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新股发行改革不能开“倒车”

加入日期:2017-11-9 14:39:5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1-9 14:39:54讯:

  新股发行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热点议题,A股目前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须经发审会审核通过。不过,最近“闯关”似乎越来越难,从10月中旬首届“大发审委”运行至今,IPO审核通过率仅50%左右。特别是11月7日“6否5”结果一出,在业内引发不小反响。

  IPO审核通过率降至如此之低,不禁让业界纷纷反思和分析本届发审委的审核逻辑。一方面,发审委严格把关,有利于企业和投行回归到登陆资本市场的本意,减少备受诟病的“圈钱现象”;另一方面,发审委员主要来自于监管机构,“尺度”考量更多是监管角度,作为企业上市最重要的关口,明晰且一以贯之的规则十分重要,若主要取决于一时考量,则很难让企业对上市成败形成基本预期,也不公平。

  从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变化来看,上会前把关越来越严格,企业更差很难成立。去年初刘士余上任以来,证监会对IPO排队企业、上市公司以及保荐机构、会计师、律师、评估机构等各个主体都推行了严格监管。针对IPO排队企业加强监管,仅2016年前9个月就有73家企业终止了IPO进程,其中55家主动撤回申请。同时,证监会还组织了“IPO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专项执法行动”,对IPO各个环节、各类主体、各种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审核标准方面,从近期的委员提问来看,关注点依然是规范性、真实性和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没有超出《首发管理办法》的规定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之后的第一届“大发审委”,委员的构成出现很大改变,63名委员中证监系统内占大多数。审核节奏也大大加快,委员了解项目的压力大增,所有的决定都挤压到发审会短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

  而且,为了约束发审委委员滥用权力,设租寻租,针对本届委员证监会提高了监管标准。包括在选拔时要求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如果委员违法违规,还会连带其所在单位以后推荐发审委委员的资格等。这确实形成了委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委员主动进行风险规避。特别是近期又出现多名发审委前委员被查,原因直指涉嫌乐视网IPO造假。

  这件事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发审委究竟应该审什么,甚至是现实意义何在?一般而言,核准制下进行实质审核,委员不仅要关注规范性,还要关注盈利能力。关键在于,七名委员如何在很短时间里充分理解不同行业、不同模式的企业?而且,真正应该对企业进行实质了解,并进行风险定价的主体,不是监管部门,而是投资者。

  实际上,监管层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新股发行向注册制改革。理想中的注册制,应取消发审委,由交易所进行实质审核,证监会仅负责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一致性、完备性。目前虽然实施注册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新股发行审核理念应该持续推进。

  需要明确的是,IPO审核目的是通过把关保护投资者权益,发审会不应成为上市失败的唯一或者最重要的宣判地。大多数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更应该在前期的反馈阶段就能形成较为明确的预期,让知道自己达不到上市标准的企业知难而退。如果在最后的发审会环节出现大量被否情况,既不符合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对企业也很不公平。 (原标题:新股发行改革不能开“倒车”) (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