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们挂牌业务结构大调整,我被逼走了”。杨浩说。
在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做了一年新三板挂牌业务的杨浩,没想过自己会被逼走。一年前,他的直属上司还信誓旦旦说着,“好好干,年终奖少不了”。
今年以来,和杨浩有相似经历的新三板从业者不在少数。挂牌惨淡,IPO加速,无不刺激着券商的神经。新三板业务似乎成了券商业务的众矢之的,不赚钱风险还大。
虽然长期看好新三板,但囿于券商内部短期利润考核,新三板成了很多券商的保留业务。
在IPO加速的情况下,新三板业务无明显优势的券商将资源向IPO集中,而优势券商则可能继续在新三板深耕,它们看中的更多是IPO和挂牌后市场的业务份额。
01
亏钱的事我们不干
去年年底,杨浩他们就接到通知,挂牌团队要被并入投行,以后他们属区域投行了。
听起来,他们高了一个level——投行人向来看不起新三板业务人员。领导还提点他们,别在新三板这棵树上吊死,这是很好的转型机会,要抓住。
显然,属于新三板挂牌业务人员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2015年、2016年、2017年(截至10月30日)新三板的挂牌公司总数分别为5129家、10613家和11618家,新增挂牌家数分别为3557家、5034家和1455家。
90多家券商只能瓜分1500家公司,这和去年瓜分5000家公司的差距太大了。当年,刚工作不久的杨浩,忙时也要同时跟进两三个项目。
“今年找我们咨询的都是怎么摘牌,你还想着做挂牌业务?”
这句话折射出了新三板挂牌业务的寒冬,来了的都要走,没来的谁还愿来?
杨浩并不愿意过多讲述自己年初的经历。只说必须承认自己确实和投行的要求差一大截,所以他选择了走。
今年以来,和杨浩有相似经历的新三板从业者不在少数。挂牌惨淡,IPO加速,无不刺激着券商的神经。原来一年挂100家,过亿的挂牌收入,养得起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
而今年,与去年同期的新增挂牌数量相比,平均减少了近60%,意味着券商们的挂牌收入大幅降低。某种程度上,这并非券商本意,而是这个业务模式不可持续。
券商利润考核,不赚钱的团队养来干嘛?在这背后,就是券商对于新三板业务支持的减少。
于是,新三板挂牌部门并入投行部成了主流,原本背靠投行的挂牌部门选择性放弃新三板,转战IPO。
今年新三板挂牌部门的裁员、转岗、辞职与之前大量的招兵买马形成鲜明对比。
“原来我们部门‘人均年产值’能到200万,现在一个月也立不了两项。”还在杭州做新三板挂牌业务的孙立然告诉读懂君,业绩压力非常大,人员变动非常大。
02
众矢之的
年初,北京一家中小券商的新三板负责人李军就切身感受到整个行当的变动。他手下的挂牌团队,扛不住压力的同事纷纷申请调岗,去了固收、债券、投行部,或干脆辞职;也有几个人跳槽到了他那儿。
在李军看来,这是因为不赚钱,大家不想耗着了。
最坚决收缩挂牌业务的是中信证券,去年年底传出消息要并入投行,成为区域投行分部,未合并的区域便放弃新三板业务,现在已经调整完毕了。不久前,中信新三板研究团队“出走”光大。
广州券商的新三板业务部门,年后更是进行了撤退式调整。一名离职的员工说,当时上面的主策略就是退出,做市部从新三板业务部拆分调入自营部门,新三板业务部解散其余团队并入投行。
今年以来,但凡不能承做IPO项目的场外市场部,日子都不好过,尤其前端挂牌团队规模较大的券商,人员流动很厉害。
李军所在券商的合规部门正在调整他们挂牌业务的激励机制。而市场上一些采取包干制的中小券商的项目提成比例已经下降了,从六成、五成到了四成、三成。
本来券商希望通过挂牌后续做市、融资赚钱,但发现也没有,为什么还要给你支持?
“像招商和中信建投的挂牌部门,因为本身就可以做IPO,今年通过承接督导业务发力IPO,或干脆直接转战IPO的券商,日子过得还好。我们的团队要做IPO就困难了,连保代都没有。”但李军同时表示,各家券商策略不同,他们是希望通过挂牌切入挂牌后市场,融资、并购等。
可以看出,IPO和挂牌后市场是券商在寒冬里依然坚守新三板的两大支柱。
最不可忽视的风险就是,今年的券商分类新规,从前股转对券商出具“无关痛痒”的自律监管成了扣分项,新三板也成了券商最容易丢分的一块业务。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新三板的督导业务。
今年挂牌增长,督导却减少的券商共8家,中信、大通、中山、宏信、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平安、红塔和世纪证券。其中中信、大通、中山、国泰君安和平安证券的挂牌业务,与去年同期相比,负增长超70%。
新三板业务成了券商业务的众矢之的,不赚钱风险还大,很多券商“不干了”。在券商眼里,督导业务很是鸡肋,钱少事多责任大。但今年挂牌、做市更难做,相比之下督导似乎好很多,李军说,今年他们团队里过得最好的部门就是督导部。
和李军意见相左的券商也不少,今年甚至有券商打包转让督导业务。原因无他,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而承接方,则是希望通过督导发力IPO,抢占挂牌后市场的融资业务。
03
话语权取决于你的业绩
回首三年前递交调岗申请的那天,如今某券商做市负责人、曾经的准投行保代张兴,已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
他当时坚信,新三板很可能是让自己未来实现逆袭的大舞台。过去的三年中,张兴们的职业生涯曾一度离所谓的逆袭不远。
挂牌不赚钱,督导全是风险,本来大家都在指望做市盈利。但今年压力最大的新三板部门却是他们所在的部门,“每个月给公司递报表浮亏那么多,哪天把我们裁了都说不准。”
既然新三板的卖方业务不好干,市场的估值又在下调,那最大的机会是投资,对不对?
对。所有的从业者都看好新三板。公司也对做市商说有好项目可以拿钱。但张兴说,微妙点在于做市还是下行行情,存量有很大亏损压力,在看不到明确预期的情况下,说服大领导把钱换成新三板股票,谁敢?
“今年公司酒会上,酒过三巡,分管我们的大领导说,坚持我们的方向,现在亏点钱没什么。说坚持容易,但公司的政策在那儿摆着,不挣钱什么都白搭。”
可以说,持续投入不见产出甚至亏损不断的做市业务,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的耐心,也瓦解了券商持续投入的决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旬,做市商新增做市投资总额为6.81亿元,相较去年的52亿出现了巨额收缩。
因为在券商内部,你的话语权取决于你的业绩。
04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今年的情况是,流动性越好的股票跌得越厉害,越跌做市商越不敢接,“在这样冷的市场下,流动性这么好本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张兴说,他们今年批下来的钱一半都花不了,市场这样为什么还要去投(reng)出(jin)去(qu)?“这可是公司自己的钱啊,我现在能保证团队兄弟的吃喝就行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张兴们最迫切的愿望。
“遗憾的是,今年行情不好,想要无过,难了。好在我们做市盘子不大,亏得不多,大家只能比谁更惨了。”张兴说。
今年以来,做市商退出次数为723次,新增做市次数为1298次,新增高于退出。但从6月开始,做市商退出次数为456次,新增做市次数为451次,退出与新增持平,这意味着做市商更多是在调仓而非增加投入。
“今年做市商增加投入基本在上半年,大家拿票更多是基于政策预期”,某券商新三板做市负责人贺鑫说,预期落空,指数不断下跌,大家只能“装睡”,退几家进几家,“在盘面上也能感觉到有同行在减持,互相理解吧,压力大啊”。
券商要花钱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要把资金配在不赚钱的地方,张兴说所以他们暂时只能这样,“装睡”。
不过他在考虑,未来把做市收缩集中到大项目上,为其提供综合服务,包括融资、做市维护股价等等。他希望通过做市投资来绑定一些大客户,而非IPO。
相比张兴,贺鑫所在券商的做市盘子更大,压力更大。
今年他拉出了一个拟退出做市的名单,一共40家,其中80%是早些时候的服务项目。所谓服务项目就是挂牌和做市一起谈,“我们帮你挂牌,之后还能给你做市,你看现在做市多好……”,贺鑫说当时很多券商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大家看不上、质的不怎么样的公司,当年也让我们赚了好几倍”,但是2015年那个无差别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必须退出,退出一家,精挑细选新进一家,毕竟一下清退40家,对市场影响不小。他们也在试着从做市出发,看一些其他机会,比如大家都想盯着的再融资。
归根结底,大家都在等新三板的大行情。只是当下,囿于券商的大体系,市场的大环境,在大多数券商内,新三板只能退居战略性配置业务。
剩者为王,你说呢?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