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A股为何越来越难做?郭施亮:坎坷命运逆转?

加入日期:2017-11-4 8:42:10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1-4 8:42:10讯:

  导读:
  郭施亮: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 中概股回归坎坷命运会否逆转
  贺宛男:从严审核理应成IPO新常态
  李志林:A股为何越来越难做
  桂浩明:怎样看待茅台市值超中石化

  郭施亮: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 中概股回归坎坷命运会否逆转
  中概股回归,政策监管的松紧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无论是IPO发行还是借壳上市,都需要承受较长的时间成本以及相关费用成本。

  备受市场关注的奇虎360回归A股事件,近期终于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1月3日,江南嘉捷披露了重组草案,拟出售其全部的资产及负债,并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360的100%股权。对于此次方案,实际上构成了重组上市,而江南嘉捷也将成为360借壳的幸运儿。  
  实际上,对于360回归A股市场的消息,早已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从前两年奇虎360与投资者达成了私有化的协议,到去年7月完成了私有化的交易,而后再到借壳传闻的炒作,之后到今年3月天津证监局披露其上市辅导的公告等。这系列的流程,也体现出360加快回归A股市场的决心,但同时也反映出中概股回归之路并不畅通,充满了坎坷。

  前一段时期,360的回归选择,仍徘徊于IPO发行与借壳上市之间。不过,对于360而言,也做出了一个聪明的举动,即IPO发行与寻找借壳标的同时进行,试图缩短回归A股市场的时间。如今,随着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的消息公布,实际上也意味着360最终还是选择以借壳的方式回归,而这一举动或许也是最简便快捷的方式。

  事实上,早在前一两年的时间,A股市场上曾掀起了一轮中概股概念的炒作热潮,部分概念股爆炒的力度非常大。与此同时,在此期间不少中概股也先后开启了私有化退市的序幕,并加快回归A股市场的步伐。

  然而,对于中概股的回归,最大的阻力莫过于监管与政策。鉴于当时概念股炒作过热以及相关的政策条件不成熟,也暂缓了当时中概股回归的步伐,这对于部分已完成私有化退市的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实,对于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来说,远赴海外上市往往属于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实际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宽直接融资途径,也只能暂时选择海外市场,但对于不少远赴海外市场的中概股来说,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也将会是一个趋势与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远赴海外市场上市的行为,企业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国内市场高出不少。在此期间,不仅需要承受当地市场偏低的融资与估值,而且更可能承受着恶意资金或同行竞争者的挑战,而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随时可能面临控股权、话语权争夺的风险。至于海外市场严格的监管与高居不下的违规成本,也足以让部分涉嫌信披违规、财务数据存瑕疵的中概股承受着巨大的索赔风险,乃至遭到强制退市。

  如今,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的消息得到了印证,但关键之处,仍在于此次奇虎360的回归,可否扭转此前中概股回归的坎坷命运。不过,更为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政策监管会否稍作放松,而这对中概股的回归将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不过,对于其余中概股企业的回归之路,或许没有奇虎360那么幸运。其中,政策监管的松紧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试图期望回归绿色通道的概率也并不高。再者,中概股回归的选择也并不轻松,对于国内市场企业发行上市的盈利要求,也与海外市场存在着不少的区别,这对不少中概股而言,也是一道较高的准入门槛。此外,无论是IPO发行还是借壳上市,都需要承受较长的时间成本以及相关费用成本。前者,IPO堰塞湖依存,企业从排队受理到拿到核准批文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而期间财务数据稍有不达标,也会影响到最终上市的命运。后者,即使借壳耗费的时间成本大为缩短,但IPO与借壳审核严格程度趋同,对于借壳标的的选择以及如何规避借壳新规的约束等问题,仍然给不少中概股企业设置了一道难题。

  不过,奇虎360的回归之路终获实质性的进展,还是给予了其余中概股企业带来了希望。(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从严审核理应成IPO新常态
  9月13日,发审委审核7家上会企业,仅3家通过,过会率为43%,媒体惊呼“IPO遭遇史上最严发审”!谁知不到两个月,“史上最严”记录便被打破。10月31日6家企业上会,仅2家通过,3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过会率进一步降至33%。今年前三季IPO过会率为81%,10月新一届发审委上任后,过会率续降至64%。

  低过会率是否会成为常态?笔者的回答是,上会企业多数被否兴许不会常有,但IPO从严把关、发审委铁面审核理应成为新常态。不但应该,而且必须!

  先来看看那几家被否决的上会企业。

  年净利高达4亿多的稳健医疗被否最为引人瞩目。这是一家曾在纳斯达克上市,2012年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听听退市后董事长李建全的一段公开言论,就知道公司为什么要在A股上市了。李董事长言道:“中概股在美股一直走低,我们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数年,才融资约2100万美元,而我为了私有化退市耗费了约4000万美元。”据介绍,10月31日的发审会上,发审委对稳健医疗首先提到的问题就关于“私有化”,要求发行人说明在美国间接上市、后通过私有化退市并申报A股IPO的具体原因及其商业合理性。

  私有化退市的“合理性”不是明摆着吗?不申报A股4000万美金不就白花了?这太不“合理”,更别说还有环保问题,其下属子公司在报告期多次受到环保局、食药监局、税务部门、市场稽查局的处罚;而且上市前三年(2014-2016)盈利呈高速增长,分别达到1.30亿元、2.21亿元、4.14亿元。

  近两年来有30多家中概股,像稳健医疗那样耗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掀起轰轰烈烈的私有化退市潮,并且为了回归A股市场,将盈利做得很高很高,不是冲着到A股成倍十几倍的圈钱又是什么?

  还有被否的海宁中国家纺城,持股30%多的第一大股东居然未被列为共同控制人。被否的哈尔滨森鹰窗业,多项财务指标异常等等。

  IPO为什么必须从严审核?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A股市场,只要审核过会,拿到一个股票代码,绝对是一本万利!虚报利润也好,造假上市也好,哪怕弄到最后退市,利益也是大大的!就拿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涉嫌造假上市的乐视网来说,大股东贾跃亭通过IPO和再融资少说有50-60亿,股票减持拿到几十亿,股权质押据说有上百亿。说是将减持的资金无息借给上市公司,“庄严承诺”写了一张又一张,就是不履行,最后硬是卷巨款出走美国。公司真的退市,血淋淋大亏的是股民,是包括汇金在内的投资人。

  每个发审委委员必须懂得,你一个“通过”的大名签下去,就是投资人几个亿、几十个亿的真金白银!像前几年那样发股大跃进,动不动一周两三次发审会、一个发审委员一年参加上百次发审会议,该到了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也许有人会说,从严审核,新股上市少了,壳价值又起来了,不是又要重掀炒壳、炒差的投机之风?证监会早就规定,借壳上市视同新股发行,既然IPO要从严审核,借壳上市自然不例外。而且借壳上市往往夹带内幕交易,审核还要更严格、更细致。只有对带病上市(不管是首发还是借壳)坚持零容忍,进入市场的都是好企业,价值投资的氛围才能最终形成,壳公司、烂公司才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A股为何越来越难做?
  本周,在证金公司减持银行股,以及乐视网造假可能退市的双重夹击下,市场人心涣散,四指数均收出了周阴线。周五尾盘,虽然国家队奋力护盘,但沪指仍然收在五周均线3381点之下,大盘重回空头市场。

  比指数下跌更让人纠结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发出了“A股越来越难做”的叹息。我认为,这是市场各方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1、5个月涨100点的“蜗牛”市
  新兴的中国股市,长时期表现为“猴”市,上蹿下跳。今年以来,竟然变成了“蜗牛”市,5个月才涨100点。如3100点平台上收盘102天,3200点平台上收盘100天,都是用了5个月才上一个百点平台。

  而在站上3300点平台后,明明大盘一直在3360点上方收盘,明明数次轻松地跃上了3400点整数关,明明2016年初熔断时,在3539—3300点是跳空下来,不存在套牢盘,3400点上方是真空地带,按理大盘在3300点停留的时间可以缩短,但硬是因为大盘在3300点平台上只收盘了44天,所以大盘走上回头路,回到3300点平台上继续整固。

  反观美、欧、日股市,接连高奏凯歌,大踏步地前进,今年已50多次创历史新高。可A股至今在金融危机前高点的半山腰低迷不振、驻足徘徊。这样的“蜗牛”市自然对场内存量资金和场外新增资金失去了吸引力。

  2、新股高速扩容吞噬资金
  从表面看,A股每天均保持着4500—5000亿的日成交量,市场资金不算少,对指数的推动力不算弱。

  但是,大盘为何下跌容易上涨难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活跃资金都被新股吸纳了去。按现在每周发9只新股、平均融资额60亿元的规模,1个月就扩容36只新股,融资250亿元左右;一年400多只新股,便抽取市场3000亿元左右的“血液”。

  这种每天发行上市2只新股的情况,堪称中外股市史无前例的扩容大跃进,超过了新增资金进场的速度,必然每日、每周、每月都在不断稀释老股和次新股的股价。A股岂能涨得上去?

  3、恶炒新股加重市场失血
  A股历来有“炒新”的传统,许多人认为新股概念新、盘子小、没有历史的套牢盘,容易炒高获利。

  但是,如今新股的这些优势,情况有变。

  第一,新股上市一年后才能再融资,额度不得超过股本的20%,使收购优质资产、业绩超常提升的难度大大增加。

  第二,新股上市不久就大比例高送转,受到了交易所的监管,增加了“炒新”的不确定性。

  第三,创业板股从严资产重组,不允许借壳上市。

  第四,新股发行增加了网下配售40%的新规定。其中A类机构(国家队、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公募基金),分配76%的新股;B类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券商自营等,分配20%的新股;C类机构,包括私募基金和6000万市值的大户,仅分配4%的新股。可见,网下的新股主要集中在大机构手里,集中的抛压大大加重。

  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新股上市,首日都毫无例外地以44%的涨幅涨停。随后,至少还保持5-8个涨停板,股价比发行价高出100%——150%。

  一旦涨停板被打开,便是所有的机构都认为价格严重高于价值,股价超涨,某些特殊机构还拥有上百个账号配售的大量新股,抛售后获利极其丰厚。而市场的“炒新族”竟然在打开涨停后去踊跃接盘,通常当日换手率就高达60%以上,这岂不是在为国家队、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私募基金和超级大户接盘做贡献?市盈率高达60—70倍还有什么投资价值可言?

  “炒新族”拿到了大量新股后,若再一味恶炒,便会遭到监管层的“特停”,炒作多以失败告终。人们不妨去看看盘面,这一两年来上市的新股,现股价几乎都被腰斩,甚至跌去70%,表明绝大多数炒新股的投资者都是输家。

  更严重的问题是:新股上市后,涨幅多在100—150%。这就意味着,每年在炒作新股上消耗的资金,要比新股的融资额3000亿还要多一倍以上,大约需要6000—7000亿左右。二者合计,新股每年在市场抽血高达1万亿。

  炒新占去的这1万亿资金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抛售老股或割肉老股换来的资金,从而导致老股的股价越来越低,“跳楼”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

  我不禁为这类炒新族扼腕叹息。新股刚上市,业绩真假、一年内送不送股都不知道,60—70倍的估值去为大机构接盘干嘛?让他跌下来换手不是更好吗?

  4、大小非减持成为永久性“杀手”
  A股的改革虽然在不断地推进,但是唯独新股结构的改革迟迟没有触及。

  目前的新股上市,依然是拿出总股本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公开发行。因为盘小,造成了股价奇高。在1--3年后,小非和大非便逢高减持,甚至清仓式减持。

  由此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新股上市1年后就成了“雷区”,股价开跌,“小非”减持毫不留情。3年后便成了“地雷阵”,1元成本的“大非”大量减持,割被套持股的中小投资者的“韭菜”。此后,多数的新股便业绩下滑、一蹶不振,股价成一地鸡毛。

  二是,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身价暴增,跻身富豪榜。据胡润2017年中国财富榜,中国最有钱的2000名富豪,最低门槛20亿元,最高2900亿元,富可敌国。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富豪,是上市公司的家族。

  如果一年有450只新股上市,那么,就等于造就了4、5千个大小非,无论减持或未减持,均造就成百上千的亿万富翁。而付出的代价却是A股10年不涨,广大投资者年复一年亏损。

  为什么在企业上市前不解决一股独大?难道这就叫加快新股扩容,使资本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吗?

  5、缺乏“新经济+蓝筹”领头羊
  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原来只取30个最绩优的工业股为样本股,现在也加入了新经济元素,增加了许多消费股。至于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其成份股大多是“新经济+蓝筹”。正是靠着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沃尔玛、特斯拉等“新经济+蓝筹”股作为龙头,遂带领美股3大指数走了9年的大牛市,股指节节创新高。

  而A股市场,资金仍然是靠“一瓶酒、两桶油、三大险、四大行”这些传统产业的权重股作为龙头。虽然靠着国家队、保险资金、公募基金、沪股通等大机构的抱团取暖,使上证指数今年以来涨了8.64%。但是,这只是指数虚涨,虚假繁荣而已。70%的股票是下跌的,近千只股票还跌破了2638点股灾最底部的价格。

  而本周,市场爆出了利空消息,根据三季报,国家队大量减持银行股,甚至退出了前十大股东。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股的成长性日益匮乏,只有招行还取得两位数的成长,其余都降为个位数。今年股价涨了50%、大名鼎鼎的领涨股工商银行,业绩仅增长区区2%,华夏银行负增长2.67%。

  6、呼唤“新经济+蓝筹”新龙头
  为摆脱市场的低迷,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发出呼唤:A股要顺应当今世界高科技、新经济的潮流,培育“新经济+蓝筹”的新龙头。近日,上交所理事长也强调了培育“新经济+蓝筹”的规划。

  我认为,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培育:
  其一,放开、支持借壳上市,培育“新经济+蓝筹”龙头。其二,通过改革开放,培育“新经济+蓝筹”龙头。

  如培育人工智能的龙头股,中国商业大飞机的龙头股,中国芯片的龙头股,新零售的龙头股等。(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怎样看待茅台市值超中石化?
  贵州茅台市值超过中国石化,简单来说就是两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不同的待遇,作为个案,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讨论价值。但从中所揭示出来的包括投资理念、资本市场功能以及产业政策倾斜等问题,则还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反思。

  经过一轮快速上涨,时下贵州茅台的总市值已经超过8000亿元,而同期中国石化的总市值是7400多亿元。由此也就引发了市场的热议:茅台酒真的比石油还厉害吗?  
  当然,这种议论本身就有点调侃的味道,因为两者无法作直接的类比。如果一定要比较,那么大家不妨从财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的盈利是200亿元,净资产是844亿元,毛利率是89.93%。而同期中国石化的相应指标分别是384亿元、7165亿元和19.45%。显然,从企业规模来说,中国石化要明显超过贵州茅台,但就盈利能力而言,则贵州茅台要更胜一筹。换个角度来说,贵州茅台的市盈率与市净率要高于中国石化,但在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则有极大的优势。也因为这样,这两个股票虽然同样都是价值型的,但是其投资群体则未必会高度重合,因为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它们在认识上的分歧。

  无疑,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说,中国石化是很突出的。在现代社会,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尽管现在有了新能源,但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它还很难全面取代石油。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石化行业是不可或缺的。反过来说,酿酒行业,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但毕竟不是最为关键的。不喝酒,社会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整个经济活动不会因此而停摆。而如果没有石油工业,那么这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恐怕是致命的。因此,从对经济的影响力角度来说,中国石化要远超贵州茅台。当然,贵州茅台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它在酿酒行业中的地位,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影响力,同样是不可小觑的。只是,就经济运行而言,它再怎么样,也不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拿贵州茅台中国石化比,更加看重中国石化是有道理的。

  但是,投资市场的视角未必一定如此,贵州茅台由于产品稀缺,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决定了很多投资者对它青睐有加。而且这几年来,贵州茅台奇迹般地实现了盈利的高增长(最近市场上也出现了对贵州茅台业绩的不同看法),这就使得这个传统的绩优股同时还带有了高成长的色彩,因此无论是价值型的投资者,还是热衷成长性的投资者,都加入到了追捧贵州茅台的行列。今年以来,其市值几乎翻番。而在股价最高已经攀升到了655元时,更有人喊出了2000元以上的未来目标价。且不管这种预测是否有玩笑的成分,但至少也是强化了其8000亿元左右的市值基础。从这个层面来说,贵州茅台在投资市场上,比中国石化更有吸引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这里,关键是要看投资者的取向了。纯粹讲回报,至少在目前情况下,贵州茅台是要高于中国石化的,它的市值能够超过中国石化,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但是从金融支持实体,资本市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角度来说,投资者似乎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石化,以及其它包括在新经济等领域不断开拓的企业,因为它们才是中国经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脊梁。一个国家会因为出产一瓶好酒而享受到荣誉,但光有这个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在证券市场上,生产酒的企业变成了最受欢迎的企业,似乎也不说明投资者的成熟。这样讲丝毫没有贬低贵州茅台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对于中国经济来说,酿酒不是最急需发展的产业。进而言之,对于证券市场来说,更加需要大力发展的,应该是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

  贵州茅台市值超过中国石化,简单来说就是两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不同的待遇,作为个案,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讨论价值。但从中所揭示出来的包括投资理念、资本市场功能以及产业政策倾斜等问题,则还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反思。(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