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1-11 18:37:56讯:
发审委通过率过低
并不能保证IPO质量的至净至好,市场环境和内在质量的净化归根到底靠法律靠制度靠上市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改善。
近期发审委通过率越来越低,不仅让IPO申请企业惶惶不安,市场也不免陷于迷惘之中。
一般说来,发审委忠于职守,严格把关,相较于过松过假和过于徇私舞弊,应该说是好事。问题是,发审委现在这种低至极端的通过率,与此前动不动就百分之七八十的通过率相比,毕竟落差一下子来得太大。有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1月7日,IPO首发通过率约近八成,虽然较去年全年的91.14%低了不少,但如果不是今年10月主板和创业板发审委合二为一组成“大发审委”以来的通过率一下子拉低到55.6%,11月份以来甚至只有36.4%,整体通过率何至于下降如此之多。不难想象,假如年内的通过率继续像现在这样维持越来越低的低过会率,则市场即将迎来的势必是一片严寒的肃杀冬季。
假如现在发审委把关的低通过率是对的,至少说明此前的通过率不仅太高,而且,问题也必然不会太少。那么,这里面究竟是发审委委员的问题?还是发审机制的问题呢?监管层也许更倾向将问题归咎于于发审委员个人,证监会在严肃处理了胡世辉、邓瑞祥、温京辉及冯小树等之后,即以非同寻常的手段重组了发审委。这次的发审委不仅严格实施了委员资格的公开透明,而且还大比例增加了来自监管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的成员,也就是说,增强了监管者的发言权。不过,巧合的是,就在新的大发审委刚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就传出了乐视网IPO涉嫌造假,牵累已超过10人之多的前发审委委员被抓被查的消息。大发审委一边还没顾得上澄清或证实相关消息,一边却拿出一份比一份更低的通过率成绩单。这究竟说明发审委员是为了明哲保身而急于撇清与此前发审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舞弊情形的关系呢,还是为了表明现在的过会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显然对市场缺了一个合理的交代。
发审委员个人是否胜任,是否尽职尽责固然很重要,对于过会率的影响应当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如果过会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则不仅有可能令所有正在排队候审的企业无所适从,也将令市场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慌。
在发审委否决的IPO上会企业中,毛利率成为最大的杀伤力。不仅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要受到质疑,毛利率明显低于同行也不行。试问,即使每个企业的经营环境都是千篇一律和没有区别的,各个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实际经营水平也不允许有所不同吗?这里,发审委是不是具体地询问了有关的企业,问询之后又是如何分析和看待各个企业对各自问题的具体解释的呢,这不能不是一个疑问。我们并不否认发审委员的专业水平,但是,具体到企业经营来说,如果每个企业都可以从发审委那里得到一份标准化经营的答案,那么,请这些发审委员去给企业当顾问,岂不比单纯让他们在那里当判官的作用要大得多?
至于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应该列入IPO审核标准,这一点市场一直颇有争议。市场当然希望IPO个个都具有很强的持续经营能力,这样,不仅上市后的经济效益可以一年更比一年好,给市场的分红和股价溢价回报也可以一年更比一年好。但是,将这种良好的主观愿望当成对企业IPO的通过标准显然并不是实事求是的,也是不客观的。我们并不一概反对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较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审委不仅不应代替市场去作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更不能用自己的判断去为企业背书。历史事实不止一次地证明,发审委代替市场去作这方面的主观判断并为这种并不能保证其客观性的判断背书,不仅很容易误导市场,而且,一不小心也就有可能将一个原本有可能很有成长性的企业扼杀于摇篮之中。
发审委的审核重心,与其说是在于代替市场判断IPO的财务真实性,不如说在于确保信息披露合规的严肃性。发审委通过率过低并不能保证IPO质量的至净至好,审核标准的过严和被卡下来的对象过多也不是IPO审核的真正目的所在。就此而言,发审委不应该是决定IPO生死存亡的铁面判官,没有必要且事实上也承担不起净化市场的职能。市场环境和内在质量的净化归根到底靠法律靠制度靠上市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改善,靠投资者维权意识的觉醒。有鉴于以往由于发审委权力过大而在发审过程中给市场所带来的太多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弊端,市场虽然对虚假信息披露恨之入骨,却从来就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单靠发审委把关就能给市场带来每一个诚信可靠的IPO以及在此基础上健康稳定运行的资本市场。
过于迷信发审委,不如期待注册制。只有在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的基础上,明确IPO发行人和市场中介对信息披露真实性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上市公司更好地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济效益,承担起发展实体经济回报市场回报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真正做到有进有退,让好的上市公司更多的留下来,假的坏的差的不合格的统统退出去,这个市场才有可能是真正值得投资者所信任和期待的。(金融投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