信档案作为前提的,是靠对造假上市公司有着严厉的集体诉讼制度和刑法制度做保证的,并且美国的注册制也同样有严格的审核。正因为此,尽管美国股市已经连续9年的大牛市,屡创历史新高,但也没有出现企业IPO排长队现象。

  其次,放水式的注册制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在当今中国,许多企业缺乏诚信、造假盛行、造假成本很低,集体诉讼制度又没有建立。据统计,2015年以来,金亚科技嘉寓股份京天利欣泰电气恒顺众昇安硕信息锐奇股份宝利国际尔康制药、祥源文化、乐视网等十几家创业板公司因涉嫌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发布了存在被实施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公告。但退市的寥寥无几,除了顶格罚款60万元,没有一例像美国安然那样,将造假者罚得倾家荡产,还要坐牢。所以,造假者屡禁不绝。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申请上市的企业的业绩、盈利能力和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制、关联交易、财务数据等方面进行严厉的审核,对不合格者坚决投否决票,就会造成许多上市公司“蒙混上市、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四年亏损、五年减持跑路”的事件屡屡发生,破坏了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严重伤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

  再次,放松了上市新股审核标准,直接导致了新股排队堰塞湖的形成。

  每天发2--3只新股,每周发10只新股,一年发400多只新股,这是中外股市历史上闻所未闻的扩容大跃进。凡是搞大跃进,必然会出现粗制滥造。

  原有8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2年发掉了600多家,新的排队者又冒出来,至今还有540多家在排队。这本身就表明发审制度不正常。

  从发审通过率90%快速降到33%,并且6月份以来有119家企业撤销上市申请,这也表明,按现在的审核标准,这两年600多家上市企业中,至少有二分之一企业不符合上市条件,用各种手段混进了股市。如今市场盛行的“炒小、炒新、炒差”,正是放松新股发审标准的产物,监管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能一味指责市场。

  我很认同、赞赏近期监管层对新股发审的一系列从严举措,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不追求数量而更注重质量的,是有利于净化市场风气、提升广大投资者信心。

  2、正确理解“直接融资”的含义
  很长时间来,从各重要会议和文件,到监管层负责人讲话都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每每导致市场的恐慌。其实,包括监管层在内,对“直接融资”含义的理解,多有偏颇。

  直接融资主要包含三项:一是发债券,这是大头。美国,发行债券占直接融资的70%以上;
  二是并购重组中的发行股份(即定增),购买优质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此项直接融资比例,要几倍甚至十倍于新股的募资;三是新股扩容,即IPO。

  而这两年,A股市场却把直接融资与新股IPO划等号,而债券发行数量远远不够,并购重组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主要是发新股。遂导致大批企业为获得既不用还本又不用还息的“免费午餐”,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不择手段地谋求上市。

  我认为,上述错误的理解应当纠正,监管层应对直接融资的各项内容做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在新股IPO的速度和数量上,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稳定性。

  3、改革新股股权结构,一劳永逸地杜绝大小非减持后患
  IPO堰塞湖为何久疏不散?为何连炒瓜子的、洗脚的、卖蜜饯的、洗发的、卖卤味等,与新经济毫不相关的、融资需求并不迫切的企业,都争相上市?

  名义上说得很好听,让资本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说穿了,是为大小非抬高身价、造富服务。

  虽然新股上市时,只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来流通,对市场的压力并不大。但是,只要一上市,随着小盘股股价的爆炒,每家公司立马产生了十多位亿万富翁,或10亿级别的富翁。只要熬一到三年,小非和大非就会源源不断地减持,跻身于中国的富豪榜。

  10年前,中国20亿以上的富豪榜,人数不到200位。而如今,20亿——2600亿的富豪,陡增到2000多位,其中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的大非。据统计,到2020年,将有3.5万亿大小非解禁,将掠夺股市多少资源?还会产生多少新贵?

  这些财大气粗的大非,减持后不再从事实体经济,二是动辄去购买几亿的豪宅,或者借着投资的名义,把几百亿资金转移到国外。不仅加剧了中国的两极分化,而且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既然如此,我认为监管层就应果断地对新股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在新股发行前就禁止“一股独大”,规定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上市公司。同时,除了5%以上的股东、创投、董监高以外,其他股东的股权按发行价折股,在新股上市时即可流通。这就不会造成近期无锡银行上海银行吴江银行等几倍、甚至10倍于流通股的小非(原几万人持有的内部职工股)集中减持冲击市场,引起市场的恐惧。

  而只有33%的股权的控股股东,就不存在大非减持的问题了。若稍有减持,控股权就会被别人夺走,反而会激活市场的并购重组,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4、消除“二八”现象
  两周前,有媒体发表了为“二八现象”唱赞歌的文章,认为“二八”现象不仅合理,而且会长期存在。

  我当即写了《二八现象是成熟,还是畸形?》的文章进行反驳。认为“二八”现象不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而是畸形发展;“二八”现象绝不可能是牛市。并指出:大盘股和白马股估值基本到位,有的已经有泡沫;大盘股、白马股明年不可能再成为市场的热点;要注意股价过快上涨、处于高位、高价的风险;对“二八”现象必须“再平衡”。

  其后两周市场发生的事情,人们都已经看到了。

  11月16日,新华社评论员和茅台公司同时发了风险警讯。随后,爆炒的白马股、热门股持续暴跌。

  再后来,有消息传出:摩根大通在高位减持中国平安逾1亿股,抽走资金115亿元;北上资金沪股通连续2周减持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只出不进。

  可见,当整个市场都把“二八”现象凝固化,高度一致地认同“二”股的投资价值、并狂热地不断叫高白马股的目标价(如茅台看1000元、中国平安看100元、科大讯飞看100元)时,便是国家队和国内外各路机构出货的时机。

  由于大量市场资金弃小追大,导致了三分之二的“八”股,今年跌幅超过10%,半数的“八”股,跌破了2638点股灾最低点时的股价,这便是上证50、沪深300指数牛市掩盖下的大熊市,为广大投资者所不齿。

  监管层既然认为中国股市要走慢牛,那就应摒弃“二八”现象。事实表明,“二八”现象发展到极致,也同样会导致机构的恶性炒作,引发金融风险和股灾。如几百家上市公司因股价大幅下跌,面临质押强平仓线。

  在舆论导向上,监管层不应再对广大投资者作“反对炒小、炒新、炒差”,主张大家去买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判断和窗口指导,以免角色错位。

  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倾向于新兴产业的导向,成长性与估值匹配度突出,且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将会是未来市场热点所在。站在目前年关将至的时点,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5G、中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一带一路、国企重组、混改、自贸港,及底部企稳放量股值得逐步布局。(金.融.投.资.报)




  刘柯:对目前市场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A股状况不容乐观,已经远不是有些人说的“稳中有升”,随着“漂亮50”开始调整,整个市场已经形成“大小通杀”的局面,上证指数在往3300点缓慢后撤,大多数已经持续下跌了快一年的“杀猪3000”变本加厉地不断下跌创出今年的新低,整个市场目前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股灾状况。

  有人说,造成目前这种大跌的原因是因为监管层清理大资管市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清理大资管可能会对部分从银行表外流出的机构资金产生影响,但怎么解释已经持续下跌了快一年的中小盘股也跟着大跌呢?原因还是整个市场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信心严重缺失。如果说今年大多数个股是温水煮青蛙式的下跌,那么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局部恶性股灾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了,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亏损幅度不比2015年股灾和2016年熔断时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我们值得反思的事情很多。

  首先,今年的行情是过去很多年都不曾见过的,上证指数在“漂亮50”的带领下还算看得过去,但很多中小盘股跌得惨不忍睹,跌破2015年股灾最低点的比比皆是。我们要反思一下,这种造成股市严重分化,投资情绪严重分裂的“价值投资”,是不是就是真的价值投资?监管层的初衷也许是好的,那就是要让“漂亮50”成为A股的主心骨,要让好公司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但是,由于A股的历史原因,所谓的“漂亮50”其实对于中国经济和A股都没有广泛的代表性,大多数属于金融、制造、消费等传统行业,这些公司尽管业绩不错,但成长性真的很好?我们可以看看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是哪些受到追捧?是BAT,是代表未来的前沿新兴产业公司。“漂亮50”可以成为市场的稳定剂,但未必能成为市场的牵引力,而且由于主流机构资金在“漂亮50”里严重抱团取暖造成新的“价值投机”坐庄模式,这些机构资金又要面临每年的现金分红兑现压力,使得一年之内上涨了50-100%、成长性未必能跟上这个涨幅的“漂亮50”开始多杀多的踩踏,这完全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次,我们必须冷静反思IPO这个事情,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要向资本市场输送更多优质上市资源,还是滥竽充数地向二级市场倾倒垃圾筹码?我们现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觉得整个市场的估值高了,题材股概念股大行其道,所以需要用更多的题材股概念股来强制性地让供求扭转,这种大跃进式的扩大直接融资,单纯地用筹码数量来对冲高估值的做法究竟是不是正确的?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是二级市场垃圾股遍地,大家可以看看批发上市的这么多公司,有几个是响当当的好公司?有几个是新兴产业的独角兽?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造假上市。要知道,这些公司都是通过监管发审这一关上市的,既然有行政把关,就必须对审过的公司负责,不能老说这是二级市场的错!

  第三,我们要反思目前监管的重心,是为市场制定一个机械的估值标准,是不断用行政手段处理几个坐庄的资金账户,还是严格约束上市公司日常信披让市场参与者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交易,让财务造假者直接被清理出资本市场?这个事情非同小可,上市公司违法成本太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效仿,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市场风气变坏,投资环境恶化,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投资者用脚投票的重要原因。我们看看目前对于财务造假的处罚,60万封顶,一个减持就是好几亿,一个涨停市值也是好几亿的增长,这种处罚是在纵容造假,造价成本如此之低,上市公司就会前赴后继,为什么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前车之鉴”,万福生科雅百特,哪个不是活得好好的?

  第四,我们要反思对于能让股市涨起来的资金来源,能不能不喊口号多做实事?能不能尽早形成一个能让场外资金自觉自愿进来的长效机制与环境?这其实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过程,好的公司在A股上市,形成价值投资的赚钱效应,则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良性循环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没有好公司到A股市场来?我们机械地用业绩来衡量上市标准究竟合适不合适?为什么那么多上市公司胆敢以身试法屡触清仓式减持高压线?为什么这些公司将上市圈钱当作成功的终极目标,只要一解禁就变着花样花式减持?股市的资金只出不进,这个市场是起不来的,道琼斯突破24000点了,那是全球的资金蜂拥而入推动起来的,不是靠喊口号涨起来的。

  最后,我们来反思一下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中小投资者。A股有8成账户都是中小投资者,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A股设立之初就是试验品,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国有资金介入,都是中小投资者社会资金当“小白鼠”。中国人的投资渠道狭窄,有限的闲钱都在为股市做贡献,他们连常态化的IPO都认了,如果还让他们在二级市场亏损累累,这样算是保护?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事实,中小投资者对股市的认识不会像高水平的公募基金那么深刻,他们只需要赚钱,而且也不会个个都买茅台,更不会立刻都去买股票基金,保护这些中小投资者最直接的效果是要让他们看到能投资赚钱的希望。这个希望在哪里?如果这个市场只有5%不到的股票能上涨,95%都是应该被唾弃的垃圾,这样的市场中小投资者怎么生存?他们无法生存,怎么谈保护?(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心灵鸡汤”能否减轻限售股解禁压力
  面对解禁潮的到
  来,面对重要股东的减持,不是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就可以解决的,还是需要监管者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尤其是需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避免重要股东把股市当成提款机。

  随着上海银行限售股解禁以及京东方重要股东的套现所引发的股价大跌,也随着时间逼近2018年,市场对限售股解禁潮的到来充满了担心。根据Wind统计数据,明年1月的解禁压力创近年来单月最高,预计解禁规模超过5600亿元。这让市场感受到来自限售股解禁潮所带来的压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媒体纷纷向市场吹起“暖风”,给投资者送上“心灵鸡汤”。专业报纸的文章认为,限售股解禁流通并不等于实际减持。表示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为此,专业媒体提醒投资者,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解禁潮”“减持潮”形成的条件并不具备,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同时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专业媒体端出“心灵鸡汤”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减少投资者对限售股解禁潮的恐惧,增加市场的抗压能力,以此维护股市的平稳发展。不过,就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不能依靠“心灵鸡汤”来维系的。而且从投资者来说,也需要对自己的资金安全负责,而不可能像专业媒体一样,对股市的涨跌、对利益的得失无动于衷。并且,从监管者来说,也不能沉醉于“心灵鸡汤”的美味,应正视限售股解禁潮的到来,并着手解决限售股解禁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专业媒体的“心灵鸡汤”显然展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限售股解禁潮的到来采取的是一种藐视的态度,并没有把限售股解禁潮太多地放在眼里。但作为监管者来说,必须要正视限售股解禁潮的到来,毕竟这事关股市的稳定发展。虽然说,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但解禁股数量庞大也必然会带来减持规模的增加,而且这些解禁股最终也需要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买单,这是股市的铁律。

  当然,今年5月27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即减持新规)对于规范重要股东的减持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减持新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它只不过是将重要股东减持的节奏拉长。比如规定在连续90日内,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减持的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但它并没有改变重要股东把股市当成提款机的事实。

  尤其是在新股加速发行的背景下,随着大量新股的上市,2017年上市的新公司其限售股又将有一部分在2018年进入解禁期,由于新上市公司数量众多,这自然也加大了限售股解禁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套现压力。这种限售股套现的压力显然是市场需要予以正视的。如第一创业上海银行巨额限售股的解禁,引发股价大跌;而京东方重要股东的套现,更是引发股价断悬式下跌,这是实实在在的股价波动,带给投资者的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损失,而不是“砸盘幻觉”,更不是分析人士制造出来的“砸盘幻觉”。因此,面对解禁潮的到来,面对重要股东的减持,不是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就可以解决的,还是需要监管者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尤其是需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避免重要股东把股市当成提款机。

  比如,新股首发上市时,增加社会公众的持股比例,规定首发流通股规模不低于50%,将控股股东的持股控制在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可(国家控股公司除外)。又比如,对于已上市公司,规定控股股东的持股降至公司总股本的20%时,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及大宗交易减持,而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一次性转让给有意向接手公司经营与发展的企业法人或机构投资者。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轻控股股东套现带给市场的压力,是解决限售股问题的治本之策。(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IPO审核首现零过会意味什么?
  IPO审核趋严,确实
  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不少企业也因此错过了更好的直接融资渠道。但从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IPO审核趋严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有利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随着新一届发审委的上任,他们对资本市场带来了重要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莫过于IPO审核趋严,IPO审核通过率的持续下降。

  从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来看,新一届发审委又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惊喜。从11月29日的新股审核结果来看,三家企业均遭到发审委否决,而IPO审核也首现零过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确实给市场带来了新的看点。

  IPO审核趋严,严格把控入口关,这是新一届发审委的真实写照。但面对IPO审核零过会的现象,却还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新一届发审委对新股审核的态度,确实是动了真格。

  一般而言,企业要想发行上市,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其中就包括了受理、预披露、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审核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当属发审环节。因为对企业而言,最终可否成功发行上市,更大程度上还是要看发审委的最终审核。

  多年来,在核准制模式下,发审委一揽大权,掌握着拟发行企业的命运。退一步来说,即使企业成功顺利完成之前的审核环节,但若得不到发审委的最终认可,那么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在核准制模式下,企业可否成功发行上市,关键还是要看发审委的脸色。

  从新一届发审委的系列行动来看,确实体现出IPO审核从严、IPO审核通过率骤减的一面。与此同时,新一届发审委不仅会从财务指标等常规指标进行审核,而且还可能对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进行审核;而例如毛利率、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往往会成为企业未能成功过会的关键原因。

  IPO审核趋严,对拟发行企业来说,确实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不少企业也会因此错过了更好的直接融资渠道。但从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IPO审核趋严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通过发审委的严格把关,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把烂企业淘汰出去。此举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股市投资吸引力,还是起到积极性的影响。

  可以预期,IPO审核趋严有望成为新时期下的常态化现象。但对于IPO审核零过会的现象,可能并不具有持续性,而企业最终通过的审核结果,更大程度上还是要看发审委的脸色。

  一方面是入口关的严格把控,另一方面则是出口关的过于宽松,往往导致市场上市率与退市率的失衡发展。很显然,在入口关方面,仍需要新一届发审委的持续从严把关,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至于出口关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完善退市条件,并从根本上打破上市公司刚性兑付,尤其是地方保护力度较大的上市公司刚性兑付现象,这样才有望逐渐提升股市退市率,增强股市优胜劣汰的功能。(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蓝筹股明年还有大行情吗?
  现在距离2018年已经不远,很多投资者不约而同地开始考虑明年的投资策略。在今年,果断买入蓝筹股,并且坚持持有的投资者无疑是大赢家,毕竟在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有限,个股更是涨少跌多的背景下,还能够取得很丰厚的收益,很不容易。那么,到2018年呢?如今的这套投资模式,还行得通吗?

  蓝筹股在今年大行其道,有其复杂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市场资金力量发生了变化,不断扩大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对于业绩优良、估值不高的蓝筹股,有着极大的认同感,它们对这类股票的持续买入,构成了这波蓝筹股行情的基础。不过,问题也随之而产生了,经过几乎整整一年的上涨,不少蓝筹股的股价已经较年初时上涨了50%以上,翻番的也不在少数。这样一来,它们的估值就变得不那么便宜了。就以国资控股的四大银行股来说,行情启动时的PE普遍不到6倍,PB则只有0.8倍,而现在PE一般在8倍以上,PB则在1.1倍左右。当然,这个水平也不能说很高,但却是处于它们的历史最高位置。通常来说,在机构投资者的强烈支持下,这样的估值大体上还是能够守得住的,但是要在这基础上继续提高,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毕竟,这些银行股的成长性现在是比较一般的,通常净利润的增速不会超过3%,以这样的增长是否能够支撑股价明年再涨50%甚至更多呢?显然这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提到,其实蓝筹股中,业绩增长快的公司也不少,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化工以及房地产板块中,都能够举出不少这方面的例子。这应该说也是一个事实,但问题在于,这些行业在今年效益之所以会有很大的提高,一个颇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去年基数比较低,加上还有去产能所带来的产品涨价效应。在供求基本平衡,而且价格也回升到较高的水平以后,它们能够取得平稳的增长,就是相当不容易了,再要延续高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以今年的行业成长性来推导明年的高增长品种,恐怕在方法上是有很大问题的。这也就是说,在失去了基数效应以后,明年很多蓝筹股不太可能继续呈现出高增长的态势,那么它们与那些大型银行股也就有了相似的问题:由于绝对估值已经不低,在没有良好的成长性作为依托的情况下,股价很难再有大幅度的上涨。

  从一般定义上来说,蓝筹股的特征在于业绩良好、经营稳定,而不是什么持续的高增长。今年蓝筹股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与其在过去估值一直偏低有关,实际上是一次估值修复,是对以往行情的一次调整。现在,这一切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那么再要指望股价还能够大幅度上涨,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诚然,蓝筹股中也还是会出现一些因为某种因素而成长性良好的品种,但这更多只是一个个案,不具备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明年如果沿用今年的投资经验,继续持有蓝筹股,那么应该说是种相当稳健的操作模式,而且通常来说也是能够实现一定收益的,但不太可能再现今年高收益的投资效果,而市场的有效性,也就在于它不可能让一种成功的投资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通过简单重复的方式取得持续的成功。

  什么是2018年的投资模式,或者说2018年哪一类股票的投资机会更大,这是一个需认真研究的问题,要寻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并不容易。但至少,大家可以发现,简单沿用今年买入并持有蓝筹股的思路来进行明年的投资,如果仍然期望获得高收益,那么至少在逻辑上是存在缺陷的。(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重磅整顿网络小贷公司是大好事
  中国企业对某些热点产业、行业的态度经常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然后又是“霎时北风卷残叶”,被外国人称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的寒潮已经冰冻三尺,去年被业界认为站在风口的网络小贷公司正在从空中摔下,而且预计脸先着地。

  网络小贷之所以一度被热捧,归根结底还是资本的贪婪,尤其是在一哄而上的这个时代中,这种跟风思维更是非常显著。在什么东西碰上互联网就能被称之为“互联网+”的时代,小贷公司同样穿上了马甲,自然摇身一变成为显得更为高大上的网络小贷。一些善于捕捉热点的上市公司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但实际上背后却是一番为了提升股价的资本运作之举。

  网络小贷实质上是小贷公司的线上化,然后通过大数据,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算法和推送,时不时出现在网民的眼前。网络小贷平台产生的实质原因是行业环境日趋狭小所致。由于不少小贷公司线下发展遭遇瓶颈,那么便想到通过互联网去“捕获”更多的意向用户。

  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互联网小贷市场没有这些公司想象得那么好,再加上很多网络小贷和投资网络小贷的资本对自身也认知不清,加上经营不善,故导致利润越来越少。或许是有些上市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有上市公司近期便发布公告称宣布放弃设立小贷公司的计划。

  现在来看,网络小贷火爆的因素和很多热点一样集中在炒作,而非其本身可创造的价值。网络小贷在金融环节中,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在现有的环境下,人们将这种作用过分夸大,因此网络小贷牌照的价值在整顿之前亦相当值钱。

  金融无小事,小贷平台线上化,其主体还是金融,监管也必须严格。所谓严格监管不是发牌照,也不是发了牌照之后就不管了,更不是发牌照就意味着这个行业规范化。行业所需要的严格监管,首先在牌照的发放上就要进行严格审核,调查企业的各种资质是否符合标准;其次是经营过程严格监督,如果在发现运营过程中出现违规情况,需要立即给予相应处罚,触及红色时必须吊销公司牌照。

  监管还需要严防各种情况,例如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急下发文件叫停网络小贷公司牌照发放后,必然会有人还觉得网络小贷处于风口之上,愿意高价收购牌照。据说此前有些企业收到风声,早已经做好了囤牌准备,准备通过转让套利。企业的这种做法说明监管部门一开始就没有监管到位,至少在制度、文件的限制方面就没有考虑到这些制造乱象的情况,监管机构当下应下发文件禁止这类行为,否则这已经混乱的市场将会更加乱。

  还好,监管部门紧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一部分的乱象挡了下来,同时也没有阻碍到合规小贷公司的正常经营,反而是阻止了行业尤其是牌照泡沫的滋生。所以说,重磅整顿网络小贷,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监管部门的态度说明,只要你们做好本质工作不乱来,我们监管没有问题,牌照就会一直安全。

  监管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这需要网络小贷公司自身意识到种种问题。和传统小贷公司不一样,网络小贷已经“无视”地域制约,可以在全国各地到处做生意。这种生意往往讲究快,就是越快放款用户越爱,为了突破这一限制,网络小贷基本上都是信用贷,所谓的审批和额度也都是通过所谓的大数据收集。

  如今大数据在征信方面确实很有作用,可这些零零散散的网络小贷公司并没有诸如阿里巴巴、腾讯那样庞大的技术后台及数据搜集能力,巨型公司的信用、额度分析有时候都会出现偏差,更何况IT能力非常薄弱的小企业?或许从他们业务展开的那一瞬间,就为后期的运营不善铺垫了隐患。

  如今,即便是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小贷平台上借到钱,这种人即便被逼上绝路也无力还款,网络小贷通过自己的系统将资金借给这类人,几乎等同于做了一笔坏账记录。也有些小贷平台觉得无所谓,认为只要铺开的网络大,一两个坏账影响不了可观的盈利,但结果与想法大相庭径。

  笔者认为,网络小贷更应该和实体产业进行合作,互联网上能够挖掘到大量需要融资周转且有实物抵押的企业。若是能够线上获客、线下交易,借贷方式选择更为稳妥的实物抵押,既能够降低小贷公司的风险,又有助于参与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这一课题当中,可谓一举多得。(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清理账户 布局来年
  今年的股市行情临近收官了,还有20个交易日,今年的股票交易将要拉上帷幕了,在最后一月,投资者可以做啥呢?笔者以为,在操作上可以做如下考虑:
  第一,可以提前布局年报行情了,机会在高送转上。还有一个半月,每年最热闹的上市公司年报将要闪亮登场,每年的年报给市场带来如下几个博弈点:一是业绩变化,这个博弈点现在弱化了,主要原因是业绩有大幅波动的都事先预告了,到目前为止,有超过三成的公司做了业绩预告,没预告的基本上与去年同期不相上下,所以业绩博弈机会不大;二是高送转,一年中尽管有两次机会,但年报高送转机会最大,那么多新股上市,它们靠的是高溢价发行新股形成的高资本公积金来进行稀释股本游戏,通过高送转将高价变成低价,然后进行新一轮的炒作。高送转方案的实施基本上在三个月之后,但每一次正式消息出台往往是行情到头之时,因此,打提前量正当其时,现在对那些上市两年以内的新公司、还没有过高送转记录的、资本公积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比较高的公司做一个组合投资,博弈时间长度在半年左右,应该有一定机会,时间上也正当其时。

  第二,到可转债中去寻找套利机会。现在的再融资方式,由原来的定向增发逐渐转为可转债了。可转债的套利时间长达六年,在不同的阶段可用不同的套利方法,比如:发行前买入正股获得可转债的配送权,上市后抛出可转债和正股;正股和可转债分别也有博弈差价的空间;到了转股期在正股和可转债之间套利;可转债跌破发行价后可做固定收益投资……方法很多,投资者可以琢磨其间的相关性,将其作为博取差价的机会。

  第三,临近年底,可以清理一下自己的账户了。每到年底,机构都会结账,做年报、锁定盈利,不要让“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年底的行情跌宕起伏。其实每一个投资者也要做个年报,在持仓结构上做一个调整,对获利筹码入袋为安,而对套牢筹码作技术性操作,对那些不涨的乌龟股果断了断,不要将钱耗在没有意义的筹码之上,重新布局明年的操作策略。现在市场那么大,股票的流动性又那么好,不存在抛掉的筹码买不回来的局面,所以,重新布局来年,这是临近年末的操作重点。

  股市永远是一个风水轮转的市场,今年撇开各种炒作的题材,看其本质实际上就是炒大盘股,市值越大的股票走势越好,而市值越小则跌得越惨,这样的局面正好与前几年相反,那么明年市场的风格会不会转变,有这个可能。看看上市一至三年的次新股。可谓跌得惨不忍睹,那个一年前55.88元高价发行的步长制药,一年前被当作未来医药股的明星股炒,股价炒到155元之后,经过一年的跌势已经跌到发行价底下了,当年的新股中签率只有0.056%,现在挂在盘面上,要买的话,要多少有多少,中签率100%,这个现象值得关注,是不是日后的机会,还有待观察。(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