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1-7 1:19:10讯: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十九大报告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下,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以及综合协调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均在探索之中,并将成为未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更多意在防控风险的强监管举措将逐步出台和落地。
思路双支柱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业内人士表示,“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全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际上,多位央行人士以及央行此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就曾多次强调该调控框架的重要性,而央行也从较早时期就开始着手探索该调控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较早探索和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易纲称,具体而言,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相适应;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二是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三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管理框架搭配是合理的,是央行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探索。两者都属于宏观调节的工具,定位又是各司其职。货币政策主要方向是针对宏观经济要保持基本平稳;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位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的运行。后者要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整个金融体系平稳运作。
可以预见的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将成为未来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各大金融机构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从全球来讲,双支柱调控框架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趋势综合协调监管更为强化
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业内人士称,目标“无死角”和“全方位”的综合监管、协调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之中,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特征。
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架构仍是分业监管框架,这是基于以往市场分业经营的实践而设计的。然而,在当前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的缺陷不断暴露。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撰文称,在监管体制机制上,在新业态新机构新产品快速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跨境传递更为频繁的形势下,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更加突出。监管定位不准,偏重行业发展,忽视风险防控。“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方式,导致同类金融业务监管规则不一致,助长监管套利行为。
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周小川撰文称,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机构和力量,统筹系统性风险防控与重要金融机构监管,对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产品,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全面建立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框架,强化综合监管。统筹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
在金稳会设立的同时,目前“一行三会”综合监管的探索实践已经在路上。以这几年快速扩张的资管管理业务为例,此前,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针对同一资产管理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监管规定,目前,央行已经牵头相关部门研究和制订统一的资管业务监管规则。业内人士预期,针对资产管理行业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将加速出台。
周小川在撰文中还强调,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要统筹协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国一盘棋,监管无死角。中央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统一监管指导,制定统一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监管规则,对地方金融监管有效监督,纠偏问责。地方负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处置,维护属地金融稳定,不得干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
展望防控金融风险是未来主基调
实际上,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制的核心均在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正如周小川撰文所指出的,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呈现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特点,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违法违规乱象丛生,潜在风险和隐患正在积累,脆弱性明显上升,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
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防范风险将成为金融监管工作的主基调。记者注意到,“一行三会”已经行动起来。日前,保监会多批次下发十余份保险机构监管函,强化保险监管;住建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加强房地产领域反洗钱工作;证监会对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继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日前,再对三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他还透露,今年按照计划将修订和制定18项有关监督职能制度。
“金融监管还会进一步强化,除了当前实行的加强影子银行、同业业务、互联网金融监管外,建立健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对非法金融活动和乱办交易所等乱象严格监管,以及加强对监管干部被监管对象俘获的利益输送行为的问责也是未来监管重点。”周小川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主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除了依靠强监管,更要依靠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加快,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周小川表示,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要着力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抓手,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协调配合,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形成调控合力。金融业要专注主业,注重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原标题:双支柱调控框架明确综合协调监管强化 金融调控监管体制渐入新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