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不平衡造成崩塌 桂浩明:也说行业龙头股

加入日期:2017-11-25 8:33:3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1-25 8:33:35讯:

  导读:
  李志林:不平衡造成崩塌,再平衡势在必然
  贺宛男:IPO堰塞湖基本消除汹涌解禁潮席卷而来
  刘柯:腾讯给A股一记响亮的耳光
  郭施亮:限售股堰塞湖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皮海洲:为上市公司“高送转”立规
  桂浩明:也说行业龙头股
  宋清辉:要对美国渐进式加息的货币政策保持警惕
  文兴:瞭望未来的第一产业
  应健中:次新股跌破发行价了
  朱邦凌:“新蓝筹行动”需要适应新经济IPO标准
  曹中铭:终身追责制抓住了发审问题的“牛鼻子”

  祝祥学:特级重要时间窗口来袭

  李志林:不平衡造成崩塌,再平衡势在必然
  1、“二八”严重失衡造成年内最大跌幅。

  上周我发表的《“二八”现象是成熟还是畸形》,引起众多投资者的强烈共鸣。包括在一次基金经理座谈会上,十多位基金经理一致认为:“大象起舞”涨得不好意思了,许多大盘股快到头了,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已基本到位;年末将近,抱团取暖的机构中必然有一部分会抢先出逃,保住胜利成果;明年的机会将主要转移到成长股。

  周四的暴跌,引起了市场强烈的震撼。虽然上证指数跌了2.29%,但两市只有21只跌停股,远不如上周五上证指数仅跌0.5%,但有113只个股跌停那么引起市场广泛的担忧。此为何故?上周五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大跌了2.12%、2.62%、2.31%,跌的主要是中小盘股。而本周四,大跌的主要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保险基金、沪股通和深股通等机构抱团取暖的大盘股、高价股和上证指数。但是,主流舆论不愿承认是“二股”(大盘股)炒作过度、过于疯狂所导致的暴跌,而把原因归结为其他的利空(如严控网贷等)。直至周五,多数中小盘股已经止跌反弹了,两市个股涨跌比753:495,1009:843,涨多跌少,唯大盘股、高价股(如茅台、保险股、券商股等)继续下跌不止,才引起人们对“二八”严重失衡危害的重视:恶炒大盘股达到极致,也会引发股灾的!

  2、周四大盘暴跌时国家队为何袖手旁观?

  周四晚,很多人忿忿不平地责问:“如此大的暴跌,国家队为什么不护盘?”

  首先是,国家队护盘的大盘股的价值,如今不是被严重低估,而是趋于合理。当时,上证50指数的估值只有6—7倍,银行股的估值只有4—5倍,所以国家队护盘和建仓十分坚决。而今,上证50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1倍市盈率,沪深300的估值已经恢复到15—20倍市盈率,大盘股已进入了价值合理区间,并有个别的大盘股已出现了泡沫,所以出现波动是正常的。

  其次是,大盘股的涨幅过大过快。今年以来,截止本周五,上证50指数涨幅29.6%(最大涨幅34.1%);沪深300指数涨幅24%(最大涨幅28.7%)。这反映了国家队和众多机构重仓持有的300多个大盘股的涨幅巨大,个股更是获利丰厚,与同期上证指数涨8.1%、深成指涨9.7%、中小板跌0.04%、创业板跌9.17%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无需去大盘股护盘,兴许国家队还在压盘出货呢!

  再次是,某些领头羊的大盘股走势,已经由“慢牛”变成“奔牛”,并演变成“疯牛”的可能。以贵州茅台为例,今年股价从327元起步,到400元、500元、600元、700元!,连破4个整数关口,一路高歌猛进,舆论更是高叫看874元、1000元的目标价,“疯牛”股之像逐渐显露。

  谁都不否认茅台是家优质公司,股票也是好股票。但是,再好的股票如果不是走慢牛、充分换手,有涨有跌,而是变成了天天涨、周周涨、月月涨,幻想一步登天,就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如果投资茅台是价值投资,那么其400元时的分红率还不及银行一年期的利息,涨到了700多元,就与价值投资无缘,而与炒概念股、炒垃圾股属于同类性质。

  3、市场为何不愿跟风“二股”?

  尽管“二股”中多数是绩优股,是支柱性产业的龙头;尽管从主流媒体一再为“二八”现象唱赞歌,反对人们炒概念、炒小、炒新、炒差,号召人们去买大盘蓝筹股。

照理说,广大投资者应该对管理层的投资指导,善意提醒、好心相劝感激涕零才对,积极投身到大盘蓝筹股当中去,为什么仍有相当多的投资者顽固地拒绝买“二股”呢?

  一是因为,恶炒大盘蓝筹股历来都没有好下场。

  如2012年,原监管层负责人大声疾呼“大盘蓝筹股有罕见投资价值”,“反对炒小、炒新、炒差”。但是,仅两个月不到,大盘蓝筹股便从终点到起点,还打穿了起步价;上证指数从2600点跌回1874点。相反,被严厉打击的创业板,却从585点一路涨到后来的4037点。

  而今年大盘蓝筹股和上证50之所以涨幅能达到30%——50%,主要是因为有3万亿巨资的国家队领衔,并在各路机构的配合下,国家队的市值已增加到4.5万亿,国家队和各机构获利十分丰厚。这是特殊条件下为解救国家队的一次成功战役,对此人们可以理解。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去高位追涨承接大盘股呢?

  二是因为,今年大涨的大盘蓝筹股,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周期性产业,缺乏成长性。

  例如银行股的领头羊工商银行,今年从4.41元,涨到6.40元,涨幅45.5%。虽然其估值还不到10倍市盈率,看起来颇有投资价值,但是其业绩成长性只有2.3%,令人尴尬。

  鉴于本周五部委推出史上最严资管新规,对110万亿的资管资金进行大一统的监管和去杠杆,并且打破理财产品的保底保收益的刚性兑付。百万亿资管中,绝大部分是从理财产品衍生出的产品。一旦断了这一块资金,对表内与表外资产的比例是1:0.4的银行股来说,必会使隐形的坏账暴露,业绩下降,属于利空。同时对资管产品的承载体券商,也将进一步减少收益,也是利空。

  三是因为,根据“大年之后是小年”的股市规律,市场普遍预期明年“二股”难有大的机会。

  今年大盘蓝筹股普遍上涨了50%左右,涨幅在50—100%的也不占少数。这么多的大盘股,都落在抱团取暖的国家队和各路机构手里,有谁能接得住盘?有人指望明年6月A股加入MSCI指数后,境外资金会来接盘。我认为,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即使想全部接走,区区1300亿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

  有人认为明年这些大盘股既然在大机构手里,所以明年还能大涨。那么请问,在10月M2货币增量下降到27年的新低8.8%的情况下,以及在金融去杠杆的硬任务的背景下,能让这些大盘蓝筹股更上一层楼的巨资从哪里来?

  4、今年成长股为何跑输大盘?

  今年元月3日到11月20日,虽然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上涨8%和10%,但扣除今年新上市的408只新股,仅有765只上涨,2274只股下跌,2/3以上的股票是下跌的。其中,跌幅30%的个股有832只,跌幅20%以上的个股有1387只。有1370只股低于2016年初股灾最低点2638点时的收盘价。其中689只股跌幅在20%以上,407只跌幅超30%,很多股票已经跌到2000点以下价位。这难道不是上证指数慢牛掩盖下的结构性股灾吗?

  对于这个27年来股市少有的现象,投资者必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反思。

  第一,炒小、炒新的成功概率大减。

  虽然今年发行的新股仍然是小盘股,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
  一方面,网下配售新股的A类机构,拥有大量的筹码,国家队、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分配到40%网下配售新股中的76%,其他机构分配到20%。而新股上市后连续的涨停,不排除有机构通过用巨量堆积涨停板上的接盘,以便而靠气势继续推高股价,一旦打开涨停,网下配售新股的机构就蜂拥的抛出。

  另一方面,现在新股上市后的高送转,受到交易所的严格监管;上市一年后才能再融资,融资比例不得超过20%。

  第二,大小非不断地减持,不断地剪小盘新股的“羊毛”。

  由于目前新股上市,只公开发行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新股,尽管上市后股价仍然奇高,但只能维持8个月左右,因为再过4个月,小非就要减持了。小非减持完毕后,再过一年多,市场又不敢炒了,因为害怕大非减持,市场得打提前量出逃。遂导致大量次新股的股价,比上市后最高价跌掉三分之二。大小非减持可谓炒小、炒新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对小盘新股监管从严。

  如华大基因遭到了特停,复牌后便2个跌停,股价从262元跌到了208元。并带动了创业板高价股富翰微连跌3天,从263元跌到了220元;汉王科技也大跌3天,从34.75元跌倒26.42元;并带动了大批的中小创次新股暴跌不止。

  第四,造假公司一粒“屎”坏了一锅“汤”。

  今年的乐视网尔康制药的业绩造假,对成长股伤害极大。尤其是曾经的创业板的领头羊乐视网,从4月14日停牌至今已7个多月,一直未复牌。但是,其业绩造假和资金链断裂的丑闻不断,28家基金踩雷,机构不断调低其估值,预计其复牌后将会有连续十几个跌停板,从30.68元跌到7.5元。吓得持有其他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在担心乐视网哪天复牌。

  第五,扩容太快,市场失血严重。

  今年以来,发行新股已达到近400只,半数都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小市场扩容的比例尤其高。2000亿元的融资额,上市后至少翻一倍,失血便是4000亿。

  加上每日都有大小非减持,减持的资金并不是舆论宣传的是支持实体经济,而是用来跻身中国2000人富豪榜之中(从20亿——2600亿)。相当多的大小非减持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购买豪宅。例如,最近上海外滩黄浦江边的汤臣一品,创出了每平方米34万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天价,买主便是刚完成大非减持的某上市公司董事长。这种行为,既剪了投资者的“羊毛”,又推高了房价,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性极为严重。为什么不在新股发行时解决一股独大,把部分大小非在新股发行时按发行价一起上市呢?

  第六,监管层和主流舆论越俎代庖,对股票做价值判断。

  改革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到了中国股市,却变成了行政权力和舆论起了“决定作用”:要求人们只能炒“二股”(大盘蓝筹股),不能炒小、炒新、炒概念。这显然是裁判员直接上场踢球了,并且帮助一方打败另一方。

  可以说,今年大盘股大幅上涨,是靠吃了小盘新股、中小盘成长股的“人血馒头”实现的。尤其是本周前半周打折价值投资旗号恶炒大盘股,导致成长股狂跌,行为可诛!

  5、市场呼唤“新经济蓝筹”!

  为了克服市场发展不平衡(“二八”现象带来的危害,市场急需再平衡,寻找“第三条道路”)。

  中国广大投资者既非一概拒绝大盘蓝筹股,而只是拒绝涨幅巨大的、传统的、周期性的、成长性不足的大盘蓝筹股,也不是一味地热衷于炒小、炒新、炒概念(炒差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而是热切地盼望A股出现像美国股市中微软、谷歌、亚马逊、苹果、Facebook、特斯拉、阿里巴巴,和香港的腾讯那样的新经济蓝筹股。

  目前市场之所以会恶炒周期性产业的大盘蓝筹股,或者炒小、炒新、炒概念股,就是因为管理层失职,发了那么多小盘新股都没有出现公认的新经济蓝筹股;严厉遏制市场的并购重组,使A股新经济蓝筹股迟迟无法脱颖而出。

  终于,在11月24日召开的“2017上市公司领袖峰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上交所正在实施“新蓝筹”行动:“到2020年,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将形成一大批全球领先的优势产业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企业。这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动力”;“新蓝筹就是新经济+蓝筹。新经济即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蓝筹就是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优质企业。新蓝筹企业主要包括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企业、新经济企业、高技术企业。这是我们今后要积极吸引和服务的企业”。

  在我看来,新经济蓝筹,就是区别于周期性大盘蓝筹股和小盘股成长股之外的投资者的“第三条道路”。

  A股市场既需要像360及其他新经济中概股回归借壳上市,也需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新兴产业蓝筹股,还需要地方国企和央企未上市的新兴产业资产证券化。通过借壳上市,成为新经济蓝筹;更需要现有的新经济企业与阿里巴巴、腾讯那样的国际一流新经济领军企业搞混改,成为国际一流的新经济蓝筹股。

  鉴于明年国家宏观政策(自贸港、国资改革、混改、科创中心)、产业政策(人工智能、互联网、半导体、国产芯片、5G、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装备等)更倾斜于新兴产业,我相信,走“第三条道路”,寻找潜在的新经济蓝筹,或估值较低的新经济成长股,将是投资者在明年股市跑赢大盘,获取成功的最重要的途径。明年优质成长股将王者归来!





  贺宛男:IPO堰塞湖基本消除汹涌解禁潮席卷而来
  11月22日,证监会官员在一个论坛上说:新股发行已逐步实现了常态化,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他举例说,之前,一家公司要上市,需要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而2017年以来,IPO新股从发起申请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为1年3个月左右,效率大为提高。确实,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11月16日,受理首发企业529家,其中已过会33家,未过会496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41家,中止审查企业55家。这个数字比之刘士余刚上任时排队长达800多家已大为缩短。

  这位官员还提供数据说,2016年至今年10月底,沪深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605家,占两市全部上市公司3400家的比重为18%,合计融资3400亿元。近两年融资3400亿,一年不到2000亿,对50-60万亿市值的沪深股市来说,确实不算什么,这也正是今年股市能走出慢牛行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IPO堰塞湖基本消除,跟在后面的汹涌澎湃的原始股东解禁潮正席卷而来!

  今年11月便是解禁高峰月。据统计,11月解禁48.87亿股、涉及市值1037.73亿元,再看本月发行的29只新股(包括下周三、四即将发行的四只),共募资197亿元。解禁市值是新股募资的5倍还多。


  11月16日,上海银行34649名股东持有的29.26亿股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高达500亿元,流通股从7.8亿股一下子增加到37.07亿股,猛增近5倍,把该股重重地砸出了一个大坑。我认识的一位友人10万元买的原始股,当天一下子变现400多万!

  而9月份无锡银行5.07亿股限售股解禁,流通股从1.85亿股增至7.92亿股;常熟银行解禁,流通股从2.22亿股增至9.9亿股,股价跌幅都在30%上下。

  据说,12月解禁35.51亿股,涉及市值631.96亿元。更为吓人的是,据统计,从现在起算至2020年,全市场将累计解禁1518.96亿股、涉及市值3.5万亿元。是的,常态化的IPO融资不过3000多亿,可限售股解禁几乎是IPO募资的10倍!

  这还只是迄今为止新股发行留下的限售股;常态化的新股还在不断地发,解禁潮还在不断地涌;而且没完没了,永无止境,真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如果再加上定增等限售股,数额更加惊人!

  上述官员宣称“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时,同时说了三句话,即“证监会在确保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新股发行常态化,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之后还有一句是,IPO的常态化发行,“为下一步发行股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切记,常态化发行也好,堰塞湖消除也好,必须在“确保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过去总说证监会不管市场涨跌,如今也终于用上了“确保市场稳定运行”这样的语句,这是一大进步!然而常态化后面跟着10倍非常态化的解禁潮,不要很久,就可能把“IPO常态化”毁于一旦!

  怎么办?笔者的建议是,除了发起人,5%以上的大股东,以及董监高等关联人士,其他如上海银行那样3万多名原始股东,能否在上市时就允许流通。这样,既可以大大抑制和冷却对次新股的恶炒(这也是监管部门一贯主张的),让新股一上市就反映出它的真实价格,又可以把A股市场灾难性的问题——大小非以后又有大小限,较好地解决在前面。

  更何况,2005-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市场不就是全流通市场了吗?

  当然,发起人,5%以上的大股东,董监高等还得有禁售期,并且严格执行爬行减持、事先予以信息披露的做法,全世界股市都是这么做的。




  刘柯:腾讯给A股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写类似的文章了,我们在A股疯狂地追逐一大批夕阳产业,海外资本在全球股市疯狂地追逐中概科技股。近日,腾讯控股再度被刷屏,原因是其市值突破4万亿港元,成为全世界市值第五高的公司。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因为腾讯的这个市值新高,香港股市被笑谈只有两个交易品种:腾讯和其它!

  腾讯创新高,信息很丰富,至少我们可以读到以下几点:在香港股市这个很长一段时间只青睐金融地产的资本市场里,腾讯却能脱颖而出,代表了最近几年资金的新取向;腾讯的总市值突破4万亿港元,是总市值最高的中国科技公司,代表了中国产业的新趋势;腾讯的总市值成为全球第五,那么全球市值前十大企业都有哪些呢?除了腾讯,还有苹果、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等,目前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有七家是高科技企业,也就是说全世界资本市场最吃香的现在就是科技股。

  实际上,不仅仅是腾讯市值创了新高,很多来自中国的科技股也是不断上涨,网易、阿里、百度、微博、迅雷……这些高科技的中概股成为全世界资金追逐的香饽饽,总市值基本占了全球高科技公司总市值的半壁江山。而在这些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里,腾讯能傲视同群,也是因为其本身的科技实力是最强的,产品护城河应该是最宽的。阿里的网购,京东可以一夜之间替代之,百度的搜索,谷歌可以一夜之间替代之,但腾讯在互联网金融上可以抗衡阿里,在游戏应用上可以抗衡网易,在终端阅读上可以抗衡今日头条,它还有强大的QQ和微信,可以说腾讯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怪兽。因此,它的市值能这么高,也是有扎实基础的。

  不好意思,说回主题上,比较沉重的话题又来了,全世界资本都将中国的高科技公司视为珍宝,唯独我们自己唾弃之,贬低之,抛弃之。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能通过投资这些高科技的中概股赚钱,唯独A股投资者只能炒垃圾股题材股概念股亏钱。

因为知名的BATJ都与A股无缘,尚在第二梯队的高科技企业表现远比所谓的“漂亮50”差,除了极少数高科技公司略有表现,其它的都在苦苦挣扎。

  “漂亮50”好不好?如果从业绩角度看,你能说茅台、招行、平安、格力们不好?但食品饮料、金融保险、百货零售、公用事业,这些哪个又属于能改变未来的前沿新兴产业?哪个不是依靠人口红利消费升级坐吃山空?尽管它们可能还有很多年好光景,但它们根本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十年前你喝的茅台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只是价格贵了,但十年前你能想象微信、支付宝、滴滴、淘宝这些能如此改变自己的生活吗?

  放眼世界资本市场,这样的企业都属于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属于早已过了高速增长期的产业,属于不可能给予高估值的企业。可口可乐好不好?沃尔玛好不好?它们比得过苹果?就连股神巴菲特都要弃传统产业而买苹果了,这就是改变!但这一切在A股出现了戏剧性颠覆,前沿新兴产业在唯盈利是瞻的短视之下归类为“黑五类”、“垃圾股”、“故事股”,贵州茅台这样的白酒可以看高到1000元以上1万亿市值以上,我没文化,喝酒能喝出一个强大的国家?

  很多人也许会说,A股没有BATJ,也缺乏二线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只有零星的三线互联网高科技公司,这些很多还是属于“海归”。这难道是A股投资者的错?我们没有让自己顶尖高科技公司快捷上市的制度,也缺乏对高科技公司的容忍,没有一家高科技公司能在创业之初就赚得钵满盆满,而当它们赚大钱时又看不上A股这个环境。如此恶性循环,A股怎么可能有自己的科技股行情?没有一个对科技股宽容的炒作环境,潜在的独角兽怎么可能有上市的机会?

  当然,科技股的炒作,在A股容易形成一放就乱的格局,但因噎废食也不可取。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我们都不说晴雨表了,银行、白酒确实也是实体经济中最赚钱的行业,银行整体的净利润率超过50%,茅台高端酒的净利润率超过90%,哪个高科技公司能有这样的赚钱能力?所以,和高科技公司谈估值,很多时候都是牛头不对马嘴不在一个频道,亚马逊亏了那么多年,估值一样高企,怎么解释?谁能改变未来,谁就应该高估值,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资本与最先进生产力之间的碰撞,什么是未来?A股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被夕阳产业霸占的市场,我们应该倡导怎样的投资理念?腾讯们已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话说这么多能影响世界影响未来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只在海外资本市场狂欢,国内资本市场毫无身影丝毫没有建树的情形,只有中国A股才有!比如苹果只在A股上市每股1万人民币,美国不上市,这是一种怎样荒谬的情景?这难道不值得监管层三思?




  郭施亮:限售股堰塞湖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市场以为,在IPO
  高速发行的背景下,只要把关严格,做好审核,那么对市场的冲击影响也会大为降低。但不能忽视的是,在IPO堰塞湖加速泄洪的同时,限售股堰塞湖的风险也在同步增加。

  11月23日,沪指创出年内最大单日跌幅,沪深市场单日跌幅超过2%,为最近一两年时间内比较少见的情况。因此,这一单日最大跌幅,确实需要引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股市大幅下挫?

  不可否认的是,最近一段时期内,A股市场个股分化异常明显。一方面是白马股、大蓝筹的迭创新高,部分股票出现加速上涨行情,年内涨幅翻倍以上的股票也为数不少;另一方面,则是中小市值股票的持续低迷,而在市场指数大幅下挫的过程中,此前本已疲软的股票,也出现跟风下跌走势,进一步强化了阴跌的运行格局。

  11月23日的大幅杀跌走势,基本上是前期涨幅较大的白马股、大蓝筹与此前延续阴跌的中小市值股票一起展开下跌走势。其中,对于白马股、大蓝筹而言,在其此前上涨的过程中,并未有着明显的回踩表现,而如今选择主动回踩,加快获利盘的释放,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这也是强势股补跌的真实写照。

  作为占比市场权重较高的白马股、大蓝筹的大幅下跌,明显拖累了市场指数。另外,临近年底的关键时间点,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往往存在年底结算压力,而对于投资者尤其是基金投资者来说,也存在较大的赎回压力。从此前平均仓位较高的公募基金以及私募基金来看,其利用年底的时间窗口进行灵活调仓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除此以外,近期颁布的资管新规以及并不理想的10月份经济数据,也会给市场带来或多或少的心理负担,而在市场加速下跌的过程中,这一种心理包袱却得到充分展现,加剧了资金抛售的压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期市场投资信心的回暖,上市公司减持公告也开始不断颁布。实际上,鉴于此前减持新规升级版的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间内更可能采取组合式减持或者是花式减持等方式完成减持套现过程;而一旦规避了这一减持约束,则上市公司的减持需求以及减持力度却大大增加。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无疑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

  近年来,A股市场IPO发行节奏明显提升,且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一周一批次的发行速度。最近一段时期,虽然出现了IPO否决率提升、IPO审核通过率骤然下降等现象,但依旧无法改变IPO一周一批次的高速发行状况。市场以为,在IPO高速发行的背景下,只要把关严格,做好审核,那么对市场的冲击影响也会大为降低。但不能忽视的是,在IPO堰塞湖加速泄洪的同时,限售股堰塞湖的风险也在同步增加。时下,虽然有减持新规升级版的约束限制,但从实际影响来看,更大程度上还是起到延缓风险爆发的作用,而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发生。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市场行情回暖,上市公司股价得以回升之后,就会有一系列减持需求。至于首发限售股解禁等问题,更容易引起市场恐慌。以上海银行为例,作为一家上证50样本股,在巨量首发限售股解禁上市当天,却出现了“一”字跌停板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限售股堰塞湖的泄洪,尤其是对部分巨量限售股解禁的风险,还是不可小觑。

  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IPO高速扩容步伐依旧未有实质性变化,而从近期排队企业名单来看,也存在不少城商行、农商行的身影;而除了银行之外,券商机构、保险公司上市进程也明显加快。由此一来,在市场扩容节奏加快的过程中,一旦这些大盘股IPO得以发行上市,一方面造富了部分原始股东、优先配售机构等少数群体;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大量的限售股,尤其是首发限售股的解禁风险。近期上海银行的大幅下跌,就是一个最真实的教训。

  事实上,对于原始股东而言,因其持股成本极低,即使股票上市后表现并不如人意,它们依旧会获得丰厚的利润。然而,若股票成功上市之后,二级市场价格得到了大幅炒作,那么其潜在利润也就更为巨大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有的新股热炒环境下,无论是对原始股东还是对优先配售机构,抑或是对中签股民而言,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资利润。当股票被热炒后,往往也会加剧资金的抛售意愿。或许,对于持股成本低廉的一方来说,一旦结束了限售股解禁限制,且规避了减持新规升级版的约束,那么它们的减持意愿还是非常强烈的。由此一来,在批量IPO发行上市的背后,实际上也在不断扩大限售股堰塞湖的潜在规模,这对股市来说,也是一个潜在杀跌的借口。

  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减持新规升级版延缓限售股解禁风险的发生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正视IPO高速发行以及限售股堰塞湖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做好有效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够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而不再提心吊胆。




  皮海洲:为上市公司“高送转”立规
  转行为有必要走向规范,即为上市公司“高送转”立规。如此一来,上市公司送转股行为是否合规,投资者也就一目了然,这也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11月18日,凯普生物打响了上市公司2017年报“高送转”预披露的第一枪,公司控股股东提议,每10股转增10股派现5元(含税)。受此消息刺激,该股票在本周一逆势“一”字涨停,完全置当天大盘盘中的下跌于不顾。

  这种走势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炒作高送转概念本身就是A股市场的一个老传统。对于推出高送转的公司,其股票通常都会受到市场的大力炒作,而且越是高送转方案预披露早的公司,受市场炒作的机会就越大,以致于不少上市公司都是早早地推出高送转预案,以此迎合市场的炒作。

  但投资者仍然有些困惑。毕竟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加强了监管,管理层表示,凡是高送转的,必须列为重点检查和监测范围,对从事高送转企业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要纳入监管范围。为此,不少上市公司纷纷修改高送转方案,降低送转股比例,一些推出高送转分配方案的公司股票,也遭到市场的冷落。正因如此,凯普生物推出高送转预披露方案后,公司股票价格受到炒作,投资者还是有些困惑:高送转的风会从哪个方向吹?

  就今年上半年管理层对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的监管来看,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毕竟最近几年,上市公司的高送转行为已经沦为了一种“滥送转”。不仅一些有业绩的公司进行高送转,而且一些业绩差的公司甚至是业绩亏损的公司也推出高送转;同时,上市公司送转股的比例也是越送越高,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并不匹配。而在“滥送转”的背后,更是乱象丛生。有的是配合机构炒作,有的是配合大股东减持,有的是配合上市公司再融资。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假公济私,一边提议高送转,一边进行股份减持。而这些乱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管理层加强对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的监管是很有必要的。

  一转眼又到了2017年年尾,又到了上市公司进行年度业绩预披露以及利润分配方案预披露的时候,凯普生物甚至已经打响了上市公司2017年报高送转预披露的第一枪。可以肯定,随后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进行2017年年报高送转预披露。从监管的连贯性来说,管理层加强对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的监管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而为了让这种监管更具确定性,同时增加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透明度,减少大股东或上市公司对利润分配的操纵,因此,上市公司的高送转行为有必要走向规范,即为上市公司高送转立规。如此一来,上市公司送转股行为是否合规,投资者也就一目了然,这也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比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送转股比例,将上市公司送转股比例与业绩增长幅度相挂钩。规定上市公司送转股的比例不得超过当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幅度。如此一来,一些业绩下降的、甚至业绩亏损的公司就不能送转股了,而且一些业绩增长幅度较低的公司也不能高送转。同时,为了确保公司的稳健发展,上市公司每年送转股的比例以10送转10股为限。

  又比如,为了避免一些业绩增幅较大但每股收益较低的公司高送转,可以规定,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下的公司,其送转股比例不得超过10送转3股;只有每股收益达到1元以上的公司,才能推出10送转10股的高送转方案,让高送转成为优秀公司利润分配的“专利”。

  此外,设置高送转窗口期,规定高送转预案出台前1个月和出台后3个月这段时间为窗口期。在此窗口期,严禁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推出或者实施股份减持计划。如此一来,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自然也就会变得规范起来。




  桂浩明:也说行业龙头股
  近段时间,股市行情反复,个股也是涨少跌多,操作难度很大。但人们还是发现,一些被称为行业龙头的股票,表现算是相当不错的。也有人分析道,现在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使得行业内部整合加快,一些弱势企业将会被淘汰,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则将借此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此时买股票,就要买行业的龙头,因为它们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市场上出现了炒行业龙头股的热潮,这些被视为龙头的股票也因此获得了较同行业中其它非龙头股票高得多的估值。

  买股票就要买龙头对不对?当然是对的。虽然对于现今的大多数行业来说,还不至于都出现“赢家通吃”的状况,但是作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通常是会在规模、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拥有相对优势,有的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的产品定价权。显然,如果要投资某个行业,首选的当然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另外,从这几年企业发展的势头来看,也的确是大企业的状况显得要比较好一些,它们更加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同时在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方面,也往往会更加主动,并且有条件利用自己在资金等方面优势,在与同行业对手的竞争中占据上风。因此说,在通常情况下,买龙头企业的确是对的,就以股市中竞争较为充分的家电行业来说,像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无论在业绩还是其它方面,都要比行业中的其它非龙头企业高出一筹,这也使得它们的估值能够比较高,投资这类企业,也就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收益。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买行业龙头股,最关键的倒还不是看谁是龙头,而是选哪个行业。一般来说,行业是有周期的,处于景气状态时,即便不是龙头,大体上也还是会有收益的,只是盈利的大小而已。譬如最近造纸行业因为环保等因素,产能被压缩,产品供不应求,这样无论是龙头大厂还是地方小厂,只要企业能够运行,效益就都不错。但是如果选错了行业,那么就糟糕了。像今年煤炭价格上涨,而社会用电量则增加有限,这就导致火力发电企业成本高企,经济效益明显回落。即便是中字头、国字头的大型电力公司,也难以避免亏损的命运。显然,今年买火电行业的龙头,就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因此说买行业龙头股票,最重要的还是看这个行业行不行,而不是所有行业的龙头股都是可以买的。

  还有,尽管说行业龙头企业大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真的要投资,也需要对企业做番仔细认真的分析,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龙头地位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有的规模很大的巨无霸企业,却因为决策错误而遭遇滑铁卢,在下坡路上难以止步。因此,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不应该去选择,因为它有可能会很快跌出龙头的位置。过去长虹是彩电的龙头,彩虹是显像管的龙头,嘉陵是摩托车的龙头,哈药是医药的龙头,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显然,对于龙头企业,也是要辩证来看待的,不能因为它现在具有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高,利润也不错就轻易进行投资,还是要分析其业务发展的趋势,以及经营状况的变化。仅仅因为它是行业龙头就进行投资,其实是非常盲目的行为。

  应该说,市场开始重视行业龙头企业,这首先是件好事情,表明投资者更多地在关注企业的基本面。但只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行业本身,以及龙头企业的具体情况。那种只要是行业龙头企业,就敢下重金进行投资的操作,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投机。




  宋清辉:要对美国渐进式加息的货币政策保持警惕
  耶伦,再见!美联储百年历史首位女掌门将于明年2月结束任期后离任。美国当地时间11月2日下午,特朗普宣布提名64岁的美联储理事杰罗姆·鲍威尔出任下届美联储主席,还当众夸赞他“坚强、努力、聪明”。如该提名得到参议院确认,鲍威尔将在明年2月接替现任主席耶伦,成为这个全世界最具权势的机构的主人。鲍威尔是一位温和的中立派人士,一向秉持的也是温和的货币政策立场,由他来领导美联储或是目前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最好结果。

  但在笔者看来,特朗普最终决定提名鲍威尔的原因或许有些自私。特朗普要与前任总统奥巴马时期的政策和人事安排彻底切割,只有寄希望于通过更换“掌门”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在美联储留下属于特朗普的“标记”。不过,基于目前美国经济形势,无论最终谁被提名,渐进式加息或将是大势所趋。

  总体来看,鲍威尔是一位言辞缓和的中间派,支持循序渐进加息。若鲍威尔上任,对未来几年美国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影响或有限,对全球、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方面,预计鲍威尔有可能放松对金融机构的一些监管,美联储的政策亦将不会和现在的政策有较大的差别。

  虽然鲍威尔是体制内的“好好先生”,对货币政策的观点一直与领导层保持一致。但若他当选,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即今后美联储的政策决议“前半程”将毫无亮点,继续维持当前美联储利率政策,而“后半程”精彩纷呈,如美联储可能会改变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

  当前,整个华尔街视都视鲍威尔是一个友善的人员,以及维持当前美联储利率政策的重要人员。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恐怕下的为时尚早。目前,从鲍威尔身上并没有看到像耶伦或泰勒那样的那么坚定的纲领性货币政策理念,他可能比耶伦或泰勒更难懂。因此,市场不能过多地押注鲍威尔领导下的美联储就等同于耶伦时代的延续,华尔街也不要以为鲍威尔秉持的温和货币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动摇,而是依然需要对鲍威尔接任美联储主席之后的货币政策保持高度警惕,因为是人总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权力比较分散、建立在资本之上的国度,美联储真可谓美国实际权力的中心。

  对于在全世界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华尔街来说,他们可能不太在乎谁当选为总统,他们更关心的则是美联储主席是谁。这也侧面说明美联储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美联储主席的权利究竟有多大?只需看看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封面上的一句便可略知一二: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就成!

  美联储建立于1914年,由当时的金融家J.P.摩根提议,分布在全美的12家地区性私有银行组成。从本质上来讲,美联储是一家私有银行,受到美国国会的监督但又完全独立运行。同时,它还不需美国财政的拨款,且最近几年每年上缴给财政部的利润约1000亿美元左右。如2016年美联储向美财政部上缴920亿美元利润,低于此前一年的977亿美元。(作者注:美联储的利润来自于该行所持政府债券的利息和来自于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利美、房地美相关证券的收入。通过购买这些投资的方式,美联储可帮助压低其他经济板块中的借债成本)。

  美联储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可决定12家地区联储银行行长人选及待遇的“联邦储备理事会”。它的核心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其职责如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等方面和其它国家的央行并无太大差别。而美联储主席就是这个“联邦储备理事会”权力核心的核心,他不仅要给总统提供经济政策方面的建议,还要在国会上为经济状况做证,有时候还需要代表美国政府同外国进行谈判。这些极其重要的一系列职责,都使得白宫极其重视美联储及其主席。白宫在制定政策方面,一定都会把美联储的因素考虑进去。因为一旦美联储不积极配合,白宫的政策实施将大打折扣。

  此次,作为美联储历史上,首个没有经济学学位、本身也是商人出身的美联储主席,华尔街对他寄予厚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鲍威尔不过是华尔街和共和党一些大佬的利益代言者而已。因此,未来美联储的政策方向存在被完全扭转的可能性。




  文兴:瞭望未来的第一产业
  “平台”是中国平安贵州茅台的网络简称,因为一段时间来这两只股票被市场反复追捧成为股市的“热点”和舆论的“焦点”,上周文兴也用了投资者“不甘心”的内心情绪来比较“平台”的火爆。“平台”两股是否继续火爆不是本文的焦点,而上次谈到继续寻找核心资产是本文想涉及的,但不知道能否在本栏目中谈清楚,不过笔者还是想谈谈感受。

  我们知道汽车是人类第一大工业,当年作为恢复高考就读的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大学的影院中组织观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电影时,总是被城市街头庞大的汽车车流震撼,同样也被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震惊,于是那个时代“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口号成为我们那代学子的行动。当年令我们惊讶的车流早就流动在华夏的天南地北,虽然我们在汽车领域和发达国家差距依旧存在,但是我们通过努力至少做了一件对的事情,那就是我们把世界上大部分的汽车生产能力转移到了中国。中国汽车消费者绝大多数驾驶的外国品牌汽车多数都是在我们中国生产制造的,中国可以获得制造这个环节的部分收益。当然,如果品牌也是自己的话,那才是真正赚钱了。

  那么,再展望一下未来,谁会取代汽车工业成为人类的第一大工业呢?这个展望就和我们在“平台”之后寻找核心资产有关了。投资者不知道记得否,有一段时间几乎上市公司名称中带“微”的都出现较大的涨幅,比如景嘉微、国科微、富瀚微等等,都是与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芯片和电子产品相关的挂牌公司,可以说资本市场已经紧紧瞄准了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了。再回顾大半年前,半导体上游原材料五年来第一次涨价,紧接着2017年第一季度第二次涨价,台积电晶圆也八年来首次涨价,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出现明显的起色。半导体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微型传感器四部分,其中集成电路销售占比8成以上,研究半导体行业主要就是研究集成电路,通常集成电路和芯片可混合使用。中国每年进口2000亿美元以上,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而芯片自给率按《中国制造2025》规划,2020年才能达到40%,现实和需求的巨大落差就是发展的动力。

  这里要提到投资圈常简称的“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2014年9月24日大基金成立,初期规模1200亿元,截止2017年6月规模已达到1387亿元。现“二期”正在酝酿中,预计不低于千亿规模。尤其是地方资本,截止2017年6月,由“大基金”撬动的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包括筹建中)达5145亿元,加上大基金,中国大陆目前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额高达6532亿元,如果再加上酝酿中“二期”大基金,规模势必将直逼一万亿。大基金一期的重点在制造,重点投资每个产业链环节中的骨干企业,结合投资另外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企业。截至2017年9月大基金累计决策投资55个项目,涉及40家集成电路企业,共承诺出资1003亿元,承诺投资额占首期募集资金的72%。目前大基金持股市值超200亿,覆盖13家半导体领域的上市公司。

  半导体是高度依赖投资的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相对汽车产业就差了,我们需要的集成电路大部分是在境外制造。在中国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三大环节之中,制造目前是最弱小、差距最大的部分。据有关资料排名,世界第一名台积电营收为294.88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59%;第二美国格罗方德的营收为55.4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1%;第三台湾联华电子的营收为45.8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9%;第四是中国大陆中芯国际,营收为29.21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仅为6%;第五是台湾力晶科技的营收为12.7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3%;第六是美国TowerJazz,营收12.49亿美元;第七,台湾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营收8亿美元;第八,中国华虹半导体,营收7.12亿美元;第九,韩国DongbuhiTek,营收6.72亿美元;第十,德国X-Fab,营收5.1亿美元。排名第一的就是台积电,销售收入遥遥领先,超过全球其他所有代工厂的总和,每年净利润高达100亿美元。大陆最大的中芯国际排在世界第四位,和格罗方德、联电一起处于第二集团,三家的销售额在30—60亿美元之间。

  再来看看目前在这个产业中的国内企业,最大的十家集成电路制造商中除了在中国大陆设厂的外资企业外,就是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和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程方面只有上海华力微电子和中芯国际才是中国制造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希望。国家对华力微电子投入巨大,两期工程就投入了500个亿,而中芯国际起点较高发展较为坎坷,但营收2016年已经做到29.2亿美元,是值得期待的力量。紫光国芯赵伟光近期接受媒体采访也谈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和紫光的想法,一批人才和资本的结合值得人们重视这个产业。按照笔者的看法这就是未来的第一产业,看到大基金的加速投入,体现了国家意志——“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应健中:次新股跌破发行价了
  上周,那个著名的贵州茅台涨到了719.11元,于是管理层坐不住了,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贵州茅台公司发出风险提示的公告,像贵州茅台这样的绩优股出现这种公告是很罕见的,二是新华社发了评论员文章,提示风险。于是,贵州茅台从上周五低下了高昂的头,当日下跌4%。

  在上周五大盘回调过程中,人们突然发觉新华社麾下的上市公司新华网跌得比贵州茅台还厉害,当日收报25.24元,跌8%,这个价位是新华网一年多来的最低价,市场对此调侃不已。

  于是人们的注意力转到关注以新华网为首的次新股来了。

  新华网2016年10月发行,发行价27.69元,上市后经过N个涨停板之后,最高炒到136.10元,期间经历过一次10送10转5,忽略现金分红因素,现在复权价为63元左右,上周五的这根大黑棒意味着上市以来买入新华网的人,全线套牢,没有赢家了。于是引出一个话题,前2年来上市的次新股给市场留下的几乎都是一地鸡毛。

  离发行价近在咫尺的次新股很多的,再举一例,那个发行价55.88元的步长制药上市后涨到155.41元,上市一年来没有股本扩张过,本周一跌破发行价至54.52元,一年来买入者套得坚如磐石。还有三角轮胎,从50.99元跌到发行价22.07元了。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市差不多一年的次新股,当时发行的方法与现在一模一样,上市的套路都是:22倍市盈率发行,上市后N个涨停,炒出一个高价开始漫漫的下跌路,上市一年后,早期搭船的原始股东套现,三年后大股东套现,由于原始股东持有的股份都是低成本或无成本,即便一跌再跌的股价,这些原始股东还是赚得罐满钵溢。这就是次新股给市场带来的灾难,问题是这样的模式还在延续,现在的新股差不多就是明年的次新股,别看当下的新股炒得欢,小心来年拉清单。

  据说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一个月来,严格把关拦住不少想混迹于市的公司,委员们也宣了誓,并且表示将终身追责,管理层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监察委员会,那以后上市的公司都是好公司,好公司就不套人啦?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吧。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现行的IPO机制,新股实行饥饿营销一点点“喂”给市场,上市后全国资金炒小盘股,一个个封涨停,高价换手后,将炒作者统统挂在上面,然后进入漫漫的割肉比赛。不知谁想出来的,新股都按22倍市盈率或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规则发行,询价如同虚设,上市后都按照第一天44%涨停、接下来N个10%涨停,现在这批股票大多数都弄成了这种熊样,当然,也有人会表述,这是市场的炒作行为,活该!但绝大多数次新股都弄成了这个熊样,这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在7年前,IPO实行完全市场化询价,那时一批老妖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现在这些老妖股都已远离市场的视线了,看看90元发行的华锐风电,148元发行的海普瑞,IPO的模式如同温水煮青蛙,最后投资者的财富灰飞烟灭,投资者对新股要引起警觉了。




  朱邦凌:“新蓝筹行动”需要适应新经济IPO标准
  IPO审核通过率骤然下降,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焦点。11月7日的新股发审会上,6家上会,5家被否。新一届的发审委“开工”审核企业IPO申请已经满一个月。从这一个月的情况来看,共计有52家企业上会,其中,31家获得通过,16家被否,5家暂缓表决。

  “史上最严发审委“的严格审核,博得市场一片喝彩。确实,过去多年新股造假、欺诈上市、业绩变脸、上市即重组等问题的存在,令投资者对IPO严审有很高期待。低通过率反映出的从严审核趋势,将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

  但我们在为“史上最严发审“喝彩的同时,也应理性地反思:IPO严审能为A股带来下一个腾讯吗?目前的IPO审核制度能为A股培育下一批BAT吗?如果长期将代表中国未来的新经济挡在IPO大门之外,A股凭什么给力实体经济?

  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近期优质中资企业境外IPO的情况,用事实说话。11月9日晚,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搜狗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市值超过50亿美元。11月8日,阅文集团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共发售1.51亿股,每股发售定价55港元。上市首日,股价涨幅86.18%,收盘价每股102.4元,“网文第一股”以成熟的商业成长性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此前,“金融科技第一股”众安在线在港交所上市也受到资金热捧。

  搜狗、阅文、众安,都是互联网、泛娱乐、在线保险等国内新经济的优秀代表性公司。美股、港股市场似乎正在上演一场内地新经济企业上市热潮,而港交所吸引新经济的做法尤为值得关注。前段时间,港交所进行了创新板的讨论。近期还加大了对内地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的推广力度,在上海、广州、深圳举办新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研讨会和论坛,加强新经济企业对港股市场的了解和认识。

  内地新经济企业纷纷赴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从一个侧面说明,IPO严审将滥竽充数者挡在IPO大门之外,只是解决了“坏公司不能IPO”的问题,并没有有效解决让“好公司尽快IPO”的问题,特别是大批新经济的优秀公司依旧无法通过IPO进入A股市场。

  近期,上交所管理层在不同场合表态将开展“新蓝筹行动”,为新蓝筹公司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希望未来十年产生的新一代“阿里、腾讯、百度”能够优先选择上交所上市,而不是舍近求远到境外市场。同时表示要稳步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条件,强化新股发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交易所实施“新蓝筹行动”,除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引进高技术企业之外,重头戏应该是吸引新经济公司。而要做到“未来十年产生的新一代阿里、腾讯、百度能够优先选择上交所上市,而不是舍近求远到境外市场”,那么前提就是改革目前的IPO标准。

  2015年,监管层曾动议在创业板设立专门层次,支持符合一定条件但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在A股上市,被称为“未盈利板块”。上交所也曾设想成立战略新兴板,后来都因为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而搁置。

  目前,阻碍新经济公司上市的障碍主要是特殊的VIE架构、同股不同权、员工持股、盈利指标几个方面。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未盈利新经济公司如何IPO。应该看到,新兴互联网公司IPO上市时机选择具有行业特殊性。互联网企业的成长一般经历竞争优势积累、业绩爆发和业绩调整三阶段。新兴企业在“竞争优势积累阶段”中后期到“业绩爆发阶段”早期,企业处于战略性亏损状态,但比较适合IPO融资。因此,未盈利互联网企业IPO是有行业合理性的,切不可将未盈利板块简单比喻为市梦率、上市圈钱。A股的ST制度、退市制度也需在顶层设计中有配套方案,适应未盈利互联网公司上市后的要求。




  曹中铭:终身追责制抓住了发审问题的“牛鼻子”
  日前,中国证监会举行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就职仪式。就职仪式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强调,新一届发审委要牢牢把握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以及依法行政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特别提到,监管部门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更让市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根据证监会的安排,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是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这也意味着,此前一直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却手握大权的发审委与委员,今后也会成为“监察”的对象。更重要的还在于,此前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发审委委员,一旦依法行政中出现纰漏,将会被终身追责。笔者以为,终身追责制的推出,无异于抓住了发审问题的“牛鼻子”。

  自中国证监会推出新股IPO的发审机制以来,个中的进步亦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最初发审委审核上会企业时,由哪些发审委委员来审核,市场是不可能知道的,只有证监会相关人员知晓,这也催生了王小石案。后来,监管部门公布每次发审会的委员名单,市场才知道哪些发审委委员参与了哪些上会企业的审核。如今,不仅发审比原来要透明得多,上会企业什么原因被否,往往也会通过媒体公之于众。所有这一切,其实都体现出市场的进步。

  进步归进步,但发审委委员如果没有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将某些问题企业特别是造假上市的企业放进市场,其是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这也造成权利与责任严重脱节的现象发生,也在市场上频频遭到质疑与诟病。事实上,像造假企业上市,往往只有发行人及相关责任人员、保荐机构及相关保代等受到处罚,而参与审核的发审委委员则毫发无损,这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无论怎么讲,为市场“看门”的发审委委员,如果没有为市场把好关,理应承担失察的责任。

  客观上,真正受到处罚的发审委委员并不罕见,但往往与其审核的企业无关。如像冯小树属于入股拟上市公司获利;曾担任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专职委员的温京辉因事涉天丰节能造假案被市场禁入15年;曾担任证监会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委员的邓瑞祥因“老鼠仓”案被罚,邓瑞祥其时在中国人寿任职;第六届创业板发审委兼职委员胡世辉,其被罚是因为严重违纪违法。因此,此次证监会推出终身追责制之后,今后是否有发审委委员因放“问题”企业过关而受到处罚,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其实,对发审委委员追责,此前已露出端倪。如曾经审核乐视网的相关发审委委员及其他委员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消息,本月初就闹得沸沸扬扬。既然对前任发审委委员都进行追责,如今推出终身追责制,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在新一届发审委委员履职刚满月之际,证监会就推出终身追责制,背后也有警示新一届发审委委员的意味。

  证监会推出终身追责制,除了警示意味外,还可对发审委委员形成一种约束,也可形成一种鞭策的效果。发审委委员如果不具备渊博的知识,没有扎实的专业、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不能履好职、尽好责,不能把好资本市场的入口关,那么今后就存在被追责的可能。

  对发审委委员推出终身追责制了,对于“问题”企业如何处理无疑也需要跟上。否则,就像此前中介机构受罚而发审委委员毫发无损,对中介机构不公平一样,如果发审委委员受罚而“问题”企业不处理,对发审委委员同样是不公平的。笔者以为,发审委委员终身追责制正式推出后,对“问题”企业如何处理也应摆上议事日程,绝对不能让任何一家“问题”企业混迹于资本市场上。

  (曹中铭,市场资深人士)(金融投资报)



  祝祥学:特级重要时间窗口来袭
  大盘在上周二创出新高3450点以后迅速回落,本周一大幅低开并下挫1.35%后上演逆转好戏,随后连涨三天。但是,这一次的上涨马上构成了一次诱多,冲高至3342点后于周四快速下跌,创出年内单日最大跌幅2.29%,本周由此形成了虎头蛇尾的走势。周五盘中再创新低,连补10月9日与8月28日的两大跳高缺口。所以,本轮上行波段正式结束,下行波段已开启。上周我的周评题目就是《下周将再现诱多式上涨》,本周走势如期,但周四的长阴,也稍超出我的预期,说明诱多的行情已在本周上半周完成,此前我的预计是本轮诱多会再创一个新高点后才会出现大跌。

  本轮的下跌,源自于多方面因素。按原理成因来分析,年末已日益临近,各方面资金兑现做年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少数大资金(基金)在今年抱团取暖于蓝筹大白马取得不菲的收益之后。同时,在市场长期处于一九行情的现实情况下,当年末“一”行情达到极致,吸引了“九”纷纷倒戈就“一”之时,这个“一”的本质就会蜕变成炒题材一般无二,所以,波动加剧,“一九”迭加共振出一轮快速的下跌。

  再从消息面上看,上周五的“一行三会一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是一篇长达万字的超重磅监管文件。此后,又有监管层关于“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等等方面的定性。然后,再有对现金贷、网贷等的严格监管消息发布。股市是资金推动的市场,年末临近的消息面,意味着新时期资本市场去杠杆的新一波风潮已悍然来袭。在2015年后,去配资杠杆、融资盘或质押盘补充资本金不足等引发的大暴跌。这一次依然不例外,只不过,当前市场一直没有火热过,杠杆不大,从而没有前年那么大的危害性而已,但依然会有单日的暴跌出现。

  当然,我们说过,当前的河流已随着两年的抽水,不再等同于两年前的河流。目前的主动去杠杆,也不再是当年的恐高恐崩而有些用强的去杠杆。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去杠杆,更多的是在我们的股票市场发展到现在,已具备了一定的稳定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股票市场将要在党的十九大后新时期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必须先肃清一切的不合理与固有沉疴。所以,即使看到有单日或数日的下跌甚至急跌,也不会影响未来股市的慢牛趋势,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迷失在森林中不能自拔,从而产生出莫名的恐惧与恐怖。

  回到大盘的走势上来。8月28日与10月9日的两大跳空缺口,其实是改变了慢牛的“慢”字轨迹,所以,从8月28日至9月29日,用了25个交易日,才将这一根长阳消化完。然后,国庆长假后的消息面再次刺激10月9日跳空,再次将慢牛的“慢”字决打破。于是,从10月10日至11月13日,又用了25个交易日,方才消化完这一根跳空阳线。11月14日,大盘未能再次跳高,这样就构成了固有模式上的衰竭,于是,技术上就成为了高位震荡盘整,因而,这才有了上周的冲高未果而连续回落,本周先反抽再暴跌的形态。

  连续回补两大跳空缺口后,意味着慢牛大趋势中的本波上行结束,下行波段已开启。自刘先生任后,大盘一直走的是蓝筹主导下的一九慢牛行情。其间,也有过几次波段下跌,几个主要波段的下跌是,2016年4月中旬开始的从3097.17点跌到2780.76,共7周,最高跌幅10.22%;2016年8月中下旬开始的从3140.44点跌至2969.13点,共7周,最高跌幅5.45%;2016年12月上旬开始的3301.21点跌至3044.29点,共7周半,最高跌幅7.78%;2017年4月上旬开始的从3295.19点跌至3016.53点,共6周,最高跌幅8.46%。以此为推导,本轮从上周开始已进行2周,从3450.49点开始,还有3-6周的盘跌时间,总跌幅预计在5-10%之间,预计会到30周线的3260点附近。

  笔者要说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即创业板指数。由于创业板指数去年跌幅超27%,今年跌幅目前仍达9%左右,无数小市值个股一路新低,所以股市上占有绝多数量的中小投资者全线损失惨重。创业板指数正是无数投资者盈亏的真实写照。创业板指数近两月来,在科技、通信、环保、农牧等板块的带动下,三次摸年线,给出了一些希望。但是,近两周又无情地坠落。近日,蓝筹白马股在贵州茅台的下跌中,会不会回归一些希望呢?我认为会有的,马上就到时间窗口了,只不过,未来的结构化演绎的更加明显,一些小市值个股依然会继续坠落,但总体上将会好得多。

  创业板指数于2010年6月正式编制和发布。自此时间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历时30个月,是震荡下跌段。第二阶段,从2012年12月起,当月指数见底585点,至2015年5月,同样历时30个月,是回升和加速上行段。第三阶段,从2015年6月起,当月指数摸高点4037点,至2017年11月,恰好是30个月,是震荡盘跌段。所以,本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按此类推,2017年12月份,创业板指数大概率将会探底回升,开启新的长达30个月的中级上行大浪,这样你会开心一点吗?

  (祝祥学,著名投资人,微信公众号:laoguaizhongguo)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